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日本东亚地区主义的演变及其对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影响+-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

前而言,这两个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本文将“教科书”和“媒体”作为影响“文化
环境”的基本变数。 

本文认为,“文化环境”可以有助于解释和分析一些具体问题,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
对对方国家的印象,多大程度上是比较完整的,而不是割裂的①?既不是将对方丑化,也
不是美化,而是比较公正地再现出来?显然,这些问题都与上述的“文化环境”完善与否有
着一定关系。 

如上所述,中日关系上缺少这种“文化环境”。这是不是言过其实呢?其实,对日本的
“一举一动”,我们十分敏感,与其说是出自文化因素,不如说是“政治觉悟”。换言之,改
变千篇一律的“日本形象”很大程度在于这种“文化环境”的建立。这里并不只是针对中国
而言,日本也同样存在“文化环境”问题。在日本,“中国形象”有时会被描绘成非常可怕,
即“中国威胁论”,有时则又会被看作一个“摇摇欲坠的弱国”,等等。 

另外,在“构筑未来中日两国关系主要基于哪种途径”(设有“首脑交流”、“民间交
流”、“经济交流”、“科学技术合作”、“文化交流”、“年轻人交流”、“其他”和“不
知道”8种选择,可复数回答)的问题上,彼此还存在不少差异。但是在“文化交流”这一
点上似乎可以找到共同点。这样,创建“文化环境”就成为中日双方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
题。 

“文化环境”的变数之一:教科书。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日之间产生纠葛和误会,有
些纯粹是由于对对方缺乏起码的了解而引起的。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中日两国大学
生都存在不关心对方国家政治的倾向。即使对对方国家有兴趣,但由于历史、社会、文化方
面的认识和知识贫乏,结果导致这些大学生对对方国家不了解或了解不全面。因此,本文认
为学校教育是“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教科书又是基本之基本。 

文化作为理解对方的一种手段,很有必要,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问题都可以
简单地归结为文化问题而加以解决,“特别是像靖国神社之类的历史问题,还有涉及中国统
一大业的台湾问题”②这是一条底线。如果有了这条原则,那么就理应在文化理解方面多


助),2003年11月23~24日' 

① 藤村幸义(日本拓殖大学国际开发学部教授):大众传媒的作用(主题发言)'“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
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
流基金会资助),2003年11月23~24日' 

加强交往。而且,文化又是通过人员交往来实现的,尤其应该加强中日年轻人之间的交流,
这是中日关系未来所在。如何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文化交流的前提环境呢?这显然是与教科书
在记载对方国家时,如何把握历史事实的同时,又不失公允的立场相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问卷调查”中,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中日两国大学生的认识差异十分明显,现阶段在历史
认识上较难找到共同点,这似乎也与教科书对对方国家的记载和介绍有很大关系。 

日本教科书问题一直是引起中国方面关注的一个问题。但也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日
本近年来在编写历史教科书时,在有关战争记载部分,也听取过周边国家有关学者的意见。
这一事例说明,尽管“文化环境”并非一日即可构建,或许要花上多年时间,但通过一些方
式方法是肯定可以构筑起来的。 

通过“问卷调查”,还可以发现以下情况:两国文化之间的“同一性”依然存在,但是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在减少,这种“同一性”的减少并不是“全球化”结果所致,而是中
日两国之间缺乏文化上的交流所致。总的来说,中日大学生都缺乏对对方国家的历史的了解。
这可能是由于中日双方在介绍对方国家方面投入精力甚少,导致青年一代对对方国家的认识
浅薄化,或多或少带有偏见,结果导致中日在文化上疏远,缺乏亲近感。 

“文化环境”的变数之二:媒体。作为“文化环境”的第二个变数是“媒体”。媒体如
何在改善中日关系方面扮演角色,这是现在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如同教科书问题一样,缺
少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和“文化理解”,当然会生成一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报道。 

对“问卷调查”中的一些数据加以比较,就可以验证以上论点。在“中国媒体在报道日
本问题上,你认为如何?”(设定为“客观公正”、“一般”、“导向性比较明显”、“不公正”
和“不知道”5种选择)这一问题上,竟然有4成中国学生认为“导向性比较明显”,仅有
四分之一人认为“客观公正”。而日本学生对于“日本媒体在报道中国问题上,你认为如何?”
的提问,回答是“客观公正”几乎没有,“一般”的4成,而“导向性比较明显”的仅1成。
由此来看,媒体在报道中日关系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不能令人满意。为此,如何通过媒体使
“文化环境”朝着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方向发展,依然是一项中日双方亟待关注的问题,不可
等闲视之。 

日本学者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必然会放开媒体上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客观公正
性问题将会有所改善①。但笔者以为这只是媒体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外部条件,并不意味着
“文化环境”的确立。媒体如何在“文化环境”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于媒体工作者
自身行为,即与是否“实事求是”地报道发生于中日两国的事件和事实有关。从现状看,首
先就是要做到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让中日双方彼此了解真实的对方。众所周知,目前媒体
在报道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夸大事实,或者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尽管这些问题也不


① 川村范行(《东京新闻》和《中日新闻》评论员)一直关注中日关系中媒体对舆论导向的问题,指出中
日双方媒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符合事实的报道'《日中媒体间的相互理解》,载《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
关系》(同济大学亚太论丛)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林晓光(原日本金泽学院大学副教
授),对日本媒体的倾向性问题有过批判'《东亚地缘政治的变动与日本传媒的舆论导向》,同上'。2002
年以后中国国内出现所谓“对日新思维派”,受到日本一些媒体或机构的高度重视,并受邀在日本宣讲,
一时颇具影响力,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媒体操纵的事例。这里也必须注意另一种倾向:一些在日华侨
社团的个别成员,为迎合日本媒体,自以为懂得中国国内民众情绪,不顾事实,不负责任地向日本民众
散布错误信息,其结果往往会导致日本民众对中国产生不合时宜的看法。比如,有人在电视节目上告诉
日本人说“中国国内年轻人,对日本普遍怀有好感,没人反日,反日的原因是国内政治问题引起的”。事
实果真如此,又如何解释2005年4月所发生的连续性涉日示威事件呢?谷口诚(前日本驻联合国大使,
原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副秘书长,曾任早稻田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现任岩手县立大学校长)
于2005年9月出席同济大学《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传播交流》研讨会时,因为一直怀疑这些言论,所以
就这一问题向笔者(戴)谈了自己的看法。谷口认为,这些人(在日新华侨华人)的论点有时比起他们
这些日本人的言论或许更具有媒体价值,至少是满足了某些媒体的需求。问题是如果他们的言论中的确
具有某些建设性意义的话,当然另当别论,若纯粹是出于个人某些动机而迎合媒体的话,那么对中日关
系有可能产生负面效果。对此,笔者(戴)完全赞同谷口的论点,并认为的确有人是纯粹出于个人动机,
迎合媒体,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这些人虽然很容易被普通日本人认作对中国情况最为了解,实际上
他们中的相当部分早已“归化”,不管是申请加入日本国籍的,还是保留中国国籍的,都已远离中国本土,
成了名副其实的Diaspora。是否真了解中国现状?是否具有使命感?都是值得怀疑的。 

是短时间可以消除和避免的,但这也说明了“文化环境”重建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媒体“不真实”这一问题同样也在“问卷调查”中反映了出来,可以发现大学生的一些
看法或多或少是受到“媒体”影响的,尽管他们知道媒体报道有“倾向性”,但还是处于一
种“被动选择”。比如,在一些政治方面的提问中,大学生对对方国家的政治改革“关心程
度一般”。中国大学生中有一半人不知道日本国内修改宪法之事,却对一些问题特别关心,
很敏感,比如有7成对“日本欲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持坚决反对态度,8成以上对日本政
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表示不满。既然一半学生对对方国家的政治并不感兴趣,却又有那么
多人作出了上述回答,这颇令人费解。显然,这与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左右我们的价值
判断有关。当然,同样情况也会发生在日本,比如有将近4成的日本学生对中国军事力量的
强大感到某种程度的威胁。但是,与中国学生对近年来日本欲成为“政治大国”所持的反对
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将近3成的日本学生积极评价中国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的作用。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前述调查相吻合:认为日本媒体“导向性比较明显”的日本学生仅1成。 

诚然,本文在这里并不认为所有不利于中日关系发展因素都是来自媒体,更不是让媒体
有意去营造一种虚拟环境而误导舆论①。这里只想表明这层意思,即媒体作为一种手段,
应该实事求是地报道对方,这样做对推进中日关系的长期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以上仅就影响“文化环境”的两个基本变数作了一些分析,如前所述,实际影响到“文
化环境”的因素还有许多,因此,只有完成这一部分概念分析,才有可能对“文化环境”作
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研究,而本文只是对“文化环境”研究的初步构思,实为今后进
一步的研究寻求一种“链接”。必须指出,媒体对“文化环境”的是有利与不利,必然与政
治和经济的指向与结果相关。 

“文化环境”作为假说,还有几点需要说明:在研究“文化环境”的场合,有必要论证
“文化环境”的动态及其过程。只有到了这样的阶段,将“文化环境”与政治和经济层面相


重叠的同时,也就有可能作为一般手段加以运作。“文化环境”的构筑和操作,不仅要诉诸
其手段,手段本身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可能性也必须加以考虑。 

 

“文化理解”是构筑未来中日关系的关键 

 

“问卷调查”表明:文化方面,三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喜欢日本流行文化,而日本学生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反应则比较冷淡,显示出中日两国年轻人在文化交流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
障碍。笔者以为,就目前而言,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所谓民间交流主要还是限定在留
学、旅游、贸易等范围。一般来说,除了留学以外,大多数民间交流方式时间较短,且不稳
定。有几种情况可以证明年轻人交流不容乐观。中日年轻人交流中,一般是日本人来的多,
我们去得少;年纪大的多,年轻人少。加上现在日本的年轻一代,似乎“沉默寡言”者居多。
一般说来,留学生可以与所在国国民进行最为直接的交流,但实际上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年
轻人似乎对欧美圈里来的留学生表示出较大的兴趣。日本也有一些民间友好团体有时与留学
生学友会一起举办一些联谊活动,但这些团体多以老人和家庭主妇为主,有些留学生参加交
流只是为了尽快学会日语,并不一定对文化交流本身感兴趣。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对方国家的文化。就中国人而言,有个如何重新将日
本文化定位的问题。只有在观念上有了明确定位,在肯定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这一基础上,才
有可能理解日本文化,仅仅停留在以往那种“同文同种”旧观念上,已无助于对日本文化独
特性的充分理解。 

目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化趋势,中日两国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建立一种以相互信任
和理解为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