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日本东亚地区主义的演变及其对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影响+-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日本,带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复苏和亚洲区域合作”(专题演讲会,同济大学亚太研
究中心主办),2004年2月'。 

③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挑战国家。山田辰雄(原庆应大学法学部教授)指出:“日本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重
要的大国,相互之间肯定有竞争的和对立的方面,这方面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像这样既有相互依存的一
面,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这种关系我称之为‘竞存’关系。这样来看,过去50年中,中日关系中有侵
略的一个侧面,也有相互依存,也有相互竞争,这三者相互发生关联而形成中日关系。这不仅是过去的
问题,也是现在和将来的问题。”依田憙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在谈到中国与“文化大国”时认为,
“从历史看中国一直是文化大国。周边国家吸收中国文化确立自己国家的文化。鸦片战争以后,非常不
幸,中国文化强国地位丢失。在当今恢复文化大国是一个课题。周边国家对中国有忧虑的并不是日本,
如果中国仅是经济发展,世界不会表扬中国,只有以文化大国为目标,才会消除中国威胁论。”'以上言
论均出自“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
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2003年11月23~24日' 

政治战略角度讲,必须重视日本国内因经济衰退而出现的“政治强势”①,也就是说,在
中国和平崛起的时候,要清醒把握日本。那么,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或方法去把握呢?本文
在开头部分已经点明了,即以一种“反思文化”的解释去评价日本国内出现的“政治强势”。 

尽管出现了上述日本政治上的“强势”,但日本经济依然不明朗,还未从泡沫经济的阴
影中挣脱出来②。有的日本人把20世纪最后十年称之为“失去的十年”,而一般中国人恐
怕也有同感。这些论调的主要依据,无疑是以经济景气与否来作为判断或解释社会和政治状
态的基准,但这种解释并不一定能反映出政治的实态,有时反而会使人误入歧途。 

 

如何解释“社会事实” 

 

事实上,所谓“失去的十年”仅仅是经济学上有意义,并非政治学或者“文化论”上有
意义。也就是说,过去的十年间,日本的综合国力从经济统计学来说,意义不大或没有意义,
但从政治的或文化的角度来看,却可能相反,是大有意义的。日本在这十年里比前一个十年,
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尽管正处于挑战中③。特别是文化上出现了一股少有的
“反思”(reflexive)思潮。在这个过程里,日本文化趋于“回归”,当然这里所说的回归并
非是回到原点,而是有创意的和诠释性的“回归”。就一个国家而言,经济虽遭遇停滞或衰
退,政治却可以呈“强势”,文化也可以出现活跃状态,其结果是,经济学上的负面意义可
以从政治和文化上的正面意义那里得到补偿。对于这样的新经验和新情况,恐怕难于用迄今
为止的“社会变迁论”来作出解释。 

原先的经验假设是,经济不景气会导致政治上极端势力的抬头和得势,导致社会风气的
恶化,或文化上的颓废和衰败。而日本最近十年的情况则相当复杂,并非马上可以依据这一
假说来判断出是与非,更多的情况或许是一种“多义的选择”(ambiguity)。这里的关键是对


① 中曾根康弘3届连任后至小泉纯一郎上台(2001。4;其后连任两届2003,2005)之间,首相更迭情况如
下:竹下登(1987。11。6~1989。6。3/576日)、宇野宗佑(1989。6。3~8。10/69日)、海部俊树(1) 
(1989。8。10~1990。2。28/203日)、海部俊树(2) (1990。2。28~1991。11。5 616日)、宮泽喜一
(1991。11。5~1993。8。9/644日)、細川护煕(1993。8。9~1994。4。28/263日)、羽田孜(1994。4。28~
6。30/64日)、村山富市(1994。6。30~1996。1。11/561日)、桥本龙太郎(1) (1996。1。11~11。7/302
日)、桥本龙太郎(2) (1996。11。7~1998。7。30/631日)、小渊悾1998。7。30~2000。4。5/616日)、
森喜朗(1)(2000。4。5~7。4/91日)、森喜朗(2)(2000。7。4~2001。4。26/297日)。 

② 指2000年11月5日,藤村新一被发现在“上高森遗迹”、“总进不动坂遗迹”的调查中有伪造嫌疑,
即“神之手”事件(旧石器遗迹伪造事件)。为此,日本考古学协会委员会于2000年11月12日发表《就
上高森遗迹问题等的见解》致歉,并声明开除藤村新一会员资格。 

③ 理解(verstehen)源自Weber;M。的概念,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原义,因为汉语中的“理解”只是verstehen
的近义词。Weber;M。认为,人的行动与其他各种现象一样,在其过程中显示规则性和关联,而其中以行
动者自身的主观的“动机motiv” (行动的“意义sinn”上的根据)为基础,(只有这样行动就等同于行为
handeln),观察者也可以解明deuten…理解verstehe其“动机motiv” 'Weber;M。1913;1950'。 

某种现象所作的实质性判断的基准应如何确立。选择某些现象,而不选择另外一些现象来判
断和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绝不是一件随意为之的事。 

就日本的现状而言,若从消极的一面看,存在着以下问题。政治上的不稳定:首相更迭
频繁①、党派重组过多、经济政策不到位,还有右翼势力的扩大等;社会风气日趋恶化:
中小学生中“欺侮事件”(bullying)有增无减,女中学生流行“援助交际”,拦路抢劫和上门
撬窃等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文化方面:最大的丑闻,莫过于伪造地质考古年代②。 

若把以上各个方面的“事实”归拢起来,作为本质性的东西加以判断和解释,得出类似
经济意义上的“失去的十年”的结论的话,则显然是误读了“社会事实”(fait social) 。“社
会事实”(fait social)是不可还原为个人的一种独特的(sui generics)实在
'Durkheim;E。;1895;1919'。将“社会事实”作简单化处理,其背后恰恰反映出对日本最近十
年的“社会事实”缺乏一种理性的解释,而仅仅停留于一种经验解释中。而一旦这种经验性
的解释通过新闻媒体加以一般化,“社会事实”就有可能变成“政治事实”,导致政治上相互
难以沟通。 

在解释“社会事实”(fait social)的过程中,Geertz;C。 '1973'的文化诠释论似乎可资参考。
这并非是排除经济学和意识形态的解释,也不是随意把这种解释扩大化,而是一种文化解释。
在文化解释中,对一个“社会事实”,不是像政治学或意识形态那样区作出鲜明的、排他性
的价值取舍,也不是像经济学那样由数据多少来判断其价值或优劣,而是先对其作出描述性
的理解(verstehen)③,然后才有可能进行解释。简单地说,对一个一个的“社会事实”尽可
能多地作出具体描述,只有这种描述才有可能达到理解(verstehen),然后再在这种理解上加
以解释,而整个解释过程则始终容许存在多元的价值取向。由此,文化解释留给解释者理解
…解释的空间是很大的,情况颇类似于思想史研究中,主体(思想研究者)对客体(思想)
的解释,并非只是对客体的一种重复,对客体的解释是多重和多种的,主体需从中加以选择。
而这种“文化诠释论”与本文所提出的全球化中的“反思文化”之间,可以说存在着某种关
联。 

 


① Giddens;A。 '1990;1991'较早提出“反思性”的概念。后来Beck;U。;Giddens;A。; Lash;S。 '1994'三人作为一
个共有的分析概念的词就是“反思性”, 他们以“反思性的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 一词来超越
或调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而Bourdieu;P。 '1992'也使用“反思性”一词,但意思上不相同,有差异。
反思(性)的(reflexive)、反思性(reflexivity)等词尽管释义上有差异,但以此为分析概念,可用于解释全
球化中的文化现象。此外,将reflexive和reflexivity分别译为“反思(性)的”和“反思(性)”未必妥帖。
reflexive的词源:ML reflexivus reflected;turn back;fr。L reflexus (past part。 of reflectere to reflect '英汉辞
海,1988'。Reflexive译作①可以折回的;②a反省的 b。能反射的;③〈逻辑学指关系〉存在于一实体与
其本身之间的(下略),而Reflexivity可译为反射,反省'同上'。 

② 随着二战结束,对日本文化的“现代性”重新检讨是当时知识界的一个文化重建运动。丸山真男'1952'
的“现代主义”就是日本现代性的一种“反思性”的行为。鶴见和子'1977'提出了一种本土化的和“反
思性”的社会理论,这一社会理论标志着日本现代性解释体系的成熟化。 

“全球化–地方化”中的“反思文化” 

 

首先,在把握作为全球一体化特征之一的“反思性”(reflexivity)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
解释日本文化在“全球化…地方化” (glocalization: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中的“反思性”
①。第二,这种“反思性”是文化的内在机制之一,需要精英层有选择地去操作,只有在
这种操作下才有可能解释出“个别化”中的“反思性”。第三,经过操作和解释的“反思性”
还原为文化构造时,“反思文化”(reflexive culture)便得以确立。这里不作理论上的详细
分析,而是将上述的概念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解释“社会事实”(fait social)。现在需要
回到主题来探讨全球化…地方化中的“反思文化”,并以此作为日本经济衰退中的最为重要的
文化特征之一加以把握。 

“反思文化”是源自现代性(modernity),还是出自“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是个
要点。关于现代性(modernity)与全球化(globalization)孰先孰后的争论,Giddens;A。 '1990'
主张“从现代性到全球化”,强调“现代性与前近代的非连续性”;针对此论,Robertson;R '1992'
认为,“从现代性到全球化”的说法实际上暗示了世界上只存在一种类型的现代性,他则主
张“现代性源自全球化”,强调“现代性与前近代的连续性”,强调多数的和不同类型的现代
性。因此,将“反思文化”看作是“全球化”的结果的话,一是提示“反思文化”也存在着
多样性和个别性,二是放宽“反思性”一词所指的时间范围,即“反思性”不仅仅是最近十
年来的一种文化特性②。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反思文化”与“传统”和“本土化”(indigenizaion)
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一,是“反思文化”与“传统”的关系。传统通常是由再构而持续,
既是旧的东西,同时也是被更新了的新东西'Hobsbawn;Eric and Terencer Ranger 
(eds);1983'。“现代”可理解为出自于“传统”的自行更新机制,即随着“现代”的出现,“传
统”中的缺点和弱点会被弥补'Huntington;S。P。;1976'。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出,“传统…现
代”是一个层面的不可割裂的两个部分,而“反思性”就像另一个层面上的“全球化…地方
化”一样,是穿梭于其间的东西。第二,“反思文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本土化”本来
也是“传统…现代”中的一种形式,其机制主要还是从“传统”中来解释“现代”,或者将“现
代”化作“传统”来解释。而“反思性”的机制则是在“全球化…地方化”中,以“全球化”


①“有事法制”的提出和研究起源于1977年的福田内阁。2003年6月6日,日本参议院通过了《应对武
力攻击事态法案》、《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自卫队法修正案》等3项“有事法案”。2004年5
月15日,在自民党、公明党、保守新党三执政党和民主党的赞同下,该法案又获得日本众议院的通过。 

② 2007年1月原防卫厅已经翻牌成为防卫省,标志着日本政治结构与军事体制的重大转变,为修改战后
宪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③ 冷战以后,Huntington;S。P。 '1996' 指出,政治上的“走势”将以文明…文化之间的冲突为主轴来展开,
并警告伊斯兰社会是当今世界中正在崛起的一种具有挑战实力的文明…文化之一。若从“9。11”事件的结
果来看,似乎验证了Huntington;S。P。的政治学解释中文化解释的合理性。Huntington;S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