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的惯有的模式 … 业习 …sankharas  仍旧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这么重视感受 vedana 的原因。放下贪爱和瞋恚是过去传统的教导 。
在印度,于佛陀以前及以后,和佛陀的当代,都有老师如是教导,而其徒众也如是修习。
然而它都只涉及外缘 : 即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及的、想到的东西。 佛
陀则探讨得更深入。六个感官及其对象称之为六入处 salayatana 。他发现这两者的接触必
定会产生感受,而只有当感受产生时,才会有贪爱和瞋恚的生起。
Salayatana paccaya phasso;
phassa paccaya vedana
vedana paccaya tanha:
因有感官才有接触,有接触才有感受,有感受才有贪爱。这就是他的觉悟。
所遗漏的环节,空隙,就是感受 vedana 。缺少了感受,人们只会处理感官对象,以 及
对这些对象所起的习性反应。他们只能修正智力,心的表层。但在深层,接触之后,部 分
的心就评估接触的好壊。这个评估就产生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接着贪爱或瞋恚的习性 反
应就开始了。佛陀以自身的体验,一直教导以平等心对待感受,来改变最深层次的心的 行
为模式,并且从束缚中解脱。
这就是你们已经开始练习的。你正在开发平等心,不但用来对待感官对象 … 色、声、
香、味、触、法 … 也用来对待你所感觉到的感受,不论是愉悦,不愉悦或中性的。随着 了
知身体感受的生起和灭去的特性,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已开始了。已修习了 Anapan a38
观息法,你很轻易地就能体验到感受,并凭借着这种了知,来发展平等心。你正在修习 佛
陀真正的教说。你很努力地保持 satima 和 sampajano: 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这就是整部念住经所传达的讯息。
好好利用这个课程所剩下的时间。在智力的层面研读和理解经文,会带来许多的启 发 、
指引和信心,知道你正依照佛陀的意思在做 : 但只在智力本身上理解是解脱不了你的。 善
用这个经典及这些夜间开示,但要用功修行。要日日夜夜地用功,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m na riNcati 。熟睡时你无可奈何,但在其它的时间,你时刻都不可忘失
sampajanna ,不管你在做什么 … 吃、喝、行或卧,都一样。当然在现阶段,你的心还会跑
掉而且会忘记。你开始瞑想,想象或思考,但要看你能多快可以察觉,并再度落实到感 受
上。要继续提醒自己。开发你的智慧,你的觉悟。你要改变逃离感受的习惯模式;你一 定
要保有更深的生起和灭去的实相,生灭,无常 samudaya…vaya; anicca 。脱离无明,束缚。
善用你生命中的美好日子,脱离你所有的痛苦。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
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39
第 五 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五天结束了。我们已经研读完身念住 kayanupassana 的部分。
如无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 ,则身念住不完整,因为随观 anupassana 的意思是持续 地
体验实相,亦即感觉身体之意。事实上感受 vedana 是四个念住的中心。心和心的内涵也
必定要被感觉的。如无感觉,则修习只是智力的游戏而已。本传承着重感受 vedana ,因 为
它让我们对无常 ( anicca ) ,生起和灭去 ( samudaya; vaya ) 有明确的理解。这种在感受
层面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少了它,就没有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没有时时彻 知
无常,则没有智慧 panna 。没有智慧,就没有内观。没有内观,就没有四念住,也没有解
脱。
采用任何的专注对象都可以获得深定 samadhi 。比方说,在入出息节的第一段的入息 和
出息,就可以用来达到初禅 ( jhana ) 的深入专注,然后到更深专注的二禅,再来三禅 ,
接着四禅。很有可能在觉知气息的同时,也能感觉到感受 ; 但缺少了生起和灭去的体会,
它就不是内观。然后从第五到第八禅就不再考虑身体了,只以意识,用想象来修练。
在觉悟前,佛陀已从阿罗罗伽罗摩 ( Alara Kalama ) 和优陀罗罗摩子 ( Uddaka
Ramaputta ) 那里,学会了第七和第八禅定,而且必定得到了不少的净化。然而他仍发 觉
内在还有深植的不净染污,他称之为随眠烦恼 anusaya kilesa 。 Saya 是睡眠的意思。 Anu
表示它们生生世世跟随着心。就像休火山,可能随时爆发,而其中之一,总是在临终时 出
现。其余的就随着到下一生去。基于这个理由,虽然他已圆满修习了八禅,他却不接受 自
己已经解脱。
身体的折磨也没有产生成果。他继续探索。从呼吸上他开始观察到感受,并由此他获
得对生灭的了知。解脱之钥被发现了。他从前所修习的禅定,现在被加入了内观,时时 彻
知无常 sampajaNna 。之前,它们被称做是世间定 lokiya jhanas ,因为它们仍就会导致新生
命而在三界世间轮回。现在它们被称为出世间定 lokuttara jhanas ,因为藉由生灭的体验,
它们超越了世间,带来涅盘的果实。这是佛陀对人类的贡献,而它的的体现就是经由感 受 ,
这就是感受如此重要的理由。40
观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就感受观察感受
要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这不牵扯想象。并非禅修者从外面来检视他 / 她的感觉。 没
人站在外头。你一定要有直接的体验。同样的情况适用于身 kaya ,心 citta ,和法 dhamm a 。
这个观察必定不能将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分离,或是想象有个外在的检查者。
… sukham va vedanam vedayamano ‘ sukham vedanam vedayami ’ ti pajanati …
在经历愉悦的感受时 ( sukham vedanam vedayamano ) ,禅修者了知正经历愉悦的感受 。
… dukkham va vedanam vedayamano ‘ dukkham vedanam vedayami ’ ti pajanati;
adukkhamasukham va vedanam vedayamano ‘ adukkamasukham vedanam vedayami ’ ti pajanati。
同样的状况适用在不愉悦的感受 ( dukkha vedana ) ,诸如疼痛,和中性的感受
( adukkhamasukha vedana ) ,即是不苦不乐。乐 ( sukha ) 和苦 ( dukkha ) 这些字指的
是身体上的感觉。至于心理上的愉悦或不愉悦的感觉,佛陀用喜 somanassa 和忧
domanassa 。因此乐受和苦受指的是身体上的感受。身体本身是不能感觉到它们的,它们
要由部分的心去感觉;但身体是感觉的基地。
Samisam va sukham vedanam vedayamano ‘ samisam sukham vedanam vedayami ’ ti pajanati;
niramisam va sukam vedanam vedayamano ‘ niramisam sukham vedanam vedayami ’ ti pajanati。
有愉悦的感受时,正确了知有执着 ( samisa ) 或没有执着 ( niramisa ) 。在今天的印度
niramisa 是指素食的,而 samisa 是指非素食的食物。在此处的意思是纯净的或不净的。 由
正确的内观修习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如果观察而不生贪爱或执着,就会导致纯净。相 同
的愉悦感受,或许是涉及某种的感官欲乐,如果以贪爱和执着来对应,更想设法来增长 它 ,
那就是不善并会导致不净。它趋向痛苦的轮回。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愉悦的感受可能是 纯
净或不净的。41
对于有执着 ( samisa ) 的感受,就只是加以观察,如此习性反应减弱而停止。对于没 有
执着 ( niramisa ) 的感受,以平等心对之,并不起习性反应,也只是加以观察。那么依据
法则,这种客观观察的能力自然地会增长。你什么都不用做。 Pajanati 就是依据智慧,只
是观察。
Samisam va dukkham vedanam … niramisam va dukkham vedanam … pajanati。
Samisam va adukkhamasukham vedanam … niramisam va adukkhamasukham vedanam
vedayamano ‘ niramisam adukkhamasukham vedanam vedayami ’ ti pajanati。
同样地,不愉悦的感受的体验是纯净或不净,端视有否习性反应而定。它也只是观察 ,
如实的了知与接受。中性 ( adukkhamasukha ) 的感受以同样的方式了知。
Iti ajjhattam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bahiddha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a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就像在每一节里,相同的阶段跟随而来。感受在身体内,和身体的表层被感觉,然后
在整个身体的架构同时被感觉。
有其它的传承将 ajjhattam 解释成在自己身上的感觉, bahiddha 是在其它人的身上感 觉 ,
而 ajjhatta…bahiddha 则是在两者间交替的感觉。就如之前所说,我们的传承并不接受这个
说法。不论在森林、树下、或单人小室,禅修者都单独用功。但争论说,当比丘托钵时 会
遇到其它人,就有机会感觉到他人的气息或感受。然而认真的禅修者的眼睛都是下垂的
( okkhitta…cakkhu ) ,至多他们只能看到人家在走路的腿 : 因此这种解释似乎不合逻辑。 当
然,在非常高阶的观察中,禅修者也会对他人的感受,以及对周遭的氛围,和有情无情 物
体的波动,变得非常的敏感。或许可以这样去理解,否则以他人的气息或感受来用功, 是
不切实际的。因此最好还是将 ajjhattam 当做是「内部」而 bahiddha 「在自己身体的表层」 。
… samudayadhammanupassi … vayadhammanupassi … samdayavayadhammanupassi va
vedanasu viharati …42
这一站和下一站,每一节都会出现,很重要。禅修者都要逐一地通过。感觉感受的生
起,感受的灭去,和感受的生起及即刻灭去。
… ‘ atthi vedana ’ ti va panassa sati paccupauuhita hoti。
在观身念住 kayanupassana 中的 ‘ atthi kayo ’ ti 「这是身体」的阶段,身体变成了只
是一团次原子微粒时,没有评价和判断:想蕴 sanna 不再去认知这个身体是人或动物, 是
男或是女,美或丑。身体就只是身体,超越了分别。同样地,感受 vedana 现在就只以感
受看待,既非愉悦亦非不愉悦。没有判断,没有评价,没有想蕴。现在所建立的是,感 受
就只是感受的觉知。然后同样的阶段接着来而到达最终的目标。
Yavadeva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佛陀给人类的伟大贡献就是发现感受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两条路起始的重要交叉点:
要么 dukkha…samudaya…gamini pauipada ( 苦集道迹 ) 是一条痛苦不断产生的道路,要么
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 ( 苦灭道迹 ) 是一条痛苦完全根除的道路。他发现,每个
习性反应,行蕴 sankhara ,都只由感觉愉悦、不愉悦、或中性的感受产生。只要还有生 命
在,心无时无刻都在最深处,与周身每个微细粒子的感受起反应。除非感受被体验到, 否
则心只能在表层离贪离瞋而已。因为它只关系到外缘:外界的声、色、香、触或味,故 错
觉以为没有习性反应了。然而你的习性反应的实相被遗漏了,因为每个外缘跟感官的接 触 ,
必定会在身上产生感受: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这点被遗漏了。
你必须走入内心的深处去感觉感受,但不可起习性反应。只当你觉知到感受而又对之
具平等心时,心的习性模式才能在其根深处改变。有如用铁槌和凿子刻石般,根深蒂固 的
业习 ( sankharas ) … 随眠烦恼 … 才会浮现而消失。否则衍生的过程继续不停。所以,感
受 vedana 在四念住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观心念住 Cittanupassan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禅修者要如何就心观察心呢?43
「就心」 ( citte ) 意指直接的体验,如同「就身体」和「就感受」一样。为了避免对 心
有所想象,某些事物必须要在心中出现,因为某些事物出现然后又灭去时,才能以感受 来
感觉。
saragam va cittam ‘ saragam cittam ’ ti pajanati; vitaragam va cittam ‘ vitaragam cittam ’ ti pajanati 。
Saragam 是有贪爱 ( sa…raga ) 的意思。当贪爱在心中生起时,只是观察。当它灭去 ,
心已无贪爱 ( vita…ragam ) 时,只是观察:贪爱生起和灭去。
sadosam va cittam … vitadosam va cittam ‘ vitadosam citt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