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享受到當下所作的樂趣,洠в谢钤诋斚碌纳钪校切牟辉谘傻亍⒂薮赖卦谔颖苌睿ㄟ@不是說吃飯的時候不可與朋友談話)。
  無論如何嘗試,你都無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著,不論是在城市裡或在洞窟裡,你都必須面對它活著。真正的人生就是現前的瞬間——既不是已經消逝的前塵往事,也不是尚未生起的夢幻未來。活在當下的人才是過著真實的人生,他是最快樂的。
  當有人問到,為什麼佛陀的弟子日中一食,過著簡單而安靜的生活,卻如此神采奕奕呢?佛陀回答說: 「他們既不追悔過去,也不杞憂未來。他們活在現前,所以他們神采奕奕,愚人因為杞憂著未來又追悔著過去,就像驕陽底下被割斷的蘆葦一般,枯槁憔悴。」 
  念住或念念分明並不是說你必須想到或意識到「我正在做這個」或「我正在做那個」,正好相反,當你想到「我正在做這個」的片刻,就成了自我意識,於是你就洠в谢钤谛袆又校腔钤凇肝摇沟挠^念之中,結果你的工作也被弄糟了。你必須完全地忘掉自己,忘我地去做事情。當一個演講者變得自我意識,而想到「我正在對聽眾演說」的時候,他的演說就受到了干擾,思緒也中斷了。但是,當他在演說的主睿型俗约海蔷褪撬罴训谋憩F,他講得很好也解釋得很清楚。所有偉大的傑作——藝術的、詩歌的、智慧的、心臁摹际撬鼈兊膭撟髡撸谕耆业男袆又兴a生的,當他們全然忘了自己時,也就從自我意識中解脫了。
  佛陀所教導的這個念住或念念分明於我們的活動,就是活在現前的瞬間,活在當下的行動中(禪法主要就是基於此教導)。在這個方式的禪思裡,你不必採行任何特殊的活動來開發念住,你只要專注並念念分明於你所做的任何事物就好了,你將不必多花費一分一秒寶貴的時間在這特殊的「禪思」之上,你只需要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日以繼夜地,開發念住和清明。上述所討論的兩種方式的禪思,是關於我們的身體方面的。
  接著,關於我們所有的感受方面——不論是快樂的、不快樂的或中性的,也有一種修習禪思的方法,讓我們舉個例子:你正體驗著一種不愉快、悲傷的感受。在此狀態下,你的心意是陰霾的、灰暗的、不開朗的,它是沮喪抑鬱的。有時,你甚至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有那種不愉快的感受。首先,你必須學習,不要為不愉快的感受再感到不愉快,不要為憂懀Ц鷳n懀АRO法去看清楚,為什麼會有不愉快、憂懀Щ虮У母惺堋TO法去檢查它是如何生起的,它的緣起;它是如何消失的,它的止息。設法去檢查它,就好像你正從外面在觀察著它一樣,不要有主觀的反應,就像科學家在觀察某個對象一樣。這兒也是這樣,你不能主觀地把它看成是「我的感受」,你必須再度忘掉虛妄的「我」執。當你看到它的本性——它如何生起和消失,那麼你的心意就不再被那種感受所束俊耍蚨饷撟栽诹恕λ械母惺芏裕际且粯印
  現在,讓我們來討論關於心意方面的禪思方式。不論何時,當你的心意是貪慾的或離慾的;被瞋恨、惡意、嫉妒所掌控著,或是充滿著仁愛、慈悲;愚癡的或是清明的;凡此種種,你都必須要完全地念念分明於其狀況。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經常會害怕或羞於觀察自己的心意,所以我們寧願逃避它。必須勇敢而真盏赜^察自己的心意,就像在鏡子裡觀察自己的面孔一樣。
  這裡不需要用批評或裁判的態度,也不是分辨是非和善惡,只是單純地觀察、監看、檢查。你不是法官而是科學家,當你觀察心意,並清楚地看到它的真正本性時,你就不再被它的情緒、情感和心態所束俊恕H缡墙饷撟栽诹耍憔湍軌蛉鐚嵵娛挛锏恼嫦嗔恕!
  讓我們舉個例子,假設你真的生氣了,被憤怒、敵意、瞋恨所支配著。奇怪而矛盾的是,憤怒中的人並未真正地意識到、注意到他在生氣。當他意識到並注意到心意狀態的時候,就是他看到憤怒的時候,若是如此,它就會覺得羞愧而開始減退了。你必須檢查它的本性,它是如何生起,如何消失的,這裡再度必須記得,你不可以想著「我在生氣」或「我的怒氣」。你只須要念念分明並注意憤怒的心意狀態。你只要客觀地觀察著並檢查著憤怒的心意就好了,這是對於所有心意情感、情緒和狀態應有的態度。
  然後,有一種關於道德、心臁椭腔鄯矫娴亩U思方式。凡是我們在這個主睿纤鶎W習的、閱讀的、討論的、會談的、思懀У模及ㄔ谶@種「禪思」之內。閱讀本書,深思這裡面所討論的主睿褪嵌U思的一種方式。稍前提到的(本書中未譯出)差摩迦和一群比丘之間的對話(中譯裕В阂婋s阿含一○三經),就是一種禪思的方式,它導至涅槃的證悟。
  所以,依據這種方式的禪思,你可以學習、憶念並深思著五種障礙(五蓋),亦即:
  一、感官的慾望。
  二、惡意、瞋恨或憤怒。
  三、昏沈和懈怠。
  四、激動和沮喪。
  五、猶疑不定。
  這五項被認為是通往任何清明知見的障礙,事實上,也是通往任何進步的障礙。當一個人受著它們的支配,又不知道如何袪除它們時,那麼,他就不知道是非或善惡了。
  行者也可以「禪思」七個正覺的因素(七覺支)。它們是:
  一、念住覺支,也就是念念分明並專注於身心的一切活動和動作之中,如前所述。
  二、擇法覺支,細察詳究正法律,包括我們所有教義的、道德的和哲理的學習、閱讀、研究、討論、會談,乃至參加有關於正法律的演講等。
  三、精進覺支,堅決地努力,直到結束。
  四、喜悅覺支,與悲觀的、憂鬱的或悲傷的心理狀態正好相反的品行。
  五、輕安覺支,身心的輕鬆,勿令身心僵化。 
  六、禪定覺支,如前面所述。
  七、捨棄覺支,也就是能以平靜、安詳、不亂的心意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變故。
  要開發這些品行,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真盏念娡⒁庵净蛐韵颍领镀渌S多開發各種品行所需的物伲途駰l件,則在經典中另有記述。
  行者也可以「禪思」諸如「五蘊」之類的主睿敿毑炀恐甘颤N是眾生?」「那稱為『我』的是什麼?」也可以四拢B做為主睿W習和察究這些主睿蜆嫵闪诉@第四種禪思的方式,它導致最終真理的證悟。
  除了這裡我們所討論的之外,還有許多禪思的主睿瑐鹘y上有四十種,其中必須特別提到的是四梵住:
  一、慈心無量地對待一切有情眾生,不分軒輊,如母親鍾愛獨子一般。
  二、悲憫地對待一切痛苦、煩惱和苦難的有情眾生。
  三、隨喜著別人的成功、幸福和快樂。
  四、捨心面對人生的一切變故。

  一九九六、五、廿六譯於台中遠離軒

  



十三、身觀念處的十項功德
  錄自巴利中部119經

  德文原編:Nanatiloka mahathera(德籍)
  英文中譯:曾銀湖(台灣)


  當已修習了身觀念處,並且經常練習,甚至把它養成後天的習性,以它為基地,堅固的建立起來,並且令它增長至圓滿。那麼,就會擁有修習身觀念處的十項功德:
  (一)他有能力控制愉快與不愉快的情緒,不為不愉快的情緒所制服。當不愉快的情緒一生起,他即能立刻眨
  (二)他戰勝那令人心悸的恐懼和怖畏感,不為那令人心悸的恐懼和怖畏感所制服。當那令人心悸的恐懼和怖畏感一生起,他即能立刻征服它。 
  (三)他能忍耐寒與熱、铮c渴,以及虻、蚊、風、炎、爬行蟲類之樱H粲腥魏螑憾镜闹袀蜌еr,以及身體的疼痛;雖然,它們皆是刺骨、尖銳、酸苦,不但不舒適,而且難受,乃至是危害生命的,他都能很有耐心地去忍受著它們。
  (四)他輕易地即能隨心所欲的享受那淨化人心的四禪定。在此,他就住得很快樂了。
  (五)他練習種種神變。所謂:以一變多,以多變一;顯身,耄恚淮┍冢潱┥剑缭诳罩行袆樱瑳'有障礙;在地裡出洠缭谒行袆樱瑳'有障礙;涉水如走在地上而不沉洠В槐P腿在空中來去如展翅飛翔的鳥;有大神力有大威力能以手捫日月;以身所能到達的乃至梵天世界。
  (六)他以清淨超人的天耳界,聽到或遠或近,天與人的聲音。
  (七)他以己心,悉知其他有情及輩份之心:
  有貪心,他知有貪心;離貪心,他知離貪心。
  有瞋心,他知有瞋心;離瞋心,他知離瞋心。
  有痴心,他知有痴心;離痴心,他知離痴心。
  收攝心,他知收攝心;放逸心,他知放逸心。
  廣大心,他知廣大心;不廣大心,他知不廣大心。
  增上心,他知增上心;停滯心,他知停滯心。
  禪定心,他知禪定心;散亂心,他知散亂心。
  解脫心,他知解脫心;繫俊模M俊摹
  (八)他隨念到許多生的宿命。所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我曾經有這樣的名,這樣的姓,這樣的種族,吃這樣的食物,受這樣的苦樂,有這樣長的壽命。我從那邊死後,再出生在某處。那時我有這樣的名,這樣的姓,這樣的種族,吃這樣的食物,受這樣的苦樂,有這樣長的壽命。我從那邊死後,再出生在這裡。』他如此隨念到許多生宿命的情況與細節。
  (九)他以超人的清淨天眼,見到諸有情在生死。他知道諸有情是隨業而生得貴賤,美醜,幸福與不幸福。即所謂:『諸位賢者,這些有情,具備了身口意的惡行,誹謗諸拢t,懷諸邪見,行邪見業。他們命終死後,生于苦界、惡趣、苦途或地獄。』『諸位賢者,然而這些有情,卻具備了身口意的善行。不謗諸拢t,懷諸正見,行正見業。他們命終死後,生于善趣、天界。』他如此以超人的清淨天眼,見到諸有情在死在生。他知道諸有情是隨業而生得貴賤、美醜、幸福與不幸福。
  (十)他諸漏已盡,親自見法,緣自覺知,證得那無漏心慧解脫,並且住在那無漏心慧解脫。

  



十四、修習四念處的譬喻
  原始拢渲邢嚓P譬喻的編譯
  梵文漢譯雜阿含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經典選錄寫成語體:台灣 曾銀湖 編譯

 


  小鳥羅婆(六一七)

  我聽說是這樣:有一陣子,佛陀住在舍衛國的校龢浣o孤獨園裡。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說:「從前有一隻名叫羅婆的小鳥,被老鷹抓住而飛騰到空中,在空中叫喚著:「我自己不夠警覺,忽然遭到這個災難。我擅自離開了有父母保護的(根本)境界,而撸幍絼e的地方,才會遭到這個災難,弄得現在被別人困住了,不得自在!」老鷹告訴羅婆:「你所謂自在的境界在那裡呢?」羅婆回答說:「我在田壟耕地中,自有境界可以避免各種災難,也就是我家父母所保護的安穩境界。」老鷹對羅婆起了傲慢心,說道:「就放你回到田壟耕地去,看看你能不能脫身好了!」於是羅婆就得以脫離鷹爪,回到田壟間的大石塊底下,安然停住,然後在石塊上作勢要跟老鷹搏鬥。老鷹大怒:「這小鳥竟敢跟我搏鬥!」氣極敗壞地迅速飛衝直下。於是羅婆就躲到石塊底下去,老鷹來勢洶洶就衝到堅硬的石塊上去了,粉身碎骨而死。那時,羅婆深藏在石塊底下,仰起頭來說道:
  「老鷹用強力,羅婆依靠自己的境界; 
  乘凶猛威力,導致粉身碎骨的災禍。
  我通達事理,依著自己安穩的境界, 
  降伏了怨家,欣見自己能力而歡喜。
  凶暴又愚笨,縱使有百千龍象之力, 
  比起智慧來,不如我的十六分之一, 
  看我殊勝智,摧毀消滅了大鳥蒼鷹。」 
  就像這樣,比丘們!就像那隻被老鷹抓住的小鳥一般愚癡,自己離開了如有父母保護的(根本)境界,撸幍絼e的地方,導致這災患。比丘們,你們也要這樣注意著,對於自己本份境界內的所作所為,都應該善加持守,遠離其他境界,應當如是學習。比丘們!所謂「他處」——其他境界者,就是五欲的境界。眼睛看到可愛、適意、想念的美色,就生起貪慾染著之心;耳朵聽到妙音;鼻子嗅到芳香;舌頭嚐到美味;身體碰到可愛、舒適、想念的接樱蜕鹭潙j染著之心。這就是比丘撸幍狡渌胤剑渌辰缛チ恕K^比丘自處於父母(根本)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