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禪定也無常,那真是可笑!當我們修持達到禪定境界了,但回頭一觀,呀!前後左右都屬無常。所以用不著外觀,只要內觀便得。這便是第十三階的課程,叫作無常觀。
  這一階是全部最緊要的一階,能不能脫身完全在這一階上,如果不見無常便得不到道果;無常觀越濃厚道果越深,無常觀越詳細道果越明顯,為第十四階修持離貪的先決條件。
  「離貪觀」即觀見脫離貪著慾念。如色染之消退,慾念層次之脫離。由觀見無常而脫離執著,這一階便是坐著觀察脫離執著的情形,故稱為「離貪觀」。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明顯的觀見貪慾消退,這便是第十四階的課程,觀見脫離貪欲。第十四階脫離貪欲之果,乃得自第十三階觀見無常之因。故第十三階修持火候如何精純,第十四階的道果也跟著同樣的深厚。亦即是說:觀見無常的程度如何,離貪的程度也跟著那樣。這裡「離貪」的解義,離即是漸次消滅,貪即慾念,「離貪」就是漸次消滅煩惱慾念,漸次消滅執著,漸次消滅痛苦。
  接下來第十五階「滅盡觀」,觀見煩惱與痛苦消滅殆盡。貪欲消滅,煩惱與痛苦便跟著消滅殆盡。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見慾望盡滅,稱為「滅盡觀」。
  其實修完第十五階便夠了,已經達到最後的道果。在第十四階與第十五階之間,由離而滅,離便是道,滅便是果。
  但還有第十六階在後,用以觀察修行的成功,稱為「捨棄觀」,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見捨棄的情境。
  其情形正如已經斷絕完盡了,斷絕完盡了一切煩惱與痛苦,完全捨棄了。第十六階課程到此為止。 
  無常也好,離貪也好,滅盡也好,捨棄也好,都稱為法,在這一段上觀察四種法的演變,故稱「法觀念處」,是最末的一段。修完了這一段便告功德圓滿,因為煩惱已經滅盡了,痛苦也熄滅了。本梵行因此也告終結了。
  再從頭回觀一下:
  第一段有四階,完全處理呼吸與身體互相支配的關係,稱為「身觀念處」。
  第二段觀察喜受與樂受的生滅,稱為「受觀念處」(也有四階) 
  第三段觀心與御心作種種變化,稱為「心觀念處」(也分四階)。
  第四段觀無常、離貪、滅盡、捨棄四種法的演變,稱為「法觀念處」 (共有四階)。
  合共四段,稱為「四念處」。如果四念處修持圓滿,便能得到滅苦之果,同時「七覺支」也隨著圓滿。即在修持「四念處」時,「七覺支」跟著發生,「四念處」修持圓滿了,「七覺支」便跟著圓滿,有「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七種覺支全備,故佛世尊曰「修四念處圓滿,七覺支也圓滿。七覺支圓滿,一切智與解脫也圓滿。」智慧圓滿便能滅盡煩惱,煩惱滅了便能解脫痛苦,痛苦解脫了一切便完結。所以修持十六階出入息觀,等於修持「四念處」與「七覺支」一樣,結果皆能得到一切智與解脫。
  看見了嗎﹖這是多麼的微妙與精細,恐怕有的人見了要退避三舍。起初也許興高釆烈,但見了內容便不敢嚐試。不過有興趣的不妨一試,逐階逐層的慢慢修練,一直修完十六階為止,功德無量。這便是正法「出入息觀」十六階全套內容,依經講解以供學者研究。

  一九八二年夏安居譯于泰國萱木林寺
  哲智明陀比丘

  【編譯者裕А
  一:普通人修習入出息觀,有可能出問睿8鶕べ煹卣撍f,由於呼吸太急、太緩或勉強用力呼吸,都可能會令身、心不平衡,使關節生諸疾病或令心生諸散亂,或極重憂惱逼切。所以還是要先具足正見、淨戒及呼吸的技巧才好。
  二、三、四:有關「取相」、「似相」建議參照本書「解脫心」和「正道足跡」中的開示,避免被幻相迷惑。




九、修習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原始拢洌媳眰靼⒑洠┲邢嚓P章節的編譯

  漢譯:求那跋陀羅(劉宋)
  英譯:Maurice Walshe
  編譯:曾銀湖(台灣)

  

  識 界(意識的境界)(節譯自英譯巴利長部第9經,婆托帕達經,第8——20節)

  我聽說是這樣。…… …… ……(第1——7節未譯)「然後,婆托帕達,戒德完美的比丘,不論從那一方面,都不會見到危險……在這種方式下,他是戒德完美的。」 
  「他守護根門(眼、耳、鼻……等),達到初禪,住於其中。他以前所擁有的任何感官的貪慾消失了。在那時,呈現出一種真實而微妙的,喜悅和安樂的覺想,由離欲而生,而他成為覺知這種喜悅和安樂的人。以這種方式,某些覺想經由訓練而生起,某些則經由訓練而消失。」 
  「再者,比丘袪除憶想(漢譯『覺』或『尋』,記憶的搜尋)和觀想(漢譯『觀』或『伺』,觀察思懀В色@得內在的寧靜(漢譯『內淨』)和心意的和諧統一(漢譯『一心』),他達到並住於第二禪之中,不用覺想和思懀В啥ǘ錆M喜悅和安樂。他的,早先由離欲所生,真實而微妙的,喜悅和安樂的覺想消失了,在那時,一種真實而微妙,由定所生,喜悅和安樂的覺想生起,而他成為覺知這種喜悅和安樂的人。以這種方式,某些覺想經由訓練而生起,某些經由訓練而消失。」 
  「再者,在喜悅消逝之後,他住於泰然、捨棄、念住、明覺(清明地覺知),而他在自己的身體上體驗著——拢茏铀f:『快樂住於泰然、捨棄和念住者身上。』(漢譯『拢f及捨』)——愉快的感受,而他達到並住於第三禪之中。他的,早先由定所生,真實而微妙的,喜悅和安樂的覺想消失了。在那時,一種真實而微妙的,捨和樂的感受生起,而他成為覺知這種真實而微妙,捨和樂的感受的人,以這種方式,某些覺想經由訓練而生起,某些則經由訓練而消失。」 
  「再者,斷除苦與樂,以前的憂與喜消失了,他達到並住於第四禪——一種超越苦和樂,由捨棄和念住所淨化的境界。他的,早先真實而微妙的,捨和樂的感受消失了,而生起一種真實而微妙的,既不是樂也不是不樂的感受(漢譯為不苦不樂),而他成為覺知這種真實而微妙,既不是樂也不是不樂的感受的人。以這種方式,某些覺想經由訓練而生起,某些則經由訓練而消失。」
  「再者,經由完全地超越身體的感受,由於(根塵)對立感受的消失(漢譯為『滅有對想』),且對各式各樣的覺想失去興趣(漢譯為『不思惟種種想』),見到空間是無限的,他達到並住於空無邊處。以這種方式,某些覺想經由訓練而生起,某些則經由訓練而消失。」 
  「再者,經由完全地超越空無邊處,見到意識是無限的,他達到並住於識無邊處。以這種方式,某些覺想經由訓練而生起,某些則經由訓練而消失。」 
  「再者,經由完全地超越識無邊處,見到無所有,他達到並住於無所有處。而他成為一個覺知這種真實而微妙的,無所有處的覺想的人。以這種方式,某些覺想經由訓練而生起,某些則經由訓練而消失。」世尊說道。
  「婆托帕達,當一個比丘獲得這種經過眨痰挠X想時,從那時刻起,他就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地,繼續進行,直到他達到覺想的極限。當他已經達到覺想的極限,他想起:『心理的活動對我而言是很糟的事,洠в行睦淼幕顒拥故禽^好。假使我要憶想或想像的話,這些(我已經達成的)覺想就會停止,而粗俗的覺想將會生起。讓我不去憶想或想像吧!』所以他既不憶想也不想像。然後,於他,就只有這些覺想生起,而其它較粗俗的覺想則不生起。他達到了止息。婆托帕達,那就是經由連續的步驟達到覺想止息的方式。(本節應即漢譯『非想非非想』和『想受滅』)」 
  「你認為如何﹖婆托帕達。你以前聽說過嗎﹖」 
  「不,世尊。就我所瞭解的,世尊曾說:『婆托帕達,當一個比丘獲得這種經過眨痰挠X想時,從那時刻起,他就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地,繼續進行,直到他達到覺想的極限?他達到了止息?那就是經由連續的步驟達到覺想止息的方式。』」 
  「正是這樣,婆托帕達。」 
  「世尊,您教導覺想的巔峰是只有一個呢,還是有許多個﹖」 
  「我教導的,兩種都有。」 
  「世尊,怎麼說是一個﹖怎麼說是許多個﹖」 
  「依照他連續地(逐一)達到每一(階段)覺想的止息,所以我教導覺想的止息:如是,我教導單一(階段)覺想的止息,也教導許多(階段)覺想的止息。」
  「世尊,是覺想先於知見生起呢﹖或是知見先於覺想生起﹖或是兩者同時地生起呢﹖」 
  「婆托帕達,覺想首先生起,然後知見;而從覺想的生起導致知見的生起。當認知:『如是因緣,知見生起。』以這種方式,你可以看到覺想如何首先生起,然後知見,而從覺想的生起導致知見的生起。」 
  …… …… ……(第21~26節未譯) 
  而尊者悉塔,眨髱熤樱蔀榱硪粋阿羅漢。

  一九九五、十一、二十節譯于台中遠離軒

  【裕А
  一:( )中多為中譯者所加,只供參考。
  二:身心(名色)是緣意識(識)而產生的,因此修安那般那念而觀察思惟身、心的人,有必要認識意識的境界,才知道每一修習階段的覺想和意識層次。

 


  慧解脫(節譯自英譯巴利長部第15經,大緣經,第33~34節並予整編)

  我聽說是這樣。…… …… ……(第1~32節未譯)「阿難,有七個識界和兩個境界。那七個呢﹖」
   (1)那裡有身體相異和覺想相異的眾生,例如人類、某些天神(中譯裕В核拇筇焱跆欤臁测崂臁常鼓μ欤德侍欤瘶诽欤栽谔欤┖湍承⿶旱辣娚ㄖ凶g裕В盒笊⒌鬲z、餓鬼)。那就是第一個識界(中譯裕В河纾泄儆麖娏业氖澜纾
   (2)那裡有身體相異而覺想相似的眾生。例如梵天的眷屬(中譯裕В鸿蟊娞臁㈣筝o天、大梵天)(因為証得)初禪而生於那裡。那就是第二個識界。
   (3)那裡有身體相似而覺想相異的眾生,例如阿巴沙拉天(中譯裕В荷俟馓臁o量光天、光音天,是為二禪天),那就是第三個識界。
   (4)那裡有身體相似而覺想也相似的眾生,例如蘇巴辛那天(中譯裕В荷贉Q天、無量淨天、獨淨天,是為三禪天。另有四禪天【裕б弧俊#蔷褪堑谒膫識界。
   (5)那裡有已經完全地超越一切覺想的眾生,由於感官反應的覺想之消失,以及由於無意於種種覺想,思惟著:「空間是無限的」,他們已經達到了空無邊處。那就是第五個識界。
   (6)那裡有超越了空無邊處的眾生思惟著:「意識是無限的」,已經達到了識無邊處。那就是第六個識界。
   (7)那裡有超越了識無邊處的眾生,思惟著:「無所有」,已經達到了無所有處,那就是第七個識界,(而兩個境界)則是無意識眾生界【裕Ф亢推浯蔚模窍敕欠窍胩帯
  「現在,阿難,關於這第一個識界,有相異的身體和相異的覺想,諸如人類等,如果任何人要是瞭解它,它的緣起(集),它的止息(滅),〔它的止息之道(滅道跡)〕【裕浚娜局ㄎ叮牟话玻ɑ迹瑥乃夥牛x),那他還會對它產生喜悅嗎﹖」
  「不,世尊。」
  「那麼,相同的,關於其它的識界和兩個境界還會產生喜悅嗎﹖」
  「不,世尊。」
  「阿難,比丘只要如實地認知這七個識界和兩個境界【裕摹浚鼈兊纳鸷椭瓜ⅲㄒ约爸瓜⒅溃鼈兊娜局筒话玻忪秷讨屈N,阿難,那個比丘就稱之為慧解脫者。

【中譯裕А
一:第四個識界裡似乎也包含了四禪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和音天、 大自在天,以及阿那含拢茏铀〉奈鍌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 天和色究竟天。
二:至於無意識眾生界,似為想受滅的境界。
三:根據漢譯雜阿含四二經補入。
四:另有九居處的排列方式(根據解脫心)如下:
  1。欲界——某些天神、人類和惡道眾生。
  2。初禪天——達到色界禪定的諸天。
  3。二禪天——達到色界禪定的諸天。
  4。三禪天——達到色界禪定的諸天。
  5。四禪天——達到色界禪定的諸天。
  6。空無邊處——達到無色禪定者。
  7。識無邊處——達到無色禪定者。
  8。無所有處——達到無色禪定者。
  9。非想非非想處——達到無色禪定者。


  八解脫(節譯自英譯巴利長部第15經第35節)

  我聽說是這樣。…… ……(第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