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這句話是從根本上說的。我們洠У寐}道的人,我們有一種共同的、彼此相同的毛病,根本的大患、大患之本的毛病,就是執著!執著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樱ā⒀圩R乃至意識,執著這個十八界;我們見聞覺知的一切境界,我們都有執著心。如意的事情我們執著、不如意的事情也執著、非如意非不如意的事情也執著,乃至到我們看經、拜佛、念咒,所有一切一切的事情,我們都是執著的,心都是執著。這個執著,在我們現在的人——洠в袛鄲蹮⿶馈'有斷見煩惱的人——來說,這個執著明白一點說,就執著一切一切都是真實的——執實。
執著真實,再明白一點說,也就是我執和法執。這個執實,是一切愛煩惱、見煩惱的根本。我們被這樣的煩惱所蒙蔽,「幽暗之所蔽」,這是一個大黑暗的境界,洠в兄腔鄣墓饷鳎硎具@是個黑暗的境界,就是根本的無明的煩惱,被這樣的煩惱遮蔽住了,使我們不見一切法的真實相,所以我們常是顛倒、迷惑。由煩惱生出來種種的錯铡淖飿I,由罪業招感一切不如意的果報,惑業苦的流轉,都是因為「幽暗之所蔽」所發生出來的。那麼,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佛陀最後一句開示我們,「何不求光明」。我們由這黑暗裡面,造成了種種的錯铡觞N不趕快地、如救頭然地去尋求般若波羅蜜的光明,破除去這個黑暗呢?怎麼在那裡笑呢?還要譏笑別人?自己的事情都不辦,還譏笑別人?
這四句話,我感覺佛陀也就是訶斥我嘛!訶斥那四個老人,其實也就是訶斥我啊!所以從這四句話,佛陀慈悲的教誨,我們知道,我們相信了佛法以後,我們應該做什麼!要求光明!用我們明白的話來說,就是求智慧。當然這個智慧不是世間一般的智慧,是拢说那鍦Q無漏的智慧。要去尋求這樣的智慧,破除去無明,我們就不會有愛煩惱、有見煩惱了,我們就得大解脫,就洠в锌鄲懒恕D莻時候,才是大自在、大解脫,是安樂的境界。我們為什麼要相信佛法?我們相信了佛法,為的什麼?成功了!這件事才算是開始成功了(還洠в型耆晒Γ晒﹂_始了),就是開始入拢涣恕
求光明這件事,「何不求光明?」為什麼不求光明?「好!我聽佛陀的教導,我要求光明」,怎麼求呢?我們怎麼求光明呢?應該是很現成的一件事。我們漢文的佛教,中國佛教,當然藏文也在內,我們不說藏文,就說我們漢文的佛教。漢文佛教今天的情形,誰不求光明呢?都是求光明。或者是念陀羅尼咒也可以求光明,陀羅尼咒也稱為明咒,也稱為明;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也是求光明;或者有人歡喜提倡禪,禪也是光明;有人專受持一部經,這也是光明,洠в胁皇枪饷鞯摹5沁是有點差別。單獨地受持一個咒,或者是多少咒,或者受持幾部經,它本身的情況,我們泛泛地這麼說,情況不太明了,所以我們姑且不說。我們就說我們容易明了的兩種法門,就是念佛和禪——一個淨土法門、一個是禪的法門——都是求光明。
念阿彌陀佛,無量光也是光明,但是應該再細心地觀察一下。若是根據《無量壽經》、《十六觀經》、或者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那裡邊說的念佛法門,是有深義的。所謂有深義這個話什麼意思?也就是禪!那和禪的法門是無差別的,所以在這裡也先不說。若是根據我們做晚課這小本的《阿彌陀經》去念佛,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我們這樣子用功修行,當然也是求光明;這樣的持名念佛的法門,是淨土法門的一少分,不是全面的、深義的淨土法門。當然我們歷代的大德,弘揚持名念佛法門的人,讚歎持名念佛法門的不可思議,當然是對,你讚歎它好、讚歎它圓滿、讚歎它高深,這樣子才有人學嘛;如果你不讚歎,那誰肯學呢?所以讚歎也是對的。但是從經論上的學習、觀察來說,我看那是鈍根人所學習的法門,不是利根人。但是利根和鈍根,終究都可以得拢溃砸膊槐貧怵H。只要能念阿彌陀佛、往生阿彌陀佛國,何愁不開悟呢?那也是成功了,也是好。
不過在這裡,我個人的看法,我是鈍根、我就承認我是鈍根,也是對的。不要說,我是鈍根,「我不是,我否認我是鈍根;我是利根,我修的法門一定是最殊勝的,無上的甚深微妙禪!」我看不要這樣子,我是鈍根,我就承認是鈍根,老老實實的、老實念佛反倒好,反倒好。所以,我也願意念佛、也願意求生阿彌陀佛國,不必自高身價,「我怎麼可以修這個法門!」不必!我就是老老實實念佛、求生淨土,成功了就是不得了,就不可思議!所以,我也同意、我也讚歎這樣用功修行。我這一大段話裡面這一小段,就到這裡。其次,就說到禪,說禪的法門。
禪的法門這一方面,當然是光明,也是光明。我所謂「禪」,和現在流行的禪宗的禪、看話頭禪,這裡面還是有事情的。我姑且這樣說,這個禪,單獨地成立一個宗派,這是歷史上的事實如此。事實儘管如此,事實又不是完全如此的!我有什麼道理可說呢?中國佛教,從歷史上看,當然是淨土宗來到中國是最早,在漢朝的末年就來到中國了;《放光般若經》也是來得很早;但是,從鳩摩羅什法師來到中國,這時候才有三論宗。若是從鳩摩羅什法師說——三論宗是最早。三論宗洠в卸U嗎?三論宗也是有禪的,也是講禪的。你能說三論宗洠в卸U?那是不對的,三論宗也是禪。你說法相宗洠в卸U?法相宗也有禪。你說天台宗洠в卸U?天台宗講《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小止觀》乃至到所有的智者大師的法語裡面,都是有觀心法門的,都是禪,也是講禪。華嚴宗也是禪,《華嚴經》裡洠в卸U?那無量無邊的三昧、不可思議境界,怎麼能說洠в卸U?所以,「禪」是普遍在一切經論裡面都有禪。我們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是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禪。所有的這些經論都是禪!所以,單獨地成立一個禪宗,也有道理,也是有道理。
實在來說,說是達摩禪師來到中國,他以《楞伽》印心,來修禪,也還是如來禪,也是藉教悟宗,假借佛的法語去學習第一義諦,也是這麼一句話;不是離開了文字,懀盏鼐蜁U,洠в心腔厥隆?墒牵瑥亩U宗的這些禪師語錄上看,思想也不統一,有的是學習三論而修禪的,也有的修《維摩經》開悟而學習禪的,也有修《般若經》的、《法華經》的、《起信論》的、唯識的。這些大禪師是由教而有禪,教觀並行而有禪,都成功了。把這些禪師都會合在一起,叫做禪宗。事實上,並不全是禪宗的人,也有其他學派的禪師。
後來禪宗的人,因為禪師有一點事情,什麼事情呢?他自己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他也不會修禪,他學習、又學習,學習了多少年,當然有經論的根據、也有善知識的教授,他開悟了;開悟了,然後再修行了幾十年的功夫,有成就了;然後,有因緣他出來說禪。說禪的時候是講個開示而已,他洠в腥ブv經。講經也可能會有,我們看這百丈禪師(這個野狐禪),他講《金剛經》,還有這個事情;但是講經的禪師少。這樣子,只是講開示,跟他學禪的人,就聽他講開示。假設他洠в腥W經教的話,他也可能開悟了,去修禪也可能。但是逐漸地、逐漸地就衰微下來。你不學習經論,你還不容易開悟的。就算是有一點開悟,也逐漸地、逐漸地就式微了。等到後來呢,誰開悟了?都不知道誰是開悟了。這個時候,禪怎麼修呢?修不來了。若是學習經律論,知道怎麼樣修禪;不學習經論,聽這個祖師、聽善知識講禪,也可能知道怎麼修禪、也可能不知道,到最後,完全不知道怎麼修了,就得看話頭,只好看話頭了。所以從禪宗的歷史上看,開始學習話頭禪,就是禪宗衰微了的現象。但是看話頭的人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一直地傳下來,到現在,也不知道誰開悟了,是這麼回事兒。
我們今天漢文的佛教,情形有點變化。情形有什麼變化呢?從民國以來,有成立佛學院這件事,要講經,經律論要講,大家到佛學院要考試,然後畢業也可能要考試;民國初年那時候可能會寬一點。我們學習這部經、學習那部經,於是乎……。在印度的佛教有三論,有中觀的學派、有唯識的學派;來到中國來,也是一樣,也還是中觀、唯識;但是我們中國人似乎是有一點特別,逐漸地形成了歡喜《楞嚴經》、歡喜《起信論》,這就是宋、元、明、清以後學習這個,學習這個,但是也不能修禪,是凡這樣以後,都是念佛。
我曾經問過一位老法師,「您老人家講經、說法幾十年,您怎麼修行呢?」說「念佛,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為什麼不修止觀呢?」「修不來。」這老法師說得很老實。他老老實實說話,修不來就說修不來,老老實實說這句話。我認為這樣的老法師反倒令我恭敬,我反倒很恭敬、很歡喜。他就這樣子只是念阿彌陀佛。
以前我也不大明白,學習經論的時候,學習《中觀論》:「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天台宗《摩訶止觀》也還是用這四句話,修從假入空觀、從空出假觀、修中道觀。為什麼不修觀,而念阿彌陀佛呢?原因在那裡?原因就是什麼呢?當然,近代的佛教,我們很明白,就是從民國以來,我們中國的政局不安定,政局不安定,也影響了佛教;影響了佛教的時候,出家人要去應付事情,學習佛法的時間被佔去了;又要造廟、又要去收徒弟;收了徒弟,你要有責任教導他,你本身學習佛法的時間少了;學習佛法時間少了,你想修止觀就困難,只好念阿彌陀佛可以,所以我明白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了。其實這件事,很久、很久就有這種事情,少數人是例外的。所以,我們從佛教史上看,從古代到現在,我們中國佛教一直地不能正常,從大體上說,不能正常地咦鳎@是遺憾的事情!
但是,台灣的佛教,得天獨厚。一九四九年以後,這裡是又一個世界,中國那一個地方是個苦難的世界,你想要學習佛法,不可以,要去生產。當然種種因緣,我們不必說那麼詳細。我們可以安心地學習佛法,願意念佛就念佛、願意參禪就參禪,台灣這個地方是福地,是有福報的地方、有善根的地方,所以能安心地學習佛法。
這麼多年來,我看,一九四九、五○、五一、五二、五三年以後,台灣就有佛學院,一直到現在,佛學院愈來愈多,所以台灣佛教的人才也多起來。多起來以後,佛教的情況完全轉變了,和以前大不相同。
有幾樣事情,我想你們各位會知道。因為佛學院長期的學習、長期的教授,這個學派的思想自然的要出現出來。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要宗派幹什麼呢?我是釋迦牟尼佛派!」說這樣的話的人,知道這個人是「初參」,就是初學。學久了,你自然是要有個學派,你不是中觀、你就是唯識、再不然就是起信論,就是和印度佛教有點不同,多出來一個像印順老法師,這個真常唯心論,多出來這麼一個。真常唯心論,我們傳統佛教的老法師多數是這個學派,不是完全,但多數是這樣子。
若是我們不去修止觀,只是念阿彌陀佛,也無所謂,你是唯識也好、是中觀也好、你是真常也好;天台宗說是通、別、圓;或者是法相、破相、法性;或者是法相唯識、法性空慧、法界圓覺,這樣說,名字是不同,意思都是這三個學派。
如果只是念阿彌陀佛,你學派有什麼不同,洠в嘘P係。但是今天的佛教不是了!什麼呢?南傳佛教來了,南傳佛教來到這裡,南傳佛教不是念阿彌陀佛的,南傳佛教是修止觀的,是修止觀的,它修止觀,是修四念處的。修四念處這件事,我初出家聽老法師講經,講「如是我聞」的時候就講到四念處,說是這是佛的遺教,阿耨樓陀尊者,佛臨滅度的時候,教阿難尊者問佛。有四個問睿渲幸粋問睿褪菃栠@個問睿悍鹪谑赖臅r候是依戒而住,佛滅度以後也是依戒而住,但是怎麼樣住呢?依四念處住。說「以戒為師」這句話完全是對,但是不圓滿,還要以法為師的。修戒就好了,但是還有定、慧呢?定、慧是什麼?就是四念處!應該是依法與律,依戒為師、也是依法為師,法就是四念處!就是我們學習戒,要持戒清淨;持戒清淨又怎麼地呢?修四念處,依四念住(或者四念處)渡生死的苦海、到涅槃岸去。
後來的這些老法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