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分别,不了似色等法但是心作,虚相无实。不了之义,即是果时迷境无明。今修观行,了了证知诸法唯虚。则境迷既破,即是果时无明灭也。果无明既灭,见惑粗垢先脱,无师智相似境界现前。然而思惑仍在也。必其证知我空,(不执,即我空。)则能执之妄想(业障。)所执之妄境(苦障。)随灭。正当惑业苦三障空时,意识即转为无尘智。不名为识矣。何以故。向迷尘缘,执之为实。今则知无实尘,即为妙观察智相应品,故转名为无尘智。一切菩萨行门,皆以此智为枢机。即心经照见五蕴皆空之照字是也。(果无明灭,为小乘初果位。大乘圆初信位。妄想妄境灭,为小乘罗汉位。大乘圆二信至十信位。)此中所灭者,为界内见思正使。其习气及界外见思,于下科别惑中明之。
  (申)二兼明渐除别惑。又二。(酉)初出别惑之相。二明渐除之由。今初。
虽然知境虚故,说果时无明灭。犹见虚相之有。有即非有,本性不生,今即不灭,唯是一心。以不知此理故,亦名子时无明。亦名迷理无明。但细于前迷事无明也。以彼粗灭,故说果时无明灭也。又不执虚状为实故,说妄想灭。犹见有虚相,谓有异心。此执亦是妄想。亦名虚相。但细于前。以彼粗灭,故言妄想灭也。又此虚境,以有细无明妄想所执故,似与心异,相相不一。即是妄境。但细于前。以其细故,名为虚境。又彼粗相实执灭,故说妄境灭也。
  以正使虽灭,习气仍在,故用虽然二字,承接而下。虽然者,未尽之词也。此文可分三节明之。第一节,谓虽知境虚无实,说为果无明灭,然犹见有境虚之相。虚相者,空相也。不知此相,有即非有。论其本性,本不生灭,唯是一心之所现起。以其不知此理,即是根本不觉。(知即是觉,若不知,即不觉矣,)名曰子时无明,迷理无明者是也。(又名迷心无明。)第二节,谓虽不执虚状为实,说为妄想灭,然犹见有虚相,以为有异于清净之心。此亦妄执。亦是妄想。亦名虚相。第三节,谓既有细无明(即子时无明。言其细于果时无明也。)能执之妄想,谓有异心。即所执之虚境,似与心异,相相不一。即此便是妄境也。此中细无明,兼指起信三细中之业相。细无明妄想,及其所执之虚境,即是三细中之转相现相也。此三节中,每节之末结之曰,以彼粗灭,故说果时无明灭云云。彼字即指上科。以明上科所言之灭,乃但灭其粗惑耳。(即界内之通惑。)○犹见虚相之有,见有二字,即是病根。此为界内见惑习气,及界外见惑。第二三节犹见有虚相谓有异心,及似与心异相相不一,则不但不知唯是一心而已。虽或知之,犹执虚相之有,谓有异心。能执既然,则所执即相相不一,似与净心有异矣。此中异字,即其执虚之根。即是心外取法。但细于前之执实耳。此皆界内思惑习气,及界外思惑。夫前在迷中,执有实体,是为六凡之通病。故粗。今则解成,但执有虚相,是为三乘之别惑。故细也。又见有虚相,即是法执。譬若上见有佛道可成,下见有众生可度,在凡夫视之,推为圣境矣。而佛眼观之,即是妄想。必其上求下化,无休无息,而不见其有。并不见之见,亦复都无。若其有见,便是妄想。便成妄境也。金刚经云。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又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即此理也。
  (酉)二明渐除之由。又三。(戌)初因末验本。二正明灭由。三例彼结前。今初。
以此论之。非直果时迷事无明灭息,无明住地亦少分除也。若不分分渐除者,果时无明不得分分渐灭。但相微难彰,是故不说住地分灭也。今且约迷事无明灭后,以说住地渐灭因由。即知一念发修已来,亦能渐灭也。
  以此论之下,牒前起后。谓根本细惑,(无明住地也。亦即子时无明。)虽不与枝末粗惑(即果时无明。)同灭。但粗惑既灭,细惑亦少分除。若不下因末验本略明其理。谓何以知其少分除耶。盖果时无明,即是不了。子时无明,即是不觉。今既了达诸法心作,唯虚无实,圆解成就。非迷时全不觉知者可比。即此便是住地无明渐除之相。若不分分渐除,则是依然迷而不觉。必不能大开圆解,了达诸法是虚。即果时无明,何能分灭耶。然今但说果时无明灭,而不说住地分除者,以其觉相甚微。(习气未除,即是觉相微也。)未能全彰。故不说耳。今且下从后追前略明其由。谓今于果时无明灭后,知其住地渐灭者,以其圆解已成,证相似觉也。然则当其在观行位,发于一念进修之心时,是心即是发觉初心。即可知其自彼时来,住地无明亦已渐灭矣。何况今至十信位耶。一念二字最要。言其发修已来。只此一念。更无杂念。若不如此,何能解成。由此可知,持诵弥陀圣号,其要妙惟在一念。如能一念念佛,即能圆伏五住烦恼。若或未然。念既不一,则一边念佛,一边起烦恼,何能做到一心不乱。未免徒劳辛苦矣。又经教但言界内见思灭时,圆伏界外尘沙。(即见思细惑。)不言渐灭。今知但以相微难彰,所以不言。实则若非分分渐灭,即亦不能圆伏耳。
  (戌)二正明灭由。
此义云何。谓以二义因缘故,住地无明业识等,渐已微薄。二义者何。一者,知境虚智熏心故,令旧无明住地习气及业识等渐除也。何以故。智是明法,性能治无明故。二者,细无明虚执及虚境熏心故,虽更起无明住地等,即复轻弱。不同前迷境等所熏起者。何以故。以能熏微细故,所起不觉,亦即薄也。以此义故,住地无明业识等,渐已损灭也。
  此义云何句,牒前标起。前云果时无明灭,住地亦少分除者,何故耶。以有二义为其因缘也。不然。住地及业识等,不能渐薄。等者,等于虚状种子等也。云何二义。一约知境虚智熏心义。以明能熏之智是明,性能对治无明,故令原有之住地渐除。二约细无明虚执等熏心义。以明能熏之力轻弱,不同迷境力强,故新起之不觉亦薄。以有此二因缘义,所以住地无明等渐灭也。○知境虚智,即无尘智。约迷境言,名为意识。在观行位,此识渐知诸法唯虚,转名知境虚智。至相似位,见思粗垢脱落,圆解成就,复转名为无尘智。吾辈修行,宜常将所知之境虚道理,存于心中,反熏净心。盖知境虚是智。智乃明法如灯。无明则如闇。以灯照闇,无闇不明。古德云。千年闇室,一灯能照。可显智性能破无明之理。无明既破,尘闇即无。故转名无尘智也。○细无明,即子时根本无明。虚执,即上文见有虚相,此执亦是妄想者是。虚境,即上文细无明妄想所执,以其细故,名为虚境者是。细无明等能熏力弱,所起不觉即薄者。譬如闇主不为愚仆所耸,横暴即为损减是也。
  (戌)三例后结前。
如迷事无明灭后,既有此义。应知一念创始发修之时,无明住地即分灭也。以其分分灭故,所起智慧分分增明,故得果时迷事无明灭也。
  此义者,指上文二义因缘而言。谓于果时迷事无明灭后,既以有此二义故,住地无明等渐已微薄。即可例知未灭以前,(即是观行位一念创始发修之时。)亦必有能熏之智分明,及能熏之无明分弱二义。而使无明住地分灭也。以其下复换言以申明之。谓自一念创始发修以来。以住地分分灭故,所起智慧乃分分增明。不然。果时无明何由得灭,而登圆十信耶。此以结成上来因末验本文中,若不分除不得分灭之义也。分分增明,谓自观行觉至相似觉,分分增进。遂由知境虚智,转为无尘智。智是明法,故曰增明也。○行人修到相似位,为内凡位。从此更进,即转凡入圣。即是转入分真位。以南岳大师之功行,尚复谦示仅居铁轮。(即相似位也。一名六根清净位。)可见由凡夫证入此位,实非易易。相似云者,言不过与常住真心相像而已。犹未证真也。故继此而明分真觉。分真者,分分证真。亦曰分证。(校上来原本卷三竟。)
  (未)四分。真觉。
自迷事无明灭后。业识及住地无明渐薄故,所起虚状果报,亦转轻妙。不同前也。以是义故,似识转转明利。似色等法,复不令意识生迷。以内识生外色尘等,俱细利故,无尘之智倍明。无明妄想极薄。还复熏心,复令住地无明业识习气,渐欲向尽。所现无尘之智,为倍明了。如是念念,转转熏习故,无明住地垂尽。所起无尘之智,即能知彼虚状果报,体性非有。本自不生,今即无灭,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以唯心外无法故,此智即是金刚无碍智也。
  此科文虽不多,而进修位次,共有四十一。即由初住以至等觉是也。(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等觉,共四十一位。)大众须知。何以进修要历许多位次。实因凡夫自无始时,一念不觉。由是而子果无明,相熏相生,惑业苦三,连环不断。直至于今,已历尘沙劫数。病根深固,岂易拔除。所以返妄归真,必须辗转熏修,辗转增进,方能拔尽病根也。可见吾人,但令一念不觉,回头甚难。如给孤独长者,造只桓精舍时,掘地见蚁。舍利弗长老,天眼垂泪。悲其从毗婆尸佛时,即堕蚁身。至今第七佛释迦出世,犹未得脱。嗟乎。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以此蚁观之,岂止百年。恐经过微尘点劫,若不得闻佛法,破我迷梦,那有回头之望。然则我辈幸得人身又闻佛法。光阴易过,岂可蹉跎。又须知修到初住,方登不退。若不修圆顿法门,须历三大阿僧只劫,乃入初住。人身易失,恶缘又多,此长劫中,能保自己不退堕么。然则奈何。幸有释迦教我。弥陀接我。但能一心念佛,发愿往生。尽此报身,径赴莲池海会,便是阿□拔致。阿□拔致者,不退之义。即初住位也。盖净土一宗,乃极圆极顿之法。一修一切修。不历僧祇。亦无渐次。所以能径登不退。我辈幸闻此法,安得不感谢佛恩乎。大众思之。猛进猛进。○迷事无明灭,即上科相似觉所明之十信位。从此业识及住地无明渐薄,乃由初住以上,分分断惑之相。虚状果报,即依正二报。依正皆唯心现,故谓之虚状。内识既渐明利,色尘故渐轻妙。与前三界内之依正染浊,大不同矣。盖圆初住以上,皆居实报庄严土。是依报轻妙也。(弥陀经所明七宝楼台行树等,尚是凡圣同居土境界。实报庄严,倍复过之。)初住以上大士,三心齐发。三德圆明。光明相好,不可思议。是正报轻妙也。以是义故下,申言似识似色等辗转明细。智慧辗转倍明。习气辗转渐薄。如是辗转相熏,以至住地等渐欲向尽。则证入圆十地矣。又复转转熏习增明,而住地无明垂尽。即等觉位也。至此豁然证知,即此虚状之轻妙依正果报,亦复体性非有。本无生灭。唯是一心。于是全体是智,无有分别。何以故。以唯心之外,无有一法故。至此无尘智又转为金刚无碍智矣。金刚者,言其坚利。无碍者,无所障碍也。或曰。此中何言似识。答曰。宗圆记谓,此处似识,不同前文指于六七。乃唯识论之似尘识,即指第八。然本文云。似识转转明利,乃至无尘之智倍明。玩其词意,仍指六七而言,亦无不可。须知六七二识因中转。未至金刚道后。(即未转成金刚无碍智之后。)异熟未空。意识尚在。故约其智用言之,仍名无尘智。约体而言,仍名似识也。又似识转转明利者,以分真位中,前五识有天眼天耳神足通。六识有他心通。七识有宿命通。故云明利也。○上言南岳但证相似觉,何以得知分真觉境界。要知圆教大士,最初在名字觉时,虽未起修,便能了达究竟位中义蕴。岂不能知分证境界。何以故。知一切法当体无性,唯是一心,大开圆解故。大开圆解,禅宗名为彻透三关。盖约位则有分证不同。约悟则一悟一切悟。昔沩山谓仰山曰。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以习气深故,须分分证真。以顿悟同佛故,前位岂不能知后位耶。
  (未)五究竟觉。
此智成已。即复熏心。心为明智熏故,即一念无明习气,于此即灭。无明尽故,业识染法种子习气,即亦随坏。是故经言。其地坏者,彼亦随坏。即其义也。
  金刚智已成,又复熏心者。以异熟识(即第八识。)中,尚有一分微细无明。所谓一念无明习气。即生住异灭四相中之生相。极其微细。前等觉位中,谓住地垂尽。即明其尚有一丝生相,未能净尽耳。须用金刚智断之,而后异熟识空。则住地全坏,彼业识等即亦随坏。而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即究竟觉果位也。是故下引经以证其义。○此中明智,即金刚智。前明二熏文中云。不觉自动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