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二 至三显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记】例前可知。
  ○丁二 师资缘合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讲】既问所证之理,令其随顺开悟。复问所得之位,令其深入。故以善哉而双美之。余可略知如上。
  ○丁三 应求开示
  ○戌一 长行
  ○己一 示圆满觉性
  ○庚一 本来平等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讲】前请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今示之曰:圆觉自性,非性性有。谓圆觉自性,本非差别之性。然今性有差别者,觉性虽无差别,以有随缘之能,是以随染净缘,现起差别诸性也。诸性即是众生菩萨。既是随缘现起,差别性即圆觉性。谁为能取所取,又谁为能证所证,故曰无取无证。虽然,而现有众生为能取,菩萨为能证。佛即遮云:于实相清净理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次复征起云:何以故?而云实无耶?遂释云:菩萨众生,皆是幻化故。既同幻化,当体寂灭,又谁为能取能证耶?故曰无取证者。盖以幻化灭故,有即非有。菩萨众生,同归圆觉。若更说有取证之人,岂非以圆觉而取证圆觉,有是理乎?如其不明,更助一喻。故以譬如眼根,不自见眼。喻圆觉不自证圆觉。如是则圆觉自性,本来平等。又谁能使之平等哉。故云无平等者。
  【记】此指示本来平等之理。圆满觉性。平等不二,本无差别。故曰非性,谓非性中自有差别也。然以其有随缘之能,遂生出十界差别之性。故曰性有。谓因随缘而生差别也。是知性无差别,由缘而有差别。缘有染净之异。性有顺逆之差。一切如来顺修,一切众生逆修。众生一念不觉,遂生三性。第一逆性,第二见性,第三色性。因有逆性,是以念念相续,遂分能所。能即见性,所即色性。由此现出种种诸性差别。由逆修而成众生性,由顺修而成菩萨性佛性,故有如来众生之异。夫圆觉性虽随缘而起。然缘起无性,是有差别即无差别,故差别性即圆觉性。就差别说为不一,是曰离。就无差别说为不二,是曰即。众生因不觉而生能取,以一切境界为所取。菩萨因修行而为能证,以一切妙法为所证。至于圆觉本性,则无能取所取,能证所证,故曰无取无证。此专指圆觉妙性也。圆觉妙性为实相真体,故无菩萨众生。菩萨众生,皆是假名,同属幻化。由无明变现,而有迷悟之分,凡圣之别。而圆觉实相,则无凡无圣无迷无悟。幻化既灭,菩萨众生,同归圆觉,当体寂灭,有何取证?此是修德。然全修即性,若更说取证,岂非以圆觉取证圆觉耶?此理本明,但因圆觉实相,为离言说相,离心缘相。须是一切放下,亲证此境,方能明白。末世众生,万难理会。故又设喻以明之,喻如眼根,虽能照了前境,而不能自见其眼。犹之圆觉,不自取证圆觉也。盖圆觉妙性,只是一法,更无二法。何以故?觉性平等故。平等属于本来,既系平等,自无平等者也。
  ○庚二 迷倒成差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讲】上科众生,指已发心,知伏惑者。此之众生,兼未发心,不知伏惑者。所谓内凡外凡也。全未发曰迷。虽已发心,不知惑空,加功欲伏曰倒。纵使已伏,不过如石压草,均为未能除灭。上云菩萨众生,皆是幻化。此云一切幻化者,不唯菩萨众生,兼一切因果而总言之。犹偏取于因,以惑灭而一切皆灭故。于灭未灭者,灭则渐次断灭,未灭则渐次治伏。不达本空,均为妄加功用。于此妄功用中,便显有菩萨众生之分。故曰差别。
  【记】迷是不觉,倒是不正。既迷妙觉真性,转性成识。即将妙明转为无明,故未能除灭幻化。原觉性虽本来平等,由众生迷倒,不了幻化,所以成差。上文非性性有,是教众生自悟本来觉性。此科是说众生不了幻化,又不能以幻修幻,故曰未能除灭。能灭二障为菩萨。虽未灭而能伏,为初心大士。皆由不悟自性本空,当体是佛,而妄加功用,故有内凡外凡等种种差别。
  ○庚三 究竟平等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讲】二障永灭,一性圆明,即是如来寂灭。寂灭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前请法王圆满觉性是也。自是智与理冥,更无智外理为智所证,亦无理外智能证于理。随顺圆觉,绝诸对待。上云自性平等,无平等者。此云实无寂灭,及寂灭者。辞虽有异,而义无殊也。
  【记】若得如来寂灭随顺一语,理极深奥。如来者,如如不动,而无去无来。二障永灭,一心圆明,诸法平等,理智一如,智外无理,理外无智,是为寂灭随顺。随顺者,随顺圆满觉性也。至此则一切平等,并无寂灭之相。既无寂灭之相当前,岂有能寂灭之人哉?能所双亡,故曰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己二 随顺成别
  ○庚一 次第随顺
  ○辛一 凡夫随顺觉性
  ○壬一 由妄成迷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讲】此由妄成迷也。一切众生,先从博地凡夫说起。由妄想我等,谓由最初一念不觉,迷真心而成妄识,复由识起诸想念,内执身中有我,复执身外有可爱我者,即是执我我所也。曾不自知者,谓一向不自觉知,不知我及我所,俱属念念生灭,虚妄不实。由不知故,背情则故起憎嫉,顺情则故起爱染。憎嫉者,见欲则销。爱染者,逢欲益盛。故云耽着。五欲,即五尘也。均是可欲之境故。
  【记】此下就随顺觉性,显出差别。欲明差别之相,先从凡夫位说起。一切众生,本赅九界,而兹则专指六凡位中众生言。无始,即最初一念不觉。因一念不觉,迷真成妄,由妄识而起妄念,于是内有我而外有爱我者。爱我者,即我所是。就凡夫言为我所用者,就菩萨言是法执,皆由无明妄想(根本无明)而生见思妄想(枝末无明)即我执(我见我慢等)也。执身为我,以正报为自受用。有我即有他,复执依报为所受用。念念执着,心生爱乐,故有爱我者。试即一身内外,细加研究,谁是我者?我尚不有,更何有爱?不知无我,故堕生灭。念念生灭,生死之因。于是本性清净,为念所障。以动为心,以动为境。对一切逆顺境界,而起憎爱之心,有憎爱,故有色声香味触五欲。此指未发心众生言也。
  ○壬二 遇教得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讲】此遇教得悟也。善种内发,不期而逢曰遇。善友者,具正知正见,能劝人为善故。如华严之五十三人,法华之净藏净眼皆是也。怜其久迷自性,因贪欲而造业,故教令开悟净圆觉性。果能开能悟,自然发起智眼,照明我及我所,念念起灭。即知现前众生,皆是圆觉性中,自劳自虑,乃与圆觉无与焉。
  【记】此指已发心众生,了知生死苦果,憎爱苦因,发心修道者言。则以得遇善友为第一好因缘。遇者,不期而逢也。称为善友,必具正知正见,能劝作诸善,对治诸恶,而使人脱离生死者也。开者,开正知见。悟者,悟净圆觉性也。开悟本由自己,善友但能指示之耳。遇善友非易事。既遇善友而教令开悟。然后了得现前身心,一切皆是无明幻化,妄起妄灭,故曰发明起灭。既悟净圆觉性。何以又知此生性自劳虑?盖当开悟时,所有无始无明习气,自八识田中,一齐涌现,由此能见自心中微细生灭之相,此即正知见也。未开悟人,往往将邪作正,将妄作真,并此妄想亦不自知。劳虑即妄想。既发正知见,便能照了我心,念念生灭。有如一隙日光,照见尘埃乱动。然尘相自动,虚空不动,虚空即真性也。
  ○壬三 缘悟成碍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讲】此缘悟成碍也。首句意谓:若于开悟众生中,复有能伏惑之人,显非尽能伏也。劳虑永断者,知圆觉是觉体安然,了无形□。劳虑者自劳动思虑,野马奔驰,与圆觉全不交涉。一如空,一似尘也。如是可誓期必证,发心永断。是则以观行之功,伏而不动。故曰得法界净。于事相不起妄动,住清净故,此净解也。若执此为是,反成障碍。自此不肯新进,便不更求断惑,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即前颂之见思初伏在凡居,虽在凡居,尚不至逆于圆觉,故名凡夫随顺觉性。亦是圆别信住之凡夫也。
  【记】用观行功夫得力,真智与真理相应,方得以定力伏劳虑。此文永断之断字,不能作断字看,只可作伏字看。盖能所既无,自知法界清净。然尚有此净解,即是知见,即是妄想,故所得者,并非真净,乃相似净也。因此净解,为之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不自在,系指功用上言。至于自己分上,已得有快乐受用。此是已经伏惑之凡夫,在藏通为内凡,而在圆别则为外凡也。
  ○辛二 地前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讲】菩萨,指别教八住至十回向,圆教八信至十信位也。颂曰:“八至十信二惑空,假成俗备理方通。齐前别住后三位,并连行向位相同”。见解为碍者,谓彼净解为自障碍,而欲断之。从八住去,位位断,位位证也。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者,谓能见净解为碍者,即是随顺觉性。今虽断于解碍,而犹住着见解为碍之觉性。此即中道法爱也。执以为是,不复进求,故云犹住见觉。既住此觉,则此觉亦为障碍,故云觉碍。教中诃为顶堕是也。又云为碍者,以其为圆觉之碍故。而不自在者,不能任运趣入圆觉也。名菩萨者,对前显胜,上求之心超凡位也。名未入地者,对后显劣,下化之功,不及圣位故。然既已超凡,虽不及圣,则于觉性自然不逆,故称随顺。
  【记】前为观行位中之凡夫,此为相似位中之菩萨。一切菩萨,专指圆教八信至十信,别教八住至十回向而言。圆教七信,见思已空。至八信进断界内尘沙。九信十信,断界外尘沙。内外尘沙惑空,故称二空。别教八住,与圆教八信位齐。因别教乃钝根大士,破尘沙惑不易。须经历十行,尘沙方破,又经十回向,空假能通,契中道观,方伏界外无明也。上文见解为碍。然断此见解,而仍存有灭见解之觉,仍是障碍。别教自八住至十回向,往往识中道实性,而为中道所迷,所谓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故曰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等人若不遇如来,未易除此障碍。故由十回向而登初地,功夫最难!盖破异相无明易,破住相无明难。如用功之人,稍得受用,便执着此受用而不能进步是也。
  ○辛三 地上随顺觉性
  ○壬一 承前正明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讲】此承前正明也。前云见解为碍,即是有照,以非照莫见故。又云犹住见觉,即是有觉,以非觉莫住故,俱名障碍者,谓所照之碍,固是障碍。而能照之觉,亦名障碍。以住着,则障碍圆觉性故。是故常觉不住者,谓有照有觉,俱名障碍之故。所以入地菩萨,无时不照,所谓寂而常照,是故不成碍,以不生住着心故。正以不生住着,则所照之碍,与能照之觉者,同时寂灭,皆不离圆觉性故。此义不易明显,故又以喻明之,故云譬如有人也。有人,谓期死之人。自断其首者,谓期死之人,起心断首而死,以刀自断其首。首未断时,则首为所断,人为能断。至已断故,则所断之头非己,能断之人亦亡,故云无能断者。此喻照与照者同时寂灭之义,可以极甚明显矣!若更以法合者,则是入地菩萨,以灭碍之心,自灭诸碍。碍未灭时,则碍为所灭,觉为能灭。至碍已断灭,则所灭之碍既空,能灭之觉亦尽,皆不离于圆觉性故。上云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即此意耳。
  【记】此法身大士用功方法,然凡夫亦不可不知。圆教初住以上,别教登地以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