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讲】如文可知。释发起序竟。文虽发起,义涉正宗。实为最上乘人,开佛知见。即所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悟后正好修行也。以上大科序分文竟。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为上根人示真修
  【讲】正宗分乃出本经之正义,明当教之宗源也。文有十章。大科分五:初为上根人示真修。以首章真性澈显,上根人已得领悟,故首科便示真修也。真修有二:一顿,二渐。
  ○丙一 示顿修
  ○丁一 普贤启请︱︱普贤章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讲】从首句至云何修行,是具仪总请。此中圆觉清净境界,即前文圆照清净觉相。足见前章是显性,故圭峰判入正宗。此章是示修,故请云何修行。足证性修二门,俱不得偏废也。意谓佛前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是约最上根人,一念顿悟,当下即了者可然。至若无如是人,又且如何?想必不假修行,定难了脱。若必修行,宜云何能修也?故总问云何修行。
  【记】圭峰自前章于是文殊师利以下,即判为正宗分。山僧则判为发起序,而以普贤以下十章为正宗分者,各有用意不同。盖圭峰因佛告文殊,皆无修无证最上法门,乃彻底显性之谈,亦即当经之宗要,故判为正宗分。山僧则念似此彻底显性最上法门,佛是在定中说,法侣是在定中听,若非文殊法身大士,何能发起,故判为发起序。且彻底显性之谈,吾人若能直下彻悟,何劳修证?但恐未能承当,必须渐次修行,方克证道。故断自普贤以下十章,为正宗分。以此十章,是上中下三根修行法门故。亦令学人,知悟修不可偏废。徒悟不足以证道。且悟不过开其眼界,如见镜中之相,并非真头。若不精勤修证,永无受用也。圆觉一部经,只有悟修二字。文字不多,乃全部大藏之指南。文殊是大智,所谓理观。普贤是大行,所谓事修。顶礼佛足,乃至而白佛言。是不起于定,现诸威仪,所谓东方入定西方起。以表全理即事,全事即理,事理并无分别。身口意三,在佛谓之三轮。在众生谓之三业。不曰根而曰业者,以此三根,能造种种业也。如不行十恶而行十善,为世间业。礼拜观想看经参禅等等,为出世间业。无论何业,不离此三。故今普贤为大众启请,亦不离此三业。顶礼佛足,身业也。右绕三匝,意业也。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口业也。即此威仪,便是修,便是三业清净。大悲者,同体大悲也。现会菩萨,变易生死未了。众生,分段生死未了。非大悲不能救之,故称大悲。正法千年,像法千年,已成过去。如今之世,正当末法万年之初分,故曰末世。非凡夫初心,非二乘初心,乃初发菩提心之人,故曰修大乘者。闻者,从四依弘法之人而闻也。比丘,居士,皆包在内。自利而不利他,不能谓之弘法。是故诸居士,欲弘大教,当发大悲。圆觉清净境界,即是圆照清净觉相。觉相,是无相之相,即是真境。真境,是无境之境,即是性也。譬如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诸色,初与眼合,尚未分别,乃眼识之现量境迨知此青也,此黄也,乃至此方此圆也。堕于名言,已落到意识上,了了分别,便非真境。修大乘者,虽闻觉体圆满,境界清净,然为无明盖覆,所以要修。八识田中,无明业相,时时流动,变现成识,所谓现业流识。不修,则习气难除也。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讲】此持难别问也。问意有三:一谓若彼众生,知一切无明身心,皆如空华,即是知如幻者。如是则四大假合之身,六尘缘影之心,皆如幻不实也。既皆如幻不实,又如何以如幻不实之身心,而还修治于如幻不实之无明耶?譬如以水洗水,水益增多。岂非反资无明,有何益哉!此一问也。二谓纵若无明幻性,一切尽灭,则亦无有身心,以身心从无明有故。无明既无,则身心亦无。既无身心,设有顿悟,教谁修行。云何如来寻常复说,必要历事造修,净治如幻之无明,以成正果耶?譬如以空合空,空无益而合无功。徒劳努力,修奚补乎?此二问也。三谓若诸众生,闻说如幻,即知不实,本来不用修行。谓理观事修,均可不用也。果尔,则一切众生,常在生死,而起惑造业,业必招报。乘善业则升天上人间,随恶业则堕地狱鬼畜。惑业不绝,果报常沦,尘沙劫波,莫之能返。谓不假理观,无由顿悟,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不历事修,无明宛尔,令妄想心,云何解脱?心尚不能,何况于身?但益系缚,终无解脱之期。如是则举世皆成梦汉,谁为大觉人耶?此三问也。三执既陈,二修必要。钩深索隐,无以加矣。非普贤孰能与于此也。
  【记】上章,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夫身心世界,既皆空华。然则作恶亦空华耶?习气亦空华耶?修亦空华耶?最易误会,所以普贤特特启请。众生,即闻空华之众生。知如幻者,如幻字,指无明。身心因无明而有,无明既幻,身心亦幻。今以如幻之观,如幻之熏而修。仍不离四大假合之身,仍须用六尘缘影之心。然则所修之无明,幻也。能修之身心,亦幻也。如以净水洗浊水,浊水愈增。以幻修幻,岂非增长无明耶?故曰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此初请之意也。幻性即无明。既无无明,即无身心,故曰尽灭则无有心。无明尽灭,空也。无有心,亦空也。一切皆空,谁为修行。然而复说修行如幻,岂非以空合空,修亦徒劳。此二请之意也。夫以幻修幻,增长无明。以空合空,修又无补。是修行二字,可以不言矣。然而若诸众生,本不修行,则必常居生死幻化之中。曾不了知境界如幻,而因惑造业,因业招苦,轮转无穷。令妄想心,云何解脱耶?然则欲出生死,仍非修行不可矣,此三请之意也。请虽三番,其意重在修上。盖普贤因文殊章,谈性未言修。本会及末世众生,未必皆上根人。得意者,固是醍醐。不得意者,即是毒药。何则?听法之时,虽知一切空华,迨遇境缘,不知不觉,被境所转,不能转境。非用琢磨功夫,无明不断,永流生死。细观普贤请词,可知悟修并重。夫悟者,悟心为一切法之体耳。但能了此,并非真悟。必须或即理观而修,或即事相而修。修之勤久,一时触着关捩,大彻大悟。了得世界众生,皆我本来面目,种种之性,皆是一性,方为真悟。若但云,悟得本来清净,尚非本来面目。何以故?本来面目,范围极大故。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岂仅清净二字,足以当之。不但此也,尤须现量见,不是比量见。且就令悟到如此境界,然多生习气,尚难永除。修之一字,顾不重哉!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讲】此结请方便也。前总请,通于现未。此结请,偏为未来。良以现会有疑是权,末世误修堪悲故。方便者,以理事二修皆为方便。二者不知所明,故以作何问之。渐次修者,意谓先以理观,次依事修。由理观故,一念顿悟,当下了知如幻境界。由事修故,渐次琢磨,令妄想心,历位解脱。永离诸幻,端在是矣。足见是过来人也。为怜末世众生,故推不知而备悉问之。
  【记】最上根人之修,是理观而修。非同中下根对治而修。无论理观对治,其必不可无修则一。且理观而修之后,仍须不废事相,所谓与众生结缘也。何以故?无众生,无佛可成故。理观事相,皆是方便。然不知先理观乎,抑先事相乎?故结请渐次修习之方便。观愿为句,可知普贤意在为此末世,因末世众生,甚可怜悯故。非同本会菩萨,常得闻法故。须知三请,非普贤有此执情,特为末世作方便耳。故结请,单提末世众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讲】如上例知。
  ○丁二 师资缘合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讲】当场一问,现未俱益,故重言善哉以赞之。非他人所能,惟普贤能之,故又以乃能而美之。修习句上,应加问于如来四字,其文方足。菩萨如幻三昧,宜如何习,始得身心自在,幻境永离耶?良以菩萨和光六道,垂手入廛,凡历一切境界,无论逆顺,皆以如幻二字印之。遇顺境也,识得如幻,则不生喜心。逢逆境也,识得如幻,则不起嗔心。空也如幻。有也如幻。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皆如幻也。乃至生死,涅槃,二边,中道,亦如幻也。如是则在在皆为解脱之场。无处不是安乐之地。终日度生,不见度相。如斯修习,乃名如幻三昧。初学菩萨,宜渐次而修习,故曰方便。即以此之三昧,令众生而得离诸幻也。汝今二句,诫许。时普贤下三句如上。
  【记】菩萨者,自利利他之人也。即是修大乘者。发大愿,悟大理,修大行,证大果,弘大教,方谓之大。即我辈专修净土,亦必先发大心,是为普度众生而修,方能上与阿弥陀佛本愿相应。至要至要!三昧,此曰正受,亦曰正定。了得一切境界如幻,自不见其顺逆,而起欢喜之爱心,烦恼之憎心。憎爱不生,不为境转,自不造业。一切境界不受,乃是正受,然必由修习如幻得来,故曰如幻三昧。菩萨了得生死如幻,故入生死海,不受生死苦。了得涅槃如幻,故能不住涅槃,而度众生。此三昧之大用也。憎爱不起,即枝末无明不生,得离诸幻,无明永断。根本无明既断,枝末无明亦除。吾人用功,宜将如幻二字,念兹在兹,刻刻不忘。不但身心世界如幻,即遇圆觉境界,亦当以如幻二字印之。何则?自以为清净,即不清净故。如不了此,最为误事。倘堕入清净无为坑中,佛亦难救。乃法身上之大病,不可不知。谛听,是审谛而听。即闻而思,即思而修,三慧同时而起,方为谛听。
  ○丁三 酬请开示
  ○戊一 长行
  ○己一 酬总请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讲】圆觉妙心,具含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独如来有之,而一切众生,无不全体具足也。今云如来者,即前章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是也。言一切众生种种幻化,即前所谓身心无明等皆是也。言皆生于如来妙心者,足见众生是佛心内之众生也。空华,喻种种幻化。虚空,喻圆觉妙心。从空而有,喻妙心随缘而起也。随缘而起,起即无起。随缘而灭,灭即无灭。故曰幻华虽灭,空性不坏。所谓芸芸是彼,我无预焉。若尔,直须以理观力,悟得缘起无性,觉体常圆。此先以理观修行,酬总请意也。
  【记】上而菩萨,二乘,下而凡夫以至畜生,皆是众生。故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总不出内外身心,依正二报,而实生于妙心之中。圆觉妙心,为如来之果德,亦众生所本具。但众生为烦恼所障,不得现前,故特标如来二字。如来圆觉,即文殊章无上法王之大陀罗尼也。修者修此,所谓如来藏性,岂是用幻化心哉?华虽从空而有,空本未尝生。故幻华虽灭,空性亦不坏。
  ○己二 酬别问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讲】前普贤别问中,起三执疑,故发三问。其第一问云: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今此释第一疑也。佛意谓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幻心即是无明。以根本无明,是出世众生之妄想心。枝末无明,是世间众生之妄想心故。还依幻灭者,谓众生无明幻心,还依幻妄之身心,历事进修而得灭故。
  【记】众生无明幻化之心,如何得灭?下手时,仍须即此四大假合之身,历事进修,方了生死。仍须用此六尘缘影之心,修习理观,方得解脱,而后无明幻心乃灭。须知所灭者,特幻心耳。觉心本来不动,何以故?本无生灭故。是故吾人修行,先须悟此觉心,而后进修,方可得不生灭果。若误认生灭幻心为觉心,即得生灭果。切宜认清。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