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雨。灭除众生,四种魔怨,使得清净法身妙果。
  此愿直道而行,无诸留碍之文。行菩萨道时,愿无留难阻碍于我。如游长安大道,一路顺当行去。随我所到之处,无不兴显三宝。无一地不是建立道场之所,无一处不是作诸佛事之场。高建法幢,作大佛事。或作自利佛事,或作利他佛事,或建自他兼利佛事,或立普利道场,或启礼忏道场,或开谈经道场;东西南北,在在处处,以弘法为家务,以度生为事业。令一切众生,同趣无上菩提。凡有所作,遂我心愿。上有长官护法,下有近邻赞助。吾心自在,则一切自在。心生则法生,未有心自在而法不自在者。法生则心生,未有法自在而心不自在也。心者理具,法者事造。以事造造于理具,故心自在法亦自在。以理具具于事造,故法自在心亦自在也。但迷昧凡夫,诸漏烦恼未净,随处成着,一不自在一切皆不自在也。如能尽诸有漏,则心得无住自在,于一切法自然无碍自在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即种种自在之道,由此本而生也。古人云:今日在安时,常须防其危。故宜菩提心念念相续,四弘誓时时不断,般若智念念照了。否则心一不自在,则法亦不自在矣。果能菩提心不退,四弘誓不失,菩萨之道,常常行去,心不碍境,境不碍心。心法互融,自在无碍。抑且从此而证入种种三昧,三昧虽多,不出真谛三昧,俗谛三昧,中谛三昧之三种。如法华三昧,二十五王三昧,首楞严三昧等,皆中谛三昧也。入三昧即开总持门,总持者,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圆觉经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是知总持门者,亦名陀罗尼门也。有事陀罗尼门,有理陀罗尼门,有有相陀罗尼门,有无相陀罗尼门,有一字陀罗尼门,有多字陀罗尼门。能入真谛三昧,故能开旋陀罗尼门。能入俗谛三昧,故能开百千万亿陀罗尼门。能入中谛三昧,故能开法音方便陀罗尼门,也。无相陀罗尼者,一念离四句绝百非之体也。显示法身之佛果。有相陀罗尼者,一念自性建立之相也。显示报身之佛果。一字多字陀罗尼门者,即性相和合之用也,显示应身之佛果也。入三昧而得陀罗尼,显三身而登法云地。由此慈荫妙云,覆涅槃海,现大法云,雨大法雨。灭除一切众生烦恼、五阴、生死、天子、之四魔,令得究竟清净法身之妙果也。
某等今日,所有众愿。悉如十方诸大菩萨,所发誓愿。所有众愿,悉如十方诸佛,本修行时,所发一切大愿。广大如法性,究竟如虚空。愿某等得如所愿,满菩提愿。一切众生,皆悉随从,得如所愿。
  此为总愿文。以上所有种种大愿,皆同佛菩萨之所愿,无有异也。吾等众愿,过去诸菩萨已发,现在诸菩萨正发,未来诸菩萨当发。故我等所愿,皆同十方菩萨,亦愿与诸佛同。何以故?如经云:过去诸如来,此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足见诸佛菩萨,同一鼻孔出气也。诸佛之因地修行,何止三祇百劫。直须无量阿僧祇劫,所有大弘誓愿,如摩尼香海。而六度万行,如须弥大山。非须弥之行山,无以填香水之愿海。愿如先锋,行如后殿。行愿兼举,目足并行。而后无上佛果可以成就矣!法性者,一切诸法之性也。诸法无性,惟当人一念具妙理之心体,为诸法之实性。实性无性,故为一切诸法之性也。法性周遍,横□赅罗。我今所有广大诸愿,亦如法性,无二无别。虚空无强无畔,我愿亦究竟无穷无尽也。愿我等所有诸愿,唯仗佛力加被,各得圆满菩提之愿。其实菩提本具,何圆满之有?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又云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如演若之头,本无失。如衣里之珠,不外得。菩提本有,亦复如是。有一众生未成佛,即我心内一分未清净。自他不二,则众生与 ,应皆各如所愿也。
仰愿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菩萨,一切贤圣;以慈悲力,现为我证。又愿一切天主,一切仙主,一切善神,一切龙神;以拥护三宝,慈善根力,现为证知。令诸行愿,随心自在。
  此愿三宝证明文也。仰愿十方诸佛,佛宝也。一切尊法,法宝也。一切菩萨,大乘僧宝也。一切贤圣,小乘僧宝也。如是一切事三宝,理三宝,总相三宝,别相三宝;皆为我证明,令我行愿,皆得成就。又愿天主等,乃世间之主也。上来十方诸佛,正觉世间主也。帝释、梵王、十仙、有情世间主也。善神、龙神、等,器世间主也。世间各有主,如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中,发挥此义,言世间主等。善根力者,根,即信、进、念、定、慧、之五根。根深发用,即是五力。八识田中,早种德本。故能拥护法、报、应、三身之佛宝,教、理、行、果、四经之法宝,三贤、十圣、四果、四向、之僧宝,永作世间福田。今愿以拥护慈力,为我等洞鉴证明。令我等菩提之行,四弘之愿,无不随心,而得大自在也。
  ○发回向心第六
  夫六道众生,诸天心心着乐,不必说。三途念念受苦,亦无从说。惟有吾辈人道,适居上天下地之中;乐处虽有,而无天宫之乐。苦虽亦有,而无地狱之苦。半乐半苦,正可修行。所以上来归依三宝,注重于人。断疑生信,亦注重于人。忏悔业障,乃至发菩提心,建立四弘誓愿,一切功德事业,皆以人道为主也。故今发回向心,亦以人为多数。是知人修善,则上升于天界,造恶则下坠于冥途,皆以人为中枢。非唯天、狱、鬼、畜、皆为人之所造,抑且出世四圣,亦人道之所修证。盖人处十法界之中故也。裴丞相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人而不修,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回向者,回,旋转义。向,顺向义。因旋转方能顺向。或有一向着事而迷理者,但知向外驰求,所作事业,一味执着事相,心外取法也。今欲令其回转向外之心,朝于自心之理,所有礼诵、参学,布施,作福,乃至毫微诸善。了知唯心所现,心外无法。能念能作,自性本空。所念所作,其性亦空。空绝边际,全事即理。所谓以有相之事善,融成无相之理善,是名回事向理。即第一种之回向也。或有执理之众生,稍研心理学者,以为心在色身之内,故作一切功德,无非为我自己。或谋现世欲乐,或图将来果报。今欲令其向自之心,和盘托出,不着于自,乃至丝毫善利,皆应回施法界众生,是名回自向他。乃第二种之回向也。吾辈凡夫,无论作诸慈善事业,修种种福业,乃至最大功德,总属因地培植。今欲令其若自、若他,若事、若理,不可着于因地。当须供养三宝,回向无上菩提。所谓回因心而向于果觉,是名回因向果。乃第三种之回向也。回向意义虽多,总不出此三也。然则究竟如何是回向法?兹有方便善巧之法,依于本师释迦牟尼之婆心,老僧作一回向法则,亦未尝异于当文之回向,乃回向西方净土。至简至稳,真实修学人可取法焉。先有回向偈云:﹁归命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是归依佛宝也。﹁拔除业根灵感咒,依正庄严佛护经﹂。是归依法宝也。﹁观音势至清净众,辅化弥陀诸大士﹂。是归依僧宝也。此三亦回因向果也。﹁我今发誓愿往生,所作功德皆回向﹂。一日到夜,从朝至晚,一言一行,或善或恶,所有功德,皆回向于西方净土。﹁愿我临欲命终时,预知时至生安养﹂。此向自身分上看。﹁三宝慈光摄受我,令我于胜莲华生﹂。此乃回因向果之余意。﹁花开面授菩提记,分身遍界度含灵﹂。明知自无大力,所以先求生净土。自得益后,即可分身遍界,广度众生。﹁普愿念佛诸众生,同生西方安乐国﹂。此为回自向他。愿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偈即吾回向之大意,人人可行。如能依法修持,决定稳坐莲台。但办肯心,必不相赚。至若回向,念念可以回向。在在处处,皆可回向。念念回事向理,则不住于事相,理固无相,无不相也。无相,则不住有。无不相,则不住空。二边不立,中道不安,是为回事向理之要旨。念念回自向他,则一切功德,普利众生,不住于自身。但愿众生同成佛道,亦要紧也。至于娑婆世界,境缘绫恶,道业难成。故所有善因功德,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须回向极乐。西方极乐,为果地也。此即回因向果。令我早生安养,早回娑婆,可以令一切有情,同登莲界。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可与观音势至,把臂共行。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非尽善尽美之回向法乎!回向为修行之最要,凡作佛事,终必回向。使诸行有托,不致无凭。但须日日回向,时时回向,刻刻回向,念念回向,常常相续,不令有所间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已发菩提心竟,已发大誓愿竟。次应发回向之心。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此结前起后也。上来发心发愿已竟,结前也。向后去应发回向心,起后也。将发回向心,先须一齐至心,归依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日光佛。南无无量宝佛。南无莲华最尊佛。南无身尊佛。南无金光佛。南无梵自在王佛。南无金光明佛。南无金海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树王佛。南无一切华香自在王佛。南无勇猛执持牢仗弃舍战□佛。南无内丰珠光佛。南无无量香光明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妙音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此为别礼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皆为世间大慈悲父也。现有巧便之法,又圆满,又直捷。如归依之前,应先一心顶礼,弘扬净乐土,释迦文如来,千百亿化身,□法界诸佛,此拜为不忘其本故也。第二拜,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法界诸佛。第三拜,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法界诸佛。第四拜,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法界诸佛。第五拜,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法界诸佛。第六拜,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法界诸佛。此五拜,礼阿弥陀佛之法身、报身、胜应身、应化身也。阿弥陀是法界藏身,礼弥陀一佛,即□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矣。第七拜,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教行理三经,及依正宣扬,□法界尊法。此礼净土之法宝,而十方之法宝并在其中矣。第八拜,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法界菩萨摩诃萨。礼观音一拜,即□拜法界诸菩萨也。第九拜,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炽身,□法界菩萨摩诃萨。第十拜,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法界圣众。以上,本师及净土三宝,并及法界三宝,共十拜。乃总别兼举,事理双融,其功德最不可思议。其法既简且便,随处可行。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此为总礼。我今亦有总别之法,见着佛像,或朝晚课诵,或饭佛先后,必有三拜。拜时默念,第一拜,一心顶礼,中天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第二拜,一心顶礼,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及十方法界常住尊法。第三拜,一心顶礼,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及十方法界常住贤圣僧。亦有总别之义,如释迦牟尼,华严,法华,文殊,普贤,之别三宝,以表不忘其本。总则统礼十方法界常住佛法僧,以显性之周□,亦事理圆融之法也。
愿以慈悲力,现为我证。某等愿过去已起一切善业,现前所起一切善业,乃至未来当起一切善业。若多若少,若轻若重,悉以回施四生六道,一切众生。令诸众生,皆得道心。不向二乘,不向三有,同共回向无上菩提。
  此正回向文也。初,为自发回向。回向,犹发愿也。愿者,心之所期,即心所希望也。盖行无回向之愿,志趋不定。如人所往,无一定标准。则中途遇缘,即他适矣。故凡修行,皆当回向。今愿无始以来,一切善业,及现前所起,即今生以至今日,一切善业,乃至未来未来,一切善业,皆宜回向。不但善福须回向,就是一切有心所造之罪,无心所犯之过,亦宜生大惭愧,起诸回向。我辈处于苦乐相间之人道。由善恶业不纯所感。故最善者,未尝无一恶。最恶者,亦未尝无一善也。今则善业回向,福德增长。恶业回向。罪障消除。从今日以至命终,尽此报身,革故而不造新也。言善业多少轻重者,身口意三业俱作,名多善。或三业不具,名少善。或有力所作,名重大善。或无力所作,一丝一毫,名轻小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