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者自己,灵者各人的灵魂,此即我人现前一念之心也。各人有各人的心,即各人有各人的灵。此心在六根门头出现,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悟之者称为佛性,迷之者号为灵魂。
  尊者,尊崇。重者,郑重。世人不知己之心性是佛,一味向外驰求,自甘暴弃。今祖师提出尊重二字,意欲令人归到一念。不要东奔西驰,不要东想西想,收在一处,一心不乱。此心当下与释迦如来平等无二矣。
  世尊周昭王二十四年降生,为从本垂□。今言无量劫来早成正觉,乃显其本也。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文。
  世尊因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福慧两严,悲智双修。故能成无上正等正觉。而我等轮回六道,出没四生,昏迷颠倒。故无量劫来直至于今。依然尚作凡夫。
  神通,解脱德也,智慧,般若德也,功德庄严,法身德也。
  业系者,系属六道之业,业障也。烦恼,谓见思尘沙无明,纷烦之法,扰乱心中,烦恼障也。生死有分段变易两种,报障也。
  佛之三德,我人之三障,高下不可以道里计。一悟一迷,相差如此。同一心性,(即己灵)圣凡异路。安可不放下心来,回光返照乎!
  譬如下,喻文。无价宝珠,喻一念心性也。淤泥,喻烦恼也。瓦砾,喻灵魂也。是故以下,劝发心文。善法者,出世善法戒定慧等,对治烦恼见思尘沙无明。烦恼为善法对治,则转三障为三德。而己之灵魂,转为佛性矣。
○丙八 忏悔业障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此从上节业系文来,忏悔者即对治之修德也。
  先讲业障,当就出家人说。出家人有五种逆罪。突吉罗此云恶作,但属身口,不属于意。第五篇名有百条,最轻之戒也。犯之者生大惭愧,对佛忏悔,即可消除,不必作法忏也。
  四天王一年。此间要十八万年,五百岁当九百万年。
  尸罗此云戒。无日不造罪,故一生业障无边。如普贤菩萨云:罪若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四性恶,所得者为性罪,受戒时云能持。后有一重遮戒,即不饮酒,若犯则有遮罪。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露,肯说也。藏,不肯说也。
  沙弥戒十条,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分为五篇:即四波罗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一百众学法是也。
  有恶因必招苦报,若不忏悔,其报必遭,其报难逃。
  若非二字,贯到求哀忏悔。身口并切下,心切故泪出。以己例他,故普与众生求也。一念之差,即堕恶道;一念忏悔,即障消恶灭;则一念心可不尊重乎!尊重一心,则是尊重己灵也。
  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拔一切业障根本,此忏悔法之最神者。从此断轮回,出三界,生西方,见弥陀,佛道易成,此之谓尊重己灵。
○丙九 求生净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往生彼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十方诸佛,皆有净土。今专指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也。十方净土,与极乐亦无少异。但诸佛愿力不同,故功德有殊。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专为我等苦恼众生,方便接引。他方诸佛,无此愿力。所谓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也。
  此土者,此娑婆国土也。娑婆,此言堪忍众苦也。在此土修行,虽得精进,难见成功。因世界为恶世界,众生为苦众生。外境内情,悉能障道。欲修行者,进得一尺,退得一丈。
  此土有五种难处:世道不好,年多灾难,一也。知见不正,外道朋兴,二也。贪嗔情炽,昏散交侵,三也。身口意业,悉不清净,四也。寿命短促,五也。
  西方有五种好处:一生西方皆得不退,一也。四季无更,二也。水鸟风林,皆说妙法,三也。观音势至为善友,弥陀佛为良师,四也。寿命长远,五也。
  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易也。临终时,一句弥陀相应,即生西方,易也。七日可成,一生取办,易也。
  往圣前贤者,文殊、普贤、天亲、马鸣、龙树诸菩萨,皆发愿求生西方。慧远、智者、善导、永明、中峰、楚石、莲池、藕益、省庵、彻悟、诸祖师,皆宏扬净土,念佛生西。
  千经万论者,华严宝积弥陀三经,文殊问般若经,法华经,皆归宿于此。智度论起信论十住论,无不宗尚于此。
  无越者,莫过也。三藏十二部,一切教人用功。莫妙于小本弥陀经,莫妙于持名,莫妙于一心不乱。
  善根不多,则不信念佛。福德不多,不能定心念佛。念佛何以多福德?佛号是无量寿无量光,寿即是福,光即是智。佛之福智庄严,一念其名,则万德多召于我,必矣。布施如黄金,佛号如如意宝珠,念佛为成佛之因,布施是世福,如何可及。发广大心,即发菩提心也。发心之善,昔有老僧,已证罗汉。一日,偕小沙弥进城乞食,沙弥见牛耕田,忽发怜悯心。老僧忽命前行,衣包自携。嗣沙弥念及度生之难,老僧即命彼携包后行。后见乞丐,又生怜悯,老僧自携包裹,命前行如初。沙弥怪而问之。某僧曰:汝发怜悯众苦之心,即是大悲心,即是菩萨心。我是罗汉,应该尊汝。若不发心,我是老修,汝是新修,应该侍我后行也。
○丙十 令正法久住
○丁一 痛念正法难遇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
  正法即佛法,是正正当当的法。佛法有两眼,一看事,一看理。成佛亦是正等正觉,因正故果正也。令法久住,约□论。若论各处闻此等法会,即约横论。舍身饲虎,割肉代鸽,舍全身为半偈,皆难行苦行也。
  化缘者,五时说法,教化众生因缘也。
  如来三藏十二部经典尚全,故曰有教。得果人无,故曰无人。所谓仅有教理,无有行果。
  佛,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法轨持义,又解脱义。僧和合众。谓身和同住,口和同语,意和同悦,为出世之上人,故曰众中尊。
○丁二 正明必须发心
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僧海者,僧众心灵,广大如海。僧众妄想息灭,如水澄清。
  东方者,震旦国在印度东方也。
  劫运者,末法万年之运,延一日为一劫,永远不断也。
  正宗分十科之文已竟。
○甲三 结论——流通分
○乙一 躬自反省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此下至终一段文,乃菩提心文,第三科流通分也。
  趣向有门,谓能知取舍,即八法周知也。开发有地,即十缘备识也。华夏,亦中国也。故佛法在正法时已流到,若日本则至唐时始传,西洋则近今始传,皆因不在中国故也。
  以上言末法中一种难得之机会。
  出家后,先求戒,次持戒。禅堂参禅,丛林听教,即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能行此三学,方得谓之出家。破见思惑,了分段生死,超凡入圣,方得谓之大丈夫也。莫道袈裟容易得,都因宿世种菩提。
  在家但受五戒,六重四大轻戒。若论沙弥十戒,二百五十戒的出家具戒,在家人绝分也。
  阿育王寺舍利宝塔,为中国三处如来真身舍利塔之一也。忏法是涅槃忏。世道太平,得遇讲经,是胜缘也。聚数百人于一堂,听者听,讲者讲,不容易也。诸经首序六种成就,亦即序胜缘耳。
○乙二 普劝大众
唯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同立此愿者,立此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愿也。汝能发此愿,即是肉身菩萨。发心者要念念发,刻刻发,时时发,日日发,月月发,年年发,生生发,要至众生度尽,我愿乃尽。
  如何发心?在三宝前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句﹂。发后祗要朝思夕思,无有间断。退后怯弱。不肯发心。
  口为意根之苗,意为五根之地。
  发心之人,不知随缘,不知因病施药,不免吃亏。故菩提心天天发,度众生随缘度。发心有成佛种子,否则成佛种子无有得植,以菩提为无分故。
  八勿字为安慰之词。大心日发则日广,不发则心愈小愈愚。心无二用,不发菩提心,即发众生心也。众生心不发善便发恶,故菩提心乐得发也。
○乙三 苦乐相校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此段文乃苦乐相校是勉励之语也。一生不了,一错百错,多生更苦。
○乙四 至再叮咛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况乎下,善巧之勉励语也。净土舟航,要三资粮,信愿持名。能具三者,即落在航内矣。
  无生忍力,能降龙伏虎。
  苏州朱姓人,进士也。一日到虎丘山入寺,听佛印禅师讲金刚经圆满。经云:“一切有为法四句”。夕梦阴差五人,引至一处,五人饮茶。朱欲饮被阻,曰你是闻佛法的人,不可饮。寻即醒,乃依梦状行,到其处。见其家厨下新产六小犬,五生一死。即惊悟,我若不闻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