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辛二 明观法
○壬一 明初门接通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以界外灭谛为初门,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接通。接别者,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按位接,即成十信。胜进接,即登初住。接通,已如通教中说。故曰、别教接贤不接圣,通教接圣不接贤。以别若登地乃名为圣,证道同圆,不复论接。通八人上便名为圣,方可受接。若干慧性地二贤,仅可称转入别圆,未得名接。若藏教未入圣位,容有转入通别圆义。已入圣后,保果不前,永无接义。直俟法华,方得会入圆耳。
  以四教论,藏教为下佛法,通教为中,别教为上,故圆教名最上佛法也。圆人悟圆理,起圆智。故此教始终俱名无分别法。以无分别智,照无分别境故也。藏教以界内苦谛为初门,通教以界内灭谛为初门,别教以界外道谛为初门。故此教以界外灭谛为初门也。言当体即佛者,佛者,觉也。不迷之为觉,心体本觉,故云当体即佛。故通教是界内利根人,破见惑后,即可以受别圆二教法门接引,上升二教。圆接别人,亦复如是。通教接圣不接贤,上根八人见地被接,中根薄地离欲被接,下根已办辟支被接。别教接贤不接圣,上根住位接,中根行位接,下根向位接。藏教人根钝,上教不能接,但云转耳。直待根器渐利,转入通教获益之时,才可论接也。若保果不前,永无接义。直俟法华三周开显,一概俱可会入耳。
○壬二 明十乘观法
○癸一 总标
十法成乘者:
○癸二 列释
○子一 第一观法
一、观不思议境(其车高广)
  言不思议境者,一切心法,一切佛法,一切众生法,无一不具三千性相,一一皆不可思议。随拈一法,皆得为所观境。但初机之人,则谓佛法太高,生法太广,故但就自己现前阴入处界之法,以为所观。又须舍去界入,但观于阴。并须舍前四阴,但观识阴。其七八二识微细难观,前五根识现起时少。故须但以现前一念第六意识为所观境,近而复要也,而现前意识,不起则已。起、则于十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随落一界之心,非是心之少分,必是心之全体。心外更无百界千如故也。若能顿了此现前一念之心,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则能顿证三德秘藏。而上根者,只此一观,可以到底,更不必修第二观矣。是谓上上根人。祗于一法,具足十法乘也。其车高广,引经设喻。喻一心妙观之体,□穷横□也。
○子二 第二观法
二、真正发菩提心(又于其上张设□盖)
  若于第一观未能顿入,应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云何诸佛已悟,我及众生,犹滞迷情。由是缘于无作四谛,发四弘誓愿。因发心故,一发一切发,登发心住也。依无作四谛曰真,殷重发愿曰正。经取□盖为喻,谓无缘慈,同体悲也。
○子三 第三观法
三、善巧安心止观(车内安置丹枕)
  若现前虽发大心,心仍散动,未曾破惑,犹未登位。应更思维,心体本来寂而常照,何以依然动而不寂,昏而不照。应须善巧调摄,或用即寂之照,令不昏沉。或用即照之寂,使不散乱。昏散痛除,心体明净,惑不破而自破。位不登而自登也。经喻车内丹枕者,车、喻止观体。枕、喻能观心。丹是赤色,表无分别。意取须用无分别心,安于止观体上,方名善巧。
○子四 第四观法
四、以圆三观破三惑□(其疾如风)
  若虽以止观安心,心仍未安,未得即证寂照本体。必于所观一念三千之境,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即假、即中。又应以四性而简择之。如根利者,祗观一念三千。无有生性,即当悟入无生。无生、则无不生。三谛圆显,十乘具足矣。其钝根人,破自、则必计他。破他、则又计共。破共、而又计无因。必至展转破尽,始悟无生。如犹未悟者,必当度入相续假中。应观此一念三千,为前念不灭,后念续耶?为前念灭,后念续耶?为前念亦灭亦不灭,后念续耶?为前念非灭非不灭,后念续耶?如仍不悟,必当度入相待假中。观此一念,为待有念而立耶?为待无念而立耶?为待亦有念亦无念而立耶?为待非有念非无念而立耶?如此展转简择,若能悟入无生无不生者,是谓具足十法乘也。
○子五 第五观法
五、善识通塞(车外枕亦作轸)
  若于前观,因成,相续,相待,三假功夫,仍未入者;应思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但除其病,不除其法。如金i去膜养珠,那得一向破法,则愈破而愈塞。今须善识通塞,若塞须破,若通须护。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破能安。由此识通塞故,即塞成通。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生死即涅槃,涅槃寂灭,无复生死。则能具足诸乘矣。前之内枕,表即动而静。今之外枕。表即静而动。动指烦恼,静指菩提。今云烦恼即菩提,所谓动静不二也。亦即通塞不二也。言亦作轸者,轸是车后横木,车行时,木无所用。有即动而静之意。
○子六 第六观法
六、调适无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有大白牛肥壮多力等)
  若于前观,虽云善识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应观现前一念三千,即是圆念处。一心念处,一切心念处。正勤策发,缘如意定,而生五根。令其增长,而成五力。调停七觉,入八正道。开圆三解脱门,而入秘藏。是谓具足后之诸乘矣。经中白牛,喻能观之中道妙智,肥壮多力,喻智力强胜。等者,等形体姝好,行步平正八字。中道妙智,指圆念处也。肥壮多力,指圆正勤也。形体姝好,指圆如意也。行步、指圆根力也。平、指圆七觉。正、指圆八正。上破□云其疾如风。指入圆三脱门矣。
○子七 第七观法
七、对治助开。谓借藏通别等事相法门,助开圆理(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若于前观,虽调练无作道品,而观慧力弱。盖障偏起,不能入位。必有无始事障未除。应审观察,何障偏重,数数现起。兼以事观,而对治之。理观为主,事观为助。正助合行,不惜身命。誓当彡证,终弗懈息。由事理二治,能断无始事理二幻障故。豁然证入,位相分明。是谓具足后之诸乘也。经云仆从,即指事相法门。有三教不同,故称又多。以圆观为主,余三皆宾也。
○子八 第八观法
八、知次位,令不生上慢。
  前观正助双修法门,纵使钝根,必皆获益。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滥圣,招过不浅!故须一自简察,为究竟耶?为分证耶?为相似耶?抑仅仅获小轻安耶?若知位次,不起上慢,故须知次位也。
○子九 第九观法
九、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十信。
  凡修心人,不起勇猛精进之心,纵能修至三十年,四十载,必不获大利益。无诸魔境现前,果能如第七观事理并进,正助双修。又能勇敢直前,不惜身命,获益必深。乃有强软二魔,恼乱真修。须加安忍,不动不退。策进五品,而阶十信。故须能安忍也。
○子十 第十观法
十、离法爱,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
  前观既阶十信,六根清净。获顺道法,易生法爱。于圆十信位,名顶堕位也。此人以寂照之功,不得片刻暂舍,始能无病。否则必起中道法爱。果能离斯法爱。即入分真,登初住位。入分真已,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大□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一时顿得。是谓下根人具修十法,而成大乘。乘是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中间无有诸纡曲相。自运功毕,运他不休。故此十乘妙观,全性起修,全修显性。非横非□,横□该彻也。原注引经,第一个乘字,平声读,指能乘之人。第二个乘字,去声读,指所乘之车。四方、喻住行向地四十位。道场、指上品实报土。意谓修十法人,从凡入圣,断惑证真,任运历四十位,直至妙觉极果而后已。
○癸三 结显
上根观境,即于境中具足十法。中根从二,展转至六,随一一中得具十法。下根须具用十也。
  此文结显三根修法之殊。上根、但首观成就,诸乘具足。中根、或二或三、乃至第六。一一观中,或成、即具。否则进修。下根、须十乘具修也。
○甲三 总结示防偏曲
又复应知,说前三教,为防偏曲,文意所归,正归于此。
  前三教,本无此十乘。今部中所以兼说者,为防别人之偏,藏通之曲。文意所归,正归圆教。全文大略讲法,如是而已。
  (学人圆明笔录、大光编科参梓)
  (二十二年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本)
  
  
  
  
  
  
  
  
  
  
  
  
  
  
  
  
  
  
  
  
  
  
  
  
始终心要解略钞
   ││民国十三年夏在绍兴戒珠寺讲││
  
  
原序一 248
原序二 249
引言 250
释题 252
 甲一 释文题 252
 甲二 列人题 259
释文 259
 甲一 总标三谛性德 259
 乙一 总标 259
 乙二 列释 259
 丙一 中谛 259
 丙二 真谛 262
 丙三 俗谛 263
 丙四 结显 264
 丁一 显非前后 264
 丁二 显非造作 265
 甲二 别明三惑覆障 265
 乙一 总标 265
 乙二 列释 267
 乙三 结显 268
 甲三 正示三观明修 268
 乙一 引征 269
 乙二 反显 269
 乙三 明修 270
 丙一 初明观法 270
 丙二 次论修证 270
 丙三 明非异时 274
 丙四 明非次第 275
 乙四 总结 276

 
  
  原序一
  觉王御世,以法利生。古德拈椎,应机施教。故普光明殿,知识不分于八部龙天,耆阇崛山,得记均沾于四众弟子。所以道迷心为生,生非定生。生原是佛,了心即佛。佛非定佛,佛本是心。心空也,则生佛一如。法空也,则生佛平等。空空也,则不坏假名。心空者,真谛也。法空者,俗谛也。空空者,第一义谛也。故曰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迷性成修,而生三惑。了性成修,而起三观。观成谛显,惑破执亡,性具之道,一以贯之矣。吾祖湛然公之始终心要者,法门之妙钥,实相之神符也。欲登一切法空之座,离此何居。民七戊午,本寺开办观宗学舍,初为诸生发轫,即以是书为神符。尝曰:诸君欲登清净法殿,入妙庄严缦者,宜先熟此为阶梯也。甲子夏,绍兴佛学研究会,余仍假此为开蒙。当演讲时,众中有骆子季和,聪明过人。闻即了解,随闻随录。初不知其为何见解也,经一月,绍兴大云旬刊发现,首登是解。始见钞序,心甚异之。继见钞文,心窃喜之。曾谓本社诸生曰:是着虽非疏钞体裁,洵为演讲材料,宜留意。不数期,竟成完璧,未始非法门中之要典也。辅讲宝静,嘱方子远凡,付板流通,公诸同志。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非此之谓乎。
  释尊应世二千九百五十一年腊月除夕日观宗老头陀谛闲述于本寺之密藏居
  原序二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然既得人身矣,不知正思虑,遵正道,而日逐逐于五欲之中;务以彼我陵夺为快意,是人而犹未为人也。既闻法矣,不知寻文会义,通其理趣。而徒执滞名言,以为尽沾法乳,是闻而犹未闻也。雄之究心于竺典有年矣!向尝粗涉台宗之藩,见其网罗众典,千波竞翻!如入五都,如泛大海,令人目眩神荡,卒不能稍得旨趣。然素稔其贯彻全藏,卓然名家,为不可不研之妙典。特苦无师授,力难深入,而私心向慕,实未忘也。孟夏之月,谛闲大师,来自四明。卓锡于城之戒珠寺,出其手着,荆溪尊者,始终心要解多本,散诸徒侣。持此书开讲三日,以普法施。听者云集,虽极一时之盛;但甫经一日,散去过半。至三日,竟寥寥矣。吾独念当日世尊,于法华会上,开演一乘妙谛,一时退席者,至五千之多。其情况以视大师为何如耶!雄于是时,参预法席,见大师口讲手画,神采焕发。妙义宏宣,圆融无碍。由是历耳会心,欣然有得。举前顷之目眩神荡,百思而不得其要者,今则左右逢源,如盲得导。独惜其讲仅三日,而不能时听圆音,为可怅也。当大师演讲时,曾谓是法门要旨所在,谆谆听者,宜切心研究,必得真实受用。雄体大师之训勉,且念前之困于自力,特就听时,凡关于原文外,别有发挥者,集其心力,随笔记录。唯大师称性而谈,妙义滔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