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谓别明三性。即将此三自性,各开为二。分别凡圣,明其义相也。真实性中,开为两种者。约凡言即是有垢净心。约圣言即是无垢净心。
  (庚)二各释。即为二。(子)初释有垢净心。二释无垢净心。今初。
所言有垢净心者,即是众生之体实。事染之本性。具足违用,依熏变现,故言有垢。而复体包净用,自性无染。能熏之垢本空,所现之相常寂,复称为净。故言有垢净心也。
  既云有垢,何又云净心。即是下正释其义。流转五道,名为众生。既称众生,便是染也。而众生体具之真如实性,则是净也。四大五阴等生死事相染也。即此事相之本有妙性则净也。须知染净性用,原是一体。故虽具足染用,(文中违用即是染用)依染熏而变现染事,名为有垢。而复体包净用,自性本来无染。则以此净性,收彼能熏之垢,所现之相。亦复垢空相寂。故复称为净心也。末句结成。
  (子)二释无垢净心。
所言无垢净心者,即是诸佛之体性。净德之本实。虽具法尔违用之性,染熏息故,事染永泯。复备自性顺用之能,净熏满故,事净德显。故言无垢。虽从熏显,性净之用非增。假遣昏云,体照之功本具。复称净也。故言无垢净心。
  诸佛净德,释无垢也。体性本实,释净心也。体性者,全体净性。本实者,本性如实。须知法界法尔,心性平等而有随染随净之能。虽复随缘,实具性净不改之体。故染熏息灭,则事染永泯,净熏满足,则事净德显,名为无垢。实则净熏,本自性净德之用。故显无别显,全显自性,非有新增。遣妄亦自体本具之功。故遣无可遣,但由照显,假名为遣耳。故复名为净心也。末句结成。
  (癸)三合结。
然依熏约用,故有有垢无垢之殊。就体谈真,本无无染有染之异。即是平等实性,大总法门。故言真实性。问曰。既言有垢净,亦应称无垢染。答曰。亦有此义。诸佛违用,即是无垢染。但为令众生舍染欣净,是故不彰也。
  依熏约用故有殊者。此释所以名为有垢无垢,乃就修德言也。就体谈真本无异者。此释所以皆称为净心,乃就性德言也。既无论有垢无垢,同此一体。则此体,即是平等不二之真实本性。故名为真实性。此性竖穷横□。能摄能生。故曰大总法门。问曰。自心本具染净性用。既是有垢可言净心,亦应无垢得称染心。今有垢无垢,皆名净心何耶。答之曰。诸佛倒驾慈航,随形六道,可名为染。然虽示违用,而在尘不染,可称无垢。则汝无垢染之说,亦许有此义也。但今欲教化众生,返妄证真,须令舍染欣净。由是义故。不言染名,单彰净德耳。此义,具如上明因果法身中广辨。
   (壬)二别辨依他性。二。(癸)初标章。二各释。今初。
二明依他性者,亦有二种。一者,净分依他性。二者,染分依他性。
  即此凡圣同具之真实性体,以不觉自动故。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业识。若约其体而言,即是有垢净心。若约相论。则在障之真,依熏净显者,为净分依他性。能障之妄,依熏染现者,为染分依他性也。
(癸)二各释。即为二。(子)初释净分依他。二释染分依他。初中二。(丑)初正释。二料简。今初。
清净分依他性者。即彼真如体具染净二性之用,但得无漏净法所熏故,事染之功斯尽。名为清净。即复依彼净业所熏故,性净之用显现。故名依他。所现即是所证三身净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
  何谓清净依他。释之曰。真如本体,具有染净二性用。但因在障之真,得净法熏之,事染都尽。故名清净。而净用之能显现,实依净业所熏。故曰依他。无漏净法者。贪嗔痴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流注不绝,名之为漏。又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五道,亦名为漏。若修戒定慧。得离烦恼,是为无漏清净之法。三身四净土者。依一心之妙体证清净法身。常寂光土。依一心之妙相,证圆满报身。(开之为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实报方便二土。依一心之妙用,证千百亿化身。凡圣同居净土。法身自受用报身,常寂光土,为自利德。他受用及应化身,实报等土,皆利他德也。
  (丑)二料简。又二。(寅)初约性染义对简。二对真实性料简。初中三。(卯)初正明性染有用。二释其名清净分。三释其名分别。今初。
问曰。性染之用,何谓由染熏灭故,不起生死。虽然。成佛之后,此性岂全无用。答曰。此性虽为无漏所熏故,不起生死。但由发心已来,悲愿之力熏习故。复为可化之机为缘熏。示违之用,亦得显现。所谓现同六道,示有三毒,权受苦报,应从死灭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
  问意谓,性染既是本具。何谓染熏息故,不起生死之事。事染既是都尽,何以成佛之后,复现示违之用。此由未达圣凡权实之辨,故来斯问。当知此之染性。由为无漏净法所熏,净用显现故,实不起生死染事。然复由发心修行以来,内以悲愿之力为因。外以可化之机为缘。以此因缘熏习,亦得权现示违之用也。所谓下,谓约所现之违用言,如现同六道等,即是下文所说之清净分别性法。此明虽名为违用,实乃清净分别性度生之法门耳。岂同凡夫实有事染乎。现同六道者。如应以人天身得度者,即现人天身而度之。应以三恶道身得度者,即现三恶道身而度之。示有三毒者。如华严会上,妙德女示贪,无厌足王示嗔,婆须蜜女示痴之类。权受苦报者。如世尊权巧示受马麦等报。应从死灭者。如世尊应化身,双林入寂,非灭现灭。此皆为众生故,权现违用也。
  (卯)二释其名清净分。
问曰。既从染性而起,云何名为清净分。答曰。但由是佛德故。以佛望于众生,故名此德以为清净。若偏据佛德之中论染净者,此德实是示违染用。
  上来所明权实之理,未能了达,复兴此问。意谓既是违用,乃从染起。云何名为清净分。释之曰。上云现同六道,示有三毒,可知佛是大权示现耳。岂从染起。须知示违之用。但由诸佛同体大悲,度生大愿,清净妙德中流出。非同凡夫起惑造业,因业招报。故以佛德望彼众生,彼乃染业沉沦,可称染浊。此由净德权现,故名清净也。若偏据下遮难。难曰。既是清净,云何复称染用。故遮而释之曰。虽是净德之用所显。以其示现六道三毒,故称染用。须知染之为言,乃偏就佛德中,论其染净耳。岂可滥同凡夫。
  (卯)三释其名分别性。
问曰。既言依他性法,云何名为分别性。答曰。此德依于悲愿所熏起故,即是依他性法。若将此德对缘施化,即名分别性法也。
  问意,因上文言现同六道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今问此中正言依他性法,云何复谓即是分别性法耶。此由未达相用之别故也。须知依他分别,本同一体。但约依熏显现之相言,即为依他性法。若约对缘施化之用言,即名分别性法。皆名为法者。谓立此清净分依他分别二名,乃是显明净德熏起之法,施化之法耳。又对缘施化,绝不相滥。譬如明镜□照,镜无容心,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此之谓分别。非同凡夫起心分别也。
  (寅)二对真实性料简。
问曰。无垢真实性,与清净依他性,竟有何异。答曰。无垢真实性者,体显离障为义。即是体也。清净依他性者,能随熏力,净德差别起现为事。即是相也。清净分别性者,对缘施设为能。即是用也。
  由未达体相之辨,故有斯问。答中,兼明三大。盖无垢真实性,以障离体显为义。故即是体大。清净依他性,以能随净熏,净德起现之事相为义。故即是相大。清净分别性,以对缘施设之功能为义。故即是用大。然体相用三大,从来不离。虽有三名,唯是一心也。又此中因文便故,单约清净三性以明体相用。由此例知,有垢真实性,则以真体在障为义。染分依他性,则以随染熏力,起现染相为义。染浊分别性,则以迷妄事用为义也。
  (子)二释染分依他。又二。(丑)初正释。二料简。今初。
所言染浊依他性者。即彼净心,虽体具违顺二用之性,但为分别性中所有无明染法所熏故。性违之用,依熏变现虚状等法。所谓流转生死,轮回六趣。故言染浊依他性法也。
  净心之体,性具违顺二用。故净心为无明染法所熏,顺用斯隐。则名染浊。即复违用依熏,变现虚状等法。故名依他。六七识妄情妄执,正是无明染法。故曰分别性中所有也。流转生死,轮回六趣,即是似色似识似尘等法。克实论之,有即非有,唯一心作。故曰虚状。此中是约性依熏起说,故曰染浊依他性法。若约妄情分别,执为实境说,即是染浊分别性法矣。
  (丑)二料简。又二。(寅)初正简。二释疑。今初。
问曰。性顺之用,未有净业所熏故,不得显现。虽然。在于生死之中,岂全无用耶。答曰。虽未为无漏熏故,净德不现。但为诸佛同体智力所护念故,修人天善,遇善知识,渐发道心。即是性净之用也。
  问意谓,顺性净用,非净法熏之,即不得显。然则众生在生死中,染用繁兴之时,净用云何得现乎。不知未为无漏净法所熏,净德之用,虽不能显。然因一切众生,为诸佛之所护念。故得修善业遇善友,渐发道心。此即净用所以得现也。智力者,对根本智言。即是后得智。力,力用也。诸佛对机施化之智力,本由生佛同具之性体显成。故曰同体。修人天善,如受三皈五戒等。遇善知识者。如遇四依大士,得闻法要,故渐发道心也。总之。诸佛智力护念是缘。自具同体净性是因。众生在生死海中,若非幸遇净缘,何能熏起净因。然必自具之净因力强,而后所蒙之净缘功显。不然。性净之用,亦不能现也。下科即释此义。
  (寅)二释疑。
问曰。一切众生皆具性净,等为诸佛所护。何因发心先后。复有发不发。答曰。无始已来,造业差别。轻重不同,先后不一。罪垢轻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蒙。问曰。罪垢重者,性净之用岂全无能。答曰。但有性净之体不坏。以垢重故,更不有能也。问曰。上言凡圣之体,皆俱顺违二性。但由染净熏力,有现不现。何故诸佛净熏满足,而不妨示违之用有力。凡夫染业尤重,而全使性顺之用无能也。若以染重故,性净无能。亦应净满故,染用无力。既净满而有示违之功,定知染重亦有性顺之用。答曰。诸佛有大悲大愿之熏。故性违起法界之染德,能令机感斯见。众生无厌凡欣圣之习。故性顺匿无边之净用,不使诸佛同鉴。无净器可鉴,故大圣舍之,以表知机。有染德可见,故下凡寻之,明可化也。是故净满不妨有于染德。染重不得有于净用。
  此中三问三答,一层深进一层。初问,众生皆具性净。即应一切平等,皆为诸佛护念。以何因由,众生发心修道,有先后之殊。复有肯发心不肯发心之异。答谓,无始已来,造业有轻重,故发心有先后。又罪轻者障轻,得蒙佛护,故能发心。罪重者障重,虽有诸佛智力护念,彼不得蒙。故不发心也。次问,罪垢重者,有力不蒙。将性净之用,全无功能乎。答谓,以垢重故,更无功能。但彼性净之体,始终不坏。是故但能觉悟忏悔者,即罪垢销除,得蒙佛力矣。三问,凡圣皆体具违顺二性。且皆始终不坏。但由熏力不同故,圣则净现染隐。凡则染现净隐。然则诸佛净熏满足,何以不妨违用有力。凡夫染熏业重,何以竟致顺用无能。答谓,净满而违用有力者,因诸佛具有大悲大愿。故能熏起染德,应法界之机感,普门示现。染重而顺用无能者,由众生不能厌凡欣圣。故难熏显净用,致普照之佛光,无从鉴拔。譬如空中明月,普现百川。然必净水乃现光明。秽水光何能现,此亦如是,众生既无净器可鉴,故大圣不得已而舍之。以表时机未熟。诸佛因有染德可见。故下凡乃得而寻之,以明教化可施。无净器可鉴,当知是众生舍佛,非佛舍众生。有染德可见,当知因佛寻众生,故众生可寻佛耳。由是义故。净满不妨现染德,染重不得显净用也。由此可知,道心之发,实由欣厌。然众生久在迷途,若无佛法常为熏习,欣厌即无从生起。此弘扬佛法,所以功德殊胜也。
   (壬)三别辨分别性。分二。(癸)初标章。二各释。今初。
三明分别性者,亦有二种。一者,清净分别性。二者,染浊分别性。
  清净分别性,约诸佛利生之德用言。染浊分别性,约众生迷妄之业用言。如下广释。
  (癸)二各释。即为二。(子)初释清净分别性。二释染浊分别性。今初。
所言清净分别性者。即彼清净依他性法中,所有利他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