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未都说收藏_家具篇-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藏器待时—柜架】ǎ|ǎ|ǎ|ǎ|ǎ|ǎ|ǎ|ǎ|ǎ|ǎ|

  这一讲要讲中国人储物的家具,一般来说,就是指柜子。中国历史上现存最大的柜子在哪儿呢?是谁做的呢?我们有机会去故宫,可以去坤宁宫看看这对柜子。这对大柜是在乾隆七年(1742)制作完成的,当时有明确的档案记载。这个柜子有多高呢?5。2米高。像我这么高的人,如果踩着肩膀叠罗汉,第三个人才将将能够到柜子上沿。如果骑在脖子上叠的话,我估计得叠六层,才能拿到上面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柜子可能从制造到现在,上面几乎没放过东西。我也没有机会上去看看,也许有国宝藏在里头。最早摆放在坤宁宫的大柜是明代所做。当时是一对黑漆地堆灰罩金云龙柜,龙纹都是凸起的。后来因为柜子年久失修,乾隆皇帝下了御旨,用花梨木重新做了一对。为了追求原来的效果,就把这对柜子染成了黑色。远远地瞧,有点儿像紫檀。坤宁宫现在对外展出,虽然不能进去,但透过西面的玻璃,可以看到这对顶着天花板的柜子,非常壮观。二百六十多年来,这对柜子没有移动过位置,一直放在那里。

  历史上还有没有比它更大的家具呢?我猜想有。比如明代永乐时期就可能做过。永乐是一个气魄非常大的皇帝,我们将来讲永乐瓷器的时候会讲到他。永乐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派郑和下西洋、建报恩塔,等等。永乐皇帝当时在南京盖了一座巨大的寺院,报恩寺。其中有一座塔,叫报恩塔。历史上记载这座塔非常高。可惜的是,它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掉了,非常可惜。要不然,报恩塔一定是今天南京非常重要的风景。

●【庋具】ǎ|ǎ|ǎ|ǎ|ǎ|ǎ|ǎ|ǎ|ǎ|ǎ|

  储物类的家具,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庋具”。“庋”这个字,今天几乎不用,音“轨”,是收藏的意思。所以庋具就特指可以储物的家具。庋具包括南方人俗称的橱及北方人俗称的柜、箱子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以前,箱子是家庭里储物最重要的家具,此后它的功能就逐渐降低了。我很小的时候,记得父亲带着我去买过一对箱子,90公分宽,我印象很深。而我们今天家里置办箱子的就很少了,买家具很少专门去买一个箱子。

  “柜”这个字,最早写成“匮”,读音还读“”。今天这个字念“”,匮乏。《说文》中解释:“匮,匣也,俗做柜。”匮和柜是通假字。匣,就是盒子,说明早期的柜和盒子区别不大,分类比较混乱,现在就很清晰。我们说箱就是箱,说柜就是柜。

  故宫的东面有一个地方叫皇史,皇史是皇家藏实录、圣训的重要地方,相当于收藏国家档案的机构。所以皇史的建筑有悖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法则。我们的传统建筑是木质结构,但皇史没有使用一根木头,全部采用砖石结构,目的就是为了防火。皇史里面有很多包铜皮鎏金雕龙的大箱子,叫作“金匮”。金匮是上开盖,上面都是龙纹,里面存放着国家档案。一般情况下,我们看不到金匮,那里不对外开放。但我们可以从书中的图片去认识它们。金匮的数量,在明代只有19具。就是说国家的档案馆里,只有19个箱子。到清末,已经达到了152具。直到今天,金匮依然是这个数量,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文物,一直收藏在皇史。

  ##买椟还珠

  有一个很熟的成语,买椟还珠。说的是有人不怎么识货,留下次要的东西,反而把好东西还给人家。原文如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韩非子》)

  我们在讲椅具的时候,讲过玫瑰椅。玫瑰早期就是玉器的名字,形容美玉。“玫瑰”两个字都是斜玉旁,还有珊瑚、琥珀、玻璃等等,早期这些称谓都跟玉有关,跟它的质感有关。所以,这里说“饰以玫瑰”,是指在盒子上面镶上漂亮的玉。在这里要注意到一点,原文中“为木兰之柜”、“买其椟而还其珠”,“柜”和“椟”同时出现,明确表明是一种器物。

●【和发迹】ǎ|ǎ|ǎ|ǎ|ǎ|ǎ|ǎ|ǎ|ǎ|ǎ|

  《论语》中还有一个关于盒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跟和发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刘宝瑞先生的相声里有这段。故事说的是和如何引起皇上的重视。

  这段故事发生在和当侍卫的时候。侍卫很容易升官,因为老跟在皇上身边,就看谁聪明。有一天乾隆皇帝出行,在轿子里阅读边关急送的报告,日理万机啊!报告中说有一个犯人逃跑了,皇上多少有点儿生气,顺嘴说了一句《论语》中的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意思是:凶猛的动物逃出了笼子,精美的宝贝毁在盒子中,是谁的过错呢?当时所有的侍卫都听不懂,很诧异,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时和回答了一句:“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意思就是说:看守的人难辞其咎。皇上一听,很高兴,就问:“你读过《论语》吗?”和说:“我读过。”就这样,和跟皇上对上话了,从此发迹。这段故事被记录在清人陈康祺的《郎潜纪闻》里。

  宋代以后,柜和匣就分得越来越清楚了。宋人戴侗在《六书故》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柜,次为匣,小为椟。”他是按尺寸分,大一点儿的是柜子,小一点儿的是匣,再小一点儿的就是椟。柜、箱、匣、椟,在早期是非常重要的储物用具。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科技坐标,就是容器的发明。我们喝水要拿杯子,吃饭要拿碗,甚至洗个盆浴都要有澡盆,对吧?

  而文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开始不太明确,比如刚才说的柜、箱、匣、椟,区分比较混乱。但是随着文明向前进展,名词的作用就逐渐显露出来。比如今天的柜和箱,指向就很明确。

●【冰箱与冰柜】ǎ|ǎ|ǎ|ǎ|ǎ|ǎ|ǎ|ǎ|ǎ|ǎ|

  中国人的概念中,柜要有门,箱要有盖。上开盖为箱,横拉门为柜。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的电冰箱是横拉门,它为什么叫电冰“箱”呢?答案跟我们的文物有关。我国历史上有冰箱,它出现时是箱形,上开盖,因此叫“冰箱”,非常明确。

  电冰箱是1929年发明的,上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中国人就觉得这有什么新鲜的?我们也有冰箱,不就是插上电的“冰箱”吗?因此,电冰箱进入中国的时候,就顺着中国的古代称谓,加了一个“电”字。这就是电冰箱名字的来历。如果古代没有冰箱,那么电冰箱进入中国时,一定会叫“电冰柜”。但问题又出现了,我们现在有冰柜啊,冰柜反而是上开盖。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电冰箱出现在前,名字被占了。冰柜出现时,只能被迫叫成电冰柜。中国语言非常严谨,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改变。冰箱和冰柜就是特例。南方人很有意思,还有点儿不甘心,所以管冰箱也叫“雪柜”。我们有时候到广州去,可以听到人家不叫冰箱,叫雪柜。但是说起来这种称谓非常准确,符合我们对箱与柜的定义。

●【古代的冰箱】ǎ|ǎ|ǎ|ǎ|ǎ|ǎ|ǎ|ǎ|ǎ|ǎ|

  过去使用冰箱,夏天哪儿来的冰呢?以前叫“窖冰”,就是挖一个冰窖,得挖到地下10米左右。冬天冰冻三尺时,把冰采下来,裁成一块一块如同方砖似的,我印象里有30公分厚,三尺见方。然后把冰全部运到冰窖里,储藏起来。在北京护城河、北海、后海,每到冬天都有人窖冰。现在北京还有冰窖胡同。到了夏天,就开始卖冰了。冰拿出来以后,每个人都特别高兴,摸一摸光滑的冰,很舒服。

  要知道,以前没有空调,个别人家里才有电扇。一到炎热的夏天,暑热难耐时,冰对人的诱惑非常大。有钱人家里买冰,买回去就搁在冰箱里。冰箱有屉,里头包着一层金属,一般都是锡,可以隔热,防止冰过快融化掉。冰箱上下都有孔。盖子上的孔相对大一些,使冰的凉气能够散发出来,降低室温;下面的孔很小,可以使冰融化后的水缓慢流出。冰搁在冰箱里,食物搁在冰上面。当时能够享受这种冰镇的食物,是非常幸福的事。今天很随意了,家家都有电冰箱,但也少了那时候的感受。

●【柜与橱】ǎ|ǎ|ǎ|ǎ|ǎ|ǎ|ǎ|ǎ|ǎ|ǎ|

  储物的两大类家具,一类是上开盖的箱,一类是横拉门的柜。那么,柜类又有什么具体形制呢?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带门,专为储物;一种是架格,不带门。跟带门的柜子比较起来,不带门的架格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取东西方便,顺手就可以拿了。从专门储物的柜子里取东西,一定要先开门。但是带门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放东西不显零乱,还可以防尘。

  南方人跟北方人在柜类的名称上有些区别。南方人愿意叫橱,北方人愿意叫柜。我认为“橱”最早跟厨房有关,是用来储存食物的家具。“橱”字就是厨房的“厨”,加上“木”字边。南方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窗棂状的橱,有一棂一棂的空隙,非常透气,里头搁了食物,不容易变馊。南方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鸡笼橱”。北方人又管它叫“气死猫”。这很有意思。北方人的视角是由外往里看:猫看到食物在里面,就是吃不着,所以叫“气死猫”。而南方人的视角是由里往外看:把鸡关在里面,叫“鸡笼橱”。视角不同,名称的叫法也不同。由于这种“气死猫”不但透气性好,还透视,很容易看到里面,所以它很早就被挪为书柜。今天我们使用的书柜一般有个玻璃门,都透明,为什么呢?就因为容易找到里面的书,一眼就看见了。

●【白居易的书柜】ǎ|ǎ|ǎ|ǎ|ǎ|ǎ|ǎ|ǎ|ǎ|ǎ|

  我查了很多关于书柜的记载,有人为它写过诗,这就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平易晓畅,通俗易懂,所以他很多重要的诗歌,我们都知道。比如《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都是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句,一听就明白,对吧?然而白居易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做了一个书柜,并写了一首长诗,《题文集柜》。我想这首诗大家恐怕也没有什么机会去读,除非你是研究诗歌的人。

  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

  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

  我破开柏木,做了一个书柜,这个书柜很结实。书柜里收藏什么呢?收藏我自己的诗集。

  我生业文字,自幼及老年。

  前后七十卷,大小三千篇。

  自己一生写了三千篇诗文,把它们整理好,很珍重地搁在柜子里。最后写到:

  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

  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他传递了一个信号,他把这些东西都留给他的女儿,传给外孙了。显然他没有儿子,也没有孙子。

  白居易在唐代算非常长寿的诗人,他活了75岁,是香山九老之一。实际上,白居易58岁的时候,得到过一个儿子,取名阿崔。他当时非常高兴,老年得子呀!他写了一首诗,里面有这么一句:

  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

  写得非常有意思。他说:我头发都白了,才能看上我掌上这颗明珠,很形象的比喻。他对孩子寄予厚望:

  何时能反哺,供养白头乌?

  乌鸦反哺嘛。不料两年以后,阿崔夭折了。可想而知,白居易当时都60岁了,深受打击。他通知所有的亲朋好友时,就说:

  欲题崔字泪先垂。

  “崔”字都不能提了。他写了一首《哭崔儿》,诗中有一句:

  掌珠一颗儿三岁,发雪千茎父六旬。

  字字痛心啊!他当时是按虚岁算的,说崔儿3岁,实际上不到3岁。

  这首《题文集柜》,是在他晚年,大约70岁的时候所作。那时他才得了外孙,写了这样一首诗,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了。证明一千一百多年以前,我们已经有书柜这样专属的家具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架格】ǎ|ǎ|ǎ|ǎ|ǎ|ǎ|ǎ|ǎ|ǎ|ǎ|

  架格的出现,按照现在可查的资料来说,相对比较晚。《红楼梦》里写到刘姥姥进潇湘馆的时候,“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就说:“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其实这是林黛玉的房间。

  清宫造办处也有很多明确的记载。比如:“雍正六年七月初五,副总管太监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