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未都说收藏[1].杂项篇-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打磨呢?我可以告诉大家一种最简单的打磨方式。当时有一种草叫锉草,这种草现在也生长,但我们不使用了。锉草有点儿像细芦苇,一沾水马上就变得很扎,你拿手摸的时候很刺手。工匠就手拿锉草,在剔红表面。过去打磨的方向跟今天不一样,今天一般是拿着砂纸横向来回摩擦,但古代是纵向摩擦,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今天面临工具的改变,思维的改变,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去做的,所以达不到古人的要求。我们拿砂纸磨东西,磨得很简单,差不多就得了。但古人用锉草磨东西可以磨到根部,而且要求一定要磨到所有的根部。这一点,砂纸是做不到的,必须是锉草。

    到了清代,就不像明代那么注重磨工。不但不重视,有时还认为雕刻过的东西不经打磨,会显得另有一番风韵。打磨过的东西是有折光的,看起来非常温润;不经打磨的东西就不折光,看起来图案会更清晰,各有各的好处。所以,清代以后的很多漆器就不大过度地去打磨了。

第三讲 捉刀代笔,科罗曼多—雕刻漆器 第28节:一字断代

    一字断代

    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我在上海买过一堂紫檀框的剔红屏风。买这个屏风的时候,所有人都看不准它的年代,有朋友跟我说:〃这屏风弄不好是新工艺品。〃为什么大家不看好呢?因为那个屏风的品相非常好,紫檀框,主题图案是剔红山水,非常精细,带有诗文。但我仔细看过以后,觉得这东西一定是乾隆当年的,它上面有证据,而我们却忽视了。

    对中国文字有所了解的人一定知道文字的使用年段,今天使用的字是简化字,但大家不要认为简化字只有今天使,有的简化字在历史上早就出现并使用了。除了简化字,历史上还有很多繁体字、异体字等等。同样一个字,有可能在这个时期是以繁体字出现,在那个时期是以异体字出现。有可能是长时间使用,也有可能仅在极短暂的时间里使用。

    我买的剔红屏风上面有这样一副对联:

    道德神仙增荣益寿

    福禄喜长乐永康

    这里面有一个〃〃字,这个字不常用,《康熙字典》上能查到,就是〃欢〃字的异体字。这个〃〃字,就让我知道了屏风的准确年代。为什么呢?因为建国以后的所有工艺品上都不再写这个字。从50年代到70年代,剔红一直是外贸商品,是给外国人做的,这种废弃的文字不会使用。即便是要写〃欢〃的繁体字,也是常见的〃欢〃。

    这件事说明什么问题呢?在文物鉴定中不可以自以为是,有看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查查资料,不要轻易认为古人错了,也不要轻易地自作聪明,一定要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加强学习。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文物上看见不认识的字,第一件事一定是先去翻辞书,一定要知道这个字的本义是什么,因为文字表达的内容往往是最直接最准确的。

    中国古人很愿意通过文字的谐音,将一些图案赋予生活中美好的含义。比如〃欢天喜地〃怎样去表达呢?古人常画一只喜鹊站在树上,俯视大地;地上画一只獾,仰头看天,利用〃欢〃与〃獾〃谐音。这种表现比较直白,还有一种含蓄的画法,清代中后期非常流行。画蝴蝶,画满整个画面。古人认为蝴蝶的上下翻飞就是人类的一种心情,叫欢天喜地。以后我们高兴的时候,心里要全想着蝴蝶飞来飞去。

第三讲 捉刀代笔,科罗曼多—雕刻漆器 第29节:盗版中的盗版

    盗版中的盗版

    剔红非常有名,从北宋一直延续到今天,工艺复杂,刷几十道甚至上百道漆以后剔出图案。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人偷手,降低工艺难度呢?有偷手。有一种工艺叫堆红。人家不是叫剔红吗,他这叫〃堆红〃。堆红是拿灰一点一点堆出图案,再刷上一遍红漆,就完了。日本人管它叫堆朱,朱就是红,一个意思。《格古要论》记载:〃用灰团起,外用朱漆漆之,故曰堆红。〃由于堆红在工艺上偷手,过程简单,成本降低,价格就比较低廉。很多追求剔红漆器的人非常容易在这上面栽跟头,因为从视觉上这两类漆器非常接近,

    我有个朋友买了一个大的方盘子,兴高采烈地跟我说:〃我今天可买着一剔红,明代的,特便宜!〃我一看,说:〃这东西是明代的不错,但它不是剔红。〃他说:〃怎么不是剔红啊?我看得清清楚楚,这不就是一剔红吗?〃我说:〃你仔细看,这上面没有一层一层的漆纹,它是堆出来的图案。〃他一开始还不服气,抱着这盘子说:〃我看着都差不多嘛。〃我说:〃看着是差不多,但质量差很多。好比说我买的这双皮鞋是牛皮的,你买的那双皮鞋是人造革的,看着都差不多,就是这么一个差距。〃

    堆红是模仿的剔红,那在堆红的前提下,还有没有假的呢?假的里面还有一个更假的!日本人仿的。日本人当时看到我们的剔红以后,觉得很好看,就跟着学。他连堆灰都不堆了,直接用木头雕,雕完就刷一层红漆,你猛一看也差不多。那这种叫什么呢?〃镰仓雕〃。我刚才说了,堆红相当于人造革的鞋,那这镰仓雕就是塑料凉鞋了,差距还大一些。从经济角度上讲,比堆红还不值钱。

    那这个更假的里头还有没有假的呢?还有一个更更假的!日本人还搞了一种东西叫〃根来涂〃,听这名儿就不高级,从根儿上就涂色儿了。这种东西你拿到手里会很奇怪,是假的里最假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剔红属于正版,堆朱和镰仓雕是盗版,是根据正版出来的盗版;但根来涂是根据那盗版出来的盗版,这说着都有点儿像相声了。所以历史上很多事情非常复杂,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国发明了一种伟大的漆器叫剔红,跟着就出来一溜儿造假的。盗版是一个历史问题,不是说今天才遇到盗版问题,历史上也会遇到。

第三讲 捉刀代笔,科罗曼多—雕刻漆器 第30节:科罗曼多

    科罗曼多

    动刀的漆器里还有一个著名的品种叫款彩。我在上一讲中讲过〃款识〃一词,凸起来的为识,陷下去的为款。款彩,顾名思义,就是以平面为准,雕下去的部位全部重新染上颜色。

    款彩漆器偶见小件,最为常见的是大件屏风。我查了一下资料,中国的各大博物馆里,完整的款彩屏风一件没有,都有残。完整的款彩屏风全部在美国和欧洲,大概有几百套。为什么款彩屏风都在国外而不在国内呢?第一,过去对它重视不够,没有有意识地保护。第二,当时款彩屏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贸商品,被东印度公司大量运往欧洲。

    款彩在欧洲有一个极为古怪特殊的名字,叫科罗曼多(Coromandel)。科罗曼多是印度一个海岸的名字,跟我们创造的这种灿烂文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那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当时款彩在中国出现的时候,西方的商人一看就惊呆了,中国怎么有如此漂亮的艺术品呢,而且还是这么大的屏风!所以商人就把它变成一个可以谋利的商品。我在《陶瓷篇》的外销瓷一节中讲过,当时欧洲很多国家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大约17世纪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将这种款彩屏风大量购买,走私出境,运送途中需要在印度科罗曼多海岸的贸易站换船转运,变成正当贸易运往欧洲。当时欧洲人不知道这是哪儿来的,一问,商家说是从科罗曼多来的,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从中国运往印度这一段走私的过程。再加上当时欧洲人对东方,比如中国、日本、印度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因此长时间认为款彩屏风就是从东方的科罗曼多来的。款彩这样著名的中国漆工艺,到了欧洲就叫科罗曼多了。

    这件事跟我们历史上很多事情非常相像,比如哈密瓜。哈密是个地名,这个地方不产瓜。哈密瓜最好的产地是鄯善。当年鄯善王把特产的瓜送给哈密王,哈密王为拍马屁,又送给康熙。康熙吃着好吃,就问:〃瓜哪儿来的?〃旁边的太监说:〃哈密来的。〃康熙就说:〃那就叫哈密瓜吧。〃哈密瓜是这么来的。如果当年鄯善王把瓜直接送给康熙,这瓜今天叫鄯善瓜。再比如北京有一个茶叶集散地叫马连道,马连道不产茶叶,但大批茶叶从这儿买进卖出。时间长了,就叫马连道茶叶。历史上很多事情跟今天一模一样,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第三讲 捉刀代笔,科罗曼多—雕刻漆器 第31节:我的收藏

    我的收藏

    国内的各大博物馆里几乎都没有完整的款彩屏风,所以我就比较注重这类收藏。观复博物馆从国外买过多套完整的款彩大屏风,比如我讲《家具篇》时讲过黄花梨款彩〃西湖十景〃大屏风,这是雕刻山水的;有雕刻历史故事的,比如款彩〃汉宫春晓〃屏风;有雕刻庭院人物的,比如款彩〃大富贵亦寿考〃屏风,等等。这类屏风的背面往往还题有文字,常见祝寿内容。

    其中有一款康熙年间的花鸟屏风,从美国购得,整套十二片,非常完整。我发现它的腿底下无规则刻着字,把字连起来一念是:〃维扬姚某监雕填漆屏。〃什么意思呢?维扬指的是扬州,姚某人是监工,他管这件屏风叫〃雕填漆屏〃。所谓雕填,是漆工艺的一个品种,就是从平面雕下去以后填上另外一种漆,然后磨平。款彩是不磨平的。所以过去北方古董店叫它〃大刻灰〃,意思是木头上用灰找平以后再刻,不填平。南方人误叫做雕填。

    过去一直认为这种款彩屏风肯定是北方,如北京、山西一带生产的,但我买的这件款彩屏风上写得清清楚楚:维扬。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载:〃维扬之木器,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古今,冠乎天下矣。〃当时认为自古家具出扬州,那里经济发达,木器制作水平非常高。

    动刀的漆器是中国漆器中独特的一支,非常有特点,成本极高。这类漆器,包括剔犀、剔红、款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观赏大于实用。观赏是第一位,实用是第二位。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剔红的盘子,里头是不容易装东西的,装块毛巾问题不大,如果装上带芝麻的小点心,芝麻全得掉缝里去,吃都吃不着,在生活中使用不便,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所以这类漆器,过去一定主要为皇宫贵族所使用。

    那么,另一类贵族所使用的工艺品是什么呢?镶嵌类艺术品。镶嵌艺术与雕刻艺术不同:雕刻艺术是在整体上去掉局部,可称之为〃减法〃;镶嵌艺术是在整体上再加上局部,可称之为〃加法〃。镶嵌艺术是中国古代一类非常有特点的工艺,下一讲就讲镶嵌艺术。

第四讲 含英咀华,百宝争辉—镶嵌艺术 第32节:螺钿

    第四讲

    含英咀华百宝争辉

     …镶嵌艺术

    中国的镶嵌艺术的产生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非常好的镶嵌艺术了。比如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镶松石兽面纹的铜饰牌,具体用途不是很清楚,但做得非常优美,松石镶嵌得很满。商代妇好墓里出土了一件著名的嵌松石象牙杯,也镶嵌得非常精美。绿松石是中国古代工艺,尤其是比较远古的镶嵌工艺中常用材质之一。

    周代有嵌螺钿的兽面,这是在青铜器上镶嵌。战国到汉代,错金银的工艺登峰造极。错金银也是一种镶嵌技术。比如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错金银虎噬鹿的器座,非常漂亮。这些文物都表明中国的镶嵌艺术在很早的时间就非常成熟了。

    螺钿

    今天讲镶嵌艺术,先从螺钿讲起,它跟我们的生活相对比较近。目前发现最早的螺钿镶嵌,就是那件周代兽面。至少从周代起,螺钿就成为镶嵌艺术的材料。所谓螺钿,就是以螺类、贝类的外壳为原料。为什么是螺钿呢?首先,跟我们早期的价值观有关。中国货币最原始的形态是贝币,贝就是贝壳。今天货币的〃货〃字底下还是一个〃贝〃字,证明早期的货币概念就是贝。宋代以后,出现大量铸铜,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用铜香炉呢?因为铜香炉跟钱有关。钱是铜钱,是计重制的,铜的分量对应钱的多少,所以大家都愿意铸造一个铜香炉,这是价值观。其次,贝壳相对容易获取,加工也相对简单。第三,贝壳本身有美丽的自然光泽,赏心悦目。尤其各种贝类不同,所折射出来的光泽也不同,这也是受市场欢迎的一个潜在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门贵族都愿意斗富,你有一个宝贝,我也有一个宝贝,大家拿出来争奢斗富。这种风气也大大推动了镶嵌艺术的发展。《北史》记载,魏太后曾赠给和尚〃七宝胡床〃。我讲过,〃胡床〃就是马扎。这个〃七宝〃是什么呢?佛经上有各种记载,但不管哪种记载,里面都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