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未都说收藏[1].杂项篇-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是哪儿来的,专门查了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岁夜怀古》: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刘禹锡是在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写了这样一首诗,他感叹人生的不得意,感叹他的很多朋友都故去了,他还活着。虽然一生中有很多时光都会荒废掉,浪费掉,但如果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能使自己多活几年,就可以把岁月补回来了。刘禹锡是我非常喜欢的诗人,这首诗的意境就非常好。

    这个臂搁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我有时看它一眼,就觉得永远是那句话〃说归说,做归做〃。我也希望很闲在,什么叫闲在?就是早上起来不知道今天干点儿什么,这就比较闲在。可我现在都知道我一个月以后干什么,很多事务都压在这儿,日程排得非常满,一点儿都不闲在。我倒是不怎么浪费时光,但我还是希望将来有机会闲下来,能够多读读书,体验一种人生闲在的滋味儿。

第五讲 雕镂精湛,妙趣横生—竹雕艺术 第49节:封氏三杰

    封氏三杰

    清代也涌现出一大批竹雕大家,比较著名的有嘉定的封氏三杰。刚才说的朱氏是祖孙三人,封氏是兄弟三人。老大叫封锡爵,老二叫封锡禄,老三叫封锡璋,当时社会对他们三个人有一个称呼〃鼎足〃。鼎有三个足,三点固定一个平面,撤掉一个就不平了。鼎足而立,说明三兄弟手艺都非常好,不分高下。

    其中,老二的手艺被康熙皇帝看上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封锡禄被调进宫廷当差,供职养心殿,不久老三封锡璋也进了宫。这样一来,封氏老大一人在外,老二、老三在紫禁城造办处为皇宫专门雕刻竹器。今天在上海博物馆里还能看到封锡禄所雕刻的罗汉像。

    据说封家除了三兄弟之外,他们家还有一个小姐,也可以雕刻竹器,拿手的是雕蟾蜍。书上记载,一两银子一个。封氏三杰的作品当时值多少钱,没有看到记载,但这位小姐雕个小蛤蟆,就能卖一两一个,非常贵了,可见当时封氏竹雕的价格。

第五讲 雕镂精湛,妙趣横生—竹雕艺术 第50节:白菜的学问

    白菜的学问

    封锡爵没有进宫当差,一个人在老家待着,也是操刀不辍。他的代表作品是一棵竹根雕的白菜,非常写实,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白菜是我国原产的蔬菜,过去称之为〃蔬菜之王〃,就是所有的蔬菜都比不过白菜。白菜可以熬,可以炒,可以拌凉菜,可以炖汤,具备了所有蔬菜的特点。宋代人陆佃在《埤雅》中记载说:〃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说明在宋代就叫它白菜了。但白菜是一个俗称,在古人的文献中它有两个名字:春天的白菜不叫白菜,叫〃春菜〃;秋天的白菜也不叫白菜,叫〃秋菘〃。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载了白菜:〃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且说〃冬汁尤佳〃。它还能治点儿病:把白菜配上大葱、生姜、萝卜等煎汤饮用,还可以治感冒。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藏有朱三松雕刻的春菜纹笔筒,跟刚才封锡爵雕的白菜完全不同,雕刻得非常深。在雕刻技法中这叫〃陷地深刻,阴中阳也〃。竹子是一个平面,往下刻叫阴刻。如果要去掉底子,让纹饰鼓起来,那叫阳刻。阴刻的纹饰是陷进去的,陷得非常深,因此又表现出层次,仿佛有阳刻的感觉,所以叫〃陷地深刻,阴中阳也〃。这是朱三松所创造的一种刀法。

    为什么古人这么愿意雕刻白菜呢?因为古人认为白菜具备一清二白的品格,从而赋予白菜深厚的文学特性。这种认识影响深远,导致宫廷里曾经用最贵重的材料雕刻白菜,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那棵翡翠白菜。我们今天想:好,那么大一块翡翠能打成多少珠宝首饰呀,怎么可能雕一棵白菜呢?这就是因为当时的人跟今天的人对白菜的认知完全不同。古人心目中的白菜虽然是平常的蔬菜,但品格高尚。

    笔所不及刀刻得之

    与封氏兄弟同时期还有一个名家叫周颢(周芷岩),晚号髯痴,一看就知道,他肯定留有很长的胡子,髯就是胡子嘛。周芷岩活了89岁,乾隆三十八年才去世,在封建社会是非常高寿了。《竹人录》里对他是这样评价的:〃以画法施之刻竹,合南北宗为一体,无意不搜,无奇不有。〃乾隆以来,周芷岩的竹刻首屈一指。在竹刻历史中,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其刀法有继承,也有创新,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据古书记载,他〃所刻山水,人无耳目,屋无窗棂,树无细点〃。他刻的人物看不清眼睛、耳朵,屋子看不清窗户,树木也不注意细部的表达。他的雕刻不重细节,注重一种整体感受。古人评价他的雕刻技艺是〃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由笔所不能到,而刀刻能得之〃。就是用笔画不出来的,周芷岩能用刀表现出来。

    我曾经买过这样一个竹雕笔筒,收录在我写的《明清笔筒》一书中。我当时看到这个笔筒,就被它新奇的雕刻方法吸引了。笔筒上面雕刻了一幅农家乐的场景,狗、鸡、人物都小如芥豆,看不清楚,但仔细观察,神态全有,非常有意思。笔筒上还刻有大段文字,开篇是这样写:〃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下面还有很长的话,我就不一一写出了。古人很有意思,他就说:我住的房子占十亩地,自己开的菜园子占五亩地;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显然是景色非常好;不要说我这儿土地很狭窄,地方很偏远;对我来说,这个屋子能坐进去休息就满足了。

第五讲 雕镂精湛,妙趣横生—竹雕艺术 第51节:竹雕笔筒第一高价

    今天很少有人能住这么大的院子,古人还说小!我估计五亩地的菜他也吃不了。虽然古人觉得屋子小,但屋可容膝就可,他是一种很平和的心态。这种心态怎么产生的呢?笔筒后面有年款:癸酉年,乾隆十八年(1753),正是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心境。

    这个笔筒上写着〃松岩山人〃的落款,我知道周芷岩有名啊,就幻想着松岩山人跟周芷岩是不是有关系。我就去查,查来查去,最后也没有查到。

    竹雕笔筒第一高价

    清代比较有名的竹雕名匠还有潘西凤,郑板桥称他是濮仲谦之后金陵派第一人。庄绶纶,《竹人录》里记载他〃年四十余不娶,绝无艳冶之好。刻竹偏喜为美人写照〃。还有清初非常有名的大家,有清初嘉定第一高手之誉的吴之,最有名的作品是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的《国宝一百件》一书中收录了这个笔筒,我在下一讲会讲到。清代的竹刻大家非常多,我就不一一向大家介绍了。

    竹雕艺术品的第一高价是什么呢?一个竹雕笔筒。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康熙高浮雕山水人物纹笔筒,拍了1140多万元港币。能想象吗?一个经过中国文人设计创造的竹雕笔筒拍了1000多万元港币。拍卖的时候我在现场,大概到了500万元港币以上的阶段,所有举手竞争的人都是外国人,我就很奇怪。我原来认为外国人对中国的竹器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能深刻地理解我们对竹子的那种情感。中国人对竹子有很深的感情,文学作品、绘画作品都告诉我们竹子的重要性。但恰恰是外国人不停地竞争,使这件竹雕笔筒攀上了千万元港币的高价。

    于是我就去查这个笔筒是谁雕的。雕笔筒的人叫顾珏,字宗玉,也是嘉定人,康熙年间的雕刻名家。由于我们过去没有看到过他的作品,这次就觉得很奇怪,怎么突然叫价这么高呢?再一翻书,发现书上记载他的雕刻精巧,细入毫发,并且创作严谨,往往一两年才有一件作品完成,所以流传至今就非常罕见。

    竹器工艺还有很多种形式。比如专门有一类仿青铜器,作品全部在故宫收藏,没有出故宫一步。我们推测是当年把雕竹高手召入宫廷,让他们专门仿青铜器。这批文物今天到故宫还能看到,用的是竹根雕。另外,还有翻簧,又叫竹簧、贴簧,有的地方还叫文竹。就是把竹子里面那一层竹簧剥下来,反过来贴在木胎、竹片外面,再在上面雕刻。再有就是编制的竹器,比如夏天用的竹夫人,我就不在这里讲了。

    竹刻是中国古代一门独有的工艺,由于文人的喜爱和使用,将它推向市场。文人一开始不是以市场为目的,而是为自己欣赏、把玩。但文人是社会的一个标杆,由于文人的推动,就有了社会的追求,进入了市场。在题材上,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大多寄托了文人的情怀。文人讲究意境,所以竹雕的很多意境都跟中国画非常相似。由于竹雕艺术的成功,深刻地影响到象牙、犀角、紫檀、黄杨这些贵重材料的雕刻,它们都有仿竹器的倾向,下一讲再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