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非常艰苦,快乐无比,法喜充满,精神生活充沛!能够跟著善知识,跟著李老师,他是我们典型,是我们的模范。
  后面两句是「菩萨缘此,喜遍身心」。缘是相应,菩萨起心动念都与性德相应,怎么不欢喜!喜遍身心。所以身体健康,远离一切病苦。病苦从哪里来?烦恼、忧虑、牵挂,从这里来的,这些东西统统要放下。我在台中求学的十年,跟诸位同学说,很多人问我:你的日子怎么过过来的?我告诉他们说:我只知道今天,不晓得有明天,所以快乐无比。不能想明天,想明天就完了,什么烦恼都起来了。只有今天没有明天,明天还没有到,想它干什么,过一天算一天,所以过得很快乐。也只有这一个念头,才能成就道业。所以紧紧抓住今天,决定不能说等待明天,明天没有怎么办?这是真正在那里能用功、能精进、能努力的因素。再看底下这一句,这是四无量心末后一句,第六句:
  【即得大舍,名法性虚空平等清净。】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说,「悲则心戚,喜便浮动,深契法性,则旷若虚空,悲喜两亡,为平等清净」,我们知道平等清净是性德,是大菩提心的自受用。你看看怎么修成的?从慈悲喜舍修成的,尤其是「舍」。他前面两句话说得好,「悲则心戚」,这是讲一般常人。你看到很苦的众生,你的悲心感动。前几天我到新几内亚,看到新几内亚的土著,真的,有人说:人间地狱!他过的是什么日子?没有文化,没有受过教育,什么都不懂,连烧饭都不会;不会烧饭,不会洗衣服。他们吃东西,找个火烤,除了这个东西拿去烤熟之外,他不会,他不懂得煮。过的是原始人的生活。
  我们看到很难过,在当地我们非常敬佩天主教的修女们,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教导他们。在那里办了一个「生命学院」,什么叫生命学院?实际上就是生活学院。教他们煮饭,教他们烧菜,教他们缝衣服,使他们能够改善他的生活。有三、四十个学生,是在土著里面,各个土著里头选拔出来的。我们很感动,这些修女真的令人敬佩。又看到他们另外一处,照顾那些贫穷,真的是苦难的那一群土著,叫「仁爱之家」。我们看到非常感动,悲心则感动。
  「喜便浮动」,这是常人,慈悲。这是「悲则心戚」,不是「感」,是「戚」,喜则浮动,这是一般人,这是慈悲喜舍浅的。慈悲喜舍功夫深就不一样,深怎么样?与法性相应,与法性相应才能真正得到清净平等。由此可知,「舍」是清净平等的真因,我们要明了,要知道如何去学习,这是『大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上午我们还有两堂,接著把后面这几句介绍出来。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二卷)  2003/03/08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2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遇第二佛,「睹相获益」第六句。第六句昨天虽然说过了,我们还要做一个综合的报告。
  【即得大舍,名法性虚空平等清净。】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但是要细心去体会,不能够有误会。他说「悲则心戚,喜便浮动」,这是讲的凡情,我们一般凡夫欢喜的时候,心是浮动的;悲伤的时候,这个心确实是有很哀痛的现象,所谓七情五欲。菩萨,深位的菩萨,这不是普通的菩萨,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里面地位深的,威光菩萨不是普通菩萨,他们的慈悲喜舍,跟凡夫的慈悲喜舍,差别在哪里?这个我们要知道。总的一句话来说,六道凡夫的慈悲喜舍与情识相应,它是从识心里面所生的、所现的,也是外面有感,内心有应,总不出感应的道理。但是见了性的菩萨们,这是觉悟的人,他们还是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那个慈悲喜舍是法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法性里头本来具有的,这个不一样。他的喜不浮动,他的悲没有哀戚,他所现的相是清净、平等、觉。下面『般若波罗蜜』就是觉,这是完全不相同。所以凡夫学佛这一点要特别留意,自己要辨别清楚,避免误入歧途。
  与性德相应,实在说是不容易的事情。诸佛菩萨教导我们见性的方法,在原则上讲是有两种,一种是「渐修」,一种是「顿超」。顿超的人不多,渐修成就的人很多,这个地方我们不能够不清楚。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根性,我是普通根性,还是真正的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可以走顿超的法门,可以不必按照这个顺序。但是顿超法门,在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人所共知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顿超的,二十四岁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我们要问:慧现前了,他有没有定、有没有戒?有,圆满具足。这是什么?叫道共戒。他的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自己日常生活工作,绝对不会有丝毫违犯戒律。你要问为什么?因为戒是性德,他见了性,性德圆满现前。天才,不学就会了!而且还比那些学的人做得还要彻底、还要圆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那是究竟圆满。《华严经》上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在佛的境界里头,「渐」跟「顿」都没有了,那叫「圆」。我们是什么根性?凡夫,烦恼习气完全没有断,你从哪里学起?要从戒律学起,循序渐进,才会真正有成就。
  前面我跟诸位提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功夫,做学问的方法,我们应当学,世出世法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原理原则。他从什么地方开始?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有次第的,不能躐等的,这个次第就是戒律。先从「格物」,格物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佛跟我们讲,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圆成佛道,是有两大障碍,第一个障碍「烦恼障」,第二个障碍「所知障」。所知障是什么?是狂慧。世智辩聪,说得头头是道,没有戒定,这是两大障碍。所以你看看,他从除障下手,格物!物就是欲望,我们今天讲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这些东西很容易诱惑人,人人都喜爱、贪恋,都被它所迷了。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能耐,克服这个诱惑,知道这是烦恼的根源,必须把烦恼的根拔掉。先把外面的诱惑挡住,内里面把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个烦恼习气压下去,伏烦恼,让自己的智慧现前,恢复正常。
  正常就是诸佛菩萨所示现的,正常的思想,正常的意念,正常的言行,你把它记录下来,就叫做戒律。思想、言行随顺性德,不随顺烦恼,不随顺情识,在法相宗里面讲,转八识成四智,他做这个功夫;四智是随顺性德,八识是随顺烦恼的。所以,慈悲喜舍随顺八识,它的根是情识,所以那个心是浮动、是哀戚,动感情!佛菩萨高明。所以最重要的,修行,不管是哪个宗派,不管是哪个法门,我们在讲席这么多年,说的次数太多了。这是经教里面教导我们的,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我们应当老老实实依教奉行,这就对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到明心见性,这才叫成就。大乘佛法里面,你毕业了,你跟老师学习的课程毕业了。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榜样,他在文殊菩萨这一会里面,明心见性,毕业了。毕业之后去参学。什么叫参学?把明心见性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教化众生,那叫参学。所以后面有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加上善财童子,你看他们表演给我们看。他表演的是什么?智慧的生活,智慧的工作。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明心见性落实在他们身上,他怎样表现的?那个表现是究竟圆满,我们这个世间人讲的幸福,真善美慧的生活。个人是真善美慧的人,家庭是真善美慧的家,事业是真善美慧的事业,不管哪个行业!教化是真善美慧的教化,你们想想这味道,如果不循序渐进,做不到!
  顿悟这个法门不能学。我初学佛的时候,我三个老师。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不可以学。他怎么说?在中国历史上,惠能以前没有看到过惠能,惠能大师以后也没有看到第二个惠能,那是特殊天才。他的修学方法是一步登天,他登上去了!我们学他,这一步登不上天,掉下来就摔死了。这是方东美先生跟我说的。所以方老师教我按照顺序,由浅而深,渐修。我接受佛法之后,第一个老师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导我,从戒律入门。教我读《释迦谱》,读《释迦方志》,认识释迦牟尼佛。你认识他你才会仰慕他,你才会向他学习。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也是教我,不能学惠能大师,学不到的!你要学他准定流入狂慧,那就没法子救了。他老人家教我,也是从戒律下手,所以第一部教给我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我真正学佛学经典的启蒙,我从这本经书启蒙。
  经不但要熟读,要解义;不但要解义,要落实,要做到。你做不到,纵然能说,说得天花乱坠,与你的生活、心行不相干。李老师说那不是学佛,那是什么?那是佛学。你学的是佛学,佛学是把它当作世间一门学问来学,与自己毫不相干。所以「佛学」跟「学佛」,这颠倒一下,意思完全不一样。搞佛学这是世间法,学佛那是超世间法!学佛要学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不仅是慈悲喜舍与性德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心行点点滴滴,都是性德的自然流露,当然不一样。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定的。
  我常说,清净、平等生智慧,清净、平等就是定,就是禅定。慈悲喜舍是大福报,福慧双修,福慧圆满,这称之为二足尊。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大舍』,你看『名法性虚空平等清净』,这就说明(连到上面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与法性相应。慈悲喜舍就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从哪里流露出来,从清净、平等里面流露出来的。接著我们看下面第七句:
  【即得般若波罗蜜,名自性离垢法界清净身。】
  这个意思很深,其实每一句意思都是深广无尽。菩萨教学,清凉菩萨(清凉大师人家称他作「华严菩萨」,这个他当之无愧)教导我们,我们今天在此地互相的在读诵、在研讨这一部大经,什么人指导我们?《华严疏钞》、李长者的《合论》指导我们,所以这两个人是我们的老师。老师虽然不在面前,那个注解在我们面前,注解是老师写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等於函授。老师虽然不在面前,他把这些东西都写得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但是我们看到注解,有些地方注得很简单,有些地方注得很详细。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老师的善巧方便。凡是注得多的、注得很详细的,这一节的经文对於我们现前修学,一定很重要,所以他就特别说得详细;绝对不是说只有这个意思丰富,其他的简单,不是。他是对我们的根性,契机契理,这是真善知识,这是好老师。
  在这一段注解里面,清凉大师说「般若者,觉法实性,离分别也」,这一句是总说。后面他所讲的,都是这一句的注解。什么叫般若?大师跟我们说出来了。通常般若我们翻作智慧,究竟是什么智慧?能够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的人,不多。讲经的法师,收集许多参考资料,查看佛学辞典,讲三种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常说的。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的「觉法实性」,这一句话是实相般若。「离分别也」,把三种般若意思统统包含在其中。离妄想分别执著,般若就现前,般若是性德,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真实智慧。
  九法界的凡夫,或者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第一个是佛,这个佛是天台家所讲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没见性。在圆教、别教里面不称他佛,称他作菩萨,华严宗里面讲的小教的佛、始教的佛,跟天台讲的藏、通是一个意思。这样说十法界,包括佛在里头,没有般若智慧,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里面的佛,执著断了,分别也断了,妄想没断!所以他没有办法「觉法实性」。什么时候才能觉法实性?大乘经教佛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就是实性,就觉法实性,他破一品无明。
  大乘教上,这是世尊都是方便说,把无明分做四十一品,这破一品,破一品你就见到法身,你就见到实性;这一品不破,你见不到实性。见实性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华严经》里面又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你看《华严经》最后这一品,《四十华严》的品题,就是这么说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经就是八十卷经最后的「入法界品」。《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