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献通考1-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枢密院旧无同签书院事者,治平中,始以郭逵为之。签书大抵以处资浅之人。
若签书一经亲祠,方进同知及枢副。若武臣权预国政,只除同签书。
    容斋洪氏《随笔》曰:“枢密使、副使、知院事、同知院事、签书、同签书
之别,虽品秩有高下,然均称为枢密。明道中,王沂公自故相召为检校太师、枢
密使,李文定公为集贤相,以书迎之於国门,称曰‘枢密太师相公’,子家藏此
帖。绍兴五年,高宗车驾幸平江,过秀州,执政从行者四人,在前者传呼‘宰相’,
赵忠简也;次呼‘枢密’,张魏公也,时为知院事;次呼‘参政’,沈必先也;
最後又呼‘枢密’,则签书权朝美云。予为检详时,叶审言、黄继道为长贰,亦
同一称。而二三十年以来,遂有知院、同知之目,初出於典谒、街卒之口,久而
朝士亦然,名不雅古,莫此为甚。”
    ○都副承旨
    五代有承旨、副承旨,以诸卫将军充(魏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问屯兵之
数及将校名氏,令取簿参视之。仁浦曰:“臣悉能记之。”遂口占以对,无一差
误)。
    宋太平兴国中,以杨守一充都承旨,都承旨自守一始也。是时都承旨、副承
旨多用士人,真宗後稍稍遂用吏人。殴阳修建言请复旧制,不克行。熙宁二年,
始以东上ト门使李评为枢密都承旨,李绶为之副,不用院吏而更用士人,自评始
也(《续会要》:初,评受命,文潞公为枢使,以旧制见,不为礼。评诉於上。
命检故事,不获,乃诏都承旨、副承旨见枢密使、副,并如ト门使礼)。熙宁五
年,以尚书比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曾孝宽为起居舍人、充史馆修撰、
兼都承旨。先是或用士人,亦止於右职中选。用文馆兼领,自孝宽始也。元丰三
年,用张诚一为客省使、都承旨,自是都承复用武臣。元中,复以文臣带待制
充都承旨(《哲宗职官志》)。至崇宁以後,则专用武臣矣(《四朝志》)。绍
兴二年,权礼部侍郎赵子画充徽猷阁待制、密院都承旨。自改官制後除文臣,自
子画始(《中兴系年录》)。建炎四年,高宗在会稽,以武臣辛宗道为都承旨,
颇用事。绍兴元年十二月,辛宗道既免,乃诏依元职制,置都承旨一员,并差
两制为之,然但闻一二人而已。淳熙中,王久用事,孝宗恶焉,遂复用士人。
    ○检详
    检详之职古无之。宋熙宁四年,诏以编修《经武要略》官四人王存、陈侗、
刘奉世、苏液检详枢密院诸房文字,礼遇视中书检正官。元丰三年,诏定置三员。
及改官制,检详官寻罢。建炎三年,枢密院请依祖宗朝置检详诸房文字两员,叙
位在左右司之下。绍兴二年,诏枢密院己置都承旨一员,减检详一员。枢密请置
二员,从之。三十二年,诏枢密院诸房令检详书拟,从左右司请也。乾道二年,
诏枢密院检详系掌朝廷机要文字,不许出谒及接见宾客,亦令遵两省官施行。
    ○编修官
    编修官古无之。庆历四年,史馆王洙、承旨单士宁编修例册,编修之名自此
始。熙宁二年,枢密院乞将祖宗以来法制所宜施行於久远者,并与删取大旨,著
为画一,及圣政革,检寻本院文书,以次记录。其事目:曰兵制,凡招拣、屯
戍、训练之类皆附焉;曰马政,曰边防,曰夷狄,曰属国,曰守城,曰器械,曰
捕盗,曰选材,曰责效,各以其事类相从,一如兵制,候编成策,仍於逐门各留
空纸,以备书载将来处置事件。从之。诏以《经武要略》为名。熙宁三年,以馆
职王存、顾临等同编《经武要略》,兼删定诸房例册。元四年,诏密院条例久
未编修,又自官制後旧事例,他司所存者亦未删正,命承旨司取索编修。以奉议
郎蔡る、宣德郎卫规充编修官。旧以四员为额,绍兴兵兴,裁省其半。三年,枢
密请置检详二员,编修止存一员。後复编修官随事置,无定员,以本院官兼者不
入衔。
    ○宣徽院
    唐置宣徽南、北院使,有副使(宦者严季实、杨复恭皆尝为之)。梁因之,
後唐省副使。院在枢密院北,二使共院而各设厅事。使各一人,以检校官为之,
或领节度及两使留後,阙则枢密副使一人兼领。二使亦有兼枢密副使、签书枢密
院者。南院使资望比北院使稍优,然事皆通掌,只用南院印。掌总领内诸司及三
班内侍之籍,郊祀、朝会、宴飨供帐之事,应内外进奉,悉检视其名物。分掌四
案,曰兵案,曰骑案,曰仓案,曰胄案。其吏史则有都句押官、前行、後行。其
给使则有知客、押衙、道引、行首之属。故事,与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
密事以先後入叙位。
    宋熙宁四年,诏位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下,著为令。九年,诏:
“今後遇以职事侍殿,或中书、枢密院合班问圣体及非次庆贺,并特叙二府班。”
官制行,罢宣徽院,以职事分隶省、寺,而使号犹存。初,王拱辰治平中知宣徽
院,神宗即位,拜太子少保,明年检校太傅,改宣徽北院使,寻迁南院,立班序
位视签枢。元丰六年,拱辰除安武军节度使,再任,自此遂罢使名不复除,独太
子少师张方平许依旧领南院使致仕。哲宗即位,始迁太子太保而罢使名。元三
年,复置南、北院使,仪品恩数如旧制,在京人从视签枢。六年,以冯京为南院
使,而张方平亦复使名。中书舍人韩川言:“祖宗设此官,礼均二府,以待勋旧,
未尝带以致仕。且宣徽,武官也;宫保,文官也,不宜混并。”不听。方平亦固
辞不拜。七年,冯京亦以使致仕。绍圣三年,议者言官名虽复,而无所治之事,
乃罢之。
    按:枢密、宣徽院皆始於唐,然唐之《职官志》及《会要》略不言建置本末。
盖因肃、代以後,特设此官以处宦者,其初亦无甚司存职业,故史所不载。及其
後宦者之势日盛,则此二官日尊。及五代以来,至於宋朝,则皆以大臣为之。然
枢密既专掌兵,事繁任重,故其官不可一日废,而副贰属官亦不容不备。宣徽位
尊而事简,故常以枢密院官兼之,或以待勋旧大臣之罢政者。及官制行,而事各
有所隶,则愈觉赘疣,故遂废罢云。
    ○将军总叙
    三代之制,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故《夏书》曰:“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盖古之天子寄军政於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治之,出使长之之义。
其职在国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为称,在军则以卒伍、司
马、将军为号,所以异军国之名。诸侯之制,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其将亦命卿也。晋献公初作二军,公将上军,未有其号,魏献子、卫文子始有将
军之称(《左传》曰:“晋阎没、女宽谓魏子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注曰:“献子为中军率,故谓之将军。”又《礼记》曰:“将军文子之丧。”)。
自战国置大将军,周末又置前、後、左、右将军。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後将军,皆
金印紫绶,位次上卿(《後汉志》曰:“汉将军比公者四,谓大将军、骠骑、车
骑、卫将军。”)。掌京师兵卫、四夷屯警。孝武征闽越、东瓯,又有伏波、楼
船;及伐朝鲜、大宛,复置横海、度辽、贰师。宣帝增以蒲类、破羌。权时之制,
若此非一,亦不常设。光武中兴,诸将军皆称大;及天下已定,武官悉省。四征
兴於汉代,四安、四平起於魏初。後汉有三镇之称,魏有镇北之号。晋武帝重兵
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重之士居之,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及五王作难,东
海王越以顷兴事皆由殿省,乃奏宿卫有侯爵者皆罢之。时殿中武官并封侯,由是
出者略尽,皆涕泣而去。乃以东海国官领左右卫,以国兵宿卫。晋、宋以来,以
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将军,谓之六军(《宋舆服志》曰:“骠骑、
车骑,卫将军及诸将军加大者,皆金章紫绶,武冠,佩水苍玉。诸军司马,银章
青绶,朝服武冠。”)。其四安、四平、左、右、前、後、征虏等将军及四中郎
将,晋代荀羡、王胡之并居此官。宋、齐以来,唯处诸王素族无为者。齐以二卫、
四军、五校,骁骑、游击、积射、强弩、殿中员外、殿中武卫七将军,殿中司马
左右及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武骑常侍谓之西省,而散骑为东省。梁
武帝以将军之名高下舛杂,命更加定,於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以镇
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四征、四中为二十三班,八镇为二十二班,八安为
二十一班,四平、四翊为二十班,凡三十六号,为重号将军。又有五德将军(忠
勇、军师、武臣、爪牙、龙骑、€麾、镇兵、翊师、宣惠、果毅、智威、仁威、
勇威、信威、严威、智武、仁武、勇武、信武、严武是为五德将军也),以班多
者为贵。凡十品、二十四班。品取其盈数,班法气候之数。制簿悉以大号居後,
以为选法,自小迁大也。前史所记,以位得从公,故将军之名次於台槐之下。至
是备其班品,叙於百官之外,凡一百二十五将军。後魏将军之名多矣,谓骠骑、
军骑、卫为三将军;未年有八柱国大将军,其中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凡十二大将
军(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字文贵、
贺兰祥、杨忠、王雄等是也)。又各分统开府二人,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
四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自大统十六年以後,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
者众矣,咸是散秩,无复统御(後周武帝三年,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隋炀帝
以左右翊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候卫,凡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
军二人,以总府事(每卫各置长史、录事参军、司仓、兵、骑、铠等参军员。军
人总名卫士),盖魏、周十二大将军之遗制。唐武德初,秦王既平王世充及窦建
德,高祖以秦王功殊今古,自昔位号不足以为称,乃特置天策上将军以拜焉,位
在王公上。及升储宫,遂废天策府。二年七月,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资武力,将
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乃置十二军,分关中诸府以隶焉(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
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元戈军,醴泉道为丹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
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麟州道为苑游军,
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每军将一人,副一人,取威名素重者为之
(杨恭仁、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为其将),督耕战之备。自是士马强劲,无敌於
天下。五年省。七年,以突厥寇掠,复置十二军,後又省之。其後定制,有左右
卫、左右骁、左右武、左右威、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左右千牛、凡
十六卫,大将军各一人(左右卫及左右金吾总谓之四卫,其馀谓之杂卫),将军
总三十人(左、右千牛卫将军各一人,馀卫各二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
右神武六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三人,皆有卫署。其骠骑、辅国、镇军、冠
军四大将军,€麾、勇武、壮武、宣威、明威、定远、宁远、游骑、游击等九将
军,并为五品以上武散官。先天二年正月十日诏:“往者卫士计户取充使,二十
一八幕,六十出军,既惮劬劳,咸欲避匿。今改取二十五以上充,十五年即放出。
频经征镇者,十年放出。自今已後,羽林、飞骑先於卫士中简择。”开元六年,
始诏折冲府兵每六岁一简。自高宗、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浸坏,番
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去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
募士宿卫。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
共二十万,号长从宿卫,岁一番,命左丞萧嵩与州刺史共选之。明年更号曰纩骑
也。肃宗以後,有左、右神策军,各置大将军一人,统军各二人,将军各四人。
後唐长兴三年,敕:“卫军神威、雄威及魏府广捷以下指挥,宜改为左右羽林,
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每一军置都指挥使一人,兼分为左右厢。”应
顺元年,改左右羽林四十指挥为严卫左右军,龙武、神武四十指挥为捧圣左右军。
清泰元年,改捧圣马军为彰圣左右军,严卫步军为宁卫左右军。
    宋朝承前代之制,有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