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献通考1-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帝时,高柔上疏曰:今博士皆经明行修,一国清选,而使迁除限不过长,
惧非所以崇显儒术,帅励怠隋也。宜随学行优劣,待以不次之位,敦崇道教,以
劝学者,於化为弘。
    按:两汉博士皆名儒,而由博士入官者多至公卿。今观刘馥、高柔所言,则
知魏时博士之遴选既不精,而博士之迁升亦复有限矣。
    吴主孙休永寿元年立学制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遵理,为时养器
也。宜按旧制,置学官,立《五经》博士,取应选,加其宠禄。见吏之中及将
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使见之者乐其荣,
闻之者羡其称,以王化,以正风俗。”
    晋武帝初,太学生三千人。太始八年,有司奏:“太学生七千馀人,才任四
品,听留。”诏曰:“己试经者留之。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学。其馀遣还郡
国。”
    咸宁二年,起国子学(法《周礼》国之贵游子弟国子,受教於师者也)。
    惠帝元康元年,以人多猥杂,欲辨其泾渭,於是制立学官品,第五品以上得
入国学。
    东晋元帝时,太常贺循言:“尚书被符,经置博士一人。又多故历纪,儒道
荒废,学者能兼明经义者少。且《春秋》三传,俱出圣人,而义归不同,自前代
通儒,未有能通得失兼而学之者也。况今学义甚颓,不可令一人总之。今宜《周
礼》、《仪礼》二经置博士二人,《春秋》三传置三人,其馀则经置一人,各八
人。”太常车允上言:“按二汉旧事,博士之职唯举明经之士,选转各以本资,
初无定班。魏及中朝多以侍中、常侍儒学最优者领之,职虽不同汉氏,尽於儒士
之用,其揆一也。今博士八人,愚谓宜依魏氏故事,择朝臣一人经学最优者,不
系位之高下,常以领之。每举太常共研厥中。其馀七人,自依常铨选。”大兴初,
欲立学校,唯《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孔氏,《毛诗》、《周
官》、《礼记》、《论语》、《孝经》、《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
各置博士一人。其《仪礼》、《公羊》、《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博士。
    太常荀崧上疏曰:“昔武皇帝崇儒术,以贾马、郑、杜、伏、孔、王、何、
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二十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
如林,犹选张华、刘实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
士旧员十有九人,准古计今,犹未中半。九人以外,犹宜增置。《周礼》。《左
氏》、《公羊》、《梁春秋》,臣以为宜各置一人,以传其学。”遇王敦难,
不行。
    征南军司戴邈上言:“丧乱以来,庠序隳废。议者或谓平世尚文,遭乱尚武,
此言似之而实不然。夫儒道深奥,不可仓卒而成,比天下平泰然後之,则废坠
已久矣。又贵游之子,未必有斩将搴旗之才,从军征戍之役,不及盛年使之讲肄
道义,良可惜也。世道久丧,礼俗日弊,如火之消膏,莫之觉也。今王业肇建,
万物权舆,宜笃道崇儒,以励风化。”从之。
    成帝咸康三年,国子祭酒袁、太常冯怀以江左浸安,请兴学校。帝从之。
乃立太学,徵生徒。而士大夫习尚老、庄,儒术终不振。
    致堂胡氏曰:“东晋请建学校者,惟戴邈与袁、冯三君子恳恳言之,而终不
能革清谈之俗,还孔、孟之教,任是责者,其庾亮乎。”
    先公曰:“是时赵亦下书,令郡国立《五经》博士。初,勒置大小博士,至
是复置国子博士。南北之学并兴,而江左虽微,中原丧乱,则自若也。”
    孝武太元初,於中堂立行太学。於时无复国子生,置太学生六十人,国子生
权铨大臣子孙六十人。事讫罢(其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单衣角巾,执经一卷以
代手版)。
    自穆帝至孝武,并以中堂为太学。
    太元九年,尚书谢石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颁下州郡,普修乡校。帝纳其
言。明年,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房屋百五十五。而品课无章,君子
耻与其列。国子祭酒殷茂上言:“臣闻旧制,国学生皆取冠族华胄,比列皇储。
而中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诏虽褒纳,竟不施行。
    秦王坚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上第擢叙者八十三人。又作教武堂於渭城,命太
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授诸将。阳平公融坐擅起学舍,为有司所纠。高泰谓王猛曰:
“昔鲁僖公以泮宫发《颂》,齐宣王以稷下垂声,今阳平公开建学宫,追踪齐、
鲁,不闻明诏褒美,乃更烦有司举劾乎?”乃止。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
之僭,颇留心儒学。
    宋武帝诏有司立学,未就而崩。
    文帝元嘉二十年,立国学,二十七年废。
    帝雅好艺文,使丹阳尹庐江何尚之立元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
参军谢元立文学,散骑常侍雷次宗立儒学,为四学。
    司马氏曰:“《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子曰:‘辞
达而已矣。’然则史者,儒之一端;文者,儒之馀事。至於老、庄虚无,固非所
以为教也。夫学者所以求道,天下无二道,安有四学哉!”
    齐高帝建和四年,诏立国学,以张绪为祭酒,置学生百五十人,取王公以下
子孙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家上都二千里为限。帝崩,乃以国讳废学。
    先公曰:“齐高即位之初,求直言,崔祖思以为人不学则不知道,此逆乱之
所由生,宜开文武二学,使人依方习业,优殊者侍以不次。此国学之所以置欤?
《南史·儒林传·叙》言:‘国学时或建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能十年,取文
具而已。’宋、齐一也。张绪见谓风流,在清简寡欲之目,以为有正始之风。善
清言而已,师道恐不止於清言。然当时以为极选矣。是春置学,秋以国哀罢,曾
不及岁。江左之学校如此。”武帝永明三年,诏立学。初,宋太宗置总明观以集
学士,亦谓之东观。上以国学既立,省总明观。召公卿以下子弟,置生二百二十
人。其年秋中悉集。
    时王俭领国子祭酒。诏於俭宅开学士馆,以总明四部书充之。又诏俭以家为
府。自宋世祖好文章,士大夫悉以文章相尚,无以专经为业者。俭少好礼乐及
《春秋》,言论造次必於儒者。由是衣冠翕然,更尚儒术。俭十日一还学,监试
诸生,巾卷在庭,剑卫、令史,仪容甚盛。作解散髻,斜插簪,朝野慕之,相与
仿效(俭以宰相领祭酒)。令国子生单衣角巾,执经代手版。
    东昏侯永元初,诏依永明旧事废学。时有司奏,国学、太学两存焉。
    国子助教曹思文上表曰:“今制书始下,而废学先闻,将恐观国之光者,有
所阙也。若以国讳官废,昔晋武立学,爰洎元始,百馀年中,未尝暂废,其岂
无国讳?永明以德太子故废,斯非古典。今之国学,即古之太学,天子入国学,
以行礼也;太子入国学,以齿让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代殊其士庶,异其贵
贱耳。然贵贱士庶皆须教,国学、太学两存之可也。”
    梁武帝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又置胄子律博士。
    五年,置集雅馆以招远学。又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皆入学。
幸国子学,策试胄子,赐训授之司各有差。
    致堂胡氏曰:“史称武帝雅好儒术,至是置《五经》博士,开馆宇,招後进,
四馆所养士逾千人,射策通明者除吏。又修孔子庙以示尊师。他日,又幸国子监,
亲临讲肄。且令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可从师者,皆入学。可谓勤矣。然儒风不
振,人才不出,何也?帝心尚佛,自天监改元,即不肉食,此躬行也,故特以美
行兴学养士,故人不从其令而从其意。意乃身率,令乃文具。其後纲维不立,人
纪胥废,国破身陨,为万世笑,盖始於此。人主心术所尚,可不慎哉!”
    陈天嘉以後,稍置学官,虽博延生徒,成业盖寡。其所采掇,盖亦梁之遗儒。
    後魏道武帝初定中原,始於平城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馀人。天
兴二年,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
    帝问博士李光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书籍。”帝
曰:“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对曰:“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以至於今,
不可胜计。苟人主所好,何忧不集?”从之,命郡县大索书籍,送平城。又命
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者凡四万馀字,号曰《众文经》。
    明年,特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
    太武始光三年,别立太学於城东。後徵卢元、高允等,令州郡各举才学,於
是人多砥砺,儒术转兴。
    孝文太和中,改中书为国子,又开皇子之学,建明堂、辟ń。及迁都洛阳,
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又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时用者,加以厚赏。
    宣武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於四门,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员四十人。
虽黉宇未立,而经术弥显。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横
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馀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举孝廉,对扬王庭,
每年逾众。正光三年,始置国子生三十六人。
    齐时,师保疑丞皆赏勋旧,国学博士徒有虚名,唯国子一学,生徒数十人耳。
胄子以通经进仕者,唯博陵崔子发、广平宋游卿而已。
    周武帝保定三年,幸太学,以太傅、燕公于谨为三老而乞言焉。
    天和元年,诏:“诸胄子入学,但束於师,不劳释奠。释奠者,学成之祭。
自今永以为式。”
    隋文帝开皇中,令国子寺不隶太常。自前代皆属太常也。
    仁寿元年,诏:以天下学校生徒多而不精,唯简留国子学生七十人,太学、
四门及州县学并废。前殿内将军河刘炫上表切谏不听。又改国子为太学。
    水心叶氏曰:“仁寿元年减国子学生,止留七十人,太学、四门、州县学并
废。当时国子千数,则所散遣者数千万人,岂不骇动。虽有谏者,皆不听。史臣
以为其暮年精华稍竭致然。时方遣十六使巡省风俗。而诏以为徒有名录,空度岁
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至三年七月,下诏令州
县搜扬贤哲,则云:‘虽求傅岩,莫见幽人;徒想崆峒,未闻至道。惟恐商歌於
长夜,抱关於夷门’。旨意恳切,且‘限以三旬,咸令进路。徵召将送,必须以
礼。’则所谓精华将竭、有所厌怠者亦未然。盖其心实谓空设学校,未足以得人
耳。古之为教,使材者必由学,舜、周公之论是也。汉以後传经师章句而已,材
者由於学则枉以坏,不材者由於学则揠以成。教之无本而不行,取之虽骤而不获。
则学之盛衰兴废,盖未易言也。”
    先公曰:“刘炫上表言学校不宜废,而帝不纳,由其不学故也。牛奇章不可
辞其责矣。其後盗贼群起,经籍道息,而炫亦以饥死,哀哉。而水心乃以为帝心
实谓空设学校,未足以得人材,然则废之诚是欤?”
    炀帝即位後,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於开皇之初。徵辟儒生,远近毕
至,使相与讲论得失於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以奏闻。於时旧儒多已凋亡,惟
信都刘士元、河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及古今,後生钻仰。诸经议疏,
绅咸宗师之。既而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师徒怠散,盗贼群起,方领矩步之徒
亦转死沟壑,经籍湮没於煨烬矣。
    唐制:凡学六,皆隶於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
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
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
子为之;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
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
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事者为之。京都学生八十人,
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
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国子监生,尚
书省补,祭酒统焉。州县学生,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凡馆二:门下省有弘文
馆,生三十人;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大功以
上亲,宰相及散官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