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材料-第15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法国中产阶级迅速发展,阅读人口大量增加,已经养得起一批职业作家了。巴尔扎克能够在欠钱后选择靠写作偿还,正是有这个的时代背景。这批职业作家里,便有凡尔纳的老师大仲马。
  1849年,凡尔纳来到巴黎,以文学青年的身份进入文学圈。父亲自然希望他子承父业,成为律师,但也开明地允许他在文学上尝试尝试。一些介绍里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家”,或者以为他是受过系统的理工科教育的人,这完全是误解。身为典型的文学青年,自然科学的门外汉,而竟然以“硬科幻宗师”的身份列于世界科幻史,凡尔纳的成长经历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对于因为知识结构所限,不敢接触科幻这个“硬家伙”的中国传统文人更是如此。
  最初,凡尔纳象一般的文学青年那样,立场以传统小说、戏剧为突破点。写了一些没有影响力的戏剧。他拜在大仲马门下,与后者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学习后者探险小说的技巧。大仲马虽然终生未创作过科幻小说,但对这个新的文学样式抱着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凡尔纳许多作品的灵感就出自《三个火枪手》或者《基督山伯爵》,只是把达达尼央们的坐骑和佩剑换成了科技道具。小仲马曾经感慨地说,凡尔纳更应该是大仲马“文学上的儿子”。
  但是,凡尔纳逐渐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开始自学科学。成名以后,他竟然能够编著通俗地理学文集——五十卷的《法国地理》。凡尔纳靠稿费致富以后,专门购买游船,到海上探险。他在创作生涯中,一直与当时法国甚至欧洲的一流职业科学家保持联系。他有了什么新的科幻构思,总要争求他们的意见,或者从他们的前沿课题中寻找灵感。所以,凡尔纳对科技前沿的把握绝不出仅仅出于天才的想象力,更主要的,便是他真正接触到当时科学第一线的情况。
  笔者接触到一些主流文学界人士,还有一些刚刚入道的科幻写作初学者。一提科幻小说,往往先吐出一个“难”字。难在需要掌握“生光电化”,而传统文人的知识结构则是“琴棋书画”、“古典文化”。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大家特别参考一下凡尔纳的成长道路。
  尽管那个时候,能够建造埃菲尔铁塔的法国本身就占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但当时大部分传统文人对这些进步无动于衷。我们从巴尔扎克、莫伯桑、雨果等人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科学的影子。用一百多年后的今人眼光来看,凡尔纳和那些“现实主义大师们”相比,很难说是谁更深刻地把握住了法国的时代脉搏。
  后来,在凡尔纳的知识储备期里,他又读到爱伦。坡的作品,大受启发。可以说,爱伦。坡是凡尔纳在科幻方面的老师。
  另一位凡尔纳事业上的贵人是出版商赫泽尔,一位笔名斯塔尔的二流作家。此人的年纪可以作凡氏的叔叔,但两个人很容易交流,凡氏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受到赫泽尔的影响,甚至有些作品是赫氏要求写的。两个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长达数十年,在老赫泽尔死后由其儿子接着成为合作出版商。按照合同,凡尔纳每年交两到三部作品,其报酬足够他支付上流社会的生活开销。凡尔纳由此开创了科幻文学的一个先河:世界上第一位职业科幻作家。要知道,没有稳定的出版合同保障,现在能够摆满一书架的凡尔纳全集是不可能写出来的。没有出版商的大力支持,我们很可能只会看到又一颗早期科幻天空中的流星,而不是世界科幻史上的第一颗恒星。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凡尔纳被定义为“法国科学幻想和冒险小说家”。这个定义是很中肯的。因为凡尔纳绝不仅仅写了科幻小说,还写了大批现实题材的冒险小说。只不过后者的影响力总是小于前者。赫泽尔根据凡尔纳自然科学,尤其是地理学、博物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命题作文,要他写一套小说,总名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冒险”。后来,凡尔纳几乎所有知名作品,都包含在这个系列当中。
  了解这个事业相当重要。一方面,凡尔纳,或者说出版商的初衷,并非是要写“科幻小说”。那时候根本没有这个名称,也没有稳定的,现成的科幻读者。所以,包含在这个系列里的作品,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并存。凡尔纳是慢慢过渡到科幻小说的。第一个转折点,或者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是1864年出版的《地心游记》。
  不仅前期如此,到了凡尔纳创作的晚期,他仍然写了大量现实题材的作品。象《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的著作,必须列入冒险小说,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这个一个旅行小说系列。正因为如此,凡尔纳许多作品里,主人公都在进行目的不清的游历。《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征服者罗比尔》中的罗比尔等人,他们周游世界的目的并不明确。作者从未解释过。甚至,《环月旅行》中的三个人物几乎必死无疑,但他们却在不停地讨论月球上的地形地貌。其实,按照凡尔纳的创作初衷,这些人都是“导游”,带着读者在“已知和未知”世界里漫游而已。这个初衷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他的作品。
  凡尔纳成也书商,败也书商。说凡尔纳失败?可能没有多少人同意。但从作者角度他是部分失败的——他最能体现自己思想的作品,或者生前不能发表,或者发表了却毫无影响。由于在读者那里被定型,赫泽尔只允许他写“青年益智读物”,结果,百年后的今天,评论界把凡尔纳当成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认为他不可能描写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者深刻的人性。只能写一些傻乎乎的平面角色。
  由于是在写“青年益智读物”,凡尔纳的主要作品在政治上、道德上都不会出格,有普适性,可以被介绍到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里。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政治观点。
  儒勒。凡尔纳的译作遍及世界,但几乎没有多少主流文学理论家探讨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他生前在文学界的境遇便是如此,今天也好不到哪里。他早期的探险类、科幻类作品广泛传播,而晚期思想内涵更深刻的作品则流传不广,常常被人忽视。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致有以下这些部:《地心游记》:凡尔纳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那时,他已经在创作道路上摸索了十多年。
  《海底两万里》:当时已经有简陋的潜艇,甚至出现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但尼摩船长赖以与世人隔绝的“诺地留斯号”就是在今天也有一些技术不能达到。
  《大炮俱乐部》、《从地球到月球》、《上下颠倒》:都是以美国南北战争后无用武之地的巨炮为题材的小说。前两部不必再介绍。在《上下颠倒》中,炮匠们将乞历马扎罗峰开凿为巨炮,向南方发射十万吨的炮弹,以期让后座力使地轴偏转!
  《喀尔巴迁古堡》:大量关于电技术的幻想,但除了电视,都不怎么超前。
  《太阳系历险记》:被甩入太空的地球碎片,并且有几个冒险家在上面生活。后来我们可以在《飞行中的城市》、《太平洋人》等中外科幻小说看到它的影子。
  《流星追逐记》,明显摆脱了十九世纪的叙述风格,具有现代科幻小说特点的一部作品。也是凡尔纳极少数摆脱了旅行小说模式的科幻小说。这部作品写于世纪之交,完全摆脱了他早期作品善恶分明的童话色彩,拥有现代科幻小说的一切特点。它的科幻点就十分“现代”:引力波问题。为了让作品中的科学家泽费兰。西达尔能够把金流星降到地球上,凡尔纳构造了复杂的引力——能理论,其现代色彩不亚于“虫洞旅行”之类的假说。同时,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了“金星”降落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巨大变动。这时的凡尔纳已经有许多年与商界打交道的经验,细节描写十分逼真。小说中商人们对“金流星”下降的种种反应无法以善恶划线,完全是本性使然。
  《机器房子》,其中的幻想点是类似于《星球大战》中驼形坦克的大家伙,但主题是英印两族的世仇。
  《克洛迪斯。邦巴纳克》,这部讲火车的小说没有提到什么新技术,但却描写了从里海到天津的宏伟铁路线。后来的“欧亚大陆桥”与这条路线极为接近。
  《征服者罗比尔》,《世界之主》。两部拥有同一主人公的作品。前者是关于直升机的幻想,后者把罗比尔的法宝扩大为三栖飞行器。
  《机器岛》,其中的“机器巨岛”与其说是科学幻想,莫如说是美国人性格的象征。
  《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对自己故乡全方位的幻想,但其实只是对当时亚眠市政府作的批评。
  《威廉。斯托里芡的秘密》:凡尔纳的隐身人故事,不如同时代威尔斯的《隐身人》更成功。
  《沙皇的信使》,凡尔纳少见的军事幻想小说,以乌兹别克人反攻西伯利亚为题材。
  《约拿旦号历险记》:凡尔纳最伟大的一部社会科学幻想小说。多年未受重视实在可惜。
  这些作品加在一起,不足凡尔纳一生创作量的三分之一。世人之所以重视这些作品,正是因为它们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但作者本人在其它作品上也下了心血。比如,《八十天环游地球》,便是他最有名的冒险小说。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被后人指责为充满了盲目、廉价的乐观主义,这与文人阶层推崇悲剧和忧患意识的普遍价值观背道而驰。但是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忘记了凡尔纳的生活背景。凡尔纳生活的国家既不是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也不是现在位列二流国家的法国。当时法国是地球上的超级强国之一,拥有大片殖民地,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仔细阅读凡尔纳的作品便可以品味出,他的乐观主义来自真情实感,是当时法国乃至欧洲社会乐观精神的如实反映。这种乐观精神的基石,正是科技进步和全社会的工业化。凡尔纳作品的乐观精神,与其说来自他自己,莫如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它把早期的科学浪漫主义保留在小说里,鼓励着许多科技后进国家的青少年读者去探索未知,钻研科学。
  而且,凡尔纳创作其经典科幻小说的那些年,正值三、四十岁的壮年。这时,他事业有成,稳步发展,目标明确,年轻人的朝气仍存,而自身实力强大了许多,又稳定地步入主流社会,并非后世许多文人,属于灰暗的“边缘人士”。他为什么要不乐观呢。
  到了中年以后,祖国在战争中惨败,家庭又遇到诸多不幸,凡尔纳的作品“深沉”多了。到了晚年的《约拿旦号历险记》,其文学技巧达到高峰,而宿命态度也达到高峰。但这个时期的作品往往不受人们重视。
  再有,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文学技巧单薄,人物塑造平面化,缺乏丰富的内心生活。其实这些问题凡尔纳本人并非不知道。但是,他当时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不仅创作方法上是全新的,读者也是“新”的。读者们认同怎样的写作风格,凡尔纳和他的出版商都拿不准。以作者晚期的《流星漂流记》等作品来看,凡尔纳并非没有描写复杂人性的创作能力。但是他在早期的成功后,谨慎地保持了最初的写作方法,其中作品销路是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其实,正是这些评论家眼中的“缺点”,使凡尔纳的作品在传播上拥有一个重要优势:道德观上非常单纯,适于“教化”之用。教皇利奥八世亲口夸他的作品“纯净无瑕,朴实无华”。在二十世纪那些意识形态针锋相对的不同国度里,凡尔纳的作品都因视为无害的儿童科学启蒙读物而被引进。以致于我们翻开世界各国科幻文艺史,考察其最早时间段里发生的事情都会发现,翻译凡尔纳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一页。
  人们常把凡尔纳当成预言家。但如果说真正属于他的预言,不是潜水艇、飞机或者宇航技术,而是他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预言。这一预言体现在他晚年的杰作《约拿旦号历险记》中。可惜的是,这部没有任何科技奇观的伟大作品淹没在《海底两万里》的惊涛和射月大炮的烈焰中,久久不受人重视。
  小说完成于作者去世前一年,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几乎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把“无上帝、无主人”作为自己的信条。他的真实身份是某北方帝国拥有继承权的王子,按照故事中的描写,可以断定他是俄罗斯王子。当时的俄罗斯也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大本营。这位王子厌恶人对人的统治,渴望无限自由,最终自愿地离开当时被各国瓜分的土地,来到南美大陆最南端火地岛中的奥斯特岛上。那里还不属于任何一国,只生活着印弟安土著。王子和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