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材料-第13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漫长、沈闷的消耗战,往往对围城者和被围者而言都具毁灭性。本节描述围城的过程,以及其它
  用来攻占城堡及防御工事的方法。
  通常人们利用攻击或围城的方式来占领城堡。迅速攻击并占领城堡是最好的结果,特别是在出其
  不意的情况下达成更好。相对地,一次成功的围城行动可能要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时
  间,而且可能因为疾病、消耗、援军的攻击,或是城堡守军的突击,而使攻击者遭受极大的损
  失。
  从最早的围城战开始,一直到十五世纪,攻占防御阵地的实际方法几乎没有改变,惟一的例外是
  围城武器渐渐地变得更具威力及破坏力。这种力量在火药武器发展出来之时达到高峰,亦因此导
  致传统要塞的没落。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很早的时候就出现过围城战。於八千多年前所建的耶利哥城也许是世界上最
  古老的城市,其历史中曾多次遭受围城,甚至在约书亚绕行其城墙使之倒塌之前,就经历过多次
  的围城战。第一次长时间的复杂围城战至少可以回溯至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当时亚述人攻击邻近
  的美索不达米亚城邦,还有亚利安人横扫印度北部,并倾覆哈拉斑的泥砖要塞。
  有些民族擅於攻城,其它的民族则否。举例来说,罗马人善於围城战,就可以选用一些被视为无
  法攻陷的阵地,例如希律王建於马撒达的那座可俯视死海的宫殿要塞(在现今的以色列)──当
  然要花费可观的费用及时间才能攻陷。即使擅长围城战的民族往往也必须付出沈重的代价才能获
  得成功。
  传统上,被围城之城堡的防御者可以无条件投降。如果不投降,最後要塞被攻陷之时,他们往往
  成为被杀戮、强暴和奴役的对象。
  对城墙的攻击(最终导致攻占城堡)通常是数个月、甚至数年的预备和活动的累积。这种攻击对
  人力和装备而言是极大的负担,而且会先嚐试较不亮眼、但是较有效果的技术。
  围城的第一步是包围并完全隔绝城堡,防止被围城者逃脱,或是被外来的部队解救。因此,围城
  者本身往往处於腹背受敌的不安情势下。这种现象最着名的例子就是凯撒大帝於西元前一世纪包
  围法国阿勒吉亚的高卢城镇。正如凯撒被迫采取的方法,围城者通常会兴建土垒来保护自己,以
  免遭受来自城堡或侧翼的投射武器或攻击。
  攻击者通常拥有远比被围城者更多的兵力。否则,被围城者不会让自己困在要塞之中。作者可以
  假设围城者的兵力至少是城堡内兵力的两倍。
  木造防御工事比石头结构更难以抵挡攻击。火可以用来烧毁木墙,斧兵可以将之砍倒,类似投石
  器和撞城木之类的武器在对付木造工事时也比较有效。另外也发展出许多其它突破城堡防御的专
  门方法。挖空法可以有效突破石造城堡。挖洞的士兵在墙上挖洞,用木材支撑住被挖空的区域。
  当城墙或高塔的建材被挖空到一个地步时,士兵用可燃物塞满挖空的区域(从十五世纪开始,亦
  开始应用火药),并且加以点燃。当木材烧掉时,城墙的这个区段就会倒塌,造成一个缺口,可
  以由突击队攻入。
  挖洞的士兵和斧兵都无法抵抗从上方投下的岩石、沸油和投射武器的攻击。因此,在可能的情况
  下,他们会在有轮的掩蔽道(gallery)的掩护下接近城堡,或是在壕沟下挖掘地道接近要塞。如
  果无法使用上述的掩护法,部队也会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在城堡墙下动作,但是往往会造成可怕
  的伤亡。
  围板墙、棱堡及突堞口都是突出於城墙之外的防御建筑,主要就是为了帮助防御者阻止破坏兵这
  一类攻击者所设计出来的。透过此类突出结构在地板上的开口,防御者可以监视城墙的地基,否
  则对於驻紮在垂直墙垣上的人而言,这些地点都是盲点。
  挖地道是另外一种破坏城墙的方法。在城堡的视线外,通常是在防弹盾的後面,甚至从附近一栋
  建筑物的里面开始,向下挖掘一道轴,然後渐渐向上挖向城墙(轴的角度可以预防防御者以水淹
  法反制)。
  深的护城河或墙面陡峭的护城河使敌人难以接近城堡,尤其是里面充满水的时候。即使是一道里
  面空无一物的护城河,仍然是一个没有掩护的区域,很容易成为攻击部队的杀戮之地。在部队对
  城墙发动攻击,或是使用围城塔、撞城木等器械之前,必须先解决护城河的问题。有一种让器械
  能够渡过护城河的常用方法是在护城河里塞满岩石或成綑的木头(称为埽工);然後再以木板覆
  盖在填塞的区域上,让有轮的器械能够顺利通过。可携带的船只及浮桥都可以用来让部队通过。
  登城战,或是利用楼梯来攻击,往往是攻占城堡的最後一招,也是非常危险的方法。弓箭手、十
  字弓手和炮兵器械攻击墙上的守军,步兵带着高梯向前冲,爬向城垛,猛烈地战斗,企图打败他
  们。防御者则朝着攀爬的人射箭、投掷大岩石及倾倒沸油或融化的铅。他们也会在攻击的士兵爬
  到梯子顶端之前,使用长竿武器将梯子推开。
  若是可以的话,也可以用围城塔(Siegetower)来攻击城垛。围城塔被移到城墙边,在到达墙边
  之後,攻击者将攻击用的木板架在城垛上,让部队得以涌入,攻击防御者。
  大部份城堡不会经常遭受攻击,而是渐渐年久失修。木制架构(例如围板墙或步桥)会渐渐腐
  朽,而且往往要等到危机时刻才会维修,因为它们可以迅速更换。虽然大型的石制城堡可能要花
  上数年的时间才能完工,但是木制的地面结构可以在数周之内进行扩建或更换。
  除了更换木制结构之外,城堡往往必须用其它的方式来准备面对围城攻击,包括清理护城河中的
  废弃物;若是可行,可以引水充满其中;以及修复任何倒塌的石造建筑。尽可能清除大范围的树
  木和植物也是手段之一,以避免敌人获得抵御射击的掩蔽物,让他们无法取得营火或野营所需的
  木头,并且防止他们兴建围城器械。
  围城器械是大型、笨重的装备,多半很昂贵,而且很少由攻击部队运送,特别是因为在战役中并
  无法确知何时会发生围城战(毕竟任何一位领主都可能投降、结盟、订约等等)。因此,部队携
  带兴建围城器械所需的工具及知识,并在围城的地点进行兴建。
  讽刺的是,许多最大、最慑人、最昂贵的武器并不见得能够如人所预期的一样,成为赢得战争的
  利器,反而表现欠佳。有一个好例子是被称作「攻城者」的弩炮攻城塔──它是在西元前三百零
  四年为了罗德斯围城战而建造。它有一百四十尺高,十二层,可以容纳部队及装备,覆以铁片,
  装备三十具各式各样的投石器和弩炮,由两百个人操作装置在下方的巨大绞盘向前推进。另外还
  有数百人同时推拉这部机器。尽管它的体积和外观相当吓人,罗德斯人却打算破坏它,以致围城
  者将它撤出战场,害怕这部昂贵的武器会遭遇可悲的下场。
  作者在描述围城战的场景时,应该将魔法世界的本侃{入考量。举例来说,一位事奉元素神只的
  祭司可能会在投石器的岩石投出之前,先对它祝福;住在地底的民族在挖掘地道或破坏城墙时的
  速度会比寻常人类更快;可以利用大型的有翼生物将攻击者运送过城墙。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日古代阵形随笔
更新时间2009…12…27 18:35:10  字数:2756

 喜欢历史和军事的朋友常常问起有关“阵形”的问题。什么是“阵形”,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氏族社会,人类的战争表现为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军队,也没有什么指挥,战斗大多是一拥而上,如同群殴,自然也就无所谓“阵形”。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和掠取奴隶(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开始编制有组织的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
  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
  日本的阵法起源于中国。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祢关成等六人与太宰府的大弐吉备真备等将在军中演练“武侯八阵”和孙子的“九地”,以后自源平合战始,在实战中普遍地使用。“武侯八阵”经过历次战争的洗礼,结合日本的实际,发展成为鱼鳞、锋矢、鹤翼、偃月、方圆、雁行、长蛇、衡轭,编成这八阵的是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因此又称“武田八阵”。下面作简单的介绍:
  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战术思想:左右包抄。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
  偃月阵: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方圆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密集防御。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雁行阵: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冷兵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