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材料-第1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安有拍杆。宋代的战船开始配备火球、火药箭、火枪,水军也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期。元末明初的战船上开始装备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嘉靖年间,戚继光所编水军营的大型福船、中型海沧船、小型苍山船,都增加了大发贡(一种大型火炮,“贡”也作“熕”)、佛郎机炮、鸟铳等火绳枪炮,加上火箭、火砖、喷筒等火器,战船上使用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一半左右。同时,还创造了子母舟、连环舟、火龙船、赤龙舟等各种专门装备火器用于火攻的小型战船。此外,新创制的水雷和古代二级火箭——“火龙出水”已在水战中使用。
  城防技术成就
  城防技术成就包括军事筑城和守城器械两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同时发展。
  军事筑城技术成就
  城是中国古代都邑周围用土或砖石砌成的防御性墙垣。据说在原始社会末期,聚居子中原嵩山地区的部落领袖鲧(禹的父亲),已经开始构筑最早的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推动,便逐渐形成以都邑为中心、以城墙为主体、以城门和敌楼为重点的点线结合、综合配置的军事筑城体系。由城墙围圈的城郭有正方、长方、圆形和其他不规则几何图形,它们的建筑要受地质、地形、地理位置的制约,因此有平陆筑城、依山筑城、沿海临江筑城等,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按唐代规定,平陆筑城的城高、城根厚、城顶厚之间的比是四比二比一(见《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如城高是六丈,那城根厚是三丈,城顶厚一丈半。按照这一比例构筑的城墙,既坚固耐久,又节省工料。但是在复杂地形上建筑城郭,就要因地制宜了。明立国前二年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6年到1390年)建成的明初南京城,就是在复杂地形上因地制宜建成的一座在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构筑最坚固的大型军事城防,是我国古代军事筑城技术高度发达的标志。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充分利用天然的和历史上形成的地形地物作为筑城的基础。这样做,不但独具形胜,而且节省工料。如利用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的“岗垄之脊”而构筑的南京城西北段城墙,在墙外的敌人但见它立于崖壁之上,高耸难攻,而城内的守军却可凭借平缓的护士坡上下往来,进行机动作战。又如建于清凉门(石头城附近)左右侧的城墙,因三国时期孙吴所建石头城的旧址而筑,也具有同样的军事形胜。
  其次,建筑深厚牢固的墙基,使新筑的城墙坚实耐久。如三山门到石城门段的城基,都用大条石砌成,深入地下五米多,还不见底层基石;覆舟山到解放门段城基,深挖到十二米,仍不见铺砌的大条石底层。
  第三,采用巧妙的筑基技术,减轻城墙对地表的重荷,避免城墙塌陷的危险。如在三山门到石城门土质比较松软的地段,在两端建筑坚固的墩基,以后在墩基上交错支架多层大粗木排,把城墙对地表的压力通过木排转移到墩基上。在聚宝门、正阳门东侧和光华门东侧的城基下,都发现了采用这种方式构筑城基的大量圆木。如果遇到在地下埋设水管的地段,那么就在水管上面建筑拱顶,使城墙的重压避开管道,通过拱顶转移到两端的墩基上。1980年,在覆舟山西侧挖掘防空巷道时,就发现了一座横在城墙之内高四米半、宽四米、长二十米的拱顶和墩基建筑。经考察认为,它是为保护武庙闸通往后湖的涵管而建的。
  第四,修建了排水和控水设施,使城内不受旱涝之患。城墙的排水设施在筑城时已一并设计:城顶以砖砌面,外沿置滴水槽,使雨水从顶部流入城根略高于地表的石槽,通过窖井排入河流。聚宝门一带到现在还可见到这种设施。控水设施主要是建于河水入城处的水闸,水闸下接铜铁涵管或砖砌涵洞,启闭闸门便可控制流入城内的水位。在朝阳门南、太平门内偏西的地方,都发现这种设施;在秦淮河流入流出的通济门和三山门,各建有三道闸门。为守御两门,还建有藏兵洞,仅通济门东关头就建有二十二个藏兵洞。
  第五,选择优质的材料,保证筑城的质量。筑基所用的条石,是在南京东部的汤山采制的,一般长达八十到一百一十九厘米,宽七十厘米,厚二十六到三十三厘米。城砖长四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十厘米;从已搜集到的实物和刻在上面的铭文可知,它们是由相当于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五省的二十八个府、一百一十八个县、工部下属的一些单位,以及飞熊、豹韬、横海三个卫,组织民工和军士烧制的。砌城的粘合剂,是把江、浙两省所产的一种“蓼草”加水加温成粘液,再配以适量的石灰、细沙,搅拌成混合浆而制成的。据考古部门取样试验,它的承压能力比现在的水泥沙浆稍低,而拉力和渗透力都比水泥沙浆高,因此是一种韧性比较大的粘合剂。
  采用先进技术构筑的南京城郭,再配以厚足的兵力和守城器械,已经形成一个据可守、进可攻的坚固城防体系,达到了古代军事筑城技术的高峰。
  守城器械成就
  守城器械种类很多,它们根据作战的需要配置在坚固城防的各部位,由守城士兵操持,依托城郭,发挥守城作用。按作战用途,它们大致可以分成攻击式、侦听式、抵御式、擅击砸打式、烧灼式、灭火式等六大类。
  攻击式守城器械主要有各种抛石机,它们可以在比较远的距离上抛射巨石,击杀前来攻城的敌军士兵,击毁敌军的攻城器械,阻止敌军接近城墙。
  侦听式守城器械有瓮听、地听等,用法是先在城内要道处挖二丈左右的井状地穴,以后用无缝的陶瓮覆在井口,命耳聪的士兵以耳贴近陶瓮,倾听异常声音。因为如有敌军挖掘地道,便有声音传来,守城士兵听到这种声音,就采取防御和反击措施。
  抵御式守城器械有竹立牌、木立牌、布幔、木幔、皮帘、垂钟板、蔑篱笆、皮竹笆、护城遮架等遮挡器械,以遮挡攻城敌军射来的矢石:有加强城门和城垛防御的插板、墙门、槎碑、塞门刀车、木女头和木女墙等。它们能在城门、女墙被敌摧毁时进行应急性的补救,以阻止敌军从突破口冲入城内;还有抵御和托阻敌军云梯的叉杆、抵篙等。
  撞击砸打式守城器械有撞毁敌军云梯和尖头木驴用的撞车和铁撞木,有击砸敌军人马和攻城器械的各种檑木(夜叉擂、砖檑、泥檑、木檑、车脚檑)、奈何木、坠石、狼牙拍等。
  烧的式守城器械有铁火床、游火铁箱、行炉、猛火油柜、燕尾炬、飞炬、金火罐等。它们或以猛火烈焰,或以烧熔的铁汁,浇灼敌军的士兵和攻城器械。
  灭火式守城器械有水囊、水袋、麻搭、唧筒、油筒等。它们的作尸用是在敌军焚烧城门、城楼时,用水把火浇灭,不使敌人的火攻得逞。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守城兵器和器械。如钩取敌军士兵和器械的飞钩、铁提钩、绞车,供士兵上下城墙用的吊机、吊车、绳梯,攻击从地道中攻城的风扇车、土色毡帘等。
  除专用于守城的器械外,障碍器材也大多用于守城战。障碍器材是阻止敌人行动和杀伤敌人而用人工制作的各种障碍物,主要用于保障城郭和营垒的安全。明代中期以前的障碍器材多是非爆炸物,如铁莲黍、拒马、鹿角木、(chōu)蹄、地涩等。明代中期以后,已经大量使用地雷和水雷等爆炸物作为障碍器材,使障碍器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秦始皇时代的坚甲利兵
更新时间2009…12…27 18:10:55  字数:3628

 秦朝自公元前221年到前206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尉缭等的建议,制定统一六国的战略部署,拥有战车千辆,骑兵万匹,步兵百余万,一面利用外交攻势粉碎六国诸侯的“合纵”,一面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以秋风扫落叶的兵势先取韩国,接着破赵燕、灭魏楚,最后灭齐,十年之间海内为一。又乘胜北却匈奴,南平百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兵马俑坑,位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1974年发掘后,顿时轰动了全球,被誉为“世界的奇迹”,“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俑的出现始于春秋战国奴隶社会末期。在商周时期,奴隶主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的豪侈生活,死后也想在幽冥世界保持和生前同样的享受,于是就以大批奴隶殉葬,“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节葬》)。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礼记。檀弓》:“为刍灵者善,为俑者不仁。”“刍灵”是草扎的人,俑是用木刻、泥塑或金属浇铸的偶像。汉唐时期的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包括侍从、杂役、乐舞、杂技、兵马等,不少是现实主义的杰作,秦俑的制作尤其如此。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一号坑,面积11260平方米,埋藏高大的陶俑陶马6000余件;二号兵马俑坑面积6000平方米,埋有大型武士俑900余件,拉车的陶马和骑兵的鞍马470余匹,木质战车89乘;三号俑坑面积平方米,埋有木质战车1乘,陶马4匹,武士俑68件。三处俑坑总面积17780平方米,计有陶俑陶马7000余件,战车100余乘。陶俑高度一般为1。80米左右,高者达2米,最矮者1。75米。古代称身高八尺(1。81米)为彪形大汉,秦俑多数达到彪形大汉的标准。陶马身长2米,通首高1。72米,与真马大小相当。这批兵马俑塑造精巧,神情面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以秦军为模特儿塑造的秦俑,形象逼真,其服饰、冠履等情况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像见到秦军一样,服装、鞋帽和发式刻画十分细致真实,而且腰间的佩剑、手提的弓弩、背负的矢服和手持的戈、矛、戟等兵器都是实用的金属武器,靷(yǐn音引)辔等驾具也是实用器物,这就为研究秦代武士服饰,提供了最具体的形象资料。从这些武士俑的服装得知,有等级和兵种的区别,不同官阶有不同的冠饰和甲衣,军官戴冠,战士不戴冠,骑兵和车兵的装束不同,车兵中御手和战士的装束又不同;步兵中前锋和后卫战士的装束亦各异。在秦俑坑没有发现盾和盔等防御性装具。秦士兵主要关中地区的秦人及少数巴蜀人和西北少数民族。秦国男子16岁开始服兵役,到56岁免役。
  骑兵俑身着胡服,头戴小帽,一手牵拉马缰,一手握着弓弩。《六韬》:“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1。733米)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gòu音构)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兵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步兵有隶属步兵、独立步兵、弩兵。隶属步兵身穿铠甲,手持弓弩或戈、矛。有的排列于车前成为战车的前拒队。有的尾随于车后,成为后续队。独立步兵、弩兵,有的是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有的是身着铠甲的重装兵,轻装者多位于前锋,重装者位于后阵。弩兵有立姿和跪姿两种。
  一号坑为步兵战车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前锋武士俑,轻装不穿铠甲,免盔束发,腿扎行縢(即裹腿),手持弓弩。前锋之后,是战车和步兵相间排列的38路纵队,这些武士俑都身穿铠甲。胫缚护腿,手持矛戈或弓弩。二号坑呈曲形阵,第一小方阵军阵前角由174件立式弩兵组成,都不穿铠甲,阵心由160件蹲式弩兵组成,都穿铠甲,手控弓弩,为重装备。第二小方阵由8列战车组成,每辆车前驾4马、车上有甲士3人,其中一人为御手。第三小方阵为战车、步兵、骑兵结合的纵阵,有战车19辆,每车尾随步兵8人,分成3路纵队,一、三路各有战车6辆,第三路最后一辆战车上有将军俑1件,是本车队的指挥官,二路有战车7辆,末尾殿军由骑兵和步兵组成。第四个小方阵由6辆战车和100多匹马和骑兵组成长方纵阵。三号俑坑是指挥部,有战车1辆,武士俑68件,车前驾4马,车后立武士俑4件,其中1名御手,2名甲士,1名军吏。北侧厢房有武士俑22件,南侧走廊8件、过道6件、前厅24件,后室4件、手中执殳(shū音书,护身仪卫的兵器)。
  秦军队中服装大体可分军官和战士两大类:
  1。军官的服装
  军官分高、中、低三级。将军是秦昭王时开设,秦爵位二十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