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2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超方便,唯有超方便才能真正用方便,凡夫不能超方便,那就是什么?他起心动念,他有分别执著。佛菩萨用一切方便法,你看现身、说法、教化众生,看起来是好像有分别执著,其实他真没有,这叫德超。佛菩萨功德圆满,还有什么持戒?还有什么修定?自性本定。你拿惠能大师的五句话,你仔细去想,「自性,本自清净」,还有什么戒律!戒律的目的无非是修清净心。「本无动摇」,不动摇就是定,自性本定,还修什么定!「本自具足」是智慧,戒定慧,不就具足了吗?「本不生灭」,那是法身;「能生万法」,统统具足了,圆圆满满的,那是自性体、相、作用,能生万法是作用,平等平等,一切众生没有两样。所以真正学佛,能尊重一切众生,平等的,我没有比他高一点,他没有比我少一点。真正契入之后,知道什么?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性;换句话说,一个自己。说爱人如己还是对立,人跟我还是对立,父母爱儿女还是对立。佛菩萨没有对立,众生就是自己,是自己自性变现的,自己这个身也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它平等的。
  我们晓得了,这个方便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前面讲过,自性里面具足八万四千法门,应化在十法界里也具足八万四千法门,那就是性德的方便起用。起用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超了,德超。因为权教菩萨跟阿罗汉他们没有超越,阿罗汉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权教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不能叫超,他还会起心动念。法身菩萨起心动念没有了,超越了,超是这么个意思,迥出群峰就是超越十法界。「为显十住功德妙高」,这表法的,所以用升须弥山顶来表示。须弥山顶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贤首菩萨这个地位,再往上升。
  下面说「四王处半,旁而非正」,它为什么不说升四王天?从菩提树下面,他为什么不讲升四王天,而讲升到须弥山顶?四王天在须弥山的半当中,那是一半,不是最高的,而且四王天分在东南西北,它位置不在当中,它不是正位。忉利天主在须弥山正当中,他是正位,最高的正位。「表住不退,异信轻毛,故越彼天,居妙高顶」。表住不退,这个不退是信心坚固,《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不退。生实相就是此地讲入佛慧,实相般若是自性本有的。异是不同,跟哪些人不同?跟十信位以下的人不同。为什么?十信位以下的那个信,轻毛是比喻,我们中国人讲鹅毛,这是表示轻。送礼谦虚,「千里送鹅毛」,这就讲十信以下的信。我们现在都讲信,我们的信一个阶层不如一个阶层。我们今天信比不上初信,为什么?初信能够把身见放下,把对立放下了,我们还放不下,我们不如他。初信不如二信,二信不如三信,到九信还不如十信,十信不如初住,初住才是真信。初住以下,天台大师讲相似位,像菩萨,不是真的,初住以上这才是真的,起心动念没有了。所以这是不同,信轻,就是信还不到位,我们一般讲还不及格。故越彼天,居妙高顶,这个彼天是四王天,超过四王天,到须弥山顶了,这就比喻说超越十法界,是这么个意思。
  下面清凉大师举个证明,这个证明很好,「善财童子於妙峰山顶见德云者,亦表斯位,弥显有由」,这句话说得好。《华严经》末后一品「入法界品」,五十三参第一参就是参访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称为吉祥云比丘,吉祥云就是德云,这两个翻译翻的不同,是一个人,吉祥云比丘。在须弥山顶见到他,这是代表初住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就到初住,他要不到初住,见不到初住菩萨。所以讲参学,参学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什么时候才有这个资格参学?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这才开始五十三参。没有见性的时候,怎么办?跟著老师,不能离开老师,就好像学校念书,你没有毕业,你不能离开学校。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他在文殊会下,他所示现的是渐修,不是顿修,不是像惠能大师一样,这都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慢慢放。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统统放下,毕业了,就大彻大悟。
  毕业之后老师不留他,老师叫他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注解里说得好,这是教我们参学是历事炼心。你现在是彻底觉悟了,那你到处去访问,访问什么?看你还会不会起心动念、会不会有分别、会不会有执著?你要在境界里处处去接触,你才晓得你真的断掉了。如果参学发现还会起心动念,赶紧回来,还有分别执著,你决定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你就造业。你在老师眼睛范围里面,老师看到你,帮助你,道理在此地,这在古代讲是师承。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你解惑,你有疑惑、你有疑问,疑是菩萨修行最大的障碍。这三种烦恼断尽,疑就没有了,你才有资格离开老师去参学。
  参学,五十三参,这五十三是密宗里面的表法,代表大圆满,不是只有五十三个人,五十三代表大圆满。密宗表法的数字,有十六、二十一、五十三,都是表法的。你看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是五十三尊佛他们示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们示现的不是三十二应,示现的是五十三。这五十三个人里面,有出家、有在家的,出家的五个,少数,其余全是在家的。这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可以接触。你接触,看你还有没有执著,还有没有分别,还有没有起心动念?你要通过实验。所以方东美先生早年把《华严经》介绍给我,他说《华严》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不但它有理论,有最高的理论,有周详(周遍详细)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五十三参表演,做出来给你看。他说这种书全世界找不到,全世界哲学的书顶多跟你讲理论、讲方法,没有表演。做出来给你看,这才叫真正大圆满,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五十三参就是现实的生活,这个你一定要懂,我们从早到晚,你接触的一切人事物,那就是五十三参。无论是你家庭的生活、你的工作、待人接物,你接触,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分别?不执著那你是阿罗汉,不分别你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你是佛,这是要练功的。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有表顺境的、有表逆境的,在我们讲有善人、有恶人,善人、恶人善恶不二,他都平等。可是在表法是教我们初学,无论是善人、恶人平等恭敬,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决定没有说两种态度对人,那你就错了,你不是学《华严》的。我以什么样的心对释迦牟尼佛,以什么样的态度对阿弥陀佛、对毗卢遮那佛,我对所有一切众生就是这个心态,这叫真的学《华严》。
  可是称赞,称赞就有差别,他的人是心善、行为善,称赞他;他心行不善,不善有恭敬,没有称赞。就是绝对不批评,再坏的人你不要批评他,这里头意思很深,当然最重要的,成就自己入不二法门。所以菩萨示现作恶,让你什么?让你真正契入善恶不二,染净不二,真妄不二,是非不二,叫你入这个,这是一真法界,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磨炼。凡夫没有法子,总是要批评人,这就是很大的障碍,你不容易成就。供养,平等的,不管是善人、恶人都要很恭敬的供养,很恭敬的,有礼貌,礼敬。你看看只有赞叹,赞叹什么?因为你会影响社会大众,所以不许可批评负面的,只可以赞叹正面的,这个好!如果大家都赞叹正面的,都不提负面的,这个社会多和谐。我们今天看这社会动乱,动乱真正的因在哪里?就是互相批评,这社会乱!自己造成的。所以佛门里只有赞叹,没有批评,中国古人教诲也是如此,不可以说人的过失,要学著包容,要学有度量。
  人有过失,谁去教他?两种人,一个是父母,可以批评,一个是老师。还有个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批评得有分寸,这要智慧,他能接受,劝导他;他不能接受,不提,一字不提。为什么?不能接受,你批评就会结冤仇。只要结冤仇,你一定要知道,你没有本事出六道轮回,在六道里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很可怜、很凄惨!这个事情,你们如果去读《文昌帝君阴骘文》,你就明白,你就晓得冤冤相报那个凄惨。那个罪恶滔天,都是从很小的事情结的怨,一世比一世严重,他报复,不会报复恰到好处,都是过分。所以你何必跟人结冤仇?跟人结怨,这是愚痴到极处,只要能够稍稍忍一点,问题就没有了。为什么不能忍?《金刚般若经》里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得成於忍,什么原因成就的?忍辱。任何人有意无意羞辱我们,都要能忍,忍是真正的德行。不能忍,不会成就;不能忍,很好的修学机缘都会丧失掉。
  古时候,我们从书上看到的。在这一生当中,我们亲眼看到的,是个正法道场,是有好老师,由於不能忍,掉头而去,可惜了。业障深重的凡夫,在善知识会下,不是几天几个月就成就。我跟李老师十年,你没有十年根扎不稳。他老人家虽然很谦虚,告诉我五年,我加一倍,你不能忍,这十年你能过得下去吗?学成之后,我跟韩馆长三十年,得力於她的护持,你不能忍,那你就不能成就。怎么忍法?你认识她是善知识、她是佛菩萨,她的一切都是把我的无始无明习气烦恼磨掉,这是真善知识。凡夫在世间,头一个贪恋的是财、名利,不容易放下。韩馆长是佛菩萨再来,我心目当中她是佛菩萨再来,她是来度我的。我的三个老师,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是把佛法的理论传给我。我在生活上、在教学上,磨炼要靠韩馆长,我能认识很清楚。钱很难放下,我从小是看得很淡,可是供养一多的时候往往就增长贪心,没有的时候还无所谓,供养多了贪心,地位高的时候贪名,贡高我慢就会起来。
  我跟她三十年,建华藏图书馆,所有一切供养是常住的,我没有钱,我需要用的她都照顾到。收入,钱我不可以过问,我如果一过问,「怎么?你来查帐,你对我不放心?」三十年我不问,收入多少不能问,怎么用的也不能问,心清净了。人事她管,建立华藏图书馆她做馆长,名是她的,权是她的,势是她的,财是她的。我所要的是讲台,天天有机会上讲台我练习讲经,这个她不要。所以她要的,我能放下,我不要,我要的她不要,我们三十年和睦相处,没有冲突,没有利害关系,三十年的磨炼你才知道。你看我在各个地方,无论在哪个地方,当地这些信徒供养这些财物,我绝对不会留一分钱,统统供养常住,我不会带走的。早年有很多来求皈依的,我给他主持皈依,皈依证上是当地寺院老和尚的名字,是他的信徒,所以我的法缘殊胜,每个寺庙老和尚都欢喜,道理在此地。如果我到一个地方,信徒红包统统收来,再发很多皈依证,那个地方缘就断掉了,「这个法师以后不要请他,你看请他,信徒被他拉走,供养被他带走了」。他们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这就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我们所要的,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他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佛法。所以要懂这个道理。
  真正契入这些境界,才可以参学,参学的时候你接触群众,你不会被名闻利养诱惑,不会被五欲六尘诱惑,你就有资格参学。如果面对著名利、面对著五欲六尘,你还会有执著,你没有资格参学,你一参学马上就堕落,道理在此地,真要善知识看住,善知识帮助你。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然后出去就是实习,实地去实验,看看是不是真断?果然真断,他就节节高升。你看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后面「恋德礼辞」,恋德是感谢,我们今天讲感谢善知识的考试、考验,通过了,感谢他的恩德。礼辞是什么?就是放下,礼敬,辞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对每位善知识都是这样的,所以他最后遇到普贤一生圆满成佛,证得圆满的佛果,这是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方老师讲《华严》这部书编辑的方法,编得好!最后看到是你一生成就,这是真正的学问,这是真实的智慧,哲学里面所说的真实智慧。举出后面这段说明入住的菩萨,从后面这五十三参来看,有道理,他住在妙峰山顶,到这里是一段。
  下面说「然上所释,皆圆教意」,清凉大师跟我们讲解的,都是大乘圆教的教义,讲得圆满。「故下发心品云」,初发菩提心品,下面一品「发心品」里面说,「应知此人」,此人就是刚刚证得初住的这个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这成佛了,这个人就是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