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2005精华版-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世界名画拍卖来说,这个价位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高价了。第三声询问过

  后,木棰落下,这幅画终于落到了贝蒂的手中。

  贝蒂捧着画回到家中。一路上,她的眼泪没有断过,她很清楚这幅画的遭遇

  正是斯帝夫一家遭遇的缩影,自己捧着的,正是那少年的心。

  从此,这幅画一直被珍藏在格鲁尼家族的私人书房,直到5年后,格鲁尼先

  生结束了任期回到波士顿老家时,这幅画才跟随着格鲁尼夫妇回到了美国。

  十年之内,贝蒂的三个孩子相继问世。她成了一个快乐的母亲,同时她活跃

  于美国上流社会的社交界,用自己和丈夫家族的声望来影响更多的美国人关心犹

  太人的命运和他们战后的重建事业。贝蒂自己亲自担任了“流亡美国犹太人委员

  会”的顾问。

  贝蒂的人生开始变得充实而快乐,战争的阴影正一点一点地从她的心里驱散。

  虽然在梦里她依旧会见到她儿时的恋人,但是,已经成为母亲的贝蒂更希望斯蒂

  夫在天国里能够幸福,快乐。

  1965年10月里的一天,正在花园中修剪花草的贝蒂看见仆人带着一位

  陌生客人到了自己的面前。贝蒂一下子就被他忧郁的气质和深邃的棕色眼睛吸引

  了。客人穿了一套考究的黑色西服,稳健又优雅。贝蒂眯起了眼睛,极力在自己

  的记忆中搜寻着对方似曾相识的影子。他用大海一样深情的眼睛看着贝蒂,然后

  缓缓地摘下了帽子,微微地向贝蒂鞠了一个躬。他轻声地对贝蒂说道:“你好吗?

  我的小贝蒂。”

  听到他说的德语,贝蒂的脸失去了血色,手中的花剪掉到了地上。那声音虽

  然已经不是她熟悉的少年的嗓音,但是那种称呼她的方式,只属于一个人的!只

  有斯蒂夫才会这样叫,这是只属于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

  他还活着!贝蒂觉得28年前没能从柏林火车站驶出的命运火车,今天开出

  来了。

  神秘遗嘱见证跨世纪传奇

  他就是斯帝夫·格奥尔格,一个本该死在纳粹集中营里的少年。在波兰的纳

  粹集中营里,他目睹了父亲死在纳粹的毒气室里,母亲死在了纳粹的机关枪下。

  最后关头,他居然在死人堆里被美国士兵解救了出来。由于斯帝夫当时染上了肺

  病,生命垂危,马上被美军送往波兰一家地方医院治疗,一年后他用顽强的毅力

  战胜死神,并返回德国。

  斯帝夫用了两年时间同德国政府交涉,试图挽救家族在战争中失去的巨大财

  产。同时,他开始自学经济和法律,以早日完成父母亲的遗愿。

  1955年,他在伦敦出差时无意中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了美国驻英国大

  使夫妇为爱因斯坦举行追悼会的照片,他敏锐地从照片上感到大使夫人就是他的

  小贝蒂。他马上来到美国大使馆,求见大使夫人,但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斯

  帝夫不死心,想通过伦敦的朋友关系联系上大使夫妇,不巧第二天,德国有急事

  发生,他只好匆匆返回了柏林。

  两个月后,为了寻找美国小妹,斯帝夫再次来到伦敦。等他见到美国大使夫

  妇时,他失望地得知上任大使夫妇已于一个月前结束了任期,回到美国了。他从

  新大使那里听说了贝蒂的情况,知道她已经成为了母亲,丈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

  绅士,斯帝夫心中既欢喜又怅然。他知道他们已经分别了近18年,虽然对于自

  己来说战争是永远无法愈合的创痛,但是对于贝蒂来说,也许她更想忘记那一段

  历史。

  斯帝夫忍痛没有再去美国寻找贝蒂,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族事业的振兴

  上来。他把父亲转移到瑞士的财产收了回来,同时开始在金融和建筑业寻求发展。

  为了安慰父母的在天之灵,从50年代末开始,他联合其他与自己有同等遭遇的

  人们同德国政府交涉,以获得政府的战争赔偿。但是,诉讼之路漫长而坎坷,也

  就是在他几乎绝望之时,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在美国有一对曾经做过英国大

  使的格鲁尼夫妇,正致力于帮助流亡美国的犹太人的重组事业。同时,那位朋友

  在闲聊中透露了格鲁尼夫人曾经收藏了一幅毕加索的名画《手拿烟斗的男孩》。

  可以想象斯帝夫在听说这个消息时内心的震撼!他万万没有想到,凝聚着自

  己所有珍贵的初恋记忆的那幅画竟然被贝蒂珍藏着,这说明在贝蒂的心中一直珍

  藏着有关自己的记忆。他再也忍不住了,第二天,他就办理了去美国的签证。

  当他开始走近贝蒂的时候,他的心几乎都要跳出来。斯帝夫觉得从客厅至花

  园的路漫长而艰辛,他几乎走了28年的时光……

  当泪水把他们两人的衣襟打湿之后,贝蒂挽着斯帝夫的手臂来到了书房,给

  他看那幅画。他在那幅画前站了许久,眼泪一直没有干过。最后,他习惯性地走

  到那幅画前,试图翻看那幅画的背面,看看他的小姑娘是否给他留了什么纸条。

  最后他们都笑了。

  他见到了格鲁尼先生,两个男人虽然第一次见面,却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

  他们只迟疑了一秒钟,然后就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格鲁尼先生对斯帝夫说的第

  一句话是:“那是一场可耻的战争,是人类的耻辱。”

  而斯帝夫对格鲁尼所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从懂事起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

  希望贝蒂一生幸福,而你做到了,我也许没有资格说这句话,但是我很想说谢谢

  你。”

  格鲁尼夫妇试图挽留斯帝夫在家里多住几天,但是斯帝夫执意早日返回柏林。

  临行前,贝蒂坚持把那幅画还给斯帝夫,斯帝夫这样说道:“你有两个理由必须

  拥有这幅画:一,你替我的父母保全了这幅画,使它避免落入他人手中,他们在

  天之灵一定非常欣慰;二,对于我来说这幅画里有太多的记忆,它在你的手里,

  意味着你没有把我忘记,至少这是我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

  贝蒂答应了斯帝夫的请求,永远保留这幅画。斯帝夫回到了柏林,继续着他

  家族的事业。直到他快50岁的时候,他才娶了奥地利姑娘爱得嘉为妻,并生下

  了四个孩子。

  在随后的岁月里,格鲁尼夫妇不遗余力地呼吁美国各大媒体关注战后对犹太

  受害者赔偿等问题。从70年代起,《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周

  刊》等著名媒体纷纷开始大幅报道这方面新闻,为斯帝夫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

  基础。不久,德国莱茵河沿岸开始修建大坝,政府同斯帝夫交涉过后,开始批量

  购买他的土地。就这样,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斯帝夫使家族的财产翻了几番。

  80年代中期,斯帝夫把企业委托给信赖的经营者,自己则隐居在家族的古堡中,

  深居简出。

  1996年,格鲁尼先生辞世。2年后,贝蒂的健康严重恶化,她再次致电

  斯帝夫,希望他能够在她活着的时候,收回他家族的画。斯帝夫亲自到美国看望

  了贝蒂,并且说服她打消了这个想法。由此,贝蒂留下遗嘱:如果在她死后,斯

  帝夫先生依旧拒绝接受这幅画,那么她的儿子们可以将这幅画拍卖。拍卖收入三

  分之一留给她的子女,三分之一捐给世界残疾儿童基金会,三分之一捐给以斯帝

  夫·格奥尔格先生命名的任何慈善机构。

  2003年底,贝蒂辞世一年半后她的后人决定拍卖此画。此消息一经传出,

  就引来了世界媒体的强烈关注。2004年4月,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会上,《

  手拿烟斗的男孩》以一亿四百万美元的天价成交。由于此画打破了14年前凡·

  高名画7800万美金的记录创造了奇迹,这位神秘的收藏者一直成了世人关注

  的对象。

  但是,收藏者却长久地缄默着。直到2004年11月斯帝夫辞世,斯帝夫

  的后人奉他的遗嘱将一封有斯帝夫亲笔签名的信转给贝蒂的后人时,真相才终于

  大白——那神秘的购买者正是斯帝夫本人。据说,这幅画一直陪伴他走到生命的

  尽头,他是凝视着这幅画,走向人生的尽头……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5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个都不许死
  作者:杨铁心

  1944年7月,远征军强渡怒江,收复了滇西的大片失地,开始了著名的松山大反攻。日军困兽犹斗,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坚固的明岗暗堡,发誓拼个鱼死网破。十多天过去,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只见一队队伤员抬下来,又见一支支部队拉上去,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7月27日凌晨,坚守待命的116师36团2营1连接到紧急命令,要求这个连尽快抓紧时间吃饭,饭后迅速奔赴火线,投入最后的生死决战。随着命令送来的,还有一批慰劳食品:猪肉、粉条、蘑菇、竹笋、高粱面……这个连队是随大部队从东北一路后撤,一直退到大西南来的,官兵清一色都是东北人。这些具有东北风味的食品,无疑让人一下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下炊事班可忙开了。当第一甑高粱窝窝头刚刚出笼,一个小个子兵冒着被蒸气烫伤的危险,抢先抓起一个窝窝头,放在鼻尖前闻个不停,深情地吮吸来自黑土地的气息……突然,“啪——

  ”一记响亮的耳光迎面甩来,打得小个子兵摔倒在地,窝窝头却仍稳稳护在胸前,完好无损。这重重的一记耳光,只有连长才打得这么脆,这么狠,这么无情!顿时,一大群围在甑子边上的士兵不敢动了,一双双眼睛望着连长,目光中有三分畏惧、七分愤恨。连长姓刘,嘴巴特别大,一顿能吃一只烧鸡、十几个馒头,弟兄们都叫他刘大嘴。眼看刘大嘴还想动脚,伙夫头老崔赶紧站出来说情:“连长,他还是个孩子……”这个小个子兵是部队从东北溃退时收留的,当时他还是个满脸稚气的学生,饿得奄奄一息,是老崔救活了他。刘大嘴还是狠狠踢了小个子兵一脚,鹰一样的眼睛咄咄逼人,骂道:“吃吃吃,就知道吃!***,还有没有王法?”一个大个子兵忍无可忍,挺身而出,像是挑衅,又抓起一个窝窝头:“弟兄们,马上就要去送命了,还怕个球!这生死决战,肯定有去无回,死定了!好几年没闻到高粱面的香味了,先吃饱再说,死了也不当饿死鬼!”这大个子兵的话说得在理,士兵们一听,纷纷动手,争抢窝窝头。

  “放回去!”刘大嘴一声怒吼,拔出了手枪,众人吓得连连后退,却见他朝天放了三枪,大喝一声:“全体——

  集合!”集合完毕,大伙儿都为小个子兵捏着一把汗,明摆着,刘大嘴要处置他,不料刘大嘴没动手,却提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问题:“弟兄们,我想问问,你们谁想死?”下面一片黑压压的人头,大伙儿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连长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没人回答,刘大嘴只好自问自答:“我知道,你们谁也不想死!老子也不想死!我老刘家,一家十几口人,全让小日本给杀了,就剩下老子一个,老子要是死了,我老刘家不就断子绝孙了吗!”临战之前怎么说这些话?这不是动摇军心吗?大伙儿正在摸不着头脑,却又见刘大嘴掏出一张预先开好的菜单,大嘴一张,扯亮嗓门,朗朗念了起来。菜单上除了高粱窝窝头外,全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凉拌拉皮、蘑菇炒肉、小葱拌豆腐、猪肉炖粉条、京酱肉段……士兵们并不饿,但仍一个个竖直耳朵,听得口水直流。

  念完之后,刘大嘴把老崔叫了上来,将菜单交给他,郑重其事地叮嘱道:“拿出手艺,照单做菜,少一样,老子要你的脑袋!”老崔领命而去,刘大嘴扫了一眼黑压压的人头,狡黠地一笑,声如洪钟:“弟兄们,你们都给我记着,一个都不许死,一定要活着回来,回来喝庆功酒,醉他奶奶个蛋!现在,点名!”点完名,刘大嘴高举着花名册,脸上露出了悲壮的神色,一字一顿地说:“除了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