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御医-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唐朝时,褚澄的墓被人发现,墓碑上的《褚氏遗书》被唐代的医学家编辑整理成书而流传了下来。《褚氏遗书》分为十篇,包括受形、本气、平脉、津润、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在书中,他阐述了气、血、精、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认为如果人体的阴阳二气失调,就会生百病。在疾病治疗上,褚澄强调辨证治病,根据疾病的部位和性质来治疗,提倡用药少而精,并应根据个体的差异来用药,健壮的人用药就要多一些,虚弱的人则应该减少药量。

  褚澄书中记载关于生育的理论也很多,阐述了生育的年龄、胎儿的形成、生男生女的原因以及遗传等论点,这些观点在今天来看不算什么,但是1500多年前能够提出这些论点,实在是十分难得的。在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建平孝王的妃子很多,但始终没有生下皇子,孝王心中着急,又选了很多尚未成年的民家子女入宫,也还是没有生子。他就问褚澄怎么回事,褚澄回答说:“男女的结合,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年龄。虽然男子在十六岁精气已通,女子十四岁就月经来潮,但此时并未发育成熟,到了男子三十、女子二十这个年龄之后,男女的阳精和阴血才真正发育成熟,此时结婚才能顺利受孕,而且孕育出的孩子也会天赋很高,身体强壮。通过这个例子,褚澄阐述了早婚早育不可取的观点。褚澄还有另一部著作叫《褚氏杂药方》,不过这本书没有《褚氏遗书》那么幸运,早就散失了。



/* 24 */
  一脉知生死,一脉知男女     

  李修、王显、周澹也是这个时期的御医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李修、王显主持编写的官颁医书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同时他们在治疗上也是卓有成效。

  李修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后来他离开父亲,自己行医,到北魏时进入宫廷做了御医。孝文帝时,文明太后经常身体不适,就常常召李修给她医治,李修用针灸和中药治疗效果很好,因此深得孝文帝和文明太后的赏识,赐给他“车服第宅”,并赐他号为“鲜丽”。李修的诊脉技术也非常厉害,他诊脉不但可以判断出疾病,而且能够预测出病情会怎样发展。当时有一个前朝的元老咸阳公高允,已经有一百岁了,但是精神仍很矍铄。孝文帝和文明皇后非常看重这位长寿的元老,经常让李修给高允诊脉,了解高允的健康情况,有一天,李修诊完脉禀告文帝说,高公的脉气已经衰竭,元气已经很微弱,恐怕不久就会辞世。果然,没过多长时间,高允真的老死了。

  王显出名是因为给文昭太后诊脉。在文昭太后刚怀孕时,出现一些妊娠反应,但是当时文昭太后并不知道自己怀孕了。太后经常做一个怪梦,老是被这个梦缠绕、惊醒,因此得了心病。王显和徐成伯两人当时都被召来给太后诊治,徐成伯认为太后的病是微感风寒,用针灸和汤药调理就可以了。而王显诊脉后则认为,太后并没有什么心疾,这只是怀孕生男孩的征兆。后来证明,文昭太后确实是怀孕了,而且生下了后来的宣武帝,王显因此被召入宫当上了御医,并一直照顾宣武帝的身体。宣武帝年少时经常患一些小病,都是王显给他医治调理,使他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王显在宫中一直管理皇帝、太后以及太子的用药。宣武帝死后,朝廷的大臣怪罪于王显,将王显削官流放,从此王显结束了御医生涯,最后悲惨地死去。

  另一位比较有名的医家是周澹,他曾担任北魏的太医令,北魏太祖拓跋当时迷恋道教,有个大臣向太祖进献了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拓跋设置仙人博士一职,立仙坊,将西山封闭起来,专门用来炼百药仙丹,而且还让一些被判死罪的囚徒试吃这些丹药,不过都没有效果。负责此事的周澹因为需要四处去采集炼丹的药物,觉得非常辛苦,曾试图让皇帝废掉此事,他让妻子收买仙人博士的小妾,从小妾口中得知仙人博士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并以此威胁仙人博士停止炼丹。仙人博士无奈只好向拓跋请求辟谷,并获得允许。周澹以为没有仙人博士了,炼丹之事自然就不会再做,但是太祖痴心不改,又设炼药官,继续炼丹。由于炼丹屡次失败,拓跋  也感到炼丹之事希望不大,渐渐才放弃。拓跋之后,拓跋嗣即位,他患有头晕的顽疾,经常头晕目眩,周澹用药把拓跋嗣给治好了,因此又受到拓跋嗣的器重,还被封为成德侯。



/* 25 */
  为皇帝炼丹的“山中宰相”     

  在魏晋时期,服食金石之风更为盛行,炼丹术也因此更加发展。服石与炼丹早在先秦时候就已经萌芽,在秦汉时期更加发展,秦始皇曾经多次派人去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汉武帝也曾经服食“玉屑”而求长生。魏晋时期道教兴盛,道教推行的神仙思想也是对炼丹术的一个推广。陶弘景因为博学多识,对医学研究颇深,在当时很有影响,得以在宫中做官,后来他辞官开始隐居生活,陶弘景与后来的梁武帝萧衍有很深的交情,梁武帝起兵伐齐夺取政权时,经常会向山中隐居的陶弘景讨教国家大事,请陶弘景为他出谋划策,为此,陶弘景还得了“山中宰相”的雅称。

  陶弘景10岁时就已经读了葛洪的《神仙传》,葛洪是当时最有名的炼丹家,受其思想影响,陶弘景也潜心于研究炼丹之术。梁武帝萧衍称帝以后,更加器重陶弘景,一直想让陶弘景出山做官,但陶弘景始终没有答应。梁武帝也是迷恋炼丹的皇帝,他赐给陶弘景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炼丹的原料,陶弘景就用这些原料炼出一种叫“飞丹”的丹药,并献给梁武帝。

  陶弘景在炼丹寻仙药的同时,也倾心研究本草药学,写就《本草经集注》3卷,这本书是对《神农本草经》的一次总结和完善,记载的药物种类达730种,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分为七类,除有名未用类,其他每类再分成上、中、下三品。强调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鉴别等内容,书中为区分药物的寒热性味,用朱点标注为热,墨点标注为冷,无点则为平。还总结了治疗疾病的一些通用药物,比如治疗水肿的药有大戟、甘遂、泽泻、葶苈、芫花、巴豆、猪苓、苇根等,治疗黄疸的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白薇等。另外在书中还特别提出了药物的配制、加工炮制方法。

  陶弘景还非常重视养生,他的另一本著作《养性延命录》也是集合前人对养生保健的论点加以总结而成的,里面很多的观点对于现代的养生都非常有意义。



/* 26 */
  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三足鼎立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方面,为了保证皇室成员的身体安康,在前代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更完善的系统,执行这套系统的三大机构就是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设立了更全面的官职,除了掌管全国的医疗工作之外,也更多地充当了医药大学的角色,并逐步把进行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作为重点,从而保证了不断为宫廷输送医疗人才。尚药局是宫廷内皇帝及皇后等专门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宫内的疾病治疗、御药的制作及试尝。药藏局则是特别为太子设立的,负责给太子治病保健,以利于太子更健康地成长。五代时期是一个处于过渡期的朝代,因此在医学方面上没有隋唐那么兴盛,制度主要承袭前代,但更为简化。



/* 27 */
  太医署——御医人才的培养基地     

  在隋文帝时,太常寺下设太医署,其中太医令2人,从七品下,丞2人,从八品下,主药2人、医师200人、医生12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祝禁博士2人。隋炀帝时又增设医监5人、医正10人。太医令为行政管理长官,太医丞为副手。医师、医正、医工是负责具体诊治、护理病人的医生。医博士主要的职责就是教授医学。到唐代,太医署仍属太常寺主管,有太医署令2人,从七品下,太医丞2人,医监4人,同为从八品下、医正8人,从九品下。唐代太医署明确设立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四科,每科都由博士来教学;而太医署内的主药、药童则负责药材方面事宜;唐在京师还建立了药园,种植草药,同时药园师可以在药园中,结合实际的药草,给药园生传授药草知识。太医署内的学制要求十分严格,仅以医科一科为例,对于医科下面不同的学科都规定了学习期限,如体疗科(相当于内科)的学制为七年、疮肿科(相当于外科)、少小科(相当于儿科)学制为五年,耳目口齿科(相当于五官科)学制为四年,角法科(相当于外治法)学制为三年。针对学习的考核也非常多,各科教授的博士每月要进行有关的月考,太医令在每季会对太医署内的学生进行季考,太常寺则会在年终进行总试。考试内容广泛,对于每科学生要达到的程度要求也很高,比如学本草的,要求做到看一眼药形,就能准确说出该药的药性;学诊脉的,不但要会背各种脉诀,还要在实际诊脉中能够正确辨别浮沉涩滑等不同脉象。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得到晋升,有机会成为医师,甚至进入宫中做御医。一旦学业不精,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太医署在教学方式上,一般是先学习基础学科,考试通过后再进行小班分科学习,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临床经验的培养。由于医学教育制度的正规化,使得隋唐时代在医学上人才辈出,太医署就像宫廷的一个医学人才库,随时都可以为宫廷提供更多的御医。 



/* 28 */
  尚药局——直接为帝王服务     

  隋唐尚药局因为掌管着皇帝及后宫的医疗,所以地位是最高的,太医署的最高长官的官阶也必须在尚药局最高长官之下。隋文帝时门下省设有六局,尚药局也是其一,设典御2人,侍御医、直长各4人,医师40人,尚药局的典御为正五品,侍御医也有正七品。隋炀帝时尚药局改在殿内省六局之下,设奉御2人,正五品;直长4人,正七品;还有侍御医、司医、医佐员等。唐代又将隋的殿内省改为殿中省,置监1人,下设六局,尚药局仍在其中,设有奉御2人,直长2人;侍御医4人,从六品上,负责诊疗;司医5人,正八品下;医佐10人,正九品下。以后尚药局又改称奉医局。有按摩师4人,咒禁师4人,书令史2人,书吏4人,直官10人,主药12人,药童30人,合口脂匠2人,掌固4人。尚药局的尚药典御,也就是后来的奉御主要是管理为帝王制作御药、诊断处方等工作,直长为副手,辅佐他们;侍御医则主要为皇帝诊断疾病;司医负责协助侍御医的工作;主药、药童则是进行药物加工制作的。



/* 29 */
  药藏局——专为太子的保健机构     

  从隋代开始专门为太子设立了保健机构,属门下坊,设有六局,管理太子医疗的叫药藏局,分别设置监、丞各2人,还有4名侍医。太子药藏监为正七品。唐代太子东宫的门下坊改为佐春坊,药藏局设从六品下的郎2人,丞2人,正八品上侍医4人,后又增设典药9人,药童18人等。药藏郎为主管,丞辅佐郎。皇太子如果生病了,先由侍医诊断后提出处方,典药、药童根据处方制药,药制好后,由医官和大臣品尝之后才能给太子服用。此外,太子内官中还有掌医3人,从八品,主要是治疗太子宫中宫女的疾患。



/* 30 */
  医疗管理制度执法严苛     

  唐朝对制药有明确的规定,将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合药时要按照一君三臣九佐的不同分量入药,制成汤、丸、膏、散之用。唐代的尝药制度也很繁琐,御药制成后,要由中书、门下长官及诸卫上将军各派一人和殿中省监和尚药局奉御共同监督,然后由医佐以上相关人等试尝,尝完后封印,写上药方详细组成,注明制成的年、月、日,最后每个到场的人都要签名。皇上要吃的那天,奉御还要先尝,殿中监接着再尝,最后皇太子还要尝,都没有问题了,才能给皇上服用。尚药局制作用的御药材,每季都要由太常来检查,如果有变质腐烂的,就不能再用。

  在唐代对御医的管理制度很严格,唐律中明确规定,制作御药如果跟处方不相符,包括药量不符、合成方法不对、服药说明书写错误等,依律可处以绞刑。如果分拣药物时出错,也要受到一年徒刑的惩罚,而相关医官也要遭到降职处罚。御医如果在诊治皇上疾病时出问题,那罪过更是不堪设想。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