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秀峰)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其三)五言绝句,卢纶作。写于贞元三
年(787)。这组诗共六首,每首从一个侧面描写边塞生活,如军容整肃,将
军勇武,敌酋夜遁和凯旋而归等。文字极其简炼,风格苍劲雄放,气势逼人。
组诗第二首(林暗草惊风),写将军夜猎,误石为虎,拔箭射之,箭簇竟深
入石中。作品勾勒出将军的勇敢、善射和惊人的臂力。汉代飞将军李广“射
虎中石”的故事,一经诗人提炼加工、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了一
层强烈的浪漫色彩。第三首(月黑雁飞高)写雪夜追敌,着意刻画敌人崩溃
和将军乘胜追击的场景。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点明敌人连
夜遁逃的狼狈景象。“大雪满弓刀”写战事激烈,月黑雪急,只见刀剑和弓
箭的冷光,烘托出所向披靡的气势。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大
历四年(769)进士,授郑县尉。以久不升迁,弃官浪游河朔,居边塞十余年。
后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终礼部尚书。工诗,与李贺齐名。兼工各
体,尤以七言绝句为佳。其诗音律和美,多为教坊乐人传唱。代表作有《夜
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江南曲》等,抒写了边地士卒戍久思归
的心情,以及个人的志向抱负,情调伤感,韵味悠长。明胡应鳞《诗薮》说:
“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今存《李益集》2 卷,《全唐
诗》录存其诗2 卷。

(王秀峰)


《夜上受降城闻笛》七言绝句,李益作。写于建中元年(780)诗人为
朔方节度使崔宁幕府,随崔宁“巡行河朔”期间。作品前两句写登上受降城
所见的景色:受降城外,回乐烽前,茫茫沙土,皎皎月色,如雪如霜;末两
句写芦管之声随风飘来,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不知从何处发出,久戍边地
的将士在乐声中彻夜难眠,都去遥望故乡。这首边塞小诗展现了边地凄凉苍
茫的夜景和战士怀亲思归的图象,体现出一种感人至深的悲剧性,在当时就
被“天下以为歌词”(《旧唐书·李益传》,传唱不休。胡应麟誉之为中唐
绝句之“冠”,沈德潜推崇它为“绝唱”。

(王秀峰)


《江南曲》五言绝句,李益作。这是一首闺怨诗,以白描手法传出了一
位商妇的心声。前两句通过商妇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她对丈夫外出经商,长
期不归的怨情。语言平淡、朴实。三四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潮
有信反衬商人的误期失约,新颖贴切,婉转曲折地表达了商妇盼望丈夫归来
的复杂心情。这两句看似荒唐,想入非非,而愁苦、悔恨,思念俱在其中。
钟惺《唐诗归》中说:“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黄叔灿在《唐诗笺注》
中说:“不知如何落想,得此急切情至语,乃知《郑风》‘子不思我,岂无
他人’是怨怅语也”。

(王秀峰)


沈既济(约750~800)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唐代传奇小说家。德
宗初,试太常寺协律郎。建中元年(780),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官终礼部
员外郎。有良史之才,修《建中实录》10 卷,为时人所重。作有传奇小说《枕
中记》和《任氏传》二种,为中唐传奇小说的名篇,在反映社会现实和写作
技巧上,均比初唐作品有较大提高,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明代汤显祖的《邯
郸记》即从《枕中记》演化而来。《任氏传》借狐写人,对《聊斋志异》的
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王秀峰)


《初中记》传奇小说,沈既济著。又题《吕翁》,唐陈翰编入《异闻集》
(已佚)。小说写道士吕翁在邯郸道上一客店遇到卢生,其时店主方蒸黄梁,
吕翁将一瓷枕交与卢生,卢生依枕入梦,梦中万事如愿:先娶名门闺秀,又
中进士,出相入将,富贵已极。后遭馅害,“两窜荒徼”,但后终“再登台
铉”,以寿终。卢生醒来,而黄梁未熟,于是大悟,拜别吕翁而去。作者以
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勾勒出一幅封建社会的升官图,也宣
扬了道家虚无主义和出世思想。《枕中记》的产生对“记”类传奇的发展有
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唐宋传奇的产生也有较大的启迪。明汤显祖曾据此编成
杂剧《邯郸记》。

(王秀峰)


《任氏传》传奇小说,沈既济著。作品糅志怪与爱情于一体,写贫士郑
六邂逅狐精任氏,悦其美色与之欢会一度,后虽知其为狐而仍纳其为外室。
郑友贵公子韦崟慕任氏之美,登门求欢,任氏坚拒,晓以大义,使韦惭服,
结为知友。后虽知西行不利,却甘随郑六就职外县,途中遇犬而亡。小说结
构严谨,情节曲折,成功地塑造了任氏这一动人形象。小说作为以狐精为题
材的故事,在同类小说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任氏以其美好多情、善良可
爱的形象出现在我国文学创作中,与千年后《聊斋志异》中那些优美动人的
狐精形象遥相呼应,开启了后世小说戏剧中赋予精魅美好形象的习气。

(王秀峰)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著名诗人。
早年屡试不第,一度隐居嵩山。贞元十二年(796)始中进士,授溧阳县尉。
历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等小官,一生寒苦。工诗,长于五古及乐
府。其诗内容多感伤自己的坎坷人生,以及倾诉自己的孤闷情绪,有《秋怀》
诗较为著名;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现实的黑暗有所批判,如《织妇
吟》等。最为著名的作品为《游子吟》,写得质朴自然,委婉动人,有古乐
府之风。与韩愈齐名,时称“孟诗韩笔”;又与贾岛皆以苦吟著称,故被苏
轼称为“效寒岛瘦”(《祭柳子玉文》)。

(王秀峰)


《游子吟》五言古诗,孟郊作。此诗是作者50 岁始任溧阳尉(今江苏
溧阳县)时迎侍老母到任所所作。诗的前四句写老母在游子即将远行时的动
作和心理、一边为游子缝衣,一边担心游子不能早回,极细腻而形象地表现
了一种纯朴无私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以寸草不能报答春
光照临的恩得,喻游子无法报答慈母恩于万一,寄慨遥深。这首诗一往情深
地歌颂了最普通、最普遍、最伟大的母爱,道出了人们所普遍具有的人生经
历和感受,兼之语言真率自然,仿佛从诗人口中自然流出,故而能传颂古今,
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最负盛名的歌颂母爱博大无私的诗篇。

(王秀峰)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唐大历三年(768 年)出生
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作家。韩愈年
幼刻苦攻读,尽通六经百家之学。19 岁进京参加考试,得到当时古文家梁肃
的重视。25 岁中进士。历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因上疏触
怒当权者京兆尹李实,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50 岁随裴度平定
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调回京城任刑部侍郎。52 岁因上奏章反对朝廷迎佛
骨,被贬出京城做潮州刺史。54 岁,唐穆宗继位,被召回朝廷任国子祭酒,
后历任兵部侍郎、吏部恃郎。死后溢“文”。韩愈在文学上大力推进和领导
了当时的“古文运动”。他是散文大家,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才如渊海、文章刚健雄浑,奥衍闳浑。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300 多首。著作
有《昌黎先生集》。

(朱国栋)


《师说》散文。“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韩愈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803)。韩愈曾领导“古文运动”,为促进古文运动的发展而提倡从师受教。
但当时的社会风气却反对学习古代散文,反对从师,习惯于写空洞无物,单
纯追求华丽辞句的骈文。为击溃形式主义的文风,必须批判不重视师道,不
重视学习古代散文的社会风气,韩愈写了这篇文章。《师说》论述了师的作
用和求师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求师;同时对上层社会不注重师道的不良风气,
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在表现手法上,《师说》逻辑思维严密,围绕中心反复
论证,很有说服力。文章的语言活泼,句式多变,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使
文章雄健明快,气势充沛,感染力强。
(朱国栋)


《进学解》散文。韩愈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即韩愈再次降为
国子博士的第二年。在写法上模仿汉朝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
多用韵语,巧妙地通过国子先生和诸生的对话,说明进德修业的道理,重点
发泄自己怀才不遇,不得重用,屡次遭贬的怨愤。真实反映了作者满腹怒气、
愤懑不平、自我解嘲、自宽自慰的复杂矛盾心情。阐明了既使身处逆境,仍
要矢志“进学”的可贵精神。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心愿。采用记叙
文体的框架,杂糅了骈体文的句式,熔骈散、诗韵、驳诘为一体进行剖理明
志。是一篇风格独特的杂感性文章,以实论虚,言简议当,产生了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

(张洪英)


《杂说四》散文。《杂说》是韩愈的一组杂感,此为第四篇。是一篇以
马喻人的议论杂文。作者巧妙地把千里马隐喻为人才,把伯乐隐喻为慧眼识
才之士。感叹自己大材小用,屈居人下的逆境。开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警句式提出论题,强调伯乐的重要
和难得。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故虽有名马。。安求其能千里也”?感叹名
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知音,为“千里马”的见辱、埋没和骈死鸣不平。最
后作者采用排比句式,“策之不以其道”,借指自己无辜受贬;“食之不能
尽其材”,暗喻自己禄位太低,不能施展抱负;“鸣之不能通其意”,指自
己被迫为不平之鸣,而当政者不解其意。比喻巧妙,寄慨深远,是韩愈短篇
杂文中的佳作。

(张洪英)


《张中丞传后叙》散文。韩愈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作者读了
李翰的《张中丞传》后,认为其内容欠完备,在原著基础上补其不足,所以
在传后写了这篇“后叙”。夹叙夹议,独立成篇。通过一系列遗闻轶事,塑
造张巡、许远、南霁云等英雄形象,表彰40 多年前抗击安史叛军的功臣,列
举事实,批驳“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充分肯定许远“守一城,
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阻止安史叛军攻势,使天下
不亡之功。后半补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及城陷不屈的壮烈行为,对“擅强
兵坐而观”的贺兰之流进行了针锋相对、尖锐辛辣的嘲讽。使南霁云的大义
凛然与贺兰进明的卑鄙可耻泾渭分明。文章通过张籍之口补叙张巡轶事及就
义时“颜色不变,阳阳如平常”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慨,使智勇双全的张巡栩
栩如生,更加丰满。全文合数人事迹于一篇,融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
通过生动细节描写,精彩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使内容丰富多彩。写法上灵
活多变,波澜曲折,一气贯通,成为千古传诵的一篇杰出的“后叙”。在古
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张洪英)


《祭十二郎文》散文。韩愈为祭他的侄子十二郎而作。作于唐德宗贞元
十九年(803)。韩愈和侄子十二郎自幼患难与共,两人虽是叔侄,情同手足。
长大后长期分离,当韩愈惊闻噩耗,悲痛至极,含泪写下了这篇情真意挚的
祭文。祭文突破四言押韵的传统,用散文形式叙写身世。作者从自己的不幸
写起,父母的早逝,兄嫂(十二郎的父母)的抚养,与十二郎的深情厚谊,
自己的多病早衰,子孙的幼小,哭絮家常,表达了作者对死者深切悼念的真
情实感。通篇贯穿一个“情”字,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与十二郎的生离死别之
情和对兄嫂的怀念感激之情。感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委婉曲折,读来感
人肺腑。清人吴楚材等评价:“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祭文,须想其
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

(张洪英)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祖籍洛阳(今河南),出生于苏州嘉兴(今
浙江嘉兴)。唐代著名诗人。父亲刘绪进士出身,曾在浙江西道公署任从事,
兼任管理盐铁的副使,官至殿中侍御史,刘禹锡于791 年(贞元七年)考取
进士。翌年考取吏部取士科,任命为太子校书。805 年(永贞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