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灌注进结构、章法、语言都很奇瑰的文章中去。虽然他的有些散文也存在思 
想浅陋、语言艰涩的缺点,但是总的说来,无论洋洋洒洒的长文,还是精巧 
玲珑的小品,都富有激情和气势,奔突驰骋,变幻多姿,对于近现代散文的 
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龚自珍的文学成就以诗歌最高。据他自己说,他自15岁至47岁共“勒 
成27卷”编年诗,但前十余年的作品现已全部佚失,现仅存280余首;另有 
1839年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在南北往返途中写成的《己亥杂诗》, 
共315首,基本上都是七言绝句。总计存诗六百余首。 
… Page 87…
     龚自珍的诗歌和他的散文一样,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危机,揭露和鞭挞了 
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写于1825年的七律《咏史》,便是借歌咏历史对现实 
的批判: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 
     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 
     尽封侯?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乾隆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面貌。当时一般知识分子 
慑于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淫威,明哲保身,埋头著书,士风衰颓;龚自 
珍敏锐地揭示了这种现象,并用田横五百壮士抗汉的故事激励人们,力图挽 
救世风。 
     龚自珍还在《己亥杂诗》中把封建社会的危机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联系起 
来,表示了无限的忧虑和愤慨: 
         津梁条约遍东南,谁遣藏春深坞逢?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橱护阿 
     芙蓉。 
     诗人无情地嘲讽了封建官吏吸食鸦片的丑态,正是他们自己大抽鸦片和 
纵容鸦片走私,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诗人在揭露、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同时,并没有失去理想和信念。他 
在诗中常常歌颂义士侠客、豪杰人物,表示对母爱、童年的留恋,以及对湖 
山胜境、梦境、仙境等等的向往,这都反映了他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尤其是 
著名的《己亥杂诗》第125首,燃烧着火一般的热情,期待着社会变革的到 
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 
     人才! 
诗人以激越的情感,高亢的调子,呼唤着时代的“风雷”,渴望打破长期以 
来死气沉沉的局面,实现富有生气的改革,使大批人才涌现出来。 
     晚清诗歌是从龚自珍起开始变化的。清中叶以来的诗坛和文坛一样沉 
寂,很多诗无病呻吟,千篇一律,大都吟咏模山范水,远离社会现实。龚自 
珍的诗却很少单纯描写自然景物,而是以一个启蒙思想家的眼光审视着历史 
和现实,表现出深厚的社会内容。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非同一般。他的诗 
歌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比喻新颖,辞采瑰丽,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如 《西郊落花歌》对本易引起伤感的衰败的落花景象,却 
能渲染得绚丽多采,说它“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 
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真是壮观绮丽,别开生面。 
     龚自珍的诗歌还好用意象化的表现手法。如“风雷”、“落花”便是在 
他的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此外,他还经常用“箫”和“剑”作为意象来表 
达内心的矛盾:“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又忏心一首》),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秋心》),“一箫一剑平生意, 
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箫”寄托着他幽怨、悲凄的情怀, 
 “剑”则表现他刚烈、勇猛的斗志。这样的一些意象,艺术地体现了龚自珍 
这位时代先行者的二重心态。 
     龚自珍有些诗篇过于含蓄曲折,用典过繁、过生,和他的有些文章一样, 
存在着艰奥难懂的缺点。龚自珍的词现存153首。有些词作抒发了不同凡响 
的抱负,如21岁时写的《湘月》: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小容,回首苍茫无际。 
… Page 88…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觅,渺渺予怀 
     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这首词便是以勃郁的感情写出了他决心干一番济苍生的事业的雄心。但 
也有不少词涉及狭邪,反映了他思想、生活的另一面。他的词具有古雅、幽 
灵等艺术特色。有人把他和张惠言、蒋春霖等人并称为清词后七家。 
      (2)魏源、林则徐、张维屏 
     鸦片战争时期的代表作家还有魏源、林则徐、张维屏等。 
     魏源 (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51岁中进士, 
曾任江苏兴化知县、高邮知州等职。他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在鸦 
片战争之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主要“以经济名世”, 
但诗、文都有成就,诗尤佳。著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古微堂 
集》、《古微堂诗集》等。 
     魏源诗现存近八百首。他平生“好游山”,曾自嘲:“应笑十诗九山水。” 
 (《戏自题诗集》)他的山水诗在吟诵湖光山色时常常表现出忧时感世的思 
想情怀。他还写有大量的政治诗,直接抨击时政,描写人民疾苦,抒发爱国 
感情,真实地反映了中国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矛盾和反侵略斗争。如早期“仿 
白香山体”《江南吟》十首、《都中吟》十三首,广泛涉及朝野政事,深刻 
揭露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表现了改革的愿望。《江南吟》之八专写鸦 
片烟的毒害,结尾说: 
         语君勿咎阿芙蓉,有形无形瘾则同。边臣之瘾曰养痈,权臣之瘾曰 
     中庸。儒臣鹦鹉巧学舌,库臣阳虎能窃弓。中朝但断大官瘾,阿芙蓉烟 
     可立尽。 
     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武官员的腐败,是鸦片无法禁绝的根子;把禁 
烟和改革时弊结合起来,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性。 
     魏源在鸦片战争期间还写了 《寰海》、《寰海后》、《秋兴》、《秋兴 
后》等四组组诗,揭露英国侵略军的罪行和清统治者的无能。如《寰海》之 
十: 
         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几获雄狐来庆郑,谁开柙兕祸 
     周遗。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早用秦风修甲戟,条支海上 
     哭鲸鲕。 
     诗中热情地歌颂了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同时痛 
斥了投降派官吏助敌纵寇的卖国行径。 
     魏源的诗歌比较通俗,但有些诗也有僻典过多、晦涩难懂的毛病,削弱 
了艺术感染力。 
     魏源的散文表现了经世派的文风,大都与时务政事有关。内容详实,寓 
意深长,但层次清晰,明白晓畅。他的文章既不受正统的桐城派古文的约束, 
也与龚自珍的奇诡瑰丽不一样,自成特色,对后来的新文体散文有一定影响。 
     林则徐 (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27岁中进 
士,曾任河东道总督、江苏巡抚。1838年任湖广总督,继又受命为钦差大臣, 
到广州查禁鸦片。后遭投降派打击,1842年被充军伊犁。著有《林文忠公政 
书》、《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等。 
     林则徐的诗歌,在1838年之前大都是官场酬唱和题图咏画之作,社会意 
… Page 89…
义不大。1838年后诗歌题材和内容有很大变化,写了许多表现爱国主义思想 
的优秀诗篇,雄伟悲壮,严正深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他谪戍新 
疆时留别妻子而作,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他“常 
不去口”,表达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的高尚情操。再 
如《出嘉峪关感赋》写于充军途中,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现了豪迈的 
乐观精神,写得大气磅礴: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 
     云低。天山■削摩肩立,翰海苍茫入望迷。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 
     一丸泥。 
     林则徐的散文多是以奏折、政书形式写成的关于鸦片之害的论说文,说 
理透辟,文笔犀利。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广东番禺(今 
广州市南部)人。曾任知县、知府等职,后因厌恶官场生活,辞官回家,闭 
门著书,著有《松心诗集》。早年诗作多咏山水及应酬赠答,晚年在家乡目 
睹英国侵略者的暴行以及人民的抗敌斗争,写出了《三将军歌》和《三元里》 
等著名诗篇。 
      《三将军歌》是歌颂陈连升、陈化成、葛云飞三位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杀 
敌、以身殉职的将领。最后写道: 
         承平武备皆具文,勇怯真伪临阵分。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孰谓今 
     无人?呜呼!将才孰谓今无人,君不见二陈一葛三将军!诗句长短错 
     落,反复吟唱,表现了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元里》生动地描述了广州郊区三元里农民围击英国侵略军的壮烈场 
面,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格调高昂,很有鼓舞力量,因而 
广为传颂。 
      (3)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一切有良知的爱国者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诗 
人们尽管过去政治倾向、文学见解各异,但在民族危机面前,也都挥笔上阵, 
创作了大量反帝爱国诗歌,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热潮。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以往诗坛的远离现实、无病呻吟的风气,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阔,其题材、 
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鸦片是西方殖民主义用来危害 
中华民族的毒物,很多爱国诗歌首先揭露了鸦片侵略的毒害。陈澧在《炮子 
谣》中说: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人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 
     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对于侵略军在鸦片战争中的烧杀抢掠的暴行,诗人们更是以无比愤慨的 
心情痛加鞭挞。如原先诗风瑰丽奇特、论诗主性情之说的姚燮,在鸦片战争 
时期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写了《兵巡街》、《捉夫谣》、《太守门》、《毁 
神庙》等揭露侵略军暴行的诗歌。再如越伊优亚生的 《镇城惨劫》是对英国 
侵略者在镇江之战中屠杀镇江人民的记录: 
         连天匝地尽妖氛,传说京江玉石焚。隔岸紫烟凝黑雾,沿河碧血漾 
     红云。深周密密排经雉,稚子垒垒作井羵。恼杀南风时不竞,触人鼻观 
… Page 90…
     总腥闻。 
     第二,无情揭露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和无能。以往的爱国诗歌总是 
渗透着“忠君”思想,表达追求“功名”的愿望;而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歌却 
开创了爱国不忠君的新诗风,尖锐地指斥清廷吏治的腐败、文武官员的昏庸 
误国和懦怯媚外。贝青乔曾把他在军中所见的咄咄怪事,写成一百二十首绝 
句,题为《咄咄吟》,予以揭露。如其中一首写道: 
         瘾到材官定若僧,当前一任泰山崩。铅丸如雨烟如墨,尸卧穹庐吸 
     一灯。 
诗后注云:“骆驼桥距镇、宁二城约二十里,故张应云屯兵于此,以为两路 
后应,二十八日,了见二城火光烛天,胜负莫决……而应云素吸鸦片烟,时 
方烟瘾至,不能视事。……我军望风股票,不敢接战,咸向慈溪城退避。而 
应云犹卧吸鸦片烟时许,始踉跄升舆而走。”这首诗让人们清楚,正是张应 
云之类的将领导致战斗的失败。 
     爱国诗歌还大胆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历来被认为是至高 
无上的皇帝。如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盟夷》记述了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