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凹痛笱檀薄!肚灏蘩喑芳窃厮担骸昂蛹浼臀拇锕群笛蹋纷畲螅苋菅桃兑涣叫怼Q滩葜校谢蒲陶撸诿觯拇镆嗍戎!
    据说除了睡觉,纪晓岚烟管不离嘴。有一次在内廷值班,恰好乾隆皇帝突然召见。乾隆皇帝原本也吸烟,后患过几次咳嗽,接受御医劝告,不再酷爱此道,看见大臣吸烟,有时加以训斥。纪晓岚知道此事,急忙把烟管插入靴筒。谁知奏事时间很长,未熄的烟火继续燃烧,从靴筒冒出一缕缕青烟,而且烤焦袜子,烧着皮肤,乾隆皇帝见状,惊问:“纪卿袍间何故冒烟?”
    “这……”纪晓岚不敢回答,只有忍痛攒眉而已。
    乾隆皇帝命内监搜查,结果发现是烟管和纪晓岚烧焦的皮肤,乾隆皇帝大笑:“嗜好如此,其害足矣!”命纪晓岚作文述罪。
    说起写文章,纪晓岚劲头就大,立即写下《裤焚》一文,自我嘲笑一番。
    乾隆皇帝觉得有趣,这时不但不责怪他吸烟,反而赐他烟斗一个,准许他在馆吸烟。对此,纪晓岚洋洋自得。事后常对人自述头衔:钦赐翰林院吸烟。
    纪晓岚酷爱吸烟,大烟管是他心爱之物,可是有一次还是不慎丢失。家人都很焦急,尤其是他的爱妾明轩,忙着要去为他再订做一根,他连忙摆手:“别瞎忙,你们到京东小市场看看。”
    家人跑到出售旧货的杂货摊上,果然在那里找到这根烟管。
    明轩问他为什么猜得那么准,他狡黠地眨眨眼:“这东西旁人拿着没有用处,必须出手,京中没有第二枚,一露面不就可以找到吗?”
    明轩方才醒悟。
    纪晓岚有位亲戚王某,喜吸兰花烟,自恃烟量很大,要与纪晓岚比试。
    纪晓岚笑道:“先比比烟锅如何?”
    原来王某烟锅很小,不及纪的三分之一。王某不服:“以吸烟总量多少决胜负。”
    “可以。”纪晓岚似微笑地说。
    结果以一小时为限,纪的大烟锅吸完七斗,王的小烟锅才吸五斗,王某只好甘拜下风。纪晓岚烟量虽大,但自知烟技不高。他想起王士祯《渔洋夜谭》里写的周子畏,觉得自己是小巫见大巫。
    《渔洋夜谭》里写的周子畏,烟技十分可观。周在一间密不通风的房间里,将吸了半天憋在肚子里的烟,吐出来,显出各种形状。照地一吻,吐出一团烟,形状大如簸箩,再从舌根颚上一出齿际,则成一大幅。如是二三次,只见一蝙蝠飞向圈外,圈套蝠中,愈出愈多,真如月晕日环,幻化出千万个圈子,有的粘在壁间,有的消失在地上,有的贴在人的衣履上,套在人的脖子上,简直不可思议。
    更神的是用烟绘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有的胜似云彩,也有的如朋势,不一而足。
    这种种神妙奇观,纪晓岚最初将信将疑。但在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他的儿子汝佶在吴翰林家祝寿,亲眼见到座上有人表演类似的烟技,那吸烟人把嘴一张,口中吐出的烟雾形成两只仙鹤,再一呼,吐出一圆圈,形如大盘,双鹤穿之而过,往来飞舞。此情此景,纪汝佶记载详细。纪晓岚始信此中不虚。
    当然,纪晓岚嗜好吸烟,或许是时尚使然。因为吸烟在清代确实很盛行,不仅男人嗜好,就是闺中妇女也多好此习。康熙时人就有这方面的讽刺诗,如董竹枝云:
    不惜千金买姣童,口含烟奉主人翁。
    看他呼吸关情甚,步步相随烟雾中。
    《嘲女子吃烟者》云:
    宝奁数得买花钱,象管雕锼估十千。
    近日高唐增妾梦,为云为雨复为烟。
    乾隆时代,仍像康熙年间一样,士大夫以吸旱烟为时髦,妇女小孩皆手执一管,酒肉可以不食,惟烟不可少。客人来访,也以敬烟为先。有人作《咏美人吸旱烟》诗云:
    起卷珠帘怯晓寒,
    侍儿吹火镜台前。
    朝云暮雨寻常事,
    又化巫山一段烟。
    剪结同心花可怜,
    玉唇含吐亦嫣然。
    分明楼上吹萧女,
    新风声中引紫烟。
    可见耽于此道者的迷恋。
    纪晓岚所用烟斗不仅奇大,而且据说他吸的烟经过特别调制,除了烟草要优质外,还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密封蜡丸中,陈十年以上才能吸食。颜色有黑紫、老黄、嫩黄等,嗅之气味醇厚、辛辣,据说有明目、提神、祛疫、活血疗效。民间传说则更为神秘,说纪晓岚的烟壶只自己装,即使最心爱的妾明轩都不能沾手。以至京师传说,纪晓岚性欲奇强,与此烟中秘方有直接关系。流传在河北的一则民间故事还说,乾隆帝对纪晓岚的“烟道”十分佩服,曾愿“拜师”,其目的想窥知纪晓岚的秘方。但纪晓岚岂敢将天子收为“门生”,便赋诗一首,婉言谢绝。

方圆实战:在兴趣点上奠定人生丰碑

    一个人的事业如果能与兴趣结合起来,会感到乐此不疲,也会使事业如日中天,获得巨大成就。但如此幸运的人不多,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按说是一个苦差事,但这是他的兴趣和长处,因而能在繁忙中得到乐趣。
    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闰三月,编纂四库全书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乾隆皇帝诏开四库全书馆。馆中首设总裁,总裁之下,设总纂、提调、总阅、总校、缮书、监造各处,分别在翰林院及武英殿展开工作。各部分的分校官、纂修官,计有三百多人,誊录员一千人,总共有四千三百多人参与其事。
    其编辑规模之庞大,恐怕应为‘世界之最’,虽非绝后,确是空前。这个编纂机构,其中有皇六子多罗傎亲王永容,皇八子多罗仪郡王水璇,皇十一子永瑆,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刘伦,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于敏中,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以及阿桂、英廉、程景伊、嵇璜、福康安、和⒉绦隆⑼蹼H华、裘日修等各阁领事、各部尚书,先后16人担任总裁官。副总裁官也先后有梁国治、曹秀先、张若、刘墉、王杰、彭元瑞、金简、董浩、曹文植、沈初、钱汝诚、李友棠等12人之多,但真正负责实际编纂工作的,是翰林院侍读纪晓岚、刑部郎中陆锡熊、太常寺少卿孙士毅三位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纂修分校,则由戴震主“经”,邵晋涵主“史”,周永年主“子”,纪晓岚主“集”。他们带领的纂修官总共有三百多人,其中像王念孙、朱筠、翁方纲、王太岳、姚鼐、卢文弨等,都是硕学通儒,一时名宿。他们校覆古籍,诏求天下遗书一万三千余部,厘定应刊、应钞、应存,依照经、史、子、集,分门别类,列成总目。前后用了近20年时间,《四库全书》最终告成。分别建“文渊”、“文津”、“文溯”、“文源”、“文汇”、“文澜”七阁,贮藏了十七万二千七百二十六册全书。把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典籍,几乎包揽殆尽,真称得上“汗牛充栋”,亘古奇功了。
    开馆这年,乾隆已经63岁,唯恐看不到《四库全书》的完成,又传谕采撷四库精华、编缮《四库荟要》,并分缮两部,一部贮藏于紫禁城内的摘藻堂,一部存放在长春园呋腴书屋,每部书有四百七十三卷,装成一万二千册。
    四库全书的编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个盛举,对于纪晓岚来说,则是他一生的主要成就。
    纪晓岚日坐书城,博览群籍,寻章逐句,从《永乐大典》搜辑散逸,尽读各行省进献书籍,极尽艰辛。整整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四库总目》或《四库提要》,收正式入库书三千四百五十八种,存目六千七百八十八种,总计一万二百四十六种。各书提要,将一书的原委撮举大凡,并列叙者之爵里,订辩其书文字之增删,与篇帙之分合,批评其叙事议论之得失。诸书提要,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
    “总目”按照全书体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每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共分经部十类、史部十五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五类。类下有属,每类之首,也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每类之中,先以文渊阁著录(即编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列在前面。那些言非立训、义或违经,与那些未越群流的寻常著述,经评定不足以收入四库之中,而也未尝奉旨销毁的书籍,则附存篇目,排列于后,藉存梗概,以备考核。如是流别繁碎的,又分析子目,使之条理分明。如是意有未尽,列有未该,就或在子目之末,或在本条之下,附注按语,以明通变之由。诸书各以时代为次,历代帝王著作,以隋书经籍志例,冠各代之首。每书名之下,各注某家藏书,以不没其出处。那些坊刻书籍,不便专题一家的,便注上“通行本”。各书的编次先后,都以登第之年,生卒之岁,为之排比,或根据所往来唱和之人为次,不可详细考证的,就附在本年之末。僧侣羽士、闺阁宦仕,以及外国的著作,也各分时代,不再区分。至于笺释旧文,就仍从所注之书,而不论作注之人。如是褒辑旧文,而自为著述,与根据原书而考辩的,事理不同,就仍随时代编入,统计著录有一百零二卷,存目八十七卷,著录存目并有的有十一卷,一类或占一卷或数卷、十余卷不等,别集多达三十八卷,楚辞类则不足一卷,全书共二百卷,书前冠以乾隆“圣谕”,馆臣“进表”,与“职名”、“凡例”,以及“门目”等卷目四卷,大致记述了“全书”与“总目”纂修经过与编写体例。
    “总目提要”著录的书共一万多种,基本上概括了清代中叶以前中国的重要著作,这万余部典籍的提要,“门类允当,考证精华”,对了解中国古籍,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作,“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起要指,始终修理,蔚为巨观”,“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星相、辞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当朝及后世学者读后,无不惊叹纪晓岚学识渊通,遂享有“通儒”之称,被誉为“一代文宗。”

方圆实战:在呕心沥血中偷闲享受人生

    纪晓岚为编写《四库全书总目》,将从各地搜集到的逾万部书籍,以及宫中秘籍,一一细细审阅,披览无余。但起初,明代的《永乐大典》藏置何处,一时寻求未获,使他为此事十分焦急。
    这天,王文治看他着急的样子,便想与他开开玩笑,郑重其事地说:“《永乐大典》副本,失于明亡之际。其正本乃国中之宝,明庭十分珍重,当藏之秘阁幽室,方能免毁于兵燹。今事过三百年,世间尚无正本的传闻。查诸史籍,更无记载,究竟藏于何处,唯有鬼神能知。我看,你不防斋戒三日,祈神指点,或许能出现奇迹。”斋戒三天,不食腥荤,不近女色,这在一般人说来,并不是什么难为之事。可是,对纪晓岚来说就不同了。他性喜肉食,平时养成了习惯,每日三餐,顿顿吃肉,配以浓茶即可。如今要他斋戒吃素,无异于一种刑罚。再说他自幼就精力旺盛,从17岁结婚,到这时30多年了,除了不得已的情况而外,他几乎夜不虚度,虽然年届半百,依然如故。三夜独眠,也会使他难忍难熬!
    对于他的生活癖好,王文治素来清楚。所以建议他斋戒三日,表面上一番好意,肚子里流的却是一滩坏水,要治治这位好色成性的风流才子。
    纪晓岚是何等聪明,哪里会不明白王文治的用意?但他考虑:既然没有《永乐大典》散佚的传闻,那肯定还藏在什么地方!只是寻找的不细,没有发现罢了。在宫中再细致地寻找一遍,即使找不到,也可断定它没有藏在紫禁城中了。纪晓岚考虑再三,居然不露声色,愿意依计而行。这一点,实在出乎王文治的意料。
    “你当真戒斋三日?”王文治不大相信。
    “只要能找到《永乐大典》,我斋戒一个月也无妨。更何况事关鬼神,不可半点造次!”纪晓岚也一本正经起来。
    事也凑巧。纪晓岚斋戒两日,指挥宫中大小太监细细查勘,一位小太监爬到“敬一亭”的顶架上,终于发现了密藏在这里三百余年的《永乐大典》。
    “嗨!找到啦!找到啦!”小太监高兴得一时忘了宫中禁忌,高声欢呼起来。
    纪晓岚闻讯赶赴敬一亭,欣喜若狂,奏请皇上,迁大典至翰林院。有二千四百七十三卷,九千八百八十册,从中辑录三百八十五种,交武英殿以聚珍版印行。
    各省进献的书籍,已经堆积如山,厘定钞、存之后,分发给各分校官,作初步的校勘。
    鉴于原书大小长短规格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