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中,不由得逞兴吟诗一首道:
    国色天姿岂在妆,
    布裙絮袄胜霓裳。
    若穿环珮迎风立,
    终是姮娥降大方。
    乾隆吟完,仍看的入神,直到那女子走过去,还扭身随着女子的身影注视了许久,方回过头来。乾隆见纪晓岚正看着自己,自觉有些失态,便来个先发制人,借以掩饰,遂向纪晓岚问道:“纪爱卿,你在想些什么?”“万岁,我有一事,想请教可使得?”
    “何事讲来。”
    “请问万岁,什么力量最大?”
    “当然是牛了。”乾隆随口说着。
    “不是,万岁请再猜。”
    “骆驼!”皇上有些认真了。
    “万岁请再猜。”
    “也不是。”
    “大象!”
    “还不是。”
    “如此,朕猜不到了,卿可奏来。”
    “女人力量最大。”纪晓岚说得很认真。
    “何以见得?”
    “女人不用手,就可把龙头拉歪,这力量该有多大啊!”乾隆微微一笑,知道刚才自己的举动,都被他看在眼里,他才和自己开玩笑,乾隆笑道:“爱卿有所不知,朕是看那女子手中的竹篮。朕来问你,这小小的篮兜,用来作甚?”“盛东西。”纪晓岚回道。
    乾隆皇帝很巧妙地变被动为主动,接着又问:“为何说是盛‘东西’,不说盛‘南北’?”彭元瑞默然不语,却听得十分有趣,心想皇上这反戈一击,实在太厉害了。只听纪晓岚答道:“以臣之见,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古人又用以代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与‘天干’对应,东方甲乙属木,南方丙丁属火,中方戊己属土,西方庚辛为金,北方土癸属水,常物多为金木所制,名为‘东西’,乃金木之统称也;而南方属火,北方为水,以篮盛火则焚,盛水则泻,故只可盛东西,不可盛南北也。究竟此讲当否,还请皇上圣裁。”乾隆皇上听他讲得有板有眼,也不清楚是否果如其说,只是含笑不语,彭元瑞的学问与纪晓岚棋鼓相当,亦是当时有名的大才子,他虽未考证过东西一词的来历,但听晓岚说得有道理,倒也相信了几分。
    自此,皇帝感觉自己越来越离不开纪晓岚了。乾隆三十三年春,作为日讲起居注官的纪晓岚按例升任贵州都匀(今都匀市)知府。知府一官介于中高级之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台阶”。一般而言,在此任上三四年后,即可任按察使之类高官,成为统领一方的大员。但贵州都匀当时尚未开发,属于“瘠缺”,既没有“油水”,又不好治理。加之苗汉杂居,民族问题也很突出。同时,贵州属边远地区,做官之难可想而知。吏部的初步任命刚发下来,乾隆觉得不适合纪晓岚,更何况他身边也缺少这样一个充满才智又幽默风趣的才子。于是特降谕旨:纪晓岚学问优长,外任不能尽其所长,著加四品衔,仍留原任。纪晓岚本来已收拾行装,准备“做边远客”了,有了这道谕旨,他以后的命运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级升了,职位依然是詹事府的属官。但不离皇帝左右,肯定机会很多。果然,二个月后乾隆帝在正大光明殿考试翰林诸官,纪晓岚以二等16名,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正式成为“天子近臣。”
    多少年后,纪晓岚认为这是他仕宦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连嘉庆帝也是这样认为的,在《御赐碑文》称纪晓岚“荷先帝特达之知,独蒙学问素优之誉。一麾出守,剧任恐掩佳才;四品期衔,殊恩特邀破格。”就是说,纪晓岚之所以真正成为天子近臣,是他“学问素优”,能得到乾隆的这种肯定,更何况是“独蒙”,这自然是宠誉有加了。乾隆帝十分精于统治术,但在用人方面确有识人之明,用其所长。他担心纪晓岚一到贵州就终身沉于下僚,他的聪明才智,也就不能发挥了。此后尽管发生了发配新疆的事,但命运很会开人的玩笑,纪晓岚又回到了乾隆的身边,而且帮助乾隆完成了“文治丰碑”的塑造。

方圆实战:让君主知道,而不是让君主了解

    审慎的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敬的话,就不应该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了解你;没有人看得出你天才的极限,也就没有人感到失望。让别人猜测你的天才究竟有多大,甚至怀疑你的天才,比显示你的天才——无论你的天才多么伟大——更能让你赢得别人的崇拜。
    纪晓岚从来没有让乾隆把自己的才华一览无余。一般人只知道纪晓岚有一个纪大烟袋的雅号,殊不知他还有另外一个雅号——两脚书库。纪大烟袋指的是他吸烟量大,两脚书库是说他无书不读,过目不忘。世上任何大才子,都不敢夸口无书不读。可是纪晓岚却敢夸下这个海口。这是时势和机会赐予他的。
    纪晓岚领修《四库全书》,要把自古至乾隆中期所有典籍搜集整理,确定应刊、应抄、应存,而且又对刊入四库的3503种书和保存书目的6793种书,撰写提要,撮举大凡,叙述源流,考证真伪,这势必遍览天下群籍,方能举事。所以,什么宫中秘籍,家藏珍典,都在纪晓岚阅读之列。同时代人谁也比不上他,这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通儒。他自己也很自豪,在《自题校刊四库全书砚》一诗中说:
    检校牙签十万余,
    濡毫滴渴玉蟾蜍。
    汗青头白休相笑,
    曾读人间未见书。
    这不是吹嘘而是事实,同朝文士都对他十分敬佩。可是这话传到乾隆皇帝耳朵里,乾隆皇帝却有些不高兴,觉得他过于自夸,便想问个究竟。一日,乾隆皇帝问道:“纪爱卿,你学问渊博,遍览群籍,至今还有什么书没有读过?”乾隆皇帝先试探性地问,看纪晓岚如何对答。
    纪晓岚随侍乾隆多年,说话随意惯了,一时兴起,便说道:“启禀圣上,臣似乎无书不读。”话刚出口,纪晓岚便觉得说溜了嘴,但话已出口,收不回来,只好等待乾隆皇帝发落。
    乾隆皇帝笑笑,说:“既如此,朕明日让你背一部书。”
    纪晓岚知道,这下捅了漏子。天下那么多书,哪能都看过。即使阅读过,重要的方能背诵,次要的完全背得下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还有许多三教九流的书,,如果任取二本,那怎能对付?下不了台倒不要紧,触怒圣上,吃罪不起。左思右想,不知如何是好。
    乾隆皇帝也觉得纪晓岚敏而好学,遍览群籍,经、史、子、集难不倒他,只有从不入流的书中打主意。恰好这时一个太监走过来,手中拿着一本《皇历》。乾隆皇帝一见,忙把它拿过来,心想,这东西纪晓岚可能没有读过,何不一试?
    第二天早朝罢后,乾隆皇帝便留下纪晓岚,并指明要他背万年《皇历》书。乾隆皇帝没有料到纪晓岚刚好熟读了此书,结果当他翻到哪一页,纪晓岚就能背出哪一页的内容。这下乾隆皇帝没有什么话说,当纪晓岚背完后,乾隆皇帝笑道:“纪爱卿果然名不虚传,朕赐你‘无书不读’四字。”
    自此,纪晓岚“两脚书库”的雅号,在士林中更广为流传,成为一时美谈。
    纪晓岚陪伴乾隆下江南,在钱塘观潮时,君臣忽见不远处,一家的楼窗半掩,窗中一个少妇,手托香腮,眼望着江潮,呆呆的痴想,而那沉思的神态,更十分令人喜爱。
    乾隆皇上问身边的纪晓岚:“纪爱卿,可知道这一女子所思何事?”纪晓岚向楼上望了一眼说:“她在思夫。”乾隆道:“这就不对了。你怎么知道她在想丈夫呢?”纪晓岚笑道:“少妇独自倚窗,定是丈夫不在身边。”“她丈夫做什么去了?”乾隆问道。
    “唐诗云:‘嫁得钱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看这户人家的气势,不像官宦之家,而又十分富有,必然是一商户,丈夫外出做买卖去了。而又长期不归。年轻的妻子,定然要怀念于他。这个女子望湖沉思,臣断定她在思念久别的丈夫。”乾隆听他说得有趣,含笑点头继而又笑道:“爱卿既知她观潮思夫,那么,朕命你替她作一首诗以记其事。但有一条,句句都要有个‘潮’字。”纪晓岚不遐思索,随即吟道:
    早潮退罢晚潮催,
    潮去潮来日已回;
    潮去不能将妾去,
    潮来可肯送郎归。
    “好诗,好诗。”皇上连声称赞。
    其实,纪晓岚这首诗,并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顺口吟来,应对之速确是惊人,因而受到乾隆皇上的称赞。
    纪晓岚投乾隆所好,随着乾隆帝年龄增长及统治大清帝国时间的增加,他对数字极为敏感,也十分雅好。俩人以数字作诗堪称佳话。作诗要嵌入预先规定的数字,又要保证诗意清新自然,那是难得的。诗中出现数字,那要符合诗意的需要,或者作家本人的爱好,如唐初诗人骆宾王,他喜欢在诗中穿插数字,当时有“算博士”之称,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大诗人杜甫、柳宗元、陆游也作过这类诗。如“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些诗句中都有数字,但它因随诗意而来,并不显得牵强。如果预先定下数字,要作者按数字填诗,那就不容易了。
    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南巡,坐在江边一座茶楼喝茶。那时正是秋天,这日下着蒙蒙细雨。推窗远眺,只见江面上烟雨霏霏,朦胧一片,江心有只小船坐着一位渔夫,正在垂钓,双脚拍打着水面,嘴里哼着渔歌,四周船只很少,远处青山叠翠,那画面十分诱人。乾隆皇帝看得出神,纪晓岚见乾隆皇帝不说话,凑趣道:“圣上,江中好景致。”
    “江色佳绝,卿可赋七言绝句一首,内藏十个‘一’字,如何?”乾隆皇帝沉浸在景色观赏之中,慢吞吞地说。
    “遵旨。”纪晓岚展望江中景色,立即吟道:
    一篱一橹一渔舟,
    一个艄公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
    纪晓岚吟罢,乾隆皇帝算算四句中正好十个“一”字,细细品味诗意,那意境如眼前的一模一样,只是更加有韵味,尤其是“一人独占一江秋”之句,写尽了江中的寂静。
    乾隆皇帝很高兴,禁不住夸赞:“卿真诗才横溢。”
    这种一字诗,清代还有人写过,据传有一位少女诗人,写过一首这样的诗:
    一花一柳一石矶,
    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水一山中一寺,
    一林黄叶一僧归。
    此诗也别开生面,一字虽然如此之多,但并不感到重复。
    相传有人择婿,也以十“一”诗为条件,若能在诗中嵌入十个“一”字,而且情景自然,就允许娶自己的女儿,并奉上丰厚的嫁妆。
    有一年轻人前来应试,在试卷上题道:
    一横一竖正相交。
    一偏一斜一剪刀,
    一子一女成一对,
    一个一个比天高。
    这是第一首,是七言诗,还有第二首,九言诗:
    一横一竖十字路相交,
    一偏一斜分明一剪刀,
    一子一女好成一对儿,

    一个一个笑声比天高。
    这两首诗,都含有十个“一”字,而且,后首藏有一个谜底:十分好笑。不过,比较起来,那位女诗人和这位应试者之诗,虽然符合写作要求,而在意境上却不如纪诗,尤其是应试者两首,为暗含谜底,显得牵强,谈不上诗的韵味了。
    一次,乾隆皇帝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题目,传纪晓岚、彭元瑞来到身边,说道:“适才朕想出一个上联,两位爱卿可对来。”“请皇上赐教”,两人齐声说道。
    只听乾隆吟道: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月扬帆离古寺;”这一联确实难度不小,既有合字,又有拆字,最后一字还要落到第一句的末字上。并且皇上的未句用的是《千家诗》中的一句,彭元瑞正在思索,听纪晓岚对道:“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皇帝听了立刻称赞。彭元瑞见纪晓岚的对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用了《孟子》中的现成句子,并且有规劝皇上的意思暗含其中,确是一副好联,难怪皇上连连叫好。彭元瑞想自己也能对得出来,只是不如纪学士敏捷,在这方面争不过他,甘心情愿地退避三舍了。
    乾隆南巡到苏州,想起了天平山半山腰上的白云泉。天平山有三绝,即是怪石、清泉、红枫。对这里的怪石、红枫,乾隆都已有过题咏。唯独这白云泉,还有过难住乾隆的故事,上次皇上南巡时,乾隆一路上为沿途名泉序名已多,第一泉在镇江金山,第二泉在无锡惠山,第三泉就在苏州虎丘,当来到天平山,尝过白云泉的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