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那天刚进宫门,就被太监拦住了,非要他讲个笑话再走。
    纪晓岚急忙推辞:
    “不可,不可。今天我有急事,耽搁不得!”三个太监围着他不依不饶。一个说道:“你别耍滑!总说有事来推脱,好久没听你的笑话啦。这次不把我们几个说笑了,你就别想走!”纪晓岚见不讲不行了,就说道:“我讲我讲。有一对夫妇,生了三个儿……”说到这里,他把话停下来,一声不响盯着太监们。
    太监急于知道下文,急着问道:
    “三个儿怎么样?”
    “三个儿,下边呢?”
    “下边还有什么?”
    纪晓岚一本正经说道:
    “下边什么也没有!”
    太监们哪里肯依他,便催促说:
    “这哪能叫笑话儿!没把人说笑,你接着往下讲!”“下边没有了不行,不放你走!”“下边怎么没有了?”纪晓岚微微一笑,口中说道:“下边就是没有了,你们自己摸摸……”说着拱手告辞。
    “啊?……”
    太监们一楞,继而明白过来,是纪才子又把他们耍笑了。
    待要拉住他,他已经匆匆远去。
    此后,纪晓岚的名声越来越大,连皇上也知道了,常常被宣召入宫,渐渐得到皇上的宠爱,远远超出他这时的身分地位,一名小小的庶吉士,便得到了这样的殊荣,为同僚们羡慕之极。最引以为自豪的,是纪晓岚的几位业师,刘统勋、孙端人等人,只要一有机会,便在士林中夸耀纪晓岚,听者也对他们的慧眼赞佩不已。一时间,纪晓岚成了朝中颇为驰名的人物。能获得老一辈的认可和美言,关键是要表现出才气,而不是老成之气,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心理学道理,就是年长者天生讨厌比自己还圆滑世故的小辈,他们绝不会为这样的小辈说好话的。纪晓岚恰恰无意中利用了这一点,充分表现他的才气,无所顾忌地表现他的才气。
    一次,乾隆皇帝在宁寿宫花园的萃赏楼设下御宴,和几个亲近的大臣饮酒赏月,同消暑热,在座的有董曲江、梁诗正、刘墉、纪晓岚等人。这场酒宴丰盛异常,山珍海味无奇不有,大臣们一个个推杯换盏,边谈边饮,痛快淋漓。
    正在欢乐之际,萃赏楼外忽然狂风大作,紧接着就是电闪雷鸣,一场暴雨顷刻间扑天盖地浇落下来。萃赏楼的门窗闭紧之后,闪电不时射入室内,雷鸣之声不绝于耳。君臣几人感到在风雨交加夜宴饮,确也别有一番情趣,更添了几分酒兴。乾隆皇帝听着外面突如其来的风雨雷电,一时来了灵感,便向众臣说道:“诸位爱卿,窗外的风雨,使朕十分动情,忽得一联,诸位爱卿对之如何?”
    在座诸臣连忙说道:“请万岁赐联!”
    乾隆皇帝把头一扬,高声说道:“朕的上联是:‘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作阵。’”众人听罢,一齐叫好。这一联气势磅礴,形象生动,非比寻常,是难得的佳句,真不愧出自皇帝之口。梁诗正、董曲江等人,久侍乾隆皇帝,颇有与圣上唱和的经历,知道乾隆皇帝好居人上,爱慕虚荣,不敢妄然出言,遂停下酒杯各自思考起来。
    罗锅子刘墉虽只比纪晓岚大四岁,但经历丰富,阅历深广,比纪晓岚显得深沉得多。这时他想道:圣上此联,非同寻常,若在气势上压倒他,或者与它平行,就可能惹得皇上不高兴,一旦惹恼他,降下个犯上之罪,那还吃罪得了?可如果以平常之句对之,就显得自己无能无才,落下个别人说笑的话柄岂不尴尬?不如藏拙为妙!
    可这时乾隆皇帝正好把目光落在刘墉身上,刘墉感到无所适从,于是干脆跪倒在地说道:“万岁御联,气象齐天,为臣,才疏学浅,无词以对,自愿居下。”
    乾隆皇帝听完哈哈大笑,正巧这时纪晓岚想出了对联。纪晓岚心想,我纪晓岚科举出身,未袭家族荫德,全靠才气和机智立身于世,不像刘墉,出身豪门,显不显才气无所谓,既然皇帝出了对联,我就一定要对出来。于是,他在座中抬头看着乾隆皇帝,等待机会说话。乾隆皇帝见他跃跃欲试的样子,便向他说道:“看来纪爱卿已经想好对句,何不对来让朕听听?”
    纪晓岚本没有刘墉几个人城府深,见皇上点到了自己头上,便顺口答道:“万岁容禀,此联可对:龙王宴客,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
    乾隆皇帝听了,此句气势恢宏,不在出句之下,顿时心上生出不悦之情,只见他脸一沉,说道;“纪爱卿,你好大的......”
    乾隆皇帝想说“你好大的胆子”,“胆”字还没有出口,早被纪晓岚看出来了,他此时的心情,不由得心中一惊,赶忙把话抢了过来:“臣好大的肚子,您看我能吃能喝,像个酒囊饭袋不是?”说着,纪晓岚腆起了他的大肚子,把嘴一撇,做出一副滑稽可笑的姿态,把乾隆皇帝注意力转移了,皇上和在座的大臣被逗得大笑起来。
    纪晓岚见皇上已经转怒为喜,眉头一扬,连忙解释说:“圣上为天子,风雨雷云,任从驱遣,威服天下;臣乃酒囊饭袋,故视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圣上神威齐天,为臣只不过是大腹便便罢了。”
    经他这一番自我解嘲,乾隆又感到几分得意,转而寻思,对此上联,还真是非此下联莫属。再说因对对而降罪,也显得自己太无容人之量呀!便笑着说道:“纪爱卿,你好大的才呀!”纪晓岚又一次达到了自己显才的目的。

方圆实战:早年以勤奋正直求取功名,晚年以圆滑世故立身于世

    求取功名,不搞阴谋诡计,走正道儿,这是“方”;投机取巧、讲求巧劲儿,这是“圆”。纪晓岚在求取功名方面先“方”后“圆”,早年以勤奋智慧立身,以圆滑奇巧辅助,老年则以圆滑变通为主,塑造不倒金身,博取功名利禄。
    纪晓岚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展一代英姿、开一代风范、成一代文宗,之所以被称为风流才子、“诙谐大师”,之所以举世闻名,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靠的是他的才气、正直、勤奋,决不是阴谋诡计,更不是圆滑世故。
    纪晓岚小时候学《三字经》,过目不忘,念几遍就背熟了。接着,又背《千字文》,刚满一月,小纪晓岚已经是倒背如流。纪晓岚8岁的时候,已经读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接下来便是读《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后来他到了北京,为了增长学识,扩大见闻,交流心得,便和刘墉等一帮年少学优的官宦子弟结交往来,结成了“文社”。文友们常聚在一起,研讨经史,比赛诗文,谈今论古,褒贬时事。纪晓岚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谈锋锐利,旁征博引,恢宏恣肆,常以排山倒海之势,力冠群“儒”,不久,这位少年才子便名噪京城。
    对于中国士子来说,科举是一条人生必经的路径,少儿时代的种种学习,无不指向那辉煌的金榜题名,并把金榜题名时作为人生的至乐之一。
    然而,要取得金榜题名又是一条非常坎坷而狭窄的道路,多少士人在这条道路上摔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其情形正如纪晓岚所云:“自数岁受书,孰不期奋身功名耶?一挫于有司,愤矣,再挫,疑矣,数挫以后悔而谢去者不知凡几。”即使如纪晓岚这样的“神童”,也难以在科举途上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清代的科举考试也是一个攀登金字塔阶梯的过程。每个读书的士子都必须通过县试才能获得参加府试资格,只有通过府试才能获得参加由省级教育主管学政主持的院试的资格。只有通过院试考试才可获得秀才,这才有了士人的资格。由此起步,再参加三年一次、由钦派大臣主持的乡试,再考取举人。有了举人资格才能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中试者再参加以皇帝名义主持的殿试,考取进士。到此,士子的路才算走完。由进士出身任官的叫做“正途”,是最受人羡慕的。因为它同那些靠“恩荫”即父祖有贡献,荫及子孙者不同,同与那些捐钱捐物买来的“官”更是有天壤之别。清代满族人员不重考试,但文人不走“进土当官”的路,似乎终生抬不起头来。晚清的左宗棠由举人出身,终生还以为耻辱。强盛的乾隆时代对科名的重视就更不用提了。
    一般说来,士子在考中举人后即获得了入仕的资格,尤其在清初官吏队伍缺乏的情况下,举人都有做官的机会,而到清中期以后,随着这些准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有举人名分的士子便很少有做官的机会,到后来,甚至连进士出身的人也需要等待选用,叫候选。所以就有一些人虽已中进士,但因生活困难等诸种因素不得不含恨离开官场,而早谋出路。
    乾隆五年(1740年),纪晓岚自京师返乡应童子试,此时他已17岁。他并没有一路顺风地通过三级考试,获得秀才名誉和参加乡试的资格,直到四年后,也就是21岁时,纪晓岚才以优异成绩夺魁,并被取入河间郡庠就读。
    即使如此,已并非早成的表现。在那个时代,十三四和十五六岁考取秀才者大有人在。这大概是纪晓岚早年杂学旁搜、博古通今,对八股文不太重视的缘故。
    在初次获得考试成功的喜悦激励下,纪晓岚原想在本年乡试一举夺魁,岂料张榜后名落孙山。据说,当纪晓岚顺利地通过了科试时,曾以优异的学识得到督学大人的赏识。但督学也深为纪晓岚的才高气盛担心,所以在离开河间府前,曾特别将纪晓岚传到寓所加以教诲。
    见面行过师徒大礼后,督学大人即要求纪晓岚和他对个对子,因为纪晓岚是远近闻名的对对子高手,他想借此给纪晓岚以教育。纪晓岚接过督学要他对的一副上联,只见上面写道: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更难,当名秀才不易!。”
    纪晓岚心中疑惑起来,以为学政大人,没有将他这名秀才看在眼里,便自恃年少才高,要对上一副表明心迹、抒发志向的下联,随即写道: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中个进士何难?”
    学政大人皱起了眉头,俄而说道:“为学之道,谦虚严谨,切不可恃才傲物,尔当牢牢记住才是!”
    督学的话讲得语重心长,纪晓岚若有所悟地点头应诺。实际上,督学提醒和教诲,纪晓岚只是听着在理,但当时并没有引为鉴戒,直到乡试过后,才深刻地领会了督学的用意。
    果然不出督学大人的意料,在次年举行的乡试考试中,纪晓岚名落孙山。这是他生平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打击,回到家中,痛悔自己恃才傲物,于是闭门谢客,发奋攻读经义,夜以继日地将自己埋在书堆里,一盏寒灯夜夜闪亮,伴着他度过了几千个夜晚。
    功夫不负苦心人,扬眉吐气自有时。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纪晓岚再应顺天乡试,终于扬眉吐气,以第一名解元夺魁。
    这一年的顺天乡试,主试官为阿克敦,副考官为刘统勋。他们初见同场应试的朱跬之文,大为赞赏,拟定为首卷,及见纪晓岚卷,不禁拍案称绝,改定纪晓岚为乡试第一。
    阿克敦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他与雍正宠臣年羹尧为同年,此次考试,即为纪晓岚座师。也因为有这层关系,纪晓岚与阿克敦之子、乾嘉之际重要人物阿桂成为了好朋友,两家关系极为密切。这是纪晓岚仕途中极为关键的人物。在旧时代,门生与座主是辈份清楚而又关系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士子交往圈中的核心层面。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他是雍正二年进土,性刚直,励清节,曾以弹劾大学土张廷玉、宗室讷亲而声震朝野。曾多次勘视黄河、运河河工,四任会试正考官,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后来纪晓岚在仕宦中受他的教诲和影响很大。因此之故,他与刘统勋之子刘墉一生相交最契。
    房考官为翰林院官孙端人。孙端人“文章淹雅,而性嗜酒。醉后所作,与醒时无异。馆阁诸公,以为斗酒百篇之亚也。”他与唐代大诗人、斗酒诗百篇的酒仙李白一样,有才又嗜酒。据纪晓岚说,当时孙端人对他的才思颇为得意,但对纪晓岚不会喝酒一事不无遗憾。后来纪晓岚主试取中李文藻,李文藻也爱酒,纪晓岚还特别写信和诗报告孙端人,加以取笑,这是后话。
    此次乡试对纪氏家族来说,确实值得庆贺,因为不仅仅是纪晓岚拔得头筹,而且纪晓岚的堂兄纪昭也得中举人,一场联中两人,这是不多见的,况且纪氏家族虽是书香门第,但真正走入仕途的人并不多,所以喜讯传来,合家欢腾起来,前来贺喜的人也络绎不绝。
    第二年,纪晓岚踌躇满志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