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千问-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汝之义与文不合理不巧妙”,“汝之论破不十分”,“汝之救论反驳不完全”,“汝之别论不十分”,“汝之差别论不完全”,“汝之隐闭论不十分”,“汝之开显论不完全”,“汝之断略论不十分”,“汝之综合论不完全是被拙语、拙话、拙谈、拙言、拙说”而宣示败北。

六百八十九、什么是劣论者悲泣而愁?答:劣论者,是贱劣论者、毁失论者、毁败论者,而非完全论者。悲泣者,如“我顾念他事,考虑他事,忆持他事,省察他事。今我豫想全然相反。彼敌者同党多,徒众多,眷属多。然我此徒众不和而不和合,依和合而此议论亦有之胜算。我再为败”,如是言而所有泣言、涕泣、号泣、哭泣、恸哭。此是“悲泣”也。愁者,愁“彼有胜我有败”,是愁“彼有利得我有不利得”,是愁“彼有名声我有不名声”,是愁“彼有赏赞我有毁訾”,是愁“彼有乐我有苦”,是愁、疲、悲泣、捶胸而泣、陷于蒙昧,想:“彼被恭敬,被尊重,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我不被恭敬,不被尊重,不被尊敬,不被奉事,不被敬重,不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此是“劣论者悲泣而愁”之义。

六百九十、什么是得意与失意?答:乃起诤论之彼等有胜与败,有利得与不利得,有名声与不名声,有赏赞与毁訾,有昔与乐,有喜与忧,有好与不好,有亲匿与嗔恨,有得意与失意,有顺境与逆境。由胜而心得意,由败而心失意也。由利得而心得意,由不利得而心失意。由名声而心得意,由不名声而心失意。由赏赞而心得意,由毁訾而心失意。由乐而心得意,由苦而心失意。由喜而心得意,由忧而心失意。由上升而心得意,由下降而心失意。

六百九十一、什么是见此论议、沙门应远离?答:“见此”者,乃于现之斗争、见之口论、见之异执、见之诤论、见之确执而见、观、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之过患。见此之论议,沙门应远离者──云以论议斗争、口论、异执、诤论、确执。或又论议者,是无用之论也──不可行论议,不可行斗争,不可行口论,不可行异执,不可行诤论,不可行确执。应舍弃斗争、口论、异执、诤论、确执,应除去、应灭除、应令之灭无。由斗争、口论、异执、诤论、确执而远离、离、离去、出离、舍离、离脱、应以不限定之心而住。

六百九十二、什么是把取恶见为争论?答:是取六十二恶见中任何之恶见,把取,取着,执受,住着。即是“汝不了知此之法与律,我了知此之法与律,何故汝不了知此之法与律耶?因汝是邪行道者,我是正行道者,我言有伴义,汝言不伴义,应言于前者而汝以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汝以言于前。汝久习之说柚颠覆也。乃指摘汝说之过患。汝已被论破。令解脱行汝说之过患。或又若汝能显论而争论,为斗争,为口论,为异执,为诤论,为确执之云义。

六百九十三、什么是破军行人人?答:“军”者,是魔军也。即身恶行是魔军,语恶行是魔军,意恶行是魔军,贪是魔军,嗔是魔军,痴是魔军。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是魔军。即世尊斯宣示:汝第一军欲、第二军不言乐…勇者胜得乐,依四圣道胜、打胜、破、毁坏、败退一切之魔军,一切之敌对烦恼。故诸阿罗汉、漏尽者云为行“破军”之人人。“行”者是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也。此是“破军行人人”之义。

六百九十四、什么是‘与除遣者合步调,汝之行事为不能’?答:世尊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此等之除遣法。故世尊是除遣者。敌士之普行者与佛世尊合步调共来而角逐,为议论,为谈论,对议论者是不能成功。其因何耶?波须罗普行者是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而彼世尊是最高、最胜、最殊胜、最上、胜妙。譬如兔与醉象合步调,不能共来为角逐。譬如老狐与百兽之王狮子合步调,不能共来为角逐。譬如吞母乳之幼犊牛与绝论之牡牛合步调,不能共来为角逐。譬如鸦与金翅鸟合步调,不能共来为角逐。譬如旃陀罗与转轮王合步调,不能共来为角逐。譬如尘芥中之吸血鬼与天帝释合步调,不能共来为角逐。如是,波须罗普行者与除遣者佛世尊合步调,不能共来为角逐。其何因耶?波须罗普行者是劣慧者、贱劣慧者、下劣慧者、卑贱慧者、劣小慧者、小慧者,而彼世尊是大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利慧者、择慧者、慧分别善巧者、明了智者、证得无碍解者、得四无畏者、持十力者、人牡牛、人师子、人龙、人良马、人轭兽、无边智者、无边威力者、无边名声者、富者、大财者、有财者、指导者、调伏者、教导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观者、是令欣乐者。彼世尊是未起之道令起者、未生之道令生者、未说之道之说者、知道者、解道者、达道者也。又现随顺道彼世尊之诸弟子,于世尊之后以世尊为模范具备诸德而住。彼世尊是知应知者,见应见者,具眼者、具智者、具法者、梵者、告示者、告说者、义之将来者、不死(甘露)之施与者、法主、如来也。于彼世尊无有以慧不能知者、不能见者、不能解者、不能作证者、不能触者也。通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法由一切行相而现来于佛世尊之智门。所有应知,应知之物,彼无论自义、他义、自他之义、现世之义、来世之义、明白之义、甚深之义、秘密之义、隐蔽之义、未了之义、已了之义、无罪之义、无烦恼之义、净白之义、第一义之义、其一切作用于佛智之中。一切之身业是随佛世尊之智而起,一切之语业是随佛智而起,一切之意业是随佛智而起。对过去于佛世尊有无障害智,对未来于佛世尊有无障害智,对现在于佛世尊有无障害智也。可知之范围者皆是佛智,有佛智之范围一切皆是可知的。佛智是限界可知,可知以限界佛智。超越可知无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无可知之义。彼等智与可知之法相互在同一限界。譬如正相合致之函盖二者,函无余于盖,盖无余于函,相互在同一限界,如是于佛世尊之智与可知是相互在同一限界。可知之范围皆是佛智,有佛智之范围一切皆是可知。佛智是限界可知,可知的以限界佛智。超越可知无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应无可知之事物。彼等智与可知之法相互在同一限界。于一切诸法佛世尊智之作用。一切诸法是关系于佛世尊之意门转向心,关系于意门速行心,关系于作意,关系于心之生起。佛世尊智之作用是对于一切有情。世尊知一切有情意乐,知随眠,知所作,知信解,了知小尘垢、大尘垢、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易教化、难教化、能、不能之有情。含天、魔、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门、婆罗门、天、人之人人是于佛智中而活动。譬如无论如何之鱼、龟乃至吞舟之大鱼亦皆活动于大海之中,如是,含天、魔、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门、婆罗门、天、人之人人是于佛智中而活动。譬如无论如何之鸟乃至金翅鸟亦皆活动于虚空之方域,如是,舍利弗等有慧之人人亦均活动于佛智之方域。佛智遍满天、人之慧而胜彼。又所有贤刹帝利、贤婆罗门、贤居士、贤沙门之总敏而长于议论,有射穿毛发之练达而能以慧解摧破他之诸恶,而此行之人人,频行质问,近于如来,在质问秘密、隐蔽之义,彼等之质问依世尊解说解答。且其解答之理由、说示而至彼等归投于世尊。如此世尊所谓由慧而极耀。此是“与除遣者合步调,汝之行事为不能”之义。

六百九十五、什么是由戒与务不言净?答:“由戒与务不言净”者,虽由戒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虽由务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虽由戒与务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又“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乃亦非斥见、闻、智、戒、务。见亦是所盼望。即(一)有布施,(二)有献供,(三)有祭祀,(四)有善作、恶作诸业之果报,(五)有此世,(六)有他世,(七)有母,(八)有父,(九)有化生之有情,(十)于世间正生活正行道,且自通达作证此世他世向世人宣说有沙门、婆罗门十事之正见。闻亦是所望者。即他人音声之契经、祇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罗。智亦是所望者。即是业作智、谛随顺智、神通智、等至智。戒亦是所有望者。即是别解脱律仪。务亦是所有望者。即是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粪扫衣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时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之八头陀支。又彼“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虽唯正见,虽唯闻,虽唯智,虽唯戒,虽只于务亦无得内寂之事。又虽无为此等诸法亦不得内寂。但此等诸法是可得内寂、证得、触得、作证资粮之原因。此是“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之义。“放弃此等无取著”者,希望此等不善之诸法绝对舍断,希望对三界之诸善法不爱著。黑分之诸法绝对舍断、舍断、根绝、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为未来不生起之物故,且对三界之诸善法无爱著故,不执,如斯者不执取,不住著,又对彼等不可执,不可执取,不可住著。如斯,是“放弃此等无取著”之义。又爱、见、慢亦被舍断、根纯,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未来不生起故,如斯不执、不执取、不住者。如斯是“放弃此等无执者”之义。又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亦舍断,根绝、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对如斯不执,不执取,不住著。如斯,是“放弃此等无取著”之义。
六百九十六、什么是“不热望有不依寂”?答:“寂”者,是贪之寂故为寂。嗔之寂故为寂。痴之寂故为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静故,烧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是寂、寂静、消灭、安息。此是寂也。“不依”者,是于依有爱依与见依之二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于眼,不依于耳,不依于鼻,不依于舌,不依于身,不依于意,乃不依、不执、不执取、不住著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之诸法。此是“不依寂”之义。“不热望有”是不热望欲有,不热望色有,不热望无色有。此是“不热望有不依寂”之义。

六百九十七、什么是龙象恶见不取著?答:“龙象”者,(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二)不行故是龙象。(三)不来故是龙象。(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者云何?罪恶者有杂染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赍于未来之生老死是恶不善法。(二)不行故是龙象者云何?是不行欲趣,不行嗔趣,不行痴趣,不行怖畏趣,不依贪而行,不依嗔而行,不依痴而行,不依慢而行,不依见而行,不依掉举而行,不依疑而行,不依随眠而行,不依违和之诸法而趣,不被导,不被带去,不将来。如斯“不行故是龙象”。(三)不来故是龙象者云何?依须陀洹道令舍断所有烦恼不再来,不回,不还。依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令舍断所有烦恼不再来,不回,不还。如斯是“不来故是龙象”。“其等龙象不取著而论者”,是龙象不可取、取著、执、执取、住著、而不论、不可语、不可话、不可说明、不可言说其等诸恶见。即不可论,不可语,不可话,不可说明,不可言说:“世间是常…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理,其他为虚妄”。此是“龙象恶见不取著”之义。
六百九十八、什么是吠陀者?答:此中,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之智、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观慧、观(毗钵舍耶)、正见也。吠陀之达人是依其等吠陀到生老死之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达不死、到涅槃、达于涅槃也。又到吠陀(诸受)之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依诸受到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