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想象力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响了诗歌的题材和语言。华兹华斯提出诗人应该:“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尽量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法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也鼓噪要求创作的真实和自然。无疑,抒情诗成为英国和法国浪漫派的强点。

  德国浪漫派偏爱叙事体。施莱格尔就把“传奇”(roman)与“浪漫的”(romantisch)直接相联,主张叙事体就是浪漫的形成。这些作品往往情节淡化,性格模糊,缺乏统摄全文的主题或情绪。不管其形式多么广泛,我们仍可看出浪漫主义叙事体的两个主题:忏悔性的和历史的。前者具有明显的自传成份。如华兹华斯的《序曲》、拜伦的《查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歌德的《维特》、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风行一时。后者给浪漫派提供了缅怀过去的场所。雨果的 《巴黎圣母院》、蒂克的《弗兰茨·斯特恩马尔德的漫游》,虽不是历史的复制,但也唤起了人们对美好过去朦胧而美好的联想。英国司各特的一系列历史小说通过描写苏格兰这块神奇地方的历史,使人们对遥远事物产生了渴望。这些都是叙事体的典范。

  戏剧这一体裁不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镇,但也值得一提。法国是戏剧的中心。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家的三一律挣脱了传统的束缚,崇高别致的地方色彩,在对白和行动两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活力,在传统的基础上,力图实现他们对真实和自然的追求。德国的蒂克、诺瓦里斯都写过戏剧,但重要的戏剧家只有两位,即扎哈里亚斯·维尔纳和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自然之骄子

  有人曾这样概括英国人,说他们是最有毅力而同时又最有进取心的民族,他们最爱恋家人而又最喜欢旅行。这种气质在浪漫主义诗人身上体现得更是鲜明。可以说,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华兹华斯把“自然”二字大大地写在他的诗中,描绘了一幅幅英国北部山川湖泊和乡村居民的图画,其细腻的程度并未影响自然的宏伟。而以历史小说著称的苏格兰作家司各特笔下的自然简直可以和植物学家所描绘的自然相媲美。济慈热衷于古代风格和希腊神话,同时又具有天生的感觉本能。在他的诗中,几乎动用了他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品尝、去呼吸、去感觉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灿烂的色彩、美妙和声音和芳香的色味。爱尔兰的浪漫作者穆尔简直是敏锐感觉的化身,他仿佛生活在大自然一切最珍奇、最美丽的环境之中。他笔下的阳光使我们目荡神迷,他诗中的夜莺使人们如醉如痴。拜伦和雪莱更是自然之骄子。就连他们的政治色彩颇浓的《唐·璜》和《倩契》中也点缀着美丽的自然。因此,尽管有人说柯尔律治是超自然主义者、拜伦是革命的自由主义者,司各特是个怀旧主义者,其实,我们不妨说他们都是自然的热爱者。

  英国的这些诗人们首先是乡村的热爱者。这些诗神总是乡间别墅和农庄的常客。华兹华斯在他的农庄里度过了他的一生,其诗给人一种农庄的宁静和健康之美。苏格兰诗人彭斯就是天才的农民诗人,在泥土中构思出他那天籁一般的诗情。拜伦的叔父死后,不仅给他留下一个贵族头衔,还给他遗下纽斯塔德修道院。尽管拜伦后来不得不终生离开自己的家园,他始终没有把它转让出售。司各特对于土地的热爱使他购买了厄博斯福庄园,时而在此庄园里宴朋请客,时而顶风冒雨涉足于户外的自然。他在湍急的溪流中跋涉;骑着马奔驰在苏格兰的高地;白日冒雨漫游,夜晚打着火把去刺鱼,庄园附近的埃特里克森林几乎出现在司各特的所有作品中。

  英国的诗人们除了眷念他们的家园之外,另一爱好就是大海。我们知道英国继西班牙之后一直是海上霸主,英国的作家们也一直是大海的最佳读者和描绘者。他们的诗中无不洋溢着大海的清新和自由的气息。对于英国诗人来说,大海就是自由的象征。华兹华斯在他的《献给自由的十四行诗》中这样赞美大海:

  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海的

  另一种是山的;每一种都声震天庭;

  一代又一代,你一直观享着这两种声音,自由女神啊!它们的音乐使你最为倾心!

  而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吟》给我们敞开的却是大海的恐怖和战慄;坎贝尔的《英国水手歌》又是一首赞美英国水手的英雄主义和力量的赞歌。拜伦的《查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中都可听见大海波涛的汹涌。

  有时候,这些英国诗人使你觉得他们都具有英国贵族的那种闲情逸致,就像闺房中的贵族妇人一样,身边时常带着自己喜爱的宠物。这些诗人们几乎都很喜爱动物,也很熟悉动物。拜伦对马、狗和各种野生动物的喜爱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以至于常被人说成这是为了表示对人类的憎恨。司各特迁居厄博斯福庄园时,身边带有一窝火鸡、小马、猎犬和哈巴狗。我们千万不要误认为土地、大海、动物就是这些诗人们所追求的一切,在热爱自然的背后,英国诗人们追求着一种个人的独立性。一个美国作家对于英国人的这种特质作过这种描述:“这个岛上的人,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岛。”的确,谁又会像拜伦那样独自抵抗着整个英国向他涌出的洪流呢?司各特、拜伦和穆尔是好朋友,但各自干着各自的事,没有哪个国家像英国这样浸透着个人的独立感情。

  从这种对个人独立性的追求延伸出对正义的追求。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几乎都以追求正义而著称。有的是一种强烈的愿望,把这种愿望化在自己的诗中;有的将这种愿望化为行动。拜伦、雪莱援助一切被压迫民族,前者甚至为此而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华兹华斯从密尔顿那儿继承了这一传统。坎贝尔也准备以这种情感的力量来对抗世界。

  诗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

  有人用“他的脸部表情十分严肃,举止庄重,几乎是一副庄重的气派;可以说,他像是个年轻的卫理公会牧师,说话的声调单调而令人厌倦”这样几句话来描述英国前期浪漫派作家华兹华斯。这就是那位对一切外在的自然现象天生具有特殊的感爱能力,故而开创了一代新诗风的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于 1770年 4月 7日出生在英国北部的律师家庭里。八岁丧母,随后被送到以湖山著称的寄宿学校,从此便与自然结上了不解之缘。13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人世,舅父和祖母负责照管几个孩子。华兹华斯与其妹多萝茜关系最密切,两人终生相亲相依一直是英国文坛上的佳话。

  1787年,华兹华斯进入剑桥大学,熟读了希腊拉丁文学,同时掌握了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1790年,他徒步旅行法国、瑞士和意大利。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他感受到法国革命和革命刚胜利时人民的欢欣鼓舞,并用这样的诗句来歌颂革命:

  幸福啊!活在那个黎明之中,年轻人更是如进天堂

  这时的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他把它称为是一场表现了人性和完美的革命。在法国,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一年后,他第二次去法国时,认识了一位名叫安耐特·华隆的法国姑娘。次年,他们生了一个女儿。但这门亲事却遭到了他舅父的反对。1791年年底,法国革命激化,群众冲进国王的住所,逮捕了国王的同情者。一月以后,群众又冲进监狱杀了几百个保皇党人。华兹华斯见此情形,突然于1793年离开了自己的爱人,悄悄地回到了英国。

  回到英国后,华兹华斯经历了几年的痛苦时期。除了经济上的困难外,他时常为回不到自己爱人的身边而沮丧。加之,法国内部斗争更加激烈,他的吉伦特朋友也因此而受到雅各宾派的镇压,一种双重的幻灭感袭扰着他。

  正当他走投无路时,他的一位同学去世了,却留给他九百英镑。这使得他能与其妹迁居乡间,实现了他那从自然的灵魂中探讨人生意义的志愿。

  1759年对于华兹华斯来说是个幸运的年头。这一年,他们兄妹俩首次遇到了柯尔律治。他们相见如故。于是兄妹俩决定迁到柯尔律治的地方居住。从此,三人一起散步,一起长谈,互相启发。1789年他们共同的成果《抒情歌谣集》问世。

  此书中华兹华斯所写的最主要的作品是《丁登寺旁》,这是他最优美、最深刻的诗篇之一。他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对自然的激情。他写道:

  因为那时的自然,(童年时代的粗犷乐事已成往事的欢快嬉戏)

  就是我的一切。我那时的心境

  难以说明。嚣喧的瀑布

  像激情萦绕在心。巨石、高山、幽深阴暗的丛林,它们的色和形,都曾经

  使我倾心;一种爱和感情,不需要用思想赋予它们。

  深奥的魅力,也无需增添

  不凭借视觉直观的情趣。

  华兹华斯描写自然时仿佛是在描写一种早已消失的感情,一种在转变期的年龄只存在过一瞬就化为反省和疑问的感情。华兹华斯不断地积累自然的印象,以便加以深思和完全吸收。以后,再把这类印象从灵魂的库存中取出,重新审视、欣赏。如他在这首诗中告诉我们,他在青少年时期从自然美中直接感受到的激发热情的欢乐,怎样在成熟后的年月里转化为对于自然的类似于人的情绪的宁静的吸收。但这首诗中最出色的一段是华兹华斯描写珍藏内心蓄意保存的自然印象对心灵产生的宁静影响,他写道:

  这些美好的形体

  由于我长时期离别,对于我

  曾仿佛是盲人眼前的风景

  然而,当我独处一室,置身

  城镇的嚣闹声中,感觉到

  疲倦的时刻,却常常使我

  从血液、从心底尝到甘甜,甚至进入我更纯净的思想

  使我恢复宁静:还使我感受

  未能记住的欢悦,那种欢悦

  也许,曾以并非微小的力量

  影响过一个善良人美好的岁月

  和琐细、无名、早已忘怀

  却充满爱和善意的行为

  这一节诗说明他所熟悉的地方在他心中产生的不仅是转瞬即逝的快感,而且还成为了他未来岁月的精神支柱。

  除此而外,《抒情歌谣集》中还有许多其它优秀的诗篇,如写乡下贫民生活的《老猎户西门·李》、写儿童心灵的《我们七个》、直抒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其道》和 《写于早春》等等。1801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又加了《露西之诗》。这一组诗是诗人所写的爱情诗。诗中的主人公露西究竟是谁,至今仍无一致的定论。组诗中有首叫《我有过奇异的激动》的诗,写的是如昼的月夜,情人骑马前行,最后突然的一声大喊,月亮下沉,死亡来临。幽静、快乐的情节嘎然而止,供读者回味无穷:

  我有过奇异的激动

  我不怕把它说出,但只说给多情的人,我曾有过的遭遇。

  那时候我爱的姑娘

  每天都像玫瑰一样鲜艳,我在一个月明的夜晚,骑马走向她的家园。

  我看着头上的月亮,它把广阔的草原照耀,我的马快步而上

  已到我喜爱的小道。

  ……

  马儿继续前进,蹄声响亮,不停地一直向前,突然间那下降的月亮,一头栽在她的屋子后面。

  多么熟悉而奇怪的念头,一下子钻进了情人的头脑,“呵,慈悲的天”我对自己喊叫,“也许露西已经死了”。

  华兹华斯还写有数百首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体由意大利的彼特拉克首创,传到英国后,曾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风行一时,成百的诗人曾借这一形式歌咏爱情或抒发自己的感觉。莎士比亚便是其一。弥尔顿也运用这一诗体抒发他对天主教君王屠杀新教徒的义愤和自己的眼睛失明后的悲壮心情。但接着,这一诗体就像过时了的衣服一样不再出现在诗人的笔下,直到十九世纪华兹华斯才又重新恢复了这一诗体的光荣。在这些诗中,他继续表达他的城市生活及其烦嚣已经使人忘却了自然,人因此而受到惩罚这一观点。他觉得无尽无休的社会交往消磨了人的精力和才能,损害了人心感受纯朴印象和灵敏性。如下面这首诗:

  人世的负担过份沉重,起早赶晚

  收入支出,浪费着我们的才能

  在属于我们的自然界,我们竟一无所见,啊,蝇营狗苟使我们舍弃了自己的性灵!

  向月亮袒露胸怀的这浩瀚大海,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