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俘营奥运会纪实-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本章仅从中华俘虏政策的视角,采用真人真事、管窥蠡测、雕鏤组绣、集腋成裘、鉴往知来、以微知明的手笔,将精选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个故事编纂而成。这对于加深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些“最可爱的人”在朝鲜战场上所采取的真善美的俘虏政策、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怀和所展现出的真善美的形象与中华文明史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秀的“谋略和大度”


  封建时代,君王的心胸气度,对于驭臣治国,有着重大的关系,尤其在打天下的时候更是如此。春风大度,不念旧恶,才能宽大政敌,化敌为友,化敌为臣,使其为自己所用。如果心胸狭隘,则正好反之。
  东汉开国君王刘秀(公元前6年…后57年),可谓封建统治者中春风大度,不念旧恶的典型。他为人不仅有谋略,还有气度。作为政治家,谋略和大度,是两种极优秀的品质,两者兼备,才会得民心。若是有谋略而无大度,对待臣民必然残忍;如果有大度而无谋略,必然是懦弱无能。
  作为政治家的刘秀,首先是胸怀韬略,然后做到胸襟宽阔。当初在刘玄手下为将时,对于杀害他哥哥的朱鲔,却能以和颜悦色相对,闭口不提在昆阳保卫战中自己的战绩,也没有因自己哥哥的被害而耿耿于怀,不为哥哥穿丧服,言谈饮食与往常一样。这一切,使刘玄深信刘秀的忠诚而感到内疚,下令任命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竭力想收住刘秀。其实,刘秀的内心却十分悲痛,只是在晚上一人伏在床上暗自流泪而已。经过不断的建立威信,掌握兵权之后,刘秀突然倒戈,开始与刘玄争天下。最后,刘玄被打得一败涂地,被迫投降。本来,刘秀此时可以为哥哥报仇了,但是,富有战略眼光的刘秀,不但没杀刘玄,反而对他加以保护,又一次展示了刘秀的胸襟气度。等到刘秀攻下了济阳,活捉了朱鲔,不但没杀仇人,反而封朱鲔为济阳太守。正是这种宽宏大量,使朱鲔为其征战立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当时,还有一支与刘秀争天下的农民起义军——赤眉军。两军对垒,历经苦战后,赤眉军首领刘盆子终于战败而降。刘秀根据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和《孙子兵法》:“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的作战原则,制定了正确的俘虏政策:凡投降者,一个不杀;对刘盆子也一分为二,肯定了他过去的功绩。刘秀对刘盆子评价说:“你有三大功劳:攻城破邑,四出征战,自己的原配妻子不曾抛弃,这是第一件;嗣立君王能选择汉宗室成员,这是第二件;其他的人在被迫投降时,都要将自己立的君王砍下脑袋,以表立功赎罪,而你却能率全体成员归附于我,这是第三件。”后来,刘盆子被封为赵王。刘秀对待赤眉军的策略,可谓恩威并济,先折去其威风,用军队打败他们,然后,再表扬其优点,肯定其成绩,使降臣心悦诚服,不会产生反叛的念头。
  二、诸葛亮的“七放七擒”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期最具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生于公元181年,卒于234年。诸葛亮27岁还没出仕,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将相管仲和乐毅。徐元直向刘备荐举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纵谈天下形势,论述各路军阀的长短优劣,分析刘备光复汉室的条件、途径和前景。他谈吐清晰流利;说理透彻明白,使刘备茅塞顿开、口服心服。不久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攻破成都建立蜀汉后,刘备拜诸葛亮为丞相,在诏书中说:“诸葛亮一向与我心意相投,认真做事,从不怠慢。依赖他,我们就可以光复汉室,使天下重见光明。”
  刘备病重后,把诸葛亮从前线召唤回来,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比魏主曹丕高出十倍,必能平定天下,完成兴隆汉室的大业。如果我儿子阿斗还可以辅佐,就尽力辅助;如果他不成器,你废掉他自立也好。”诸葛亮涕泪纵横地说:“臣我只能是竭尽全力,忠于大臣的节守,奋战至死,永无贰心。”先主刘备对他儿子说:“你与丞相诸葛亮先生共谋大业,你要象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阿斗继位不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接着又担任益州牧,国家事情,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率大军征讨叛军雍开和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雍开平定后,孟获凭着自己的骁勇和智慧,招兵买马,继续与蜀汉对立。诸葛亮知道孟获有勇有谋,在边境地区又很有威望,便不忍伤害,一心要活捉他。诸葛亮训令军队:“孔子有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对待孟获也应这么办,智擒孟获后谁也不准虐待,愿留则留,想走便走,任其自便。”孟获执拗任侠,被擒不认输,释放后又继续来讨战。擒而又放,放而又擒,如此7次,最后孟获确实口服心服了,才决心归顺汉室。不久,他称帝的那片土地划入了蜀汉版图,孟获本人也被委任边关重将。
  


祖逖的“释放策略”


  公元266年,祖逖生于官僚家庭,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东晋名将,祖先世代为官,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青少年时代的祖逖行为洒脱,不重仪表,也不肯读书。然而祖逖生性豁达大度,年长后喜欢结交朋友,又轻财好义,常常帮助别人,他的宗族邻里都很敬重他。后来祖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广游四海。人们都称赞他有济世之才。祖逖在24岁时离开了遒县老家,来到中原,与刘琨一起任司州主簿,两人成为好朋友。
  当时,西晋王朝还处在“太康之世” (公元280——289年)的繁荣时期,可是在繁荣背后已经潜在着危机。这使祖逖和他的好朋友刘琨忧心忡忡。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90年去世,由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称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所以他做了皇帝后,由杨太后的弟弟杨骏辅政,朝政控制在外戚手中,这引起了司马氏家族的不满。从公元291年到公元306年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一场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因为先后参与这场动乱的有司马氏的八个王,因此史称“八王之乱”。八王混战的结果,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原人民死于战争中的有30万人之多。公元306年,晋惠帝病故,他的弟弟司马炽继位,称晋怀帝,年号“永嘉”。公元311年6月,匈奴族刘汉军队攻陷洛阳,晋怀帝被杀害,历史上称为“永嘉之乱”。中原人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逃迁到南方,中原地区的官僚士大夫也大都迁居到南方。
  大约在公元311年的年底,祖逖与自己的宗族、乡亲、佃客和部曲(私人武装)数百家,一起逃往江南。在路上,祖逖与大家同甘共苦,祖逖又善于组织指挥,所以得到大家的拥护,被推为“行主”。祖逖到达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时,接到了左丞相琅邪王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州的最高长官)的任命,不久又接到军咨祭酒的任命,于是祖逖率领宗族等继续南行,渡过长江,到达京口(今江苏镇江)。
  当时南迁的士族官僚们只求偏安一隅,并不积极要求恢复中原,重返故土。但是,祖逖与众不同,他暂时避乱南方,不求苟安,心存大志。313年的一天,祖逖向司马睿提出北伐的主张。司马睿无意北伐中原,只求苟安江南。可是祖逖的北伐主张义正词严,而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响应。所以司马睿不得不同意祖逖的主张,而在行动上并不给予积极支持,只供给一千人粮饷和三千匹布,不给兵器,也不调配军队,让祖逖自己去招募。另外又任命祖逖为豫州(辖境今河南省境)刺史。但当时豫州的地域基本上控制在羯族人石勒的手中。祖逖带领自己的私人武装(部曲)一百余家渡过长江,进军到淮阴(今江苏清江市境)驻屯下来,做前期准备工作。不久,祖逖就招募到二千兵卒,经过训练后就向豫州境内进发。在豫州境内部分汉族人民往往聚众而居,在险要之处建筑城堡,称为“坞”、“堡”、“壁”、“垒”等,推举当地的豪强地主或官员为首领,称为“坞主”。平时耕作,战时防备。祖逖从淮阴率军进入豫州境内后,积极争取中原的坞堡组织归附过来,以壮大自己;同时又设法协调坞堡组织之间的关系,共同对敌。经过祖逖的努力,多数的坞堡组织听从祖逖的指挥,因此祖逖进军顺利,不久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量土地。
  当时也有些坞主依附于石勒,而且都把自己的儿子等亲人作为人质遣送到石勒处。祖逖知道这些后,对他们采取团结的方针,只要他们暗地里听从命令,允许他们表面上依附石勒,因此这些坞主都很感激,他们时常在暗地里帮助祖逛。因此祖逖与石勒的屡次战斗中,势如破竹,战果辉煌。
  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彼”即彼方,“是”即此方,“彼、是”泛指对立双方)祖逖从中领悟到:“彼是方生”就是矛盾的“彼方”出于“此方”,矛盾的“此方”也依托矛盾的“彼方”,矛盾双方相依不离,相互转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因此,祖逖对俘获的石勒将士往往给予优待,然后再释放他们回去。这样就使很多敌方将士投奔到祖逖这边来。有一个袱阳籍的人受到祖逖的厚待后,率领五百家乡子弟投奔祖逖。
  祖逖生活非常俭朴,克己奉公,不谋私利。祖逖爱护部下,严格要求,要他们下地耕耘,上山砍柴,不搞特殊化。祖逖爱民如子,每到一地就采取措施恢复经济,督促劝导百姓开展农桑生产。豫州地区社会稳定,生产秩序渐渐恢复正常,人民生活暂时得到稳定。因此祖逖深得豫州百姓的敬爱,人们十分感激祖逖。他们歌唱道:“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报恩歌且舞。”意思是说:我们遇到了祖逖将军那样的慈父,没有做俘虏,真是有幸呀。黑夜已过,光明到来,我们饮着醇厚的美酒,吃着蜜样甜的果脯,我们且歌且舞,十分感激祖将军的恩德。可见祖逖的确深得人心,祖逖北伐,把石勒的势力赶向黄河以北,盘踞于关中、河东(今山西境内)的刘汉势力也岌岌可危。
  


狄仁杰的“荐贤任能”


  墨子说:“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墨子·亲士》。(“归”:赠送也)《旧唐书》有“仁杰常以举贤为意,至公卿者数十人”的话。说的是唐朝大臣狄仁杰,以荐贤任能闻名于世,确实是这样。
  李楷固、骆务整二人,原为契丹首领李尽忠的部将,骁勇异常,能征善战,令唐军十分头疼。唐朝边防守将早已视为祸患,便寻找机会报仇雪耻。一次,李、骆两将又率师来攻,唐朝边防守军,巧布战阵,集中兵力,一举击败契丹军,并逼李、骆率众降唐。唐朝大臣围绕对两个降将如何处置问题,意见不一。多数主张斩首示众,以壮军威。可是,狄仁杰却持相反意见,他上书说:“楷固、务整骁勇异常,颇具将才,若能恕其不死,再授其官爵,他们必将感恩戴德,为唐王朝征战南北,将功赎罪。若不分情况,乱杀降将,势必要激怒其它路敌军。这样,就会增加我们战胜敌人的困难。”朝廷诸大臣被狄仁杰说服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委两将以重任。
  数年后,武则天命令李楷固、骆务整率10余万大军征战契丹。两将领利用熟悉敌情和战法的有利条件,抓住契丹弱点,一举破敌,俘获契丹军将领无数。李、骆二将班师回朝,在含枢殿向朝廷献俘。武则天当晚召开慰劳大会。武则天端起酒杯,来到李楷固、骆务整二人面前,亲切地说:“第一杯酒,敬献阵亡将士!”说罢,轻轻洒于地面。接着又说:“第二杯酒,祝贺二位将军凯旋和荣升!”随后,侍臣宣读诏令:“授楷固左玉铃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授务整为右武卫将军。”最后,武则天向狄仁杰敬酒说:“这第三杯酒,感谢你为朝廷荐举了两位战将!”说完,她又是一饮而尽。以后,李、骆两将军更是为唐王朝尽忠效力,屡立战功。
  狄仁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狄光嗣,小儿子叫狄景晖。狄光嗣时任司府丞,为官廉正,克尽职守,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清官。有一天,武则天要宰相狄仁杰推荐尚书郎人选,狄仁杰就毫无顾忌地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命狄光嗣为地官员外郎。狄光嗣到任后,更是兢兢业业,爱民如子,得到多方面的赞许。武则天知道后,非常高兴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