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洽与筹备,北平市学生联合会于11月18日在女一中学内成立。参加学生列名的有22个学校,但除燕京女一中及法商学院,曾有自治机构外,其余皆以个人身份参加。在当时按教育法令要求,是禁止学校之间成立联合组织的。

  学联会成立不到一个月,平津形势日见恶化,教育界五大校长20余名教授发表反对华北自治宣言,殷汝耕在冀东成立自治委员会、冀东号日制飞机在北平上空散发传单,北大校长蒋梦麟被日军传唤,军警搜查北大,并在东北大学捕去学生多人。当时斯诺夫妇留住北平,告诉燕京大学同学说:君等如对国事欲有表示,则宜在12月10日以前,迟则华北易主,便恐不及。因斯诺夫妇是美国人与美使馆有联系,其与学生关系也比较密切,其家中常为学运大本营,学生们对他们的话也很信服。学联于12月3日开第三次代表会议,作出12月9日游行示威的决议。此时恰何应钦奉命来到北平,学生们决定拟请愿书,面交何。会议商讨游行示威详细计划12月四五两日分头准备。12月6日在燕大体育馆最后磋商。参加游行学校计15个单位,即:

  1.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

  2.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

  3.师大各班学生代表联合会

  4.东北大学级长会

  5.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三院学生自治会

  6.交大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学生自治会

  7.北洋工学院学生自治会

  8.朝阳学院学生自治会

  9.华北学院学生自治会

  10.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学生自治会

  11.河北工业学院学生自治会

  12.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

  13.北平今是中学学生自治会

  14.北平艺文中学学生自治会

  15.北平崇实中学学生自治会

  请愿要求共6项:

  一、反对所谓自治运动;

  二、公布中日交涉内容;

  三、不得任意捕人;

  四、保障领土主权;

  五、停止一切内战;

  六、要求言论集会出版自由。

  请愿团组织分工为监察、救护、交通、宣传四组,各组均置领队员与副领队员。遇军警阻拦,由领队员出面说服,如遇殴击,领队员应坦然接受,死伤不避。领队员倒仆,副领队继出。大队队形不散,男校学生写标语,印中英文传单,女校学生检习绷带扎缚与急救止血方法。

  会议慷慨热烈如赴国殇,有泣下者。

  12月9日,北平天气极寒,温度在零下5度,黎明,男女各校学生如期出发,独清华、燕大学生因西直门被军警关闭不得入,城内学生千人,沿途整队,呼口号,散传单,说服军警放出围阻线,沿途经无数阻压,于10时集新华门前,大门紧闭,门前已经围绕数层军警。学生推举代表要求入居仁堂求见何应钦,何应钦已于前一天躲到西山“休息”,由军委会代表侯成出面见学生代表。学生愤怒,又听到燕大、清华同学皆被关在城外,则分两队,一赴东城,拟在外交大楼示威,一赴西城接应燕大、清华同学。其后游行情况据“密勒氏评论报”记者报道:西边队伍行至西单牌楼,遇警察11人,被拦截并放空枪,捕学生数人,领队员任凭警察拳击脚踢或皮带鞭打,既不还手,也不退缩,前仆后继,和声婉劝警察,一同爱国,警察多被感动,任其过去。东边队伍出王府井大街遇军警,以水龙放射,朔风凛冽,领队员几成冰酱,学生亦多受伤,而秩序整齐,纪律如故,外人旁观,皆寄同情,且为中国叹息。

  学生应付警察自有技术,先以传单向其解说,次则高举双手苦求警察勿加干涉,并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应该站在一块儿,千万莫打我们,希望你们跟我们一同打日本。”

  有一领队被警察打倒,第二领队立刻上前,大队仍然向前拥进。警察报以静默。沿途观众,皆知除队长及长官外,警察心里实皆同情学生,且佩服学生之爱国与勇敢。

  12月9日之前,学生酝酿示威游行,当时北平警察局长陈继庵略闻风声,但不知详情,因其职务关系,不得确实情况不便上报。这时北平市长已由秦德纯接任。12月9日这天陈继庵得讯立即派出警察拦阻学生,按照以往惯例,学生队伍可能在警察的驱赶之下而散,可是此次无法昔比,警察不肯卖力,学生队伍组织严密秩序整饬,发展声势无法遏制,陈局长才不得不慌忙去报告秦德纯。

  陈继庵在卢沟桥事变北平弃守后,继任伪北平警察局长,他也做过一件好事,即宋哲元率部撤离北平之时,弃留文职及未通知到的军政人员一万余人。陈继庵在一个月内将这一万人速改成北平户口,以免受人迫害。然而在“一二·九”时,是陈首先下令警察殴打和拘捕学生的。

  陈报秦后,秦德纯马上向宋哲元请示,宋无可奈何地说:

  “军队都没办法,学生又能怎样?”令秦妥善处理。

  秦德纯的回忆录《海噬谈往》曾较详细地谈到“一二·九”。当陈继庵向秦报告时,游行队伍已准备到东交民巷(一说去政整会大楼,一说去日本使馆)。1935年东交民巷使馆正值日本国为值更年,日本得知学生游行消息即派机枪封锁住东交民巷路口,游行队伍到达东交民巷北口(现在正义路北口)时,日本军人已经在高处架起了机关枪,只等游行队伍进入使馆区即开枪扫射。

  秦德纯回忆录中讲到,当时他得到消息,估计学生游行队伍一到东交民巷,日本军人必然开枪,必然发生流血事件,学生血肉之躯必遭无谓牺牲。当时天寒地冻,为学生免遭杀害,秦决定派二十九军官兵用水龙在北口阻止学生游行。据说执行军官曾下跪,跪请学生队伍勿进东交民巷,并传达秦德纯的要求,要求学生到景山南门集中,秦市长接见学生。当时,学生代表陆璀等要求代表游行队伍进入东交民巷,并表示学生游行示威就是要求政府抗战,抗战就要有牺牲,牺牲就从我开始吧!

  秦德纯还布置军警,警卫日侨商店,以免学生冲击扰乱引起外交纠纷和日方寻找借口,其实秦把学生水平估计过低,他们已不再是义和团。他们不再是喝了符水舞着大刀向洋枪队冲去的义和团。中国人在成熟。大部分学生后来都集中到景山南门听秦市长讲话。

  据秦回忆,学生秩序良好,官方用面包馒头茶水等接待游行学生。秦市长首先表示自己也是爱国的,并且随时在准备抗击外辱,要求学生劲气内练,储为大用。讲话得到学生鼓掌欢迎。

  “一二·九运动”,因请愿书未能面递,同学又多受伤或被拘捕,学生愤无所出,决议10日罢课。12月11日,东北大学学生9人又被拘捕,清华同学人心惶惶。13日,南京发表冀察政委会消息,学生疑此将为变相冀东自治,乃发动更大规模示威游行即“一二·一六运动”。

  “一二·一六”之游行,其事前准备较第一次远为周密,其队伍行动概用军队部属,参加单位有44个,人数达7775人(12月9日参加人数约700余人)。规模之大实为空前。从其组织指挥情形而看,系出自富有社会斗争经验者之手。12月16日,原为冀察政委会举行成立典礼之日,因学生示威游行,延缓两天。12月16日学生游行情形如下:

  示威团分五大队,第一队由东北大学领导,第二队由中国学院领导,第三队由北京大学领导,第四队由清华大学领导,第五队由燕京大学领导。集合地点为前门外天桥。传单上只涉及反对华北自治,争取救国运动自由,未对政府攻击。学生出校即遭军警拦截,学生冲出,到南长街口,警察又持水龙向学生喷射,为学生所夺,放水反射,警察四散而逃。

  大队至天桥集合后,就地召开市民大会,吁请抗日。呼口号散传单,市民给予同情支持,争送茶水等。队伍游行至前门大街,遇二十九军武装巡逻队,拦路不许前进,领队向前交涉,二十九军军官回答:“你们是对的,但我们匀奉上级命令,不得不拦。”相持5个小时,学生队伍遂分两路,一向宣武门西行,一向前门北行。西行队伍至宣武门始知门闭不得入,清华女学生陆璀爬入城门,欲扭门锁开城,为军警所执,第二天即释放。清华、燕京收队先归,其他学校同学守坐城外,相持至夜。寒风侵逼,学生终日挨饥忍冻,晚9时后始拟收队,分往东北大学及东城各学校投宿。军警乘黑夜之中,皮带、刀背交下,学生多有受伤。事后检查,重伤者75人,轻伤者297人,被捕者8人,失踪者25人。

  两次学运正面史实虽仅如此,但其波涛动荡至为壮阔。天津(12月18日)、南京(12月19日)、西安(12月18日)、上海(12月14日)、广州(12月12日)、济南(12月16日)、长沙(12月18日)、武汉(12月17日),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响应,游行罢课请愿,反对华北自治,释放平津学生,讨伐殷汝耕。一个月间风潮扩至35个城市,游行示威次数多达65次。是最为普遍的一次鼓动宣传运动。

  “一二·九”学生游行之时,土肥原贤二伪作群众挤在人群中观看,第二天即在《满洲日报》上发表言论,称“此次运动是受国民党和共产党鼓动的。”土肥原的言论也许是他的猜测,或是有意这样解释!国民党鼓动自己的国民反对自己,似是不通。说是共产党鼓动领导则是真的。高桥坦武官于第二次游行翌日向宋哲元提出控告,指控北大校长蒋梦麟、教授胡适操纵学潮,要求驱逐蒋、胡离开北平,并惩办预防不力之军警。

  第二次示威运动之后,学生中大部分主张作第三次游行,但未被学联会接受。学联会接纳了清华、燕京学生要求,组织扩大宣传团,向平汉线附近乡村宣传抗日救国,此议在第四次学联大会中通过。

  扩大宣传团系由平津学生联合会共同组织,分五大队,下分大中小各队及排班,再设常务、交通、组织、总务、纠察、调查、救护各组,悉采取军事化组织领导与方法。

  各队预定1月8日在固安会齐,召开大会。全团学生达3000人,但宣传成绩不佳。民众参加听讲者,好奇者占95%,同情者只占5%。固安之会因宣传口号,发生左右派之争执。

  右派主张,宣传口号只限抗日,左派主张宣传抗日并用倒蒋及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右派愤恨共产党人从中利用,退出宣传团。左派将所余团员重加整编,约定1月10日会于保定。但两日之后,各队均被冀察政务委员会便衣探警分别截回。各团返平后与燕京、清华,东北大学等团体合组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其组织采取民主集中制,实行列宁路线。1936年1月人数为300人,9月发展到1200人,占大学生总人数1A10,此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志士,逐渐成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掌握北方青年地下工作的核心。

  “一二·九运动”的前十天,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抗日救国宣言,呼吁工人、农民、兵士、学生同心抗日。“一二·九运动”之后,中共再度发表告全国学生民众书,对华北学运备致钦敬,并请工农兵学不问信仰与否,一律共同参加抗日,组织国防政府。恰与军警用封禁拘捕手段对付学生成为鲜明对照。青年心理,何去何从自可明了。日本逼取自治,原想防中国赤化,今日反使中国共产党势力深入华北,全民抗战思想深入人心。日本人的失算不在国民政府之下。

  中国近代史有两个明显的特殊现象,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所鲜见。一个是学生运动,一个是汉奸现象(汉奸现象下面再谈)。中国近代史中学生运动迭起,世界各国学生运动都不像中国学运有其鲜明特点,有其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一个王朝的更替,它的前奏都是学生运动。学生运动之后若干年这个旧政权消亡,以学生运动提倡的新思潮,以政党或政权的思想体系建立新的政权。

  举例说:

  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康、梁作为参加殿试学生,率百余名学子,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革新,后来戊戌变法被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旧势力镇压,实则已使大清王朝摇摇欲坠。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覆亡。

  1919年“五四运动”,反对袁世凯21条,袁世凯坐龙廷81天,引起天下大乱。

  1926年,北京“三·一八”学生运动,段祺瑞政府以枪林弹雨对待请愿学生。段政府已在风雨飘摇。

  此次“一二·九运动”牵引世局,至为重大。14年后,国民党被赶出大陆。

  ……

  中国近代史中的学生运动有几个特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