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文教分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有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蓝 


… Page 5…

青”比喻不纯粹)。开始,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后来, 

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国语。 

     “国语”名称行不通。瞿秋白就反对过。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汉 

字改革工作,不仅使“普通话”有了严格的内涵与规范 (即北京语音为标准 

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 

族共同语),而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 



                        用“正”字记数的由来 



    每逢选举时,投票表决的现场监票、唱票和记票人,常用“正”字记票 

数,以此排出醒目的先后顺序。这个简便易懂的办法是由戏院记“水牌帐” 

演变而来。 

    清末民初,上海戏院俗称茶园。看客可边品茶边看戏。那时剧院还没有 

门票,由“案目”(服务员)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每领满5位入座,同事 

便在大水牌 (类似黑板)上写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稍后由案 

目负责计数、收费,到散场结帐时,准确无差错。就这样,在以后的许多场 

合就用“正”字来计数了。 



                          “捉刀”一词的由来 



    世称代人作文为“捉刀”,其源出于这样一则故事。 

    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 

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 

瑛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 

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道:“魏 

王俊美,而丰采高雅,但榻侧捉 (握、提的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 

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曹操听了汇报,派人赶去将使者杀了。 

    后来,人们便称代替别人做事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 

如“捉刀代笔”。 



                            中国速记的由来 



    中国速记诞生于100年之前。当时,因议会的议事内容需要详尽记录, 

繁体汉字无能为力,使清政府大伤脑筋。于是通过日本驻华使馆,聘请熊健 

崎一郎来华担任速记教授,不料熊健崎一郎因故未能应邀。依赖外人此路不 

通,只好遍寻国内,发现北京翻译学院学生蔡玮能用简单符号做课堂笔记。 

再访,才得知原是其父蔡锡勇所传。至此,清廷方知国内早有速记人才。 

    蔡锡勇是福建龙溪人,曾出使美国、日本等国,担任参赞职务。在外工 

作期间,他留心考察外国文化,感到外国人使用拼音文字,且还在研究运用 

速记提高记录速度,既节省时间,又增进效益。而中国汉字笔画繁多,书写 

缓慢,更应有一种速记来作为辅助工具。回国以后,他参照美国凌士礼 (译 


… Page 6…

音)速记,结合我国“音韵学”,写成《传音快字》一书,于1896年秋(清 

光绪二十二年)在武昌出版。初版石印仅印6册。这本专著,是早期几何体 

系的汉语拼音速记。拼写方法是以八方面弧及斜、正、轻、重等笔画,分24 

声,以小弧、小画、小点为32韵。合声韵以切一音,合两笔以成一字,以北 

京音为标准。此书的发表,既是我国拼音文字方案中“速记派”的创始,又 

是我国最早的速记术诞生的标志。 



                          书山、学海的由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句精辟的治学格言。何以称 

 “书山、学海”?溯其源,“学海”一词始见于汉杨雄《法言·学行》:“百 

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百川因为奔流不息,所以 

才能达到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所以永远成不了高山。比喻为学要勤奋, 

方能有成。后常用“学海”比喻知识的博大精深。宋咸淳年间,有一名叫左 

圭的学者,将唐宋名家的野史杂说,汇集成一部《百川学海》。清朝时,有 

一学者曹溶又将历代名家的零篇散帙,汇集为一部《学海类篇》。 



                               公文的由来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其中大量篇幅是“上古典谟训诰之文”, 

即公文。书中有会议记录、战争讨伐、动员令、刑律条例及各种文告。有些 

篇章写得相当精彩而凝炼,堪称上古公文的范例。例如《皋陶谟》就是舜、 

禹、皋陶开会的一次会议纪要。《甘誓》、《牧誓》是战争动员和讨伐令。 

 《酒诰》是戒酒的指示。《尚书》以后,就要数秦初李斯的《谏逐客书》了。 

这些古公文,至今仍闪烁着深刻的哲理和文采。 



                               六艺的由来 



     “六艺”有两种含义。 

    其一,指礼 (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 

字)、数 (算术)六种本领。这是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六艺见 

于《周礼》:“保氏掌谏五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子六艺:一曰五艺,二 

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二,指 《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 

书。见于孔子集语。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的地位抬得很高,因此上 

述六部书在当时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合称“六经”。所以“六艺”这个概念, 

在汉代以后多指儒家的“六经”。 



                               古碑的由来 


… Page 7…

    碑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就在石上、崖壁 

上刻划符号用以记事,这就是碑的起源。 

    我国各个朝代碑的用途、名称、形状不尽相同。商周时期,人们通常在 

宫殿庙宇门前,竖起一块稍加雕琢的长条石,用它来识日影,辨阴阳,这是 

我国最早的石碑。当时除了这种石碑之外,还有一种专为引棺下圹用的石碑。 

碑的正中凿有一孔,为放辘轳用。碑在商周时期只不过是人们日常活动中常 

用的一种石刻器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五次出巡全国。他每到一处,几乎都要立石刻字, 

以记载自己统一四海的功德。这种碑当时叫“刻石”,没有固定的形状,但 

秦始皇却开创了碑上刻字的先例。 



                          春联与桃符的由来 



    据 《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新年到来之时,命 

学士们“题桃符”,他认为学士们题得不大好,就自己在桃符上写了“新年 

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但春联和桃符却不能混为一谈。 

    桃符的出现早于春联。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 

宽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 

类的吉祥语,来驱鬼镇邪,称为“题桃符”。到唐五代时期,便演变成写对 

偶、警譬之句,可以说桃符不过是被春联“附”了体。 

    联语真正称之为“春联”,始于明代。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 

一书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 

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出观。”朱元璋还亲自题了一联:“国朝谋 

略无双士,翰院文章第一家”,送给学士陶安。 

    同时,桃符还有其自身的演变,这就是门神画。春联贴在左右门框上, 

门神贴两扇门扉上。门神除了前面提到的神荼、郁垒之外,到了唐代又多了 

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灯谜的由来 



    灯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群雄崛起,列国纷争,一些游说 

之士为了劝说君王,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 

启发。这种“隐藏”的话语就是灯谜的雏形。当时叫做“庾词”(庾是隐藏 

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 

 “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文心雕龙·谐 

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老虎的难以射 

中,来形容谜的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字作谜面的 

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 



                               书院的由来 


… Page 8…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地方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书院源于唐, 

是在私人讲学的基础上,由官方提倡、赞助发展而成。唐玄宗在长安设丽正 

书院,集贤书院。“书院”一词即源于此。在民间,有不少私人创建书院, 

作为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如四川的张九宗书院,湖南的石鼓书院。 

有的书院有讲学、教授生徒的活动,但还不普遍。到宋代逐步形成制度。 



                               大学的由来 



    大学即高等学府,大学源于我国。2300多年前,春秋时齐国君王齐桓公 

在山东稷下办起一所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创立适应了齐国新 

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上的需要,先后经过6个朝代历时一个半世纪之久, 

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 

家柏拉图创办的学院至少要比稷下学宫晚20年。 



                               太学的由来 



    太学是我国历史上高等学府的称谓。虽在商、周时代已有了太学的雏形, 

但这种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业的最高学府却始于汉武帝时期。汉 

元朔5年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大儒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 

正式设立太学。太学要求学生具有道德,精通《易》、《尚书》、《孝经》、 

 《论语》等经书,质朴、谦逊、节俭、不求闻达,同时应身体健康,不与“坏 

人”来往。在教学形式上,授课与自修结合,以自修为主,并鼓励学生发展 

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研究工作。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崔瑷都是 

当时的太学生。此后历代都设有太学,虽学习内容有变化,但一直是国家最 

高学术机关。到清代末期,“洋”学堂出现,停滞落后的太学逐渐退出历史 

舞台。民国以后就彻底绝迹了。 



                               美育的由来 



    在我国,3000年前的周公旦“制礼作乐”,以此来治理国家。“礼”是 

道德规范,“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艺术。礼乐结合,成为人人 

必须遵循的法规、制度、仪式。而这种法规、制度、仪式又是通过美感的形 

式,把本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变成人们的一种内在要求,因而又是一种 

美育。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把教育从社会政治生活中分化出来,创立了 

古代的教育体系,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这六个科目的内容, 

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孔子的观点,奠定了我国古代美 

育的思想基础,影响长达2000多年。直到近代,美育才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体 

系。 

    西方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古代有某些相似之处,差不多与孔 

子处于同一历史时代的柏拉图,是西方美学和美育思想奠基者之一。柏拉图 

之后的亚里斯多德,更全面地提出了艺术审美的社会功用:一是教育,二是 

净化,三是精神享受。他所总结的这三大审美功用,影响很深远,直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