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至尊者的不朽之灵-薄伽丘和十日谈-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抱定学文志向的薄伽丘只好苦熬六年。他对于枯燥乏味的法律学科,丝毫不感兴趣。日后他在回顾这段生活时,不无感慨地说:“我又白费了六年左右的光阴。我讨厌极了这功课。先生的教导,父亲的命令,及至朋友的规劝,都不能使我安心学习,因为我的好诗是克制不了的。”

  前后算起来,薄伽丘在那不勒斯逗留了十二个年头。这十二年的那不勒斯生活,对于作家来说,是不无裨益的。十二年的荏苒时光,正是薄伽丘接受力最敏锐、好奇心最强烈,思想上由于不断广种博收而迅速成熟的时期。这一段时期中对他一生影响最长久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不勒斯宫庭度过的日子了。

  当时的那不勒斯宫庭比较开明。国王罗伯特是一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君主,诗人彼特拉克称他为当代“国王中无以伦比的人物、学识与德行之友”,在他统治时期,那不勒斯大学从意大利各地吸引来许多学生,而托斯卡纳的画家和雕刻家也在他的都城里从事创作。罗伯特广揽人才,除了封建贵族、早期的金融家、远洋归来的航海家外,还聚集着一批意大利和法兰西的文人学士,有些还识得希腊文,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其中就有当时已经声名赫赫的彼特拉克。薄伽丘有机会参加了宫庭的一些社交活动,结识了许多人文主义学者,扩大了他在文化领域中的视野。他与彼特拉克相见恨晚,尤其志同道合,一场保持终生的真挚友谊由此而开始。

  彼特拉克 (1304—1374),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他在文学上的功绩主要有:他是人文主义的先驱;他是轻快优美的 十四行诗的完成者。他从小受古典文化教育,成为一个通晓古希腊文学、诗歌的学者。早年旅居普洛温斯多年,曾游历法国、弗兰德斯和德国各地,搜集希腊、罗马古典抄本,深入阅读和研究古罗马作家的著作,向意大利市民阶层宣传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诗歌。他曾说这两位大诗人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要吸取古代人现实主义的人学,用来观察现代的种种社会现象。他与教廷上层人物联系甚密,目睹教皇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情形;同时,他又同佛罗伦萨的进步学者频繁通信,促使他开始人文主义的活动。

  薄伽丘初识彼特拉克,立即被他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以及浓厚的人文主义激情深深吸引。他早就仰慕这位比他年长九岁的大诗人了。他自居为弟子,虚心向彼特拉克求教,真心真意地赞赏彼特拉克的“温情的新体”,喜欢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自然之乐和清新之美。有了彼特拉克对古典文化的高深造诣为指导,薄伽丘进一步通读了维吉尔、西塞罗等名家巨手的诗篇,不仅在文学掌握的技巧上更上一层楼,而且对于古典文化紧贴生活的朴实、率真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了更确切更精到的理解。

  在这样重诗尚文的环境下,置身于那不勒斯这块有着强烈的撒拉逊人、行吟诗人的诗歌传统的土地上,薄伽丘更加坚定了自己走向文学道路的信念。

  他来到那不勒斯附近的维吉尔的坟墓凭悼古人。

  洁白的大理石墓碑因为年代的久远而留下了沧桑的痕迹,几杯黄土时而随风飞扬起来,于刹那间勾起暮气苍苍中的寂静。伟人长眠于此,世事的纷纷已经永远抛在身后了,不经意地走过,谁又能知道地下曾经有一颗怎样激越饱满的心呢?薄伽丘长久地站立着,远处拥翠环绿的那不勒斯明亮生动得耀眼,他忽然感到了时空的不可逆转,天地之间翻飞着多少精灵啊!在那不勒斯独有的灿烂阳光和和暖之风中,维吉尔浩翰的诗情膨胀起来,淹没了薄伽匠,他似乎触摸到了维吉尔的呼吸,维吉尔没有消失,维吉尔因为他的诗歌而永存。薄伽丘虔诚地献上一束花,暗许夙愿:象维吉尔一样伟大,象维吉尔一样用文学为自己树立永远的墓碑。

  忧伤的爱情之火

  这是激动的青春,这是善感的青春,这是沉思的青春,这是夸张的青春,这是憧憬的青春,这是失望的青春……正当年轻的薄伽丘立志乘风破浪于诗海之中时,他陷入了一生为之梦萦魂牵、铭心刻骨的绝望和爱情。多年以后的薄伽丘感叹道:“从青春年少,一直到眼前,我始终热烈地爱着一个人;说起来,她是那么高贵,以我的寒微,怕真有些配不上她。……我为这段恋爱忍受了多少折磨啊。”

  这种痛苦和甜蜜都开始于一次教堂里的邂逅。

  圣罗梭索教堂,庄重、宏伟。华丽的壁画满是圣经故事,并饰有人像、花卉和禽兽。八角形圆顶富丽堂皇,圆顶上的彩石镶嵌画色彩鲜艳而逼真。圆顶下坐着祷告的信徒。薄伽丘也在里面,尽管他并不是虔敬的天主教徒,内心深处沸腾的是令基督害怕的青春热情,他仍然按照对人的习俗来教堂完成特定的惯例。他喜欢偷偷观察那些敬神的人们。这一天,一个十分美丽的轮廓顿时吸引了他的视线:她长着一头金黄的鬓发,一直披到洁白细腻的肩膀上。她那鹅蛋脸儿才真象百合花般洁白,腮帮上泛着玫瑰色。一对眼睛象鹰眼一样明亮,两瓣嘴唇有如两颗红宝石。

  她是那样鲜美柔嫩,富于魅力,纯朴天真。

  他走过来,在离她几米的地方坐下。没有什么原因,仅仅是为了看她。

  她向他微笑。

  那是像幸福一样短暂、闪光和不稳定的笑容。

  她便是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私生女儿玛丽亚。

  也许是由于童年的相同痛苦使他们相知,也许是薄伽丘渐渐传播的才名早已为玛丽亚所耳闻,也许谁也无法摆脱青春的狂热,两人一见钟情,很快结为情侣。

  或者,命运注定了诗人只有在坎坷烈火中才能涅槃成凤凰。但丁被丽人初嫁的贝亚德的美丽所倾倒,发现了生命的光辉,成为一个最炽热的爱的奴仆,她的不幸夭折使诗人独留在寂寞的城中流泪啜泣。生离死别的愁绪、萦萦不绝的情思,结晶成一部与日月共光辉的《新生》。彼特拉克于1327年春偶遇一位法国骑士的妻子洛拉,顿生爱慕之情,但格于礼教,无法接近,他只能用诗歌抒发他对洛拉的真挚爱情。1348年洛拉被黑死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彼特拉克极度哀伤,把人间的爱转为幽深的灵感,呕心沥血地写出《歌集》。

  薄伽丘面对的仍然是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一个不能圆的梦,玛丽亚身居高位,又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爱障碍重重。爱因为绝望更加炽烈,不论自己怎样抑制,旁人怎样规劝,即使蒙耻受辱,身败名裂,也不能动摇他的爱情。诗人清夜扪心,痛定思痛,决心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恋之情和美好愿望。

  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遏止。他把他早期的作品都奉献给他的青年时代的情人“菲亚美达”。“菲亚美达”的意思是“小小的火焰”,象征着“永不熄灭的爱情火焰”。

  1336年,薄伽丘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长篇小说 《菲洛阿洛》。内容是描述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姑娘和一个青年异教徒恋爱的冒险史。他们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美满的姻缘。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部为影射他自己和玛丽亚的恋爱而作的散文传奇。薄伽丘坠入情网之后,并没有萎靡消沉,而是把炽热的感情注入了笔端。《菲洛阿洛》可以说是欧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显露了作家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才华。这篇著作被认为具有自传的性质。故事情节主要模仿斯塔提乌斯的《忒拜战记》,部分模仿维吉尔的 《埃涅阿斯》。它主要是以对乔叟的《骑士的故事》、《阿尼莉达和阿西特》、《百鸟会议》和《特罗伊拉斯和克莱西德》的影响而著称。

  故事大意如下:

  埃基奥为雅典国王时,塞提亚的妇女举行起义,反对男人并选举伊波莉塔为女王。特西奥提出要清算这一罪行,并率领一支军队出海去攻打伊波莉塔女王的城堡。结果,女王决定根据某项条约投降,从而成为特西奥的新娘。婚后,特西奥被伊波莉塔之妹埃米丽亚的美貌所迷住。

  两年后,特西奥、伊波莉塔和埃米丽亚航行到雅典。在对克里翁特的战争中,雅典士兵俘虏了两名负伤的青年,巴勒蒙纳和阿西塔。他们的盔甲表明他们出身于贵族。特西奥下令给他们治伤,判处他们终身监禁在宫里,但由于他们的地位,他们将受到优待。

  翌年春天的一日,当阿西塔打开其牢房的窗户时,他照见埃米丽亚正在下面的花园里。她的美貌使他如此陶醉,以致把她当成了爱神维纳斯。阿西塔将巴勒蒙纳召来,巴勒蒙纳立即坠入情网。两人立即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埃米丽亚听他们的声音便离开了,但她每天早晨都回到这里,出于虚荣心,她在他们窗下的花园里歌唱。这对青年对她的爱与日俱增。然而,到了秋天,她停止了早晨的散步,使得巴勒蒙纳和阿西塔都感到绝望。

  正当此时,特西奥的一位朋友来访。这位朋友认出阿西塔是他的故交,于是请求特西奥释放他。阿西塔怏怏地离开雅典,因为他既不愿将其同伴巴勒蒙纳抛在监房,也不想离开埃米丽亚。巴勒蒙纳认为,阿西塔能出去从而减轻了痛苦是幸福的,而他自己却被迫继续受监禁。

  不久,阿西塔化名潘提奥,乔装重返雅典。他成功地在特西奥身边谋得一职,进而成了他的亲信仆人。他未能对埃米丽亚隐瞒自己的身份,但她并未泄露她所知道的一切。他最终遏制了对她的欲望,跑到离城三里的田里睡眠。他每夜都向维纳斯祈祷,求她促使埃米丽亚爱他。

  一天早上,正当阿西塔从其居住的地方回王宫之际,巴勒蒙纳的一个仆人听到了阿西塔的恸哭,因而发现了他真实的身份,他回到牢房告诉巴勒蒙纳说,潘提奥实际上就是阿西塔。这条消息使巴勒蒙纳十分生气。他决定逃跑,用武力去占有埃米丽亚。

  仆人将看守灌醉之后便帮助巴勒蒙纳逃到一家旅店里。第二天早晨他拿上武器,走到阿西塔就寝的地方。这两位亲戚表白了他们对埃米丽亚的爱以后,便决定通过决斗确定谁应当得到她。他们开始了一场残酷的情斗。

  正在同一些随从打猎的特西奥和埃米丽亚,碰巧来到了那二人厮杀的田地,埃米丽亚请特西奥制止这场战斗。特西奥同这两个青年会面之后,他们对他说明了他们都爱着埃米丽亚。特西奥认为两人都有资格做她的丈夫,于是建议他们到角斗场去进行决斗、以确定谁应得到她。决斗的条件是:从这一天起,一年之后这一对表兄弟要各带来一百名经过挑选的士兵。

  在第二年里,阿西塔和巴勒蒙纳以丰盛的宴会,狩猎,比武和最后准备这场战斗去消磨光明。这一天临近了,显赫的贵族和武士都来到了这座城市,所有的人都盛装打扮,携带武器。所有贵族和军人都享受到最后的一次盛宴。

  战斗前一天,阿西塔和巴勒蒙纳都向诸神祷告。阿西塔向战神玛尔斯祈祷,巴勒蒙纳跑到恋爱女神西特香亚的庙宇去。埃米丽亚不希望任何一个求爱者受害,于是到狄安娜女神的庙宇去点了两堆火。她祈求两位情人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如果她只能接受一个人的要求,她祈祷那将是最渴望得到她的那一位。

  第二天,观众和士兵们都聚集在那个大角斗场里,第三遍战斗号角吹响之后,战斗开始了,整个战场浸透鲜血,许多的人因她而死,这使埃米丽亚请求特西奥让两队人马结束战斗。不久,武士们都感到疲劳和困惑、但受到玛尔斯鼓励的阿西塔越战越勇,使埃米丽亚的芳心转向了他。取得了胜利的阿西塔和他手下的人一起绕场一周。

  维纳斯指示复仇女神伊里尼斯去吓唬阿西塔的骏马。那匹马突然用后腿站起,阿西塔跌落马下,受了致命伤,阿西塔被抬到王宫里去,躺在一张大床上。特西奥作主使他和米丽亚就在那里结为夫妻,而巴勒蒙纳则获得了自由。阿西塔自知他将带着不圆满的爱死去,于是便把巴勒蒙纳召来,告诉他应当娶埃米丽亚为妻。但埃米丽亚不愿意巴勒蒙纳作丈夫。她告诉阿西塔说,她宁愿作为处女而死去。

  阿西塔经受了九天的极大痛苦之后终于死去了,特西奥便下令为这位死去的勇士举行隆重的葬礼。不久,巴勒蒙纳为主神朱庇特的妻子朱诺修建了一座庙宇,用来安放阿西塔的骨灰。庙宇里面展现了阿西塔一生中的全部惊险经历。埃米丽亚因对其亡夫悲伤过度而变得十分虚弱。大家一致认为她应当节哀,并且应嫁给巴勒蒙纳。特西奥告诉他们说,阿西塔曾度过美好的一生,并且已经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