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改变世界的13位女性 作者:吉恩·n.兰德勒姆-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哥达·梅是个乐观的妇女,自信到极点,她钢铁般意志与玛格丽特·撒切尔一样,后者在梅成为以色列最高领袖后10年成为英国政治制度的统领。梅也要遭到嘲笑的讥讽,她不怕潜伏于每个角落的死亡威胁,在没有理由需要诚眼时,她的意志不可阻挡,也就是说,梅的信心是她内在自尊和自我形象的表现。即使这样,她一生保持着伟大的谦虚品格。她说:“我绝不会忘记自己出生于贫苦家庭,也不会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是凭美丽、智慧和博学来获得尊重的”。表明她个性力量的事例发生在约姆·基帕冲突时,她说:“不妥协成为我的中间名字,我决定绝不让希特勒的最后判决重演”。梅在以色列生活到最后一刻,让国民们也像她这样,她为以色列的建立而战斗,不想让它不经过伟大战斗而白白丢失。

  梅成就中有趣的一点是她的非宗教取向性,她成为一个以宗教异派为高度特征的国家首脑,通常情况是这么热诚的人一定是虔诚的信徒,而梅不是如此。当她1917年与莫利斯在密尔沃基结婚时,他们决定不在教堂由教士主持婚礼——在她周围闻所未闻。梅的母亲为此简直要发疯了,哥达说:“我们是社会主义者,承认传统,但不受习俗的束缚,我们不想也不需要有宗教仪式”。梅的母亲执意不肯,两人只得由犹太教士主持婚礼。

  由于她的执着努力和自信,梅才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她是“如果你认为行,它就肯定不是梦”这一格言的极好例子。梅少年时绰号“犹太复国疯子”是个预言,那是她生命中大多数时间里的精神气质。梅坚信不移,而正是这种信仰让她在选择的事业中成功。她无所畏惧,勇于叛逆,对任何事毅然决然。梅基本是个非自我者,因为她接受命运的安排,从不试图利用朋友和情人获取权势,他们赋予她职权是因为她有资格承担。梅凭借她雄辩口才和引人入胜的才能帮助着国家的建立,这一精妙绝伦的技巧是许多人所不具备的,她在全球发动“理解尊重犹太文化”的群众运动,她在1948年筹集资金拯救了国家,又凭借自身的外交手腕帮助它度过险关。没有梅的强硬意志和高度自信,以色列国家可能不会出现。

  小结

  哥达·梅是个坚强而简单透明的女性,在她选举到首相职位时她说:“我迷乱恍惚,我从没想成为首相……我从没谋求任何职位—…哦只想到巴勒斯坦,列莫拉维亚,积极投身于群众运动”。梅以极度的谦虚接受着每项任命,又鞠躬尽瘁,尽心尽责,从不多离开办公室半步。有多少男人能做到这些?以色列报纸说:“对一个宗教习俗是规定妇女只能以持家为荣的人来说,接受妇女成为政治部门首脑是困难的事。出于对妇女有良好感觉和勤奋品格的所有尊重,一个妇女不应占据我们中心政体的神圣职位”。(马丁,1988)。

  他们大错特错,梅只有一个上帝,那就是犹太复国主义世界,而这是犹太人得以安家的乐土。帮助它的建立成为她创造活动的中心和生活中唯一的事项。梅承认说:“我没有野心成为大人物”,她不注重穿着打扮及其他成功像狂,便是她简单需求的明证。梅所需要的只是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这一点出发,梅是她的民族中最虔诚的信徒。毫无畏惧,她从不逃避任何责任,她的这种无畏,可从下述话语中看来:“我可以坦诚相告,我从不会因为想到可能会失败而偏离方向”。

  哥达·梅是世界伟大女性之一,她帮助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她——像马丁·路什·金一样——有一个梦,她从不让自己个人需要和欲望阻止她追求这一梦想,她执着地创建一个犹太复兴国家,当这一成果取得后,她又努力保持其客观存在安然无恙。当国家让梅成为首脑时,她离开了家庭、书本和音乐相伴的个人世界,领导国家度过战争威胁。她的女儿莎拉结婚生活在以色列,她儿子麦纳切姆是受教于派伯拉·凯萨尔斯的大提琴演奏家。她是那种倾注情感、心血和精力追求自己信仰来达到高峰的创造型女性。哥达·梅凭借童年的梦想,毕生追求它,她使世界比她发现的更美好,而只是凭借自己的完美气质和自信达到了这点。

           哥达(玛波维兹)·麦尔森(梅)

               以色列政治家

  出生:1898年5月3日,基辅;死亡:1978年12月8日,特拉维夫

  主导品格:强硬的自信者

  信仰:犹太教,不热诚

  座右铭:“不要激动。保持镇定。处事冷静。要勇敢”。

  哲学观:“赫兹”如果你认为行,它就肯定不是梦”,“如果你相信什么,你必须试着去实现它”,“教会女孩各种本事,比妇女权力更重要”。

  绰号:“金色女孩”(从年轻少女到中年),“犹太复国疯子”(少年),“床垫上的梅”(政敌称呼),“强硬派(政治家)。

  创造/革新:以色列国家建立的关键人物:第一位女首相,1969——1974。

  产品/贡献:犹太复国主义领袖,杰出的资金筹集人,出色的外交家

  成功:鼓舞人心、引人入胜的演说家,5年的以色列首相

  自我描述:“我的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信”。

  孩次序数:二女儿,姐姐莎娜大9岁,妹妹克拉克小4岁。由于恶劣的生活环境,在她与姐姐之间有4个哥哥,1个姐姐去世。

  童年迁居:4岁时俄国内迁移,百岁到威斯康辛,密尔沃基;14岁到克罗拉多丹佛市;23岁到以色列。

  父亲职业:莫什:本匠;母亲:布鲁玛,开杂货店。

  良师:姐姐莎娜,爱丽诺·罗斯福,莎沙·塞尔曼,戴维·雷姆兹,伯特·凯兹内尔森,塞尔是·阿雷那和亨利·曼托(后五位是政界要人和情人)

  童年时培养:俄国犹太人大屠杀印人受压迫的恐惧,莎娜作为革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使她从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正规教育:8岁前姐姐教她学习,毕业于密尔沃基高中,荣誉生;在密尔沃基师范学院学习1年,离开后从事犹太复国运动。

  生活危机:4岁时俄国犹太人大屠杀,20年代时在耶路撒冷几乎饿死,以色列时每天遭到阿拉伯人的死亡威胁。

  婚姻/恋情:1917年19岁时在密尔沃基与莫里斯·麦尔森结婚,1928年分居,有两个孩子,莎拉和麦纳切姆。从25岁起有多次恋情,6人是以色列重要人物。

  风险倾向:“别害怕失败,我可以坦诚相告,我从没有因为想到会失败而偏离自己的目标”。怀揣手榴弹,扮成穆斯林人的妻子到约旦会见阿布杜拉国王。

  气质:外向—直觉型—思维—判断者,普罗米修斯气质

  行为:无所畏惧的“放火者”,叛逆,自信,意志坚强。

  事业与家庭。为犹太复国主义不断牺牲家庭、丈夫和孩子

  自尊:通过在恶劣环境中存活,在童年时便确立

  嗜好:唱歌,读书,在独立国家讲演,包括非洲

  英雄偶像:姐姐莎娜,西奥多·赫兹,爱莉诺·罗斯福,戴维·本—居里安,塞尔姆·莎沙,戴维·雷姆兹

  荣誉:1969年列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妇女中第四名;威斯康辛大学和犹太希伯莱学院的名誉学位。










改变世界的13位女性第十五章 艾恩·兰达






第十五章 艾恩·兰达

             ——宏观视野的直觉者

    在任何理性努力领域中创造新观念的人——发现新知识的人——永

  远是人类文明的慈善家。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达到自己所能够或所期望的高度,但是只有他所

  思维到的程度才决定他将达到的高度。

    发明者是那种对宇宙提出为什么的人,从不让空白留存于答案与头

  脑之间。

    我以我的生命和爱起誓——我将绝不为另一个人活着,也不要求别

  人为我活着。

          ——约翰·戈特:《阿特拉斯耸肩》

  艾恩·兰达,一位俄国移民,是资本主义信念集中体现,成功女性创业精神的杰出代表。这位女性在21岁时登上艾丽斯岛,不会英语,袋中只有55美元,便梦想通过写作改变世界,她推进着世界对社会政治经济学思想内容的改变,对商业、政府和经济哲学都有巨大影响,她的名字与幻想家的普罗米修斯气质如此相似,她在大多数心理学杂志上被列为典型的直觉—思维个性的代表。

  艾恩·兰达崇拜自我主义和自由的个人主义,使她成为主观主义哲学(理性的自私道德观)和意志自由主义政党(反政府主义政党)的代理人。对于她的形象和生活哲学观一个永久的贡品,是1982年在她纽约市的葬礼上,用鲜花级出一个巨大的美元符号,来尊重她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崇拜。直到临死时,兰达还坚持认为“受启发的自私”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体系。她是第一流的创造天才,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家、哲学家和各种创业家,包括书中的大部分妇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她的影响来源于她不断致力于写作和报告,内客是她两本最畅销书,树立起“理想人物”和“理性个体”形象。

  兰达的个人哲学观基础是“人是个英雄个体,以自我幸福为他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富有成果的业绩作为他最可贵的行动,以理性作为他唯一的主宰”。这段话可能已深深印人书中所有十三位当代幻想家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都从不同方面效仿着这种哲学。这一理伦观同样集中体现在兰达生活中女性榜样凯瑟琳大帝身上,以及其他历史上的伟大女性如玛格丽特·米德、居里夫人、里切尔·卡森和特蕾沙嬷嬷身上。

  个人生活历史

  艾恩·兰达1905年2月2日出生于有着凯瑟琳大帝残存痕迹的俄国圣彼得堡市,她在她的榜佯凯瑟琳大帝影响下,充满艺术品味和反叛特性。她是自我奋斗的犹太商人弗兰兹的长女,她崇拜父亲;有一位她讨厌的唠叨罗嗦的家庭妇女母亲安娜,她取名艾莉莎·罗森堡姆。兰达是三个女孩中的长女。她是个早熟的孩子,在托洛茨基、列宁和斯大林在她的祖国进行革命时,她5岁便自己学着看书写字,虽然她的哲学观与那时代截然相反,她还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是个内向的孩子,以书为寄托,10岁前便迷恋法国小说,维克多·雨果是她挚爱的作家。她9岁时便决心成为作家,以典型的普罗米修斯风格:“我要写人们应该能够怎么做,而不是他们是怎么做的”。兰达最喜爱的小说是《悲惨世界》,她最喜欢的人物是塞勒斯,冒险小说中富有牺牲精神的法国主人公。

  兰达说,在那么小的年纪,她已将”原则”作为自己思维中的重要部分,开始以宏观的超越生活的方法思索问题。她说:“我开始问我自己一个观点为什么?因此我不记得故事源自何处——它们是‘整个地’蜂拥而至的”。兰达描绘自己童年是个“英雄崇拜者”,她说:“我对于任何认为妇女的位置在家中,而年轻女士要成为淑女的主张都极其愤慨,我总是偏好……智能品格,而像这类妇女总引不起我的兴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9岁的兰达深受打击,因为圣彼得堡遭受袭击,全家几乎丧命。她12岁时俄国革命爆发,她父亲丧失了一切,他成为又一个劳动者,竭力维持全家生计,保护他们遭到敌视的赤色分子欺侮,这给兰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她少年时第一次听到共产主义的说教:“你必须为祖国而活着”,认为是她所曾听过的最让人憎恶的概念,因而她倾其一生来证明这是错的。她说在13岁时,维克多·雨果对她影响最大,因为他比所有人都站得高看得远,他的作品使她相信以文字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兰达说:“维克多·雨果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一他从不设置任何无谓的价值,不在书中也不在生活中设置”。

  这便是兰达倾注于撰写立足于英雄成就的史诗场景故事的原因。在17岁时,她告诉深受震惊的大学哲学教授:“我的哲学观还不在哲学史之列,但它们会成为其中一部分的”,他给她A,来赞赏她的大胆自信。在大学时,表兄读了尼采哲学、而当时兰达还没听说过,他给她一本尼采的书并预言:“这个人的作品你应该看,因为他与你的主意很合拍”。兰达16岁进列宁格勒大学,1924年19岁毕业时获历史学学位,在她21岁赴芝加哥作两周访问前,做博物馆导游。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