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改变世界的13位女性 作者:吉恩·n.兰德勒姆-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小女孩时,哥迪亚就拼命看书,她发现了陀斯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契河夫和狄更斯,她直到8岁在密尔沃基时才正式上学,但在密尔沃基上学毕业生致告别词(米德和斯坦内姆也推迟正规学校教育)。哥迪亚在家讲依地语和俄语,在学校与朋友讲英语。对哥迪亚来说,密尔沃基贫民窟的墙板房就像宫殿,她深深迷恋于书籍和学校,以致想成为密尔沃基的一名教师。她在自传中说:“我从8岁起一直想成为一名教师”。据她的朋友蕾吉娜说,哥迪亚是个极引人的女孩,“有4/5的男孩爱上她了……她有朝气而迷人”。

  哥迪亚的姐姐莎娜结婚了,为医治肺结核前去丹佛,两人经常通信联系。哥迪亚的父亲认为女孩不必接受正规教育,在14岁时为她安排了一次婚姻,对方是年已30岁的保险推销员。哥迪亚这个倔强而自信的少女,逃往丹佛与姐姐同住,以能完成高中学业。她与具叛逆性的姐姐生活了两年,她家中每周有犹太复国主义者聚会,这些聚会迷住了可塑性强的哥迪亚,将她塑造成一个准革命者。莎娜聚会中有个男子莫里斯·麦尔森,哥迪亚后来与她结婚。哥迪亚开始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吸引,立即成为一个热衷分子,独立和坚强的意志已深深印人她脑海。她和莎娜产生冲突,她回到密尔沃基完成学业,1916年她从北部高中毕业,当时是班中副主席,但她早已被塑造成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分子。

  哥迪亚在17岁时加入犹太复国组织,在高中时便开始在群众集会上演讲,晚上为移民上英语课。由于她和朋友们对运动的高涨激情,被人们称为“犹太复国疯子”。她在密尔沃基师范学院学了一学期,不上课时在犹太人中心教依地语,她是个对任何事倾注满腔热忱的女性,成为会英语、依地语和俄语的激情型演讲者。1918年冬天19岁时,她成为在费城举行的犹太人议会中最年轻、最漂亮的代表,这便是这种生活的开端。

  哥达19岁时与莫利斯·麦尔森结婚,但这时已决定,她注定要生活在以色列人集居区,她把打算告诉莫利斯,并邀他同行。梅的传记作家马丁(1988)说:“在她的想象中,哥迪亚已离开美国,在她内心自我印象中,她已在巴勒斯坦的某块内陆沙漠上开始工作”。她对莫利斯说,他可去可留,而她自己心意已决。婚后两星期,她接受任务到美国西海岸通过宣传犹太复国主义筹集资金,这便是她专注和执着的典型表现。她父亲火冒三丈“谁会撇下新婚丈夫独自出行”,梅是个着魔于犹太复国主义的人,说:“我准备着浪迹天涯”,“让我做什么,我就去做,党说要我去,我就去”。梅的传记作家说:“与哥迪亚的生命力相比,莫利斯柔弱得不值一提”。一旦她认识到犹太人的问题没有其他出路,除非有个民族家园,她便说:“我决定去那儿”。当问她是否会留下新婚丈夫独行,她说:“我也会去的,但会伤心”。

  哥迪亚已被看作运动的领导者,她18岁时曾申请去犹太人集居区,但因年纪太小而被拒绝,但她已梦魂萦绕于巴勒斯坦。这位年轻的“犹太复国疯子”两年里走遍美国,筹集搭乘波加红塔斯船的旅费,这艘船将开往特拉维,由于“我能流利地讲英语和依地语,我准备走遍每个角落,踏上那条船”,因此她被委派为此行筹集资金。接下去便是以后50年的故事,梅劝莎娜同行,共同建设巴勒斯坦的新家园,也是“流浪的犹太人”的未来家庭,莎娜离开美国的丈夫,与哥迪亚一起,带着两个孩子踏上波加红塔斯号。波加红塔斯是前往特拉维的第三次移民潮,接着发生一场灾难。哥这说:“我们在此中幸存是个奇迹”。船在1921年5月23日离开,上面有哥迪亚、她姐姐及两个孩子,23名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从一开始起航行便是一场灾难:有暴动、死亡、饥饿的威胁,还有船长被杀、最后船长的弟弟发疯了。他们在1921年7月14日抵达特拉维,饥饿难忍,行李也全都丢失。他们的世外桃源是特拉维,这实际上是个只有12年历史的沙漠小镇,上面没有植物和自然资源,就像“另一个星球”,它是如此原始,如此贫脊,同行的每个人都哭着要回去,包括莎娜。只有乐观的哥迪亚狂喜万分,说:“我真是幸福极了”,而其他人沮丧已极。最后,有1/3的人回到了美国。一上岸,哥迪亚便改名哥达,开始新生活。

  职业背景

  梅和丈夫在240英里长,0。25英里宽的狭长而荒僻的巴勒斯坦安家,这片荒漠是梅童年时犹太家园之梦的实现,自这天起她便深爱此地。梅经常说:“犹太人有权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的落脚地,成为自由而独立的人”。她决意让这片荒凉的沙漠狭地成为自己永久的家。麦尔森一家被分配到海维亚EMEK的犹太聚集区。这是一个公社村庄,比任何共产主义者所曾有过的大胆创造更集体化。这些村民共享一切:衣服、食物、孩子和伴侣。许多居民患有霍乱,那儿没有厕所,水遭污染,食物常常难吃而变质,而乐观的梅是“绝对投入”。她热爱聚集区生活,23岁时便被选为公社首领,她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集会代表,在那儿遇见了许多未来的国家领导人:李·居里安,贝尔·凯兹内森,赛尔曼·莎沙和戴维·雷姆兹(她以后的恋人)(马丁,1988)。

  梅的姐姐,精神伙伴莎娜说:“哥迪亚不是要成为她已成为的人,而是要成为她应该成为的人”。——这同艾恩·兰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正是革新和创造性行为的典型,而梅的革新贡献是对于世界性一种宗教歧视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她的创造性斗争开始之初是:捡杏仁、养鸡、照料孩子,在学阿拉伯语和希伯莱语的同时教英语。聚集区的生活对莫利斯来说太艰难,他厌恶已极,他们迁回到特位维生活。莎拉在1923年出生。麦纳切姆在1926出生,梅在耶路撒冷的妇女劳动委员会当秘书,靠洗衣服挣钱。1924年她成为财务员,这使她有机会外出参加各种国际性会议,1928—1929年她赴美国参加犹太复国党代表大会,这是她离开后第一次回美国。1929年又成为世界犹太复国会议代表,在那儿她卷入了与她的老师/情人莎沙·赛尔曼的恋情。他推荐她于1932年在美国先锋妇女部任秘书,组织美国分部工作。梅开始居住在纽约,两年里四处活动,她流利的英语、俄语、依地语、希伯莱语和一些阿拉伯语是她胜任这份工作和以后许多工作的关键。梅在传记中说:“我没有选择职业,没有选择事业,一切就这么发生了”。实际上,梅选择了东西——一个梦想,她追随永远的梦想。

  梅这段时间的一位男助手说:“梅是主要的发起人,做很多工作,干任何事都很出色”。传记作家马丁(1988)说:“她很动人,很漂亮,在她身上有股神秘的气质”。他说:“她眼睛很美”,尽管她30年来衣服从不超过两件,也从不化妆打扮,但她却是个革命的女神。她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从不孤独,她总是不断保持一种珍贵可信和罗曼史关系。

  在这30年里,梅代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和巴勒斯坦犹太人组织走遍世界各地。她担任许多职务,包括可帕特·奥立姆总部的主席,这一机构为占到半数的巴勒斯坦犹太人提供医疗眼务。这段时间她过着斯巴达式的艰难自律的生活,以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金色女孩”闻名。她没有电气、暖气和私人电话,在大部分时间躺在躺椅上睡觉。以色列的要人是她的朋友、同事和情人。据马丁说,他们爱她,因为:“她往往有勇气显示软弱的一面”。在没有食物时,她会哭,但面对一位持枪男人时却镇定自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阿拉伯人加入轴心国时,梅四处游说敦促年轻的国民加入英国军队,对33000名犹太复国主义者加入英国部队起了关键作用。战争期间,她是犹太复国政治部负责人,在英国战时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3年时梅负责与英国方面交涉有关巴勒斯坦国家管理问题,她面对英国法官的威吓决不退缩,当他盛气凌人地对她说话时,她告诉他:“你用不着以这种态势跟我说话”。人们喜欢她的率直。

  在战后争取成立永久的犹太人国家的战斗中,哥达站在本·居里安一派,他们在犹太复国国家历史上最关键的时刻被捕入狱,他们任命梅为政府的执行领导人。这时候,艾格索达斯号载着4700名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包括400名孕妇,试图从北欧赶到巴勒斯坦,阿拉伯和英国人共同策划政治阴谋,由英国破坏者阻挡开往巴勒斯坦的航线,制造国际事件。梅只身前往客轮,在甲板上抵抗英国军队,说:“你们有胆的往前冲”。在艾格索达斯事件后,英国战争委员会主任阿尔伯特·斯本塞说:“哥达是我遇到过的最能干的妇女,像邱吉尔先生一样,她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一切难题”。

  1946年联合国最后投票通过,以色列脱离巴勒斯坦独立。秘书长詹姆斯·福莱斯托当时说:“4500万阿拉伯人企图将35万犹太人推入海中”。正是这时候,犹太人最后停止了为独立而进行的战斗,开始为生命而战斗,战斗异常激烈。在联合国决定后的最初两周里,便有93名阿拉伯人,84名犹太人和7名英国人被杀。梅负责耶路撒冷地区,那是战斗最为激烈的地区,她刚毅地面对死亡的梦魇和血腥的屠杀,她一连数月每晚只睡4个小时。并告诉新闻界她是如何看待当时境况的:“我们力图保存生命,我们的邻国希望看到我们死亡,这已毫无回旋余地了”。1946年戴维·金斯伯格在犹太人会议上说:“活力是对她最恰当的称呼……这不是一种风格和型态,也不是她刻意培养和学得的,这是她所具备的简单方法,是她生活中一直有的方法,也是她将永远保持的方法”。梅这位能言善辩的演讲者,能一语中的描绘复杂事情,她对他们的存活作了如下述评:“我们有个秘密武装,别无选择”。

  以色列独立前还有两件重大事情。国家没有钱。约旦国王扬言,阿拉伯人愿牺牲5000万人的性命来屠杀在巴勒斯坦的50万犹太人,这是惊心动魄的时刻,阿拉伯人愿意牺牲25%的人口来取得犹太人从他们前辈手中购买的这块狭长荒凉的土地。(大多数土地确实是犹大人在二、三十年代从阿拉伯人手中买下的。)梅是两次战争中的幸运者,在独立前夕,她奉命前去约见约旦国王阿布杜拉,以制止一触即发的战争。当被朋友警告她会被杀时,梅说“只要我的行动能挽救一个犹太战士的生命,争取到一丝希望,我入地狱也在所不惜”。

  梅假扮成一名阿拉伯妻子,穿过边界与阿布杜拉会面。后者实际上比她更害怕,阿拉伯司机是“如此害怕,在我们到达目的地前,他让我们呆得远点”,国王问她为什么急不可耐地要成立独立国家,梅毫不畏惧地说:“我不认为两千年的时间可以被称为‘仓促急躁’。她告诉阿布杜拉战争可以打,以色列肯定会赢。梅在自传中说:“就我而言,纯粹凭借胆量,但我知道我们必须获胜”。

  梅在创立新国家中第二项使命是筹集必需的资金,保护国家免遭包围在边境周围的1000万阿拉伯军队的屠杀。阿拉伯人作好了进攻的准备,以色列前线官员让梅争取放弃土地,因为他需要用于战争的坦克要花费1000万美元,她答应说:“好吧,你守在这儿,我去设法弄来1000万美元的坦克钱”。她后来说:“我是胆大妄为,我到哪里去拿这1000万美元?”她立即前往美国,四处活动争取援助,从她政治榜样,女英雄爱莉诺·罗斯福那儿着手。

  亨利·曼托是美国犹太复国运动的头目,他是强硬无情的大国沙文主义者,不认为值得为世界另一头只有几十万人的区区沙漠小国花费这么多钱,而曼托与许多男人一样,被梅的魅力迷倒。他告诉报界:“哥达的热情犹如火炉,这位妇女真是妙不可言”。他以后又称她是“当今世界最强有力的犹太妇女”,她确实当之无愧。她在以色列争取独立的长期斗争中创造了伟大奇迹,她凭借自己的魅力、吸引力和无尽的能量,在3个月内筹到5000万美元。这一举动的伟大性显而易见,你只要想一下5000万美元相当于沙特阿拉伯1947年全年石油赢利的3倍。本·居里安在她回国后说:“以后在写历史时,要这么记上一笔:有位犹太妇女筹到钱款,使国家独立成为可能”。

  回来后,到1948的4月13日,从不知疲倦的梅患了心脏病,疲倦和压力击倒了她。她马不停蹄地进行全球努力,筹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