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夫当关,万夫莫展〃。所以说,〃秦,形胜之国,阻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同时,关中地区扼东西交通要冲,在关中地区立足,既可以防御或组织出击主要来自西北地区各游牧民族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以屏蔽黄河中下游的农业地区,又可以居高临下,控制中原。

  公元前350年,战国时代的秦国正式迁都咸阳。这个咸阳就是长安,即今西安市的北郊,在今咸阳市以东10公里。秦始皇(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后,迁六国富豪12万户来咸阳,大规模扩建京城,估计人口不下50~60万。因咸阳城窄,公元前212年70万刑徒开始在城南另建朝宫阿房官。史载阿房宫规模极为宏大,〃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只可惜秦末楚、汉争雄,楚霸王项羽入关,血洗咸阳,放火烧了京城和阿房宫,〃火三月不灭〃。一代京都就此毁灭。

  刘邦平定天下以后,群臣大多是太行山以东原六国之人,都劝刘邦定都洛阳。齐人娄敬劝刘邦定都关中,说洛阳和关中不同,汉朝和周朝也不同。洛阳之地虽居天下中,但缺少险阻依凭,〃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周朝兴盛时务兴文德,不置一兵一卒而天下敬服,但到周朝衰落以后,天下无人遵从王命而周朝即不能控制。汉朝夺得天下经过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骨肉暴露旷野,哭声未绝,疮痍未愈,这就难以寄希望于文德,而必须依靠险阻。而关中之地,第一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拥有百万之众,进可出关平乱,退可保全自守。第二土地肥沃,资财富足,号称天府,足可供应宫禁和朝臣所需。刘邦听了犹豫不定。群臣提出反对意见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背对黄河,南向伊洛,其险亦足凭恃。唯独张良认为委敬说得对,说:洛阳虽有这样的险阻,但中间平地狭小,土地贫薄,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而关中东有崤山、函谷,西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关中南面还可以取得巴蜀的粮食布帛,北面可以取得塞外胡人的牛羊马匹。西南北三面有险阻可守,而且并无强敌为邻,只留东面一侧,制约着太行山以东原六国地区。六国平安,就收取中原齐鲁的粮食布帛由黄河转渭水运送到关中;六国反叛,军队出征,粮草辎重又可由关中顺流而下。坚固如金城,富庶如天府,这叫做〃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当天就起驾前往关中。

第24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4)


  汉都长安的修建虽然不比咸阳,但也甚为宏伟。汉高祖刘邦在世时,先修建了长乐宫和未央宫,汉惠帝修建了长安外城的城墙,汉武帝又修建了内城的北宫、桂宫、明光宫和外城的建章宫,并开凿了昆明池。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萧何在龙首原上营建未央宫,修建了高大的东阙、北阙以及前殿、武库、太仓等建筑。其中前殿东西长五十五丈,南北长十五丈,高三丈五尺。汉高祖见后发怒说:〃天下汹汹,苦战数年,成败尚未可知,为何过度修治宫室?〃萧何回答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丽不足以重威。〃未央宫后来增至承明、清凉、宣室等四十多座宫殿台阁,周围二十八里。汉惠帝修建外城城墙,前后两次共征发了二十九万余人。建成后的长安城周围六十五里,城墙下宽一丈五尺,上宽九尺,高三丈五尺,有十二座城门,城内有八街九陌,一百六十个闾里,九市,人口多时达五十万人,是此前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称得上是壮丽威严了。

  西汉定都长安共二百二十余年。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间,长安是处在上升和发展的通道里。〃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中孕育着分,合到极处,正是分的起点;分中孕育着合,分到顶点,就是合的源头。治和乱的交替,也反映着同样的逻辑,长安,在西汉、东汉三百年的分裂和混乱中,它悄悄地为在未来的统一和秩序中实现自己的辉煌准备下了基础。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龙首原的南端另建新城,当时称为大兴城。大兴城的地势较汉长安城更为开阔,新开凿的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引浐水、镐水、汉潏水入城,给新城注入了新鲜活力。公元617年,隋炀帝还没死之前,李渊就控制了关中,炀帝一死,他便在长安称帝不可能去别的地方了,因为到处都是割据势力,需要逐个铲除。六七年后,形势稳定了,而关东地区已经被战乱摧残得不成样子,关中地区却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建都长安自然是惟一的选择。此外,李渊出身陇东大族,关陇一带的人经过东汉以来数百年的民族大融合,血统混杂,李渊的母亲就是鲜卑人,而且他是靠母亲的关系(杨坚是他的姨父)发迹,不太愿意迁居中原。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出生在中亚碎叶城的诗人李白穿越秦岭,从四川来到长安。当他沿着平坦的驿道进入关中平原,远远望见帝国的心脏时,就已经被它恢宏高贵的气质所震撼了。

  在他的眼前,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坐落在湛蓝的天空下,青灰色的城墙,勾嵌着白色石浆,一块块青石在阳光里闪耀着银色的光芒。城中卷帷如云,美人如花。他在许多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座城的感受,〃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忆秦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长安的气质是如此的高贵,乃至在多年后的一个月夜,当流浪江湖的李白回想起当初见到长安城墙的震撼时,他仍然激动难耐,在一首名为《长相思》的诗中,他回忆道:〃长相思,在长安……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唐长安城究竟壮美在何处呢?首先在它的城市结构上。它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三层。宫城是皇帝所居,通称禁中,位于全城北部。有三座主要宫殿:太极宫,又称西内;大明宫,又称东内;兴庆宫,又称南内。北面有两座城门,正门玄武门最为重要,唐朝的多次政变都取决于守卫玄武门的禁军。南面有五座门,正中的承天门最为重要。皇城是官府所在,又称子城,位于宫城正南,有六省六部,最重要的实权机构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东西各有两门,南面有三门,正中的朱雀门最为重要。北面正对着宫城南面有三座门,皇帝和议政大臣举行内朝是在宫城内太极殿北的两仪殿,举行改元、大赦、元旦、冬至等大典的外朝就在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承天门。外郭城为官员及一般市民居住区,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周围六十七里,有十一条南北大街,十四条东西大街,一百一十坊,十二座城门,最重要的是正南的明德门。城内最大的一条街朱雀大街自承天门经朱雀门直通明德门,南北贯通,把长安城平分为东西两部分。最宽的一条街是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横街,宽441米。在皇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有太庙和太社。外城中有东西两市。外城东北部的崇仁坊每到考试时节就由举子们集中居住,是城中唯一夜间不关闭坊门的地方,昼夜喧呼,灯火不绝,十分热闹。东南部晋昌坊内的大雁塔是考中的进士题名的地方,天宝十一年(公元752)仲秋盛唐诗人高适、岑参、杜甫、綦毋潜、储光善、薛据、孟云卿、崔颢等人一同登塔赋诗,是千古少有的一次盛会。城外东南角上的曲江池是长安最著名的一处风景区,天宝年间杨贵妃的三个姐妹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一班贵妇常来这里秉烛夜游,欢宴通宵。

第25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5)


  长安城人口最多时达到一百万人。在唐代,长安是世界上最大、最规整、最宏伟壮丽和文化最为发达的一座城市。它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东罗马从贞观到开元年间五次派使者到长安,波斯仅在开元、天宝年间就十多次派使者前来,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共有十三、四次之多,每次前来的人数多时达到五百人左右,在长安居住的时间长的住到二、三十年。韩国派来的使节比日本更多。

  帝都长安由此迎来了它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李唐王朝无疑是长安历史荣耀的顶峰,但也正是随着李唐王朝的衰落和覆没,长安永久地退出了世界历史中心的地位。 

  从安史之乱开始,随着唐朝国运的衰颓,长安一天天失去了战略优势地位的光环。首先,作为一个大帝国的首都,它的地理位置有孤悬一隅之憾。唐王朝后期的一百多年,战乱不断,战场主要在今天的冀、鲁、豫、皖地区,后来又被黄巢扩大到浙、闽、粤、湘、鄂等地,长安真正面临〃关河悬远,兵不应急〃的情况,而此时,由于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淮南和江南已经成为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而钱粮的运转又必须从战区通过,局面的尴尬可想而知。中央指挥既不便,财赋又不足,藩镇的坐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而藩镇越强大,朝廷就越无法指挥,财赋也更无保障。两者构成一种恶性循环,作为首都的长安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是每况愈下,而且无力自拔。其次,它自身的安全也成为极其现实的问题。所谓〃阻山带河,四面屏障〃毕竟不等于万无一失,特别是在民心思乱、指挥不当、后方空虚等情况下,有限的地理优势起不了多大作用。

  黄巢的大军终于彻底捣毁了唐王朝政权的基础,而且也彻底摧毁了作为首都的长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使那颗曾经在历史的天空光彩夺目的都城之星从此消隐。 

  可以说,中国古代都城因自然灾害或灾变威胁造成的消失还比较少见,更多的是因战乱所造成。因为每一个王朝末期的动荡战乱,都会采取极端手段破坏城市建筑,甚至为了显示征服者的胜利,摧毁前朝文化和扫荡前世影响,不惜动用非理性的残酷报复发泄让都城全部毁灭,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让被征服者心理震慑。

  长安终于大难临头。

  公元883年,黄巢撤离长安,临走的时候,下令进行大规模烧杀,接踵而至的李克用的部队〃暴虐无异于贼〃,于是〃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公元904年,朱温强迫驱赶唐皇室及长安士民东迁洛阳,拆毁长安皇家宫殿、百司衙署与城内民房,拆下的建筑木料被推拉至渭河浮水而下,被迁者号哭载道,老幼相随,流离漂泊,月余不绝,长安顿时坍压毁圮变为残砖烂瓦,史载:〃全忠(朱温)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大唐的盛宴终于曲终人散了,从五代起国都日渐东移,帝国的心脏淡化成了背景,城便成了废都。长安的时代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都城从此土崩瓦解,成为一片废墟,成为尘埃落定后人们长期隐痛的记忆和永恒的怀念。

  朱温走后,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守御之便,将破烂的皇城修复,名为〃新城〃。它放弃了外城和宫城,所以比起唐城来实在是微不足道。后来五代、宋、元的长安城,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长安正式改名西安府。清代在城内东北隅建满城,圈去全城三分之一的面积,专供满人居住。到清末,西安城冷冷清清,仅余人口11万多。 

  长安城,到头来就像一场梦,靡丽而奢华,如同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酒,酿了千年,却销不了万古的愁怨!

  长安是以其在地理上的重要战略意义而被选为都城的,也是因为在不停的战乱中屡遭毁灭性破坏而最终失去了都城的地位的。一般而言,任何破坏都是可以恢复的,但是为什么此后的朝代再也没有做建都长安的尝试呢?
第26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6)


  让我们试着掀开长安宿命里那些最后的谜底吧。

  在中华文明的开始,关中平原是国之沃土,但在很多年以后,关中平原开始变得不堪承受。尽管它适宜于农业的经营,其产出也很大,但是古都长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这种情况,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初露端倪,到了隋唐时期依然未能改善,反而更加严重。由于漕运关中,要经过黄河的三门天险,甚至出现了〃用斗钱运斗米〃的情形,其漕运耗费之大可见一斑,这对长安逐渐失去国都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两千年间的战火已经使这里的生态环境趋于极度恶化。从西汉时期开始,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