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aids-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男女之间传播。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共用注射器吸毒是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就会感染艾滋病。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或其他侵入人体的器械会传播艾滋病。1/3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传染给婴幼儿。大部分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婴幼儿会在3岁以前死亡。怀疑自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应在孕前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作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和咨询。怀疑或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应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咨询,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和治疗。  
  3.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建设精神文明、提倡遵纪守法,树立健康积极的恋爱、婚姻、家庭及性观念,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治本之路。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婚前和婚外性行为是艾滋病、性病得以迅速传播的温床。卖淫、嫖娼等活动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有多个性接触者的人应停止高危行为,以免感染艾滋病或性病而葬送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青年人要学会克制性冲动,过早的性关系不仅会损害友情,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夫妻之间彼此忠诚,可以保护双方免于感染艾滋病和性病。  
  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避孕套,不仅可以避孕,还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性病的危险。每次性交都应该使用避孕套。避孕套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效果并不是100%,但远比不使用避孕套安全。除了正确使用避孕套,其他避孕措施都不能预防艾滋病、性病。男性感染者将艾滋病传给女性的危险明显高于女性传给男性的危险。妇女有权主动要求对方在性交时使用避孕套。  
  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病患者比没有性病的人容易感染艾滋病。患有生殖器脓疮、溃疡、炎症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并且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别人。因此,迅速治愈各种生殖器感染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如怀疑自己患有性病或生殖器感染,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或性病防治机构检查、咨询和治疗,还要动员与自己有性接触的人也去接受检查。部分女性感染性病后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如有高危行为,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切不可找游医药贩求治,也不要购药自治,以免误诊误治,延长病程,增加感染艾滋病的机会。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时,应尽早到有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去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和咨询。  
  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严重危害吸毒者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危害家庭和社会。远离毒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特别大。不共用注射器、使用清洁注射器或消毒过的注射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与注射毒品的人性交容易感染艾滋病。  
  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依法无偿献血,杜绝贩血卖血,加强血液检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对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经采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血浆代用品和自身血液是安全用血的措施之一。必须输血时要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一次性或经过严格消毒的输液器。严格执行各项有关消毒的规章制度,是防止艾滋病经血液传播的重要环节。儿童预防注射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如没有条件,则必须作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医务人员和特种行业(酒店、旅馆、澡堂、理发店、美容院、洗脚房等)服务人员所用的刀、针和其他易刺破或擦伤皮肤的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9.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参与和合作,是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歧视不仅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疾病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区要为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病人及感染者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和维护社会安定。  
   
4、预防艾滋病常识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预防。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  
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绝大多数感染者要经过五到十年时间才发展成病人,一般  
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  
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  
电话机、餐饮局、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大喷嚏、蚊  
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  
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  
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热线进行咨询。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  
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并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  
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  
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  
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    
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中国艾滋病监测简介  
中国的艾滋病监测包括常规监测、哨点监测、行为监测和专题调查等,下面着重介绍疫情常规监测和哨点监测。  
  1、中国HIV/AIDS常规监测系统  
  中国HIV/AIDS常规监测包括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例的监测。中国自1985年6月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开始,即建立了艾滋病疫情报告系统。1998年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成立后,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防疫站及时向该中心报告本省新发现的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例,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每季度将各省报告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以疫情简报的形式上报卫生部并反馈给全国各省。根据卫生部已公布的数字,截止到1999年9月30日,全国已累积报告了HIV感染者15088例(包括艾滋病病例477例)。报告HIV感染人数最多的省份是云南,其次为新疆、广西、广东、四川和河南;男女比例约为5:1;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传播途径以经血传播为主,经静注毒品感染的人数占累积HIV感染者总数的71。7%。  
  2、中国HIV哨点监测系统  
  艾滋病常规监测为被动监测,HIV感染者的漏报较为普遍,只能部分反映艾滋病疫情。哨点监测由于是选择某些高危人群,对其进行定点、定时及定量的监测,能较准确地反映该类人群HIV感染率变动趋势。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领导下,由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牵头,各省卫生防疫站参与,1995年起在全国23个省份建立了42个HIV监测哨点,对4类高危人群(性病患者、吸毒人群、暗娼及长途运输司机)进行了HIV感染监测,每年开展两轮,每个哨点采集400人份血清。哨点种类和数量几经调整,至1998年已在全国30个省份建立了98个HIV监测哨点。1995年4月全部哨点中只在北京性病门诊就诊者中发现1例HIV感染者。随后发现HIV感染者的点数或人数逐年增加,1998年10月在98个哨点中有22个哨点发现HIV感染者。例如从1995年4月起新疆乌鲁木齐市吸毒者哨点HIV感染率逐年上升,分别为:0。0%,0。2%,8。0%,7。3%,20。8%,27。5%,29。0%,28。8%。1997年起在广西、广东吸毒者哨点中HIV感染率开始上升。  
    

      
       
      
   
1988…1999年来历次世界艾滋病日活动的主题  
    1988年 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1989年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共同关照  
  1990年 妇女和艾滋病  
  1991年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  
  1992年 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 1993年
    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1994年 艾滋病与家庭  
  1995年 共享权益,共担责任  
  1996年 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1997年 艾滋病与儿童  
  1998年 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  
  1999年 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倾听、学习、尊重  
   
    
 
      
       
      
   
研究表明:口交很难在男同性恋中传播HIV  
   
一项在男性同性恋中进行的小规模的研究表明,HIV很难通过口交传播。  
   
这项研究对旧金山地区198名男同性恋或双性恋进行了匿名调查。他们都承认在6个月之内未进行阴道或肛门性行为。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艾滋病病毒检测,检测方法能保证能测出近6个月或更长时间感染的病毒。  
   
所有受测者均有对其男性伴侣施行口交行为。其中20%的伴侣为HIV阳性。在此20%的人群中,89%的人未用安全套,40%的人吞入精液。  
   
在所有的受测人群中,只有一人感染了HIV。而且不是在6个月之内感染的。因此通过口交传播HIV的机率几乎为零。  
   
研究人员说,尽管口交很难传播HIV,口交也绝不是一种安全性行为,因为它能传播其它性病如梅毒,淋病及支原体病。另外,对其它人群的研究表明,约有6%至8%的HIV感染是通过口交传播的。  
   
    
 
      
       
      
   
艾滋病。同性恋。健康教育  
陈秉中  
艾滋病的出现及其对我国社会的潜在影响,引发了我们对于我国社会中长期  
存在的同性恋现象的关注,并驱使我们着手研究如何通过教育和社会帮助的途径  
来减少或控制这种现象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我们研究所'2' 自1991年即开设专门项目研究同性恋男人和艾滋病有关的危  
险行为以及减少或控制这种危险的可能的教育途径。这项研究在有关的健康教育  
同行、流行病学专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医生以及卫生和公安部门官员的支持下得  
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许多同性恋男人也积极参与了我们的研  
究和教育活动。'3'  
A。艾滋病:对人类生存的挑战  
1。首先在同性恋男人中爆发  
1981年6
    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其出版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上刊登  
了一篇介绍5
    名青年男子患病情况的简短报告。这5
    人都是同性恋者,他们患有  
一个共同的病症──卡氏肺囊虫肺炎。这份报告是洛杉矶市的医生们起草的。医  
生们写道,这些年轻人得的病是“绝对异常的”,他们看上去很健康,但是他们  
得了这种病死了。  
一个月之后,来自纽约的一份报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