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aids-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院里的刘子亮轻声讲述道:新兴医院的医护人员将他们捐献的8000多元送到他的家中,将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材料发到村民手中,鼓励他站起来做与艾滋病斗争的勇士,帮助他治疗疾病和心灵的创伤。院长朱明对他说,不要怕,我们都是你的亲人,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支持我,我应该回报社会。而且,我患病已经是事实,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患病,与其隐瞒,不如站出来呼吁全社会都来参与控制艾滋病。”  
  “你希望公众如何参与?”  
  “比如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尤其是严打非法采血,铲除血头血霸!”刘子亮显得有些激动,音调突然升高且有些颤抖。他就是因卖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非法采血害了这么多人,我不想再有人和我有同样的遭遇。”  
  “你直接面对媒体镜头,完全没有顾虑了吗?”  
  “有时心里也烦,”刘子亮微微低下头:“怕人们从电视、报刊、互联网上认识我,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来。但是转念一想又不怕了,国家这么重视控制艾滋病,有好心人帮助我,还会有像我这样的人站出来,这个社会的文明和包容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艾滋病人越来越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纳。”  
  停顿了一下,他说:“即使牺牲我自己,我也不怕,只要能为社会做点事。”  
  “但你还是不愿意让妻子和两个女儿在公众面前出现?”  
  刘子亮叹了口气,眉头拧紧了,脸色也黯淡下来:“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她们。她们都没有病,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城市里还好些,农村人文化低,我不想再让她们受到更多的委屈和歧视。”  
  顽皮的女儿闹着要爸爸带她出去玩,她恐怕还不知艾滋病为何物,更不会去想明天将怎样。刘子亮起身告别时说:“真希望每个人都能关注艾滋病,理解艾滋病人。”  
  “女儿对这个新家适应了吗?”我们问。  
  “她说要留在这里,不想回去了。”刘子亮微微一笑。  
  面对记者的摄像机、照相机,刘子亮已经不戴墨镜了,也不要求在播出他的形象时遮挡面部。10几年来,我国的艾滋病人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露出清晰的形象。刘子亮向舞台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了中国艾滋病人迈向平等健康的社会生活的一大步。(完)   
  

       
      
   
75岁老人五闯文楼村揭开河南艾滋病村之谜  
今年8 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卫生部公布了河南省上  
蔡县文楼村的艾滋病疫情。卫生部门向这里派驻了大批的医疗人员,“艾滋病村”  
浮出水面。  
难以想像的是,最早揭开“艾滋病村”之谜的竟是一位75岁的老人———河  
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退休教授高耀洁。她5
    年来深入农村、乡镇为预防  
艾滋病大声疾呼,自费编写、宣传、印发防治艾滋病的资料,今年5
    月,被授予  
国际卫生组织的“健康与人权”奖。  
女病人遗嘱促使她走上“防艾”路  
1996年4
    月,郑州市一家医院收住了一位姓巴的女病人,高烧不退,16天未  
能确诊,这家医院请来已退休在家的高教授会诊。患者下腹部一片暗紫色的斑点  
引起高教授的怀疑:“是不是艾滋病?”抽血化验,不幸言中。这是高教授接触  
到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在一年多前做手术时输血感染的。临死前,这位女病  
人拉着大夫的手:“我不想死,我丈夫和孩子离不开我……”女病人死后,她的  
丈夫在她的坟前睡了10多天。他后悔不应该让病人接受输血。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高教授。她从中感悟到:必须让人们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知  
识,这在许多地方尚是盲点。为此,她作了一项防艾调查,发现在一万多人中,  
能够正确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的不到15%,特别是对血液传播途径更  
是一无所知。一位医生的职责,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促使高教授走上艰难而又  
坎坷的“防艾”道路。  
一份报告掀起整顿医药活动  
1996年,高教授开始编印第一批“防艾”资料。当时她的经济拮据,只能拿  
出500
    元,河南文史研究馆和宋庆龄基金会伸出援助之手,一共凑了1700元,印  
了1。2 万份资料。这年的12月1 日——国际艾滋病日,高耀洁走遍了郑州市的5  
个长途汽车站,向群众发放了800
    多张宣传资料。5 年时间高耀洁印了9 期、30  
多万张宣传材料。随着农村感染人数的增加,高教授开始深入到田间地头,办起  
了免费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讲座。几年间她的足迹遍及河南省的50多个县市。  
1997年,高耀洁对全省50多家性病诊所明察暗访,发现许多游医根本就没有  
行医资格,诊所消毒不严密,患者交叉感染,造成艾滋病失控与传播。1998年1  
月,她把对性病诊所的调查报告亲自交到时任河南省长的马忠臣手中,不久,河  
南省展开了一场全省范围内的整顿假医、假药的活动。走进文楼村揭开血祸之谜  
文楼村以前是一个“卖血专业村”,不少人因为“血头”不洁的抽血设施而  
交叉感染,染上了艾滋病。1999年10月,当地的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干部写信向高  
耀洁反映了这个村的悲惨情况。高耀洁十分震惊,2000年3
    月18日,高教授从郑  
州花几百元租车,带着300
    多元的药,第一次来到文楼村,为这里的艾滋病患者  
义诊并送药。这里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一个3
    岁的艾滋病小患者,也是一个艾  
滋病孤儿;一对小姐妹父母双亡,随婶母生活,现在她叔父、婶母也患上了艾滋  
病;艾滋病夺去了他们父母的生命,孩子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每回忆此  
事,高教授老泪纵横:“这次义诊叫我痛心终生,我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预防  
艾滋病的知识。”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被外人视为禁区的文楼村,高教授先后去了5
    次,送  
药品、送衣物。她把文楼村的艾滋病感染情况进行了整理,向有关部门、新闻单  
位反映,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文楼村的“艾滋病村”疫情之谜由此揭开。  
75岁老人五闯文楼村揭开河南艾滋病村之谜2001…09…18
    10 :31:19  
今年8 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卫生部公布了河南省上  
蔡县文楼村的艾滋病疫情。卫生部门向这里派驻了大批的医疗人员,“艾滋病村”  
浮出水面。  
难以想像的是,最早揭开“艾滋病村”之谜的竟是一位75岁的老人———河  
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退休教授高耀洁。她5
    年来深入农村、乡镇为预防  
艾滋病大声疾呼,自费编写、宣传、印发防治艾滋病的资料,今年5
    月,被授予  
国际卫生组织的“健康与人权”奖。  
女病人遗嘱促使她走上“防艾”路  
1996年4
    月,郑州市一家医院收住了一位姓巴的女病人,高烧不退,16天未  
能确诊,这家医院请来已退休在家的高教授会诊。患者下腹部一片暗紫色的斑点  
引起高教授的怀疑:“是不是艾滋病?”抽血化验,不幸言中。这是高教授接触  
到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在一年多前做手术时输血感染的。临死前,这位女病  
人拉着大夫的手:“我不想死,我丈夫和孩子离不开我……”女病人死后,她的  
丈夫在她的坟前睡了10多天。他后悔不应该让病人接受输血。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高教授。她从中感悟到:必须让人们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知  
识,这在许多地方尚是盲点。为此,她作了一项防艾调查,发现在一万多人中,  
能够正确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的不到15%,特别是对血液传播途径更  
是一无所知。一位医生的职责,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促使高教授走上艰难而又  
坎坷的“防艾”道路。  
一份报告掀起整顿医药活动  
1996年,高教授开始编印第一批“防艾”资料。当时她的经济拮据,只能拿  
出500
    元,河南文史研究馆和宋庆龄基金会伸出援助之手,一共凑了1700元,印  
了1。2 万份资料。这年的12月1 日——国际艾滋病日,高耀洁走遍了郑州市的5  
个长途汽车站,向群众发放了800
    多张宣传资料。5 年时间高耀洁印了9 期、30  
多万张宣传材料。随着农村感染人数的增加,高教授开始深入到田间地头,办起  
了免费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讲座。几年间她的足迹遍及河南省的50多个县市。  
1997年,高耀洁对全省50多家性病诊所明察暗访,发现许多游医根本就没有  
行医资格,诊所消毒不严密,患者交叉感染,造成艾滋病失控与传播。1998年1  
月,她把对性病诊所的调查报告亲自交到时任河南省长的马忠臣手中,不久,河  
南省展开了一场全省范围内的整顿假医、假药的活动。走进文楼村揭开血祸之谜  
文楼村以前是一个“卖血专业村”,不少人因为“血头”不洁的抽血设施而  
交叉感染,染上了艾滋病。1999年10月,当地的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干部写信向高  
耀洁反映了这个村的悲惨情况。高耀洁十分震惊,2000年3
    月18日,高教授从郑  
州花几百元租车,带着300
    多元的药,第一次来到文楼村,为这里的艾滋病患者  
义诊并送药。这里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一个3
    岁的艾滋病小患者,也是一个艾  
滋病孤儿;一对小姐妹父母双亡,随婶母生活,现在她叔父、婶母也患上了艾滋  
病;艾滋病夺去了他们父母的生命,孩子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每回忆此  
事,高教授老泪纵横:“这次义诊叫我痛心终生,我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预防  
艾滋病的知识。”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被外人视为禁区的文楼村,高教授先后去了5
    次,送  
药品、送衣物。她把文楼村的艾滋病感染情况进行了整理,向有关部门、新闻单  
位反映,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文楼村的“艾滋病村”疫情之谜由此揭开。   

      
       
      
   
看护过200个艾滋病人:感受一位女护士的美丽  
   
坐在福燕对面听她说话,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冬天阳光下的猫,被温暖和安详  
抚慰着。这是个中午,刚住进医院的艾滋病人正在新建成的病房里午睡,北京佑  
安医院很静。  
并不是所有的被采访者都能让记者享受到一次心灵小憩的,但福燕是。后来  
我知道,她那种不多见的、感染了记者并把病人的身心都熨贴得舒展、惬意的东  
西,叫做母性。  
走进传染病院的护校“全优生”  
福燕所在的感染科用一扇屏风简单的隔开了,紧靠娱乐室住着的是艾滋病感  
染者,和其他病人一样,聊天、打牌,神色轻松。福燕说,6年前她第一次见到  
艾滋病病人,可不是这个样儿。  
“我记得特清楚,那是冬季的一天,好像是11月份吧,医院通知我们,有  
个艾滋病病人正在来我们医院的路上,我们紧张得没顾上吃中午饭,一直等,急  
救车的喇叭一响,我和其他护士就忍不住地冲出去了。”  
接下来的情景是福燕永远不会忘记的,和艾滋病的可怕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这个艾滋病病人的年轻和英俊。“他特别漂亮,眼睛大大的,睫毛很长,和我差  
不多年纪,但已经衰弱得不成样子……”福燕说,那一刻建立的概念一直延续到  
现在,“我不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恨艾滋病病人,应该恨这个病才对呀!他们真可  
怜。”  
年轻、英俊、才干甚至无辜,这些形容词经常伴随着艾滋病同时出现,如果  
说福燕以前的护理是出于责任的话,在艾滋病病人面前,更多的就是怜惜了。  
“很多人觉得艾滋病人是自作自受。他们在我这里就是病人呀!我不会顾及他们  
以前是什么样子。”福燕的语气很坚决。  
因为是艾滋病引起的脑病,这个年轻人瘦成了“一条儿”,基本上全身瘫痪,  
除了眨眼已经做不出任何反应,福燕说,她从他眼神中能看到的只剩下生存的渴  
求。病人的家属告诉福燕,从他被诊断为艾滋病开始,他原来住的那家医院,就  
再没有护士进过他的病房,他是带着一身严重的褥疮来到福燕面前的,整个后背  
渗漏着带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传染性极强,福燕的“危险行业”从这个下午正  
式开始,清洁疮口、翻身、烤灯、吸痰、输液……直到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