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与孝庄圆婚的实录《石头记》第五十四回是多尔衮与孝庄成婚后房事的直接记录:正说着,可巧见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小丫头便说:“好奶奶,过来给我倒上些。”那婆子道:“哥哥儿,这是老太太泡茶的,劝你走了舀去罢,那里就走大了脚。”秋纹道:“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茶吊子倒了洗手。”那婆子回头见是秋纹,忙提起壶来就倒。秋纹道:“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

  注解:

  “老太太的水!”——结婚当天孝庄的房事用水也。只有12岁的顺治皇帝竟然敢在解手后拿来洗手。《石头记》作者写得十分不堪。

  宝玉便要了一壶暖酒,也从李婶薛姨妈斟起,二人也让坐。贾母便说:“他小,让他斟去,大家倒要干过这杯。”说着,便自己干了。邢王二夫人也忙干了,让他二人。薛李也只得干了。贾母又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

  第10节 孝庄下嫁多尔衮(2)

  注解:“大家倒要干过这杯”——这是孝庄皇太后的喜酒,皇上儿子来给客人斟酒,意义重大,所以“都要叫他干了”。因为是小顺治皇帝的酒,代表“皇恩浩荡”也。

  接着写到贾母听戏的剧目。演唱《寻梦》、《惠民下书》时,王梦阮索隐:“《惠民下书》为张、莺撮合之第一功臣,此处唱《寻梦》、《下书》两出极有意思。”

  演唱《听琴》等戏文时,王梦阮索隐:“《听琴》是张、莺调情之始,《琴挑》是相如、文君淫奔之始,《胡笳十八拍》则文姬再嫁也,若非有所寓意,何至凑集一处。”

  实际上,《石头记》中提到的明妃、西施、红拂、武则天、杨贵妃、蔡文姬、卓文君之类,都隐射孝庄。

  第五十四回末,王梦阮总评云:“此篇为皇太后下嫁摄政王之一篇正文。妇人从一而终,本是迂腐套语,皇皇国母高出群伦,礼岂为我辈设耶?回目中特揭其旨曰:‘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书中点睛之处曰凤求鸾、曰王熙凤、曰寻梦、曰惠民下书、曰听琴、曰琴挑、曰胡笳十八拍、曰灯月圆、曰春喜上眉梢,无一不暗合巧切。”

  由此可见,这个元宵之夜非同小可。它隐射顺治六年二月初八日,孝庄皇太后下嫁小叔子多尔衮。至于为什么要将婚宴写在元宵节?一是为了隐瞒文化检察官,二是元宵即上元。“上元”者,皇太后圆婚也。说“元妃省亲”隐射“太后下嫁”毫无道理。

  当下贾蓉夫妻二人捧酒一巡,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

  注解:

  “春喜上眉梢”,“正对时对景”——符合孝庄再嫁当天的时景也。

  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扞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

  注解:

  孝庄皇太后对婚礼的态度是“聋子放炮仗——散了吧”。

  顺治皇帝对婚礼的态度是——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隐射当时的顺治皇帝是聋子的耳朵——朝廷的摆设也。

  朝野百姓的惊愕态度是——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

  《石头记》作者在嬉笑怒骂中,补写了大清国当年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皇家婚礼。对这件全国最大秽闻的态度,从孝庄皇太后、顺治皇帝、王公大臣,到平头百姓的态度,都写到了。

  否则,演员王熙凤最后的并不可笑的笑话,就显得莫名其妙,毫无意义了。

  元宵之夜刚过,《石头记》第五十五回一开头,原文云: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在家一月,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太医用药……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他虽不肯说出来,众人看他面目黄瘦,便知失于调养……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便想偷空调养……谁知一直服药调养到八九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的止了。

  注解:

  “元宵已过……太妃尔安……宴乐俱乐”——是历史的写实之笔。隐写孝端皇太后从顺治六年正月即“欠安”,当年四月去世。《清史稿》载:“顺治六年四月乙巳,崩,年五十一。”

  隐射顺治六年二月八日孝庄与多尔衮“上圆”之后,孝庄房事过度,不久就流产一次,此后落下“下红”的毛玻八九个月后方愈。过了一年,顺治七年八月初三,孝庄为多尔衮早产一个女儿,由汤若望助产。她就是《金陵十二钗》之三的贾探春。一个禀赋了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双重性格与才能的女人(“两个人放风筝”)。

  凤姐“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王伯沆批云:“病无可笑,若致‘年幼不知保养’之病,不免可笑耳。”关于下红之症,王伯沆批:“按方书,少妇崩症都系房室(事)不慎所致。”

  《石头记》作者完成了顺治年间第一大秽闻的文学创作!王伯沆等老一代索隐派学者看清了文字中的淫乱之词,但并未识破这是在隐射孝庄皇太后下嫁之事。

  第八节多尔衮为何停止了篡夺皇位的步伐孝庄皇太后清楚,以福临为帝的折中方案,不过是多尔衮的缓兵之计。种种迹象表明,多尔衮正走在摘取皇冠的路上,皇太后不过是徒有虚名的空架子,福临的皇帝称号不足以构成对多尔衮称帝的任何阻碍。熟谙宫廷斗争的孝庄皇太后决心孤注一掷,以纡尊下嫁摄政王,作为保住母子地位的最后防线。下嫁之后,特别是为多尔衮生了女儿之后,她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封建帝王在后宫的私生活,有时能改变一个朝代的历史。整个大清王朝对多尔衮的全部控制力,竟然抵不上孝庄皇太后的一次下嫁。

  满族社会当时还保留着许多古朴的风俗习惯。“君臣同川而浴,肩相摩于道,民虽杀鸡,亦召其君而食之。父死则妻其嫂,叔伯死,侄亦如之,故不论贵贱,人有数妻。”

  这种婚娶方式在汉族地区被视为乱伦辱德。但在满族社会无此观念,上层贵族中更是司空见惯。皇太极的五宫后妃中,庄妃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又是宸妃的妹妹,三人同嫁皇太极。另两位后妃,是战败的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的妻子,以敌人之妻为妃,在满洲贵族中更是司空见惯。“太后下嫁”即不违反祖制也无忍可言。

  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在旧习尚存的满蒙贵族中能被理解和接受,但在汉官中却舆论哗然。南明朝野毫无顾忌地攻击新朝统治者悖德乱伦。郑成功军中的张煌言,闻知此事写了几首《建夷(女真)宫词》,其中有两首直指太后下嫁。

  (1)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2)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椒殿梦回去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第一首明指太后下嫁,“上寿”即生日庆寿,孝庄太后的生日为二月初八,“上寿觞为合卺尊”是说太后的庆寿酒又是洞房花烛的喜酒。可以以此推断孝庄太后下嫁之时在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初八。当时她36岁,多尔衮37岁。末两句中“春官”指礼部官员,是嘲笑礼部竟增添了“太后婚”的“新仪注”。第二首说满人不讳再嫁,并对此俗大加嘲骂,甚至推测顺治是“错将虾子作龙儿”——根本不是皇太极的儿子,而是臣子的后代。

  顺治初年,多尔衮排斥肃亲王豪格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异己力量,还将皇帝印玺信符置于己手(《石头记》中坠儿“偷虾须镯”一案),对忠于皇室的两黄旗骨干大臣索尼等加以打击和排斥。多尔衮的权欲恶性膨胀,称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欲取顺治小皇帝而代之。孝庄皇太后想的只是儿子福临的帝位,因她年龄小于多尔衮,与多尔衮青梅竹马,培植了感情基矗孝庄皇太后听取范文程和洪承畴的意见,决定“下嫁”。满腹经纶的汉大学士范文程、洪承畴在“太后下嫁”既成事实后,在“下”字上大做文章,是“下嫁”而非“上嫁”,是皇帝的母亲“下嫁”给亲王。一个“下”字便把多尔衮和福临规范在亲王与皇帝的法定位置上。

  此时的孝庄文皇后与众多年少美女相比已是人老珠黄,对多尔衮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而多尔衮没有放弃向皇位靠拢的步伐。孝庄皇太后甚至使用了杀手锏:为体质极差但又对女人极度沉迷的多尔衮搜寻天下美女——炮制所谓的“天王补心丹”。

  真是天遂人愿,顺治七年(1650年)底,多尔衮带众多美女北出狩猎消闲,果然猝死在特制的龙床上——“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让多尔衮一年内就去死。

  随着清代帝王的汉化,汉族官吏人数增多和地位提高,此事越来越被认为是丑不堪言的秽事,所以此事在乾隆朝代的官书上就已删削殆尽,此后的几代更是讳莫如深。直到清末宣统初年,内阁储藏档案的大库倾塌,当时任阁读的刘启瑞奉命检查库藏,“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遂以闻于朝”。这才为掩饰多年的疑案提供了直接佐证。

  孝庄皇太后自请下嫁阴谋篡夺儿子皇位的仇人,是一个女人识见过人之举。传闻多尔衮连登基用的印玺和龙袍都预备好了,但面对孝庄与她怀里的女儿,他犹豫动摇了。真可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也。

  第十章 多尔衮暴死

  第1节 贾琏偷娶尤二姐双层隐意(1)

  顺治七年(1650年)春,摄政王多尔衮既娶了皇太后(凤姐儿),又将肃亲王豪格的福晋博尔济锦氏纳为福晋(“平儿扶了正”)。忽报朝鲜国王李淏遣使进贡,并呈一奏折称:“倭人犯境,欲筑城垣,因恐负崇德二年之约,故特吁请,俾免残破之患。”多尔衮览毕,猛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来,禁不住喜上眉梢,即宣召内大臣何洛会入府,授了密语,到使馆中商议。朝使唯唯听命,与随员驰禀国王。过了月余,摄政王率诸王大臣出猎山海关。到了宁远,一住三日,并没有围猎命令。到了连山,摄政王入驿。驿馆内铺设一新,王大臣越发惊疑。何洛会赴河口,见岸侧有一大船,岸上两乘彩舆,朝鲜大臣请舱中两女子登陆上舆。两女子都服宫装,仿佛一对姊妹花。下了舆,与摄政王交拜,成就婚礼。

  这就是多尔衮偷娶朝鲜两公主的故事。

  多尔衮深恐孝庄皇太后闻知,所以秘密行事,假出猎为名,偷偷地办了这桩风流故事。住驿月余,摄政王方秘密带了朝鲜两公主回京。

  《石头记》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与第六十六回《冷二郎一冷入空门》即隐射此事。但一个故事却涉及两件历史事实:(1)顺治七年春,多尔衮瞒着孝庄皇太后偷娶朝鲜两公主。此处的贾琏隐射多尔衮,尤二姐与尤三姐隐射朝鲜两公主。(2)顺治十一年到顺治十二年,顺治皇帝不顾孝庄皇太后的劝阻偷情弟媳妇董鄂氏大福晋。此处的贾珍、贾琏与柳湘莲三个男人共同隐射顺治皇帝一个男人,而尤二姐与尤三姐都隐射董鄂氏。如果读者将讲述两件历史的具体描写,统统加到一个小说人物身上,便会发现矛盾与所谓“败笔”,这是张冠李戴的必然结果。必须结合历史逐一分辨之。例如第六十六回《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尤三姐与柳湘莲只有一面之识,因柳湘莲有悔婚之意,尤三姐羞愤自杀,灵魂回来与柳湘莲辞别,竟然说“妾痴情待君五年”,显然与小说情节不符。此处的“待君五年矣”隐射顺治十二年夏董鄂氏怀孕后灰溜溜地入宫,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病死,正是“待君五年”。这句话与历史相符,却与小说情节矛盾。《石头记》里类似的矛盾与“败笔”几乎无处不在。读者必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