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头记》第二回原文: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

  注解:

  此处的贾雨村隐射皇太极与多尔衮。“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隐射清朝的国力尚不够充裕,想进关到明朝掠夺一番,以增加国库储备,壮大军威国力。

  “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妆——隐射崇祯二年秘密降清的汉将孔有德与耿仲明,为皇太极与多尔衮提供了从北京东北方向龙井关入关的捷径。

  “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隐射皇太极与多尔衮借助于科尔沁蒙古的向导,不断经龙井关入寇关内。

  这是皇太极与多尔衮到“林如海”家,给崇祯皇帝上的最好的一堂“孙子兵法”课。《石头记》将这一段历史,写成了贾雨村(皇太极与多尔衮)到林如海(崇祯皇帝)家里做了为期一年的家庭教师(第二回)。又写成“老耗子”命令“小耗子”下山去偷“果有五品”(五次进关掠夺的军事行动)。

  读者读懂了这一段,就会明白《石头记》的基本写法:将天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将血肉横飞决定中国命运的明清战争,一律写成婆婆妈妈的家庭琐事与男男女女的吃吃喝喝。所以当看到书里出现东拉西扯、吃喝拉撒、不知所云的故事情节时,一定不要认为是作者的败笔,不要认为是作者犯了糊涂,而要认真注意其中的奥妙——作者又要隐写笑傲风云的历史人物或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了!

  第7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1)

  隐藏的历史信息《石头记》第二回高度概括了清朝入关前后的政治军事形势与清朝皇室的家谱,这是读懂后来百余回故事的关键。

  《石头记》原文: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却说封肃因听见公差传唤,忙出来陪笑启问。那些人只嚷:“快请出甄爷来!”封肃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一二年了,不知可是问他?”那些公人道:“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因奉太爷之命来问,他既是你女婿,便带了你去亲见太爷面禀,省得乱跑。”说着,不容封肃多言,大家推拥他去了。封家人个个都惊慌,不知何兆。

  隐秘解读:

  “一局输赢”与“目下兴衰”——点明《石头记》的主题乃汉满输赢,清明兴衰。在贾雨村“飞腾之兆已见”,甄士隐“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的《石头记》开头,主要小说人物尚未露面的时候,大谈“输赢”与“兴衰”,大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是明亡清兴的国家大事,难道就是为了写曹家或别族抄家败落吗?是写一个漂亮妓女从良,然后化做《石头记》里的男主人公,成了“不男不女”的“天下古今第一”人妖吗?

  “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这是一句很有政治分量的话。意思是说,清朝当政者并不明白《石头记》里有一个甄真贾假的故事。其中所有与甄(真)家有关的人和事,都代表明朝与汉族的正统系统。所有与贾(假)家有关的人和事,都代表清朝与清朝系统。贾宝玉甚至还代表皇太极的假儿子,此后的爱新觉罗皇室子孙都姓孔。

  “应天府”——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其实是中国的最高首府——明朝与大清国的朝廷也。贾雨村升任“应天府知府”,先是隐喻皇太极登基做了大清国的崇德皇帝。“龙颜大怒,即批革职”,隐射清太宗皇太极已死。第三回“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隐射顺治登基当了大清国的皇帝。此时的贾雨村隐射进了北京的顺治皇帝,所以自称是贾政的“世侄”。而贾政,字存周,隐射多尔衮入主北京当了“皇叔父摄政王”,是他将顺治皇帝贾雨村推上了清朝皇帝(应天府知府)的宝座。

  事情还没有如此简单。皇太极在盛京当了八九年的崇德皇帝,而贾雨村只当了一年多“应天府知府”就下台了,然后“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从离开葫芦庙到再次复职当“应天府知府”,前后“八九年”(葫芦庙门子语)。在这段时间里贾雨村先后隐射三个历史人物:(1)第一任“应天府知府”贾雨村隐射清太宗皇太极。(2)“游览天下胜迹”的贾雨村,隐射皇太极与多尔衮两个人物——揭露清朝八旗部队多次入关,在中原地区侵扰与掠夺五次(小耗子偷的“果有五品”)。(3)第二任起复的“应天府知府”贾雨村,也隐射两个人物,一是傀儡“应天府知府”、“世侄”顺治小皇帝。二是真正的“应天府知府”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

  为什么要搞得如此复杂呢?因为第二任起复的“应天府”知府要表演两个重大的历史故事:一是多尔衮(贾雨村)娶了孝庄(娇杏),他的原配大福晋元妃死了,孝庄皇太后算是“扶了正”也。二是多尔衮(贾雨村)要帮助吴三桂(薛蟠)击溃李自成(冯渊),夺回明朝的传国玉玺甄英莲(艺术原形是陈圆圆)。所以,必须让贾雨村扮演几个历史角色。

  贾雨村的公人“也不知什么真假”,这正是《石头记》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作者希望“公人”(清朝)“不知什么真假”,同时希望“私人”(读者)能够分辨“真假”。

  贾雨村代表清朝皇家体系——从努尔哈赤直到末代清朝皇室。在崇德与顺治年间,隐射皇太极、多尔衮与顺治皇帝。前期的贾宝玉主要隐射清世祖顺治皇帝,后期的贾宝玉又是顺治之后所有清朝皇帝的化身。他佩带的“通灵宝玉”是清朝传国玉玺——其前身是元代的传国玉玺“大荒山顽石”,被《石头记》作者写成孝庄的化身。甄士隐与贾雨村,甄宝玉与贾宝玉,其实代表着过去、当时和未来的三个既对立又在相互转换的朝代。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石头记》作者云,当时明清之间的斗争并未决出输赢,最后的结局都隐写在《石头记》里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

  《石头记》以清朝“开国女皇”孝庄死去为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隐射甲申之变与南明的灭亡,中华民族(其实仅指汉族)进入了一场噩梦。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假去真来真胜假”,预写中原汉族将要重见天日也。作者原来估计大清国最多维持到康熙末年。他没有料想清帝国入关后会延续268年。主要原因是作者开始阶段不承认清朝接替明朝是历史的进步,作者站在大汉族主义立场上,一味强调元朝与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这是《石头记》的悲剧。直到《石头记》收尾,作者才回到承认历史进步的正确立场上,五次修改书名,乃是五次思想的大飞跃。作者从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向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统一的升华,是令人敬佩与令人折服之处。

  作者希望在该书问世传播的过程中,清朝当局最好蒙在鼓里。这种预计,竟然与历史真实完全符合,因为清朝王朝直到灭亡那一天,朝廷也没有弄明白《石头记》里有一个甄贾(真假)故事。而咸丰皇帝之后,《石头记》合法进入皇宫,颐和园壁画与题诗多红楼也。

  第8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2)

  《石头记》原文:那天约二更时,只见封肃方回来,欢天喜地。……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侧作正室夫人了。正是:偶因一回顾,使为人上人。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隐秘解读:

  “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隐射顺治元年的历史。应天府知府贾雨村要派出“番役”,四处“寻访”甄士隐“女儿”的“下落”,扬言要“务必探访回来”,此事关系重大。小说的表面文字是贾雨村顾念与甄士隐“旧日相交”,实际上隐射着清朝朝廷一个重要的政治行为。因为贾雨村隐射刚得到天下的清朝皇室,甄士隐隐射刚丢失天下的明朝皇室,甄英莲代表大明朝的传国玉玺。清朝皇帝登基,南明皇帝隐居山林,明朝传国玉玺下落不明,这是政局动荡不安的潜在的危险因素。一旦明朝后裔或野心家得到这块丢失的明朝玉玺,肯定会利用它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兴风作浪,搞得天下大乱。所以清朝皇室贾雨村(代表多尔衮与顺治)要“务必探访回来”。

  后来这块明朝的传国玉玺(甄英莲),果然落入吴三桂(薛蟠)手里。而吴三桂果然利用它自立为大周皇帝,建立了一个短命的汉族王朝,与清朝的北京当局争天下。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

  此时的“封肃”已经不再代表南明日益缩小的疆土,而反过来改名“肃封”,隐射皇太极“肃”然册“封”的科尔沁蒙古家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的甄家娘子“封氏”改而隐射科尔沁蒙古王爷大贝勒寨桑之福晋。因为“封氏”本来就不是一个人,而是国家一片封疆的意思。俗话说“女人无姓地无主”,“封氏”既可代表明朝的疆土,当然也可以代表清朝的疆土了。此时的丫头娇杏,隐射博尔济吉特氏孝庄(布木布泰)。娇杏的隐意变成了“侥幸”。“杏”字挖苦孝庄不断地红杏出墙。

  “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隐射科尔沁蒙古王爷封肃(吴克善父辈),巴不得去奉承皇太极贾雨村。贾雨村娶娇杏为二房,竟然“封百金赠封肃”,这是作者埋的一个伏笔。《钦定大清会典》卷三八载:“皇帝大婚……大徵礼后,赐后父母金百两,银五千两。”封肃收到贾雨村百两黄金的聘礼,证明娇杏的实际身份乃是孝庄皇后也。

  当贾雨村隐射多尔衮时,娇杏转而隐射入主北京的孝庄下嫁了小叔子,因为多尔衮的大福晋元妃刚死不久,孝庄娇杏就下嫁了,算是“扶了正”也。

  以上就是所谓《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两个男人,一个二婚女人的故事。

  “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隐射的历史太复杂了。

  娇杏产下一子,是指孝庄文皇后产下了顺治皇帝。扶侧作正,即指孝庄升妃子为清太宗的皇后。表面说娇杏因三两次回顾贾雨村而侥幸得为正室夫人,其实是说孝庄一再勾搭皇太极,从妃子升为皇后,又隐射她一再勾搭孔有德、多尔衮、洪承畴、吴三桂、汤若望,一再“嫁人”、“圆婚”,得诸众男人之力而侥幸成为清朝开国女皇也。

  “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贾雨村“中进士”,“升了”“应天府”“知府”,隐射皇太极在奉天(盛京)登基当了清太宗(“本府知府”)。“不上一年……即批革职”,后又“起复”为“应天府知府”——隐射多尔衮与顺治入主北京,分别当了摄政王与小皇帝。

  第四回葫芦庙门子对刚起复的贾雨村说“老爷一向加官进爵,八九年来就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