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常见心理疾病--异常表现-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产阶层为了防止自己在社会流动中滑落下层阶级,不得不用炫耀性的消费维护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名誉地位。在他们不断努力工作得到所需,然后炫耀他们的优越感,然后又为之努力工作的循环下,部分人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已然吞没了他们人生出发的原点。渐渐失去理想的他们,白天高效为劳动契约勤奋工作,自私冷漠,缺失社会关怀和道德激情;晚上则成为寻求感官刺激的城市动物,在俱乐部、酒吧流连。每个夜晚,城市中产者的灵魂在机械生活暂时结束后,就不安地作出空虚的飘荡。
  之六时尚攀比成为阶层压迫
  学者郁方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消费文化》一文中认定,奢侈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的享乐主义文化已经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中蔓延。《格调》、《中产阶层必读》等畅销书或文章用昂贵的酒、高级的甜心巧克力、精致的服装勾勒出了中产者的贵族形象。中国传统量入为出的观念被新的适度的奢侈、理性的透支观念取代。中国中产阶层群体开始关注流行时尚、品牌、品位,并让这种消费观念最后形成了一种物质和地位的攀比。
  〃我们正活在一个贪婪是好的时代〃成为一句口号,限量版劳力士带上手腕,轩尼诗如开水般消耗,LV手袋总是吊在手上,奢侈之风蔓延在富裕的中产者之间。只是不知不觉中,这种时尚的攀比,渐渐剥夺了中产者原本的面目。为了比别人有更加光鲜的脸面,他们对物质产生了更迫切的渴求,花掉了更多的心思,也因此换来了更大的焦虑。
  之七小本生意的患得患失
  中产阶层的投资热点主要集中在股票、商业、服务业和房地产。而与其他阶层投资不同的是,他们还注重教育投资和收藏投资。他们比富豪们更难贷到银行的钱,只是用他们的原始积累来投资,要么慢慢增值,要么血本无归。1990年代初,中产阶层对投资房地产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但1993年国家调控政策一出,很多曾经风光的中产者赔了本,从此变得一蹶不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中产输不起,最怕打回贫困的原形。因此,理财比投资更适合他们保守的风格和脆弱的资本,买保险和债券,以房养房之类的理财相对安全。
  之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
  中产要供楼。2005年2月,温州每平方米商品房平均房价9278元,上海8627元,杭州7210元,北京6232元,深圳6037元,广州5660元。今年1到6月份,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1%。中产要养车。自6月25日起,将汽、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00元和15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每次在加油站,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钱数,我的心跳也随之加速〃成了中产者的流行语。
  中产要抚养孩子。〃连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住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培林在《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了这一〃不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到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因为1996年高等教育产业化以后,高校的学费一直水涨船高。
  中产阶层不少已经步入中年,还负担家庭的医疗、饮食、娱乐等各种不断上升的成本。和草根阶层不同,中产阶层在住房、汽车、生活方面追求更为舒适和精致,在子女教育方面更为苛求完美,恨不得子女一出生就通晓8国语言。中产阶层上涨的工资永远追不及中产生活上涨的价格。
  之九庞大弱势群体须关怀
  收入较高、具备一定社会地位、拥有知识和文化的中产阶层,能够在慈善公益、维护道德、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贡献力量。目前,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城镇失业下岗者中的贫困人口、受灾人口、残疾人等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慈善事业是继工资、社会福利和保障之后的〃第三次社会大分配〃,中产者通过捐赠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缩小社会由于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但在我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1000万家企业中,仅有10万家曾经为慈善事业捐过款物,99%的企业从未有过慈善捐助记录。在企业中,不少中产阶层对捐款的行为并不感冒:一方面,国内一些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受到他们怀疑,受到舆论影响,他们担心捐款落不到实处;另一方面,不少人更关心的是自身事业的发展,对慈善行为缺乏热情,对社会有一种冷漠感,把捐款等社会义务看作一种烦恼和焦虑。
  之十利益集团霸王条款的受害者
  1960年,科斯写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他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把社会成本定义为〃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痛苦、牺牲或辛苦的现象〃。额外社会成本体现在中产阶层的家庭里,最明显的是教育。教育学家杨东平认为,政府应该增加教育投入,不应将教育成本过多转移给家庭,因为这无疑增加了每个家庭额外的社会成本。
  孩子的教育不是中产阶层唯一的额外社会成本。中产阶层不少人都经历过部分权力部门行政垄断、权力寻租或非法行为的侵害。有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通过〃走后门〃来获得某些机会与方便,通过非正当的途径来获得发展的机会。由于社会体制上的漏洞或行政上的监督不力,造成了他们在办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在程序之外,付出更多额外的社会成本。尽管他们可能由此获得财富,但部分额外社会成本也对他们得到的财富进行了消解。除此之外,在中产阶层的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汽车路桥费、房产交易中的霸王条款、旅游过程中的合同陷阱,由于一些部门和单位的违规操作,额外的社会成本很容易落在他们头上。要知道,这些落在中国中产阶层肩膀上的额外负担,或许数额不多,但分量可是一点都不轻。
2.中国弥漫着知识焦虑症
  有一种精神病学疾病…信息焦虑综合征,也叫知识焦虑症。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呈平方数增长,但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远没有高速到接受自如的阶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严重的还会突发性地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这种疾病流行于每天都要面对高度压力与挑战性的工作环境或职业中,如外企、淘汰率高的企业,而记者、广告从业人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IT从业人员等都可能是该症状的高发人群。知识成为焦虑的新来源。
  一种紧张的心理状况
  上海的夏天依旧显热难耐,下午6点整,在中山东一路上海浦发大楼门口,祝宏杰正在焦急地等待的士。正是下班时间,车不是那么好等,焦急的祝宏杰不时看看表,在7点之前他还要赶去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上课,如果运气好的话兴许能赶上在学校小餐厅要个盒饭。
  每周二、周四以及周六晚上,祝宏杰都会去那里上课,今年的10月,他要参加软件硕士在职研究生的考试,时间一天天在迫近,工作,上课,应酬。。。。。。每天晚上回家还要花几个小时看书,有时真的觉得很累。就像现在,他感觉白天的程序还在脑子里转来转去,又要想着上课的内容,加上颇有几分饥肠辘辘,这种感觉让他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他现在最希望做的事情是马上回家倒在床上,什么也不想,不过不行,祝宏杰一直告诉自己,生活就是这样,你在这里松懈,别人就会跑到你前面。
  祝宏杰在上海浦发总行电脑部任软件工作师,有不错的工作环境,工作三年,年薪也靠上了6位数。在旁人看来,他这么拼命有点自虐,但他没法不这么想:〃在软件业,似乎每天都会有新鲜的东西出现,我有时想,也许有一天早上,我醒来,那些曾经熟悉的程序突然变得如此地陌生,我被这个行业拒之门外,再也无法跨入。〃
  烦躁、急促、莫名的紧张。。。。。。这些情绪困扰着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特别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几乎成为他们惯常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人曾在新浪和网易的BBS和北京百盛购物中心门口做了一次小型调查,一共回收了40份有效问卷(指年龄在20岁…40岁,学历在本科以上)。100%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应付这个社会,80%的被访者表示一直打算给自己充电或正在充电,被访者普遍认为社会的压力之大,知识更新之快,时常使他们有莫名的急躁,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但许多人却苦于迟迟没有时间。
  一个群体的职业病
  在被访者中,从事上述职业的人有着更为明显的焦虑倾向。如一直令祝宏杰无法释怀的软件业的高速更新,一位在高科技企业工作的姓廖的被访男士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经常裁员,所以即使在正常时期,他也时时有要被裁掉的紧张感:〃在公司的office,我会莫名其妙地感觉到同事们的脸部表情僵硬起来,是不是又要裁员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多提高自己,才不至于被淘汰。〃
  而职业是记者的彭先生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有的时候我会感到我什么都要明白一点,这样才可以冷静地分析我想报道的事件,从容地面对我所采访的对象。可是要了解的东西那么多,所以我会突然地感到自己很渺小,觉得再也无法胜任这个工作了,我每天拼命地读报、看杂志、上网、看书,满脑子都是信息,关键词,事件。。。。。。但越是如此,我越觉得慌张,好像被一种深不可测的东西慢慢淹没。〃
  一个狂热的考证者
  主持中国心理热线网站的郭卜乐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一个病例:一个27岁左右的男士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计算机系,在学生时代他对自己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毕业后如愿进了一家知名网络设备公司担任系统集成工程师。曾几何时,IT业多了许多证书,于是,他时时感慨IT知识更新的速度,偏执地认为只有拥有各类证书才能使他感觉良好。思科认证,微软认证现在都有了,还打算去考Java认证。纠缠于各种证书之中,又常常担心证书的时效性。他变得精神恍惚,他说:〃我晚上睡梦中出现的都是考题、证书或者程序,我现在考到的证书已经不给现在的单位看了,因为他们只会简单地让我复印一份存档。尽管我现在并不打算跳槽,但我觉得留着这些证书总会有用。我有时也想是不是可以把精力放在别的地方,但无法放弃这种行为,只要看到别人考了我没有考的某计算机认证,我总觉得莫名的惶恐。〃郭卜乐认为他正处于一种过度焦虑之中,其行为已经达到了病态,与孙彼得教授提出的知识焦虑症非常契合。虽然他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生活上的不适反应,但长此以往,必定会对身体各个环节造成影响。
  郭卜乐也坦言,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他接触到的此类病人严重到会突发性的出现恶心、呕吐,但从事压力大,知识更新快的职业中的人出现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确实也颇为普遍。而那些被访者也均表示,因为焦躁和烦闷,有过一些生理反应,最为多见的有因为神经亢奋而无法入睡,但也有被访者表示有精神疲惫而反常嗜睡的。但没有发生过更严重的生理反应。
  高文斌也说,祝宏杰和40位被访者的种种表现都无法构成精神疾病,仅仅是现代人面对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的正常应激性反应,甚至可以说是积极的应激性反应。
  他强调,焦虑是人类很普通的一种情绪,那些被访者的行为言语表明他们或多或少地处于一种经常性焦虑情绪中,同时高文斌也指出这种对知识与未来的焦虑情绪,如果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动力。
  但这些被访者的焦虑情绪一旦上升到焦虑症或者过度焦虑,情况又有很大区别,焦虑症不仅在主观上呈现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的担心、过分机警等症状,在客观上还要有一定的持续性,通常上述反应在2周以上才可能被诊断为焦虑症。与普通的焦虑情绪不同,焦虑症与过度焦虑都会对个人的身心有很大的伤害性,严重的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虽然上述对知识及信息的过度焦虑有很大危害性,但正常的对知识的渴求与充实自我却不能放弃,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其实也随着社会的进化而逐年上升。如当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考各类证书的人的行为通常都不会转化为过度焦虑,但也绝对不容忽视,一定要注意张弛有方。〃
  另外一个后果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