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归塘:即归墟,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
④沃焦:古代传说中东海南部的大石山。
⑤然:“燃”的本字。
⑥天汉:即银河。
⑦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行政区划。按《尚书·禹贡》,为冀、
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⑧次: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古代认为地上各州郡邦国天与天上一定的
区域相对应,谓之分野,故作者有此问。
⑨乾象:天象。
⑩昴,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1)《后汉书·南蛮传》:“《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止,其俗
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止。”
【评语】

为什么?为什么?作者画出了一连串问号,在人面前,宇宙永远是团迷
雾,总是存在不尽的迷惘,也许这才是众神生存的土壤。世上本不存在神,
人们创造出一个个神来,顶礼膜拜,以使思想有所寄托,精神有所皈依。

一二八、凡人之信唯耳与目

凡人之信,唯耳与目;耳目之外,咸致疑焉。儒家说天,自有数义:或
浑或盖①,乍宣乍安。斗极②所周,管维③所属,若所亲见,不容不同;若
所测量,宁足依据?何故信凡人之臆说,迷大圣④之妙旨,而欲必无恒⑤沙


世界、微尘数劫也⑥?而邹衍亦有九州之谈。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
人不信有木大如鱼;汉武不信弦胶,魏文不信火布;胡人见锦,不信有虫食
树吐丝所成;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皆
实验也。

【译文】

一般人只相信自己耳闻目堵的事物,除此这外的一概加以怀疑。儒家对
天的看法就有好几种:有的认为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黄一样;有的认
为天盖着地,就像斗笠盖着盘子;有的认为日月众星自然飘浮于虚空之中,
有的认为天际与海水相接,地就在海水之中;此外,认为北斗七星绕着北极
星转动,是靠那斗枢作为转动轴。以上种种说法,如果是人们亲眼所见,就
不应该如此不同;如果是凭推测度量,那怎么能以此为据呢?我们为什么偏
偏相信这凡人的臆测之说,而怀疑佛门学说的精深今义呢?为什么就认定世
上绝不可能有佛经中所说的像恒河中的沙粒那么众多的世界,就怀疑世间一
粒微小的尘埃也要经历好几个劫的说法呢?驺衍也认为除了作为赤县神州的
中国之外,世上还有其它九州哩。山里的人是不相信世上有像树木那般大的
鱼,海上的人也不相信世上有像鱼那般大的树木;汉武帝不相信世上有一种
叫续弦胶的,可以粘合断了的弓弦和刀剑;魏文帝不相信世上有一种火烷布,
可以放在火上烧以此去掉污垢。胡人看见锦缎,不相信这是一种叫蚕的小虫
吃了桑叶后所吐的丝造成的。从前我在江南的时候,不相信世上有能够容纳
一千人的毡帐,等到了河北,才发现这里有人不相信世上有能装载万斛货物
的大船:这两件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啊。

【注释】

①浑,浑天。盖:盖天。宣:宣夜。以上为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三种学
说。安:转《安天论》,为汉代虞喜根据宣夜说写成。
②斗:转北斗七星。极:转北极星。
③管维,又作斡维。转运的枢纽,指斗枢。
④大圣:佛家称佛或菩萨为大对。
⑤恒沙:“恒河少数”的省称。此言其多至不可胜数。
⑥微尘:佛教语。转极细小的物质。劫佛教以天地的形成到毁灭为一劫。
【评语】

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既不可轻信,也不可不信。轻信他人所言,失之
严肃,容易以讹传讹;一概不信,则会闭目塞听,孤陋寡闻。对一个人来兑,
对未知的事物,既要持慎重的态度,又要有开放的心态。

一二九、人力神奇神力通天

世有祝①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
人力所为,尚能如此;何况神通感应,不可思量,千时宝幢②,百由旬③座,
化成净土④,踊出妙塔乎?

【译文】

世间有巫师及懂得各种法术的人,他们能够穿行火焰,脚踩刀刃,种下
一粒瓜籽可立马采摘果实,连水井也可随意移动,眨眼间的功夫,生出各种
变化。人的力量,尚能达到如此地步,何况神佛施展他们的本领,其神奇变
幻真是不可思议:那高达千里的幢旗,广达数千里的莲座,变化出极乐世界,


涌现出神奇的宝塔呢?

【注释】

①祝:男巫。
②宝幢:佛寺中悬挂的幢旗。
③由旬:古代印度计长度的单位。也译作“俞旬”、由延”、“缮那。”
④净土:佛教谓庄严洁净,没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独、
命浊)的极乐世界。
【评语】

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灵,人力是神奇的,可创造出无数奇迹,甚至创
造出神,人又是极其渺小的,最终需要那个虚幻的“神”来统治,否则人将
会是那么的孤苦无依。人的力量是伟大,人的精神却是脆弱的,人永远需要
精神的家园。

一三○、善恶之行祸福所归

释二曰: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
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获报耳。善恶之行,祸福所归。

九流百氏,皆同此论,岂独释典为虚妄乎?项橐,颜回之短折,伯夷、
原宪之冻馁,盗跖、桓之福寿,齐景、桓的之富强,若引之先业,冀以后生,
更为通耳。如以行善而偶钟祸报,为恶而傥值福征,便生怨尤,即为欺诡;

则亦尧、舜之云虚,周、孔之不实也,又欲安所依信而立身乎?

【译文】

第二:我相信诽谤因和报应之说的种种证据,就好像影之随形,响之应
声一样可以验证。这类事,我耳闻目睹得非常多。有时报应之所以未发生。
或许是当事者的精诚还不够深厚,“业”与“果”尚未发生感应,倘如此,
则报应就有早迟的区别,但,终归会发生的。善与恶的行为,将分别招致福
与祸的报应。中国的九流百家,都持有与此相同的观点,怎么能单单认为佛
经所说虚妄的呢?像项橐、颜回的短命而死,伯夷,原宪的挨饿受冻;盗跖、
庄的有福长寿,齐景公;桓的富足强大,如果我们把这看成是他们的前辈的
善业或恶业的报应寄托在后代身上,那就说得通了。如果因为有人行善而偶
然遭祸,为恶却意外得福,你便产生怨尤之心,认为因果报应之说只是一种
欺诈蒙骗,那就好比是说尧、舜之事是虚假的,周公、孔子也不可靠,那你
又能相信什么,又凭什么去立身处世呢?

【注释】

①影响:影子与回声。
②业缘;佛教指善业生善果、恶业生恶果的因缘。谓一切众生的境遇、
生死都由前世业缘所决定。
③九流:战国时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
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又有小说家一派,合为十家。
④业:即梵语“羯磨”。佛都谓在六道中生死轮回,是由业决定的。业
包括行动,语言,思想、知识三个方面。分别指身业,口业(或语业)、意
业。
【评语】

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教的因果报应


学说从其积极角度来讲,可抑恶扬善,规范人的行为,有利于社会安定。其
影响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一三一、其于戒行何责精洁

释三曰:“开辟已来①,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责其精洁乎?见有
名僧高行,弃而不说;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且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
为过?俗僧之学经律②,何异世人之学《诗》、《礼》?以《诗》、《礼》
之教,格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以经律之禁,格出家之辈,而独责无犯哉?
且阙行之臣,犹求禄位;

毁禁之侣,何惭供养③乎?其于戒行④,自当有犯。一披法服,已堕僧
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⑤,犹不啻山海也。

【译文】

第三:自开天辟地以来,不善良的人多而善良的人少,怎么能够要求每
一位僧人都是清白高尚的呢?有些人明明看见了那些名僧们的高尚德行,却
抛在一边不予称扬;但若是看到那些平庸的僧人的粗俗行为,就竭力指责诋
毁。况且,学习的人不用功,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吗?那些平庸的僧人学习
佛经、戒律,与世人学习《诗》、《礼》有什么不同?如果用《诗》《礼》
中的教义,来衡量朝廷中的官员,恐怕没有几个是完全够格的;同样地,用
佛经、戒律中的禁条,来衡量这些出家僧人,怎么能够惟独要求他们不犯过
错呢?而且,那些缺乏道德的臣子们,仍在那里追求高官厚禄;那些违犯禁
条的僧侣们,又何必对自己接受供养感到惭愧呢?他们对于佛教的戒行,自
然难免有违犯的时候。但他们一旦披上法衣,就算进入了僧侣的行业,一年
到头所干的事,无非是吃斋念佛、讲经修行,比起世俗之人来说,差距又不
止是山高海深那样巨大了。

【注释】

①开辟以来: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开辟以来,就是指有天地以来。
②经律:佛教徒称记述佛的言论的书叫经,记述戒律的书叫律。
③供养:佛教徒不事生产,靠人提供食物,称供养。
④戒行:佛教指烙守戒律的操行。
⑤白折衣:佛教徒穿黑衣,故称世谷之人为白衣。
【评语】

自己言仁义道德,行非礼之事,却要求他人清白高尚,如此做为,岂能
使人心悦诚服?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一三二、忠孝在心不必削发

释四曰:内教多途,出家自是一法耳。若能诚孝在心,仁惠为本,须达、
流水、不必剃落须发;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皆由为政
不能节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①之一
旨也。抑又论之: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身计国谋,不可两遂。
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亡国,各有行也,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隐
有让王辞相避山林;安可计其赋役,以为罪人?若能偕化黔首②,悉入道场,


如妙乐③之世,禳佉④之国,则有自然稻米,无尽宝藏,安求田蚕之利乎?

【译文】

第四:佛教修持的方法有很多种,出家为僧只是其中的一种。如果一个
人能够把忠、孝放在心上,以仁、惠为立身之本,像须达、流水两位长者所
做的那样,也就不必非得剃掉头发胡须去当僧人不可了;又哪里用得着把所
有的田地都拿去盖宝塔、寺庙,让所有的在册人口都去当和尚,尼姑呢?那
都是因为执政者不能够节制佛事,才使得那些非法而起的寺庙妨碍了百姓的
耕作,没有正业的僧人耗空了国家的税收,这就不是佛教救世的本旨了。再
进一步说,谈到追求真理,这是个人的扫算,谈到珍惜费用,这是国家的谋
划,个人的打算与国家的谋划,是不可能两全的。作为忠臣,就应该以身殉
主,为此不惜放弃奉养双亲的责任,作为孝子,就应该使家庭安宁,为此不
惜忘掉为国家服务的职责,因为两者各有各的行为准则啊。儒家中有不为王
公贵族所屈、高尚其志节,隐士中有辞去王侯、丞相的地位到山林中远避尘
世的人,我们又怎么能去算计这些人应承担的赋税,把他们当成罪人呢?如
果我们能够感化所有的老百姓,使他们统统进入佛寺,就像佛经中所兑的妙
乐国度。禳去所治理的国家一样,那就会有自然生长的稻米,数不尽的宝藏,
何必再去追求种田、养蚕的微利呢?

【注释】

①大觉:佛教语。指佛的觉悟。此用以指佛教。
②黔首:老百姓。
③妙乐:古代西印度国名。
④禳去:即襄去。印度古代神话中国工名,即转轮王。
【评语】

佛是一仲精神象征,假如心中有佛,仁惠为本,未必削发为僧,罄田起
庙。在其它事情上,不也是如此吗?做事应重内容,轻形式,重实际而轻虚
名,如今某些人穿必洋服,行必洋车,开业必剪彩。。,风光虽风光,实效
谁人知?如此形式主义,可以休矣。

一三三、形体虽死精神犹存

释五曰:形体虽死,精神犹存。人生在世,望于后身①似不相属;及其
殁后,则与前身似犹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示现梦想,或降童妾,或感妻
孥,求索饮食,征须福,亦为不少矣。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
业;

以此而论,安可不为之作地②乎?夫有子孙,自是天地间一苍生耳,何
预身事?而乃爱护,遗其基址,况于已之神爽③,顿欲弃之哉?凡夫蒙蔽,
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