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脑如何思维-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那种意识所必需处理的层次就越复杂。 

              德里克·比克顿(DerekRckerto),《语言和物种》 

  
  











第三章 动物智力的进化



  我知道猿类每时每刻的行为都表明它们似乎有心智,与人类的心智很相似。它们可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多、那么深,不如我们那么能作超前计划。猿在捕食猎物的过程中能制作工具,协调其动作,猴子也能。但是没有一只猴子已被观察到能足够超前作计划,以及为了一个总的目的把工具制作的技能和捕食结合起来,而这类活动在早期人类的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个人,我所拥有的这些更高的技能是为什么我能营造我的栖身处,挣我的工资,并遵守法律的原因。这些技能使我的举止像一个文明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能思维而猿只能作出反应。 

                            萨维奇一伦堡 

  回答了“如何”也就几乎回答了“为什么”。只是请记住,有关“如何”的问题又分化成两种极端的形式,有时分别称之直接的和终极的因果关系。行家们有时甚至也会搞糊涂,发现令他们一直争执不下的只不过是同一事情的不同侧面,因此我想需要在这里就其背景作些介绍。 
  当你问“那是如何进行的?”,你有时是在一种短期、机械的意义上使用“如何”一词——在某人手里,现下是如何处理某事的。但有时你是在一种长期的、变化的意义上用“如何”一词——包括在物种进化过程中一系列动物群体发生的变化。智力行为的生理学机制是直接的“如何”;而使脑进化成现代形式的远古机制是终极的“如何”。你有时能在一种意义上作出某种“解释”,而甚至并不涉及另一种意义的“如何”。这样一种虚假意义上的完全性当然是一种良好的障眼法。 
  进而,生理上“如何”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组构层次上去考察。意识和智力都是精神的至高形式,但它们经常被混同于一些更初级的精神过程,诸如用于认出一个朋友或者系鞋带等的精神过程。当然,这些较简单的神经机制很可能是我们进行逻辑思维和作比喻能力的基础。 
  进化上“如何”的问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解释,简单地将其归于“突变所致”恐怕不足以说明由整个群体参与的进化。生理上和进化上不同层次的解释都有助于我们细致地了解人类的智力,甚至还会有助于我们评估人工智能或外来智能是如何进化的,这种评估不同干通过自上而下(top-down)设计”所进行的评估。 
  当游船驶过处于温哥华岛和哥伦比亚之间的乔治亚(Georsia)海峡尽头的狭窄的通道时,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会对秃鹰赞叹一番。我们发现一个接一个的鹰巢,鹰正忙着喂嗷嗷待哺的小鹰,也有些鹰闲散地栖息于枝头。 
  我则凝视着渡鸦,它发现了一个蚌,正试图打开其外壳以得到里面的肉,而那只蚌则紧闭着它的壳。渡鸦用嘴将蚌叼起,飞至数层楼之高,然后将蚌甩至岸边的乱石上。我瞧见它这么干了3次,然后才从被摔碎的外壳中取出它的美餐。 
  那是一种本能行为,还是向别的同伴学来的?或是通过不断的试验偶而取得成功所学得的?那是一种智力上的创新吗?渡鸦的某些祖先曾想过如何来食取蚌肉的问题,然后得到了答案?我们很难多到在“作出反应”和“思考”之间存在的中间阶段,但是我们也有一种未加验证的信念,即“多多益善”——有更多的行为上的选择总比少好。 
  大自然中不乏在某一方面很在行的专家。就像一名特色演员,只演一种角色,决不演成套节目。大多数动物都是专家;比方说大猩猩,每天都能处理掉20千克左右的各种新鲜植物。大熊猫在这方面也同样在行。 
  就觅食而言,大猩猩和大熊猫都不如马那么潇洒。它们的祖先也许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为觅食而动点脑筋,但它们现在却已休想在一个不需要太多智力的生态环境中。在阿拉斯加游船上看到的海洋哺乳动物也是这样,它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一如那些低智能的鱼一样,以食用其他鱼为生。 
  相比之下,黑猩猩的食谱要丰富得多:水果、小虫、树叶,甚至小猴、小猪等(如果有幸逮着的话人所以黑猩猩总是到处走动,这就意味着需要动脑筋。但是什么促成了它们广泛的捕食才能?有许多动作程序是与生俱来的,另有许多是后天学的,也有些是对已有的程序作重组,使一些新的行为突然出现。杂食动物,如章鱼、乌鸦、熊和黑猩猩,有更多的“妙着”,就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必须变换各种食物源。它们也需要更多的感觉模板,即它们搜寻捕食对象的图象和声音。 
  积累新的行为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群居生活和玩耍,在那些情况下能发现新的组合。长寿一定有助于习得的和新建立的行为的积累,而这正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出色的章鱼所缺乏的,虽然在某些方面章鱼的聪明程度和大鼠不相上下。脊椎动物的各类种属中都不乏聪明动物——一鸟类中的渡鸦,还有海洋哺乳动物、熊、灵长类。 
  如果说专门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最要紧的东西,那么是什么使动物多种才能得以发展起来呢?一种回答是:变幻无常的环境。这种回答强调了环境因素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但是让我先从对智能的发展有贡献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即群居生活本身开始谈起,它包含自然选择中的性选择这个侧面。 
  群居智力是智力的另一侧面。我并不是指单纯的模仿,而是指群居生活所提出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创新性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英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SHumphrey)认为,群居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工具的使用)在人类进化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群居生活无疑是行动套数扩展的催化剂。有些动物并不和其同类呆在一起,无从通过互相观察来学习。除了短暂的交情,成年长臂猿少有机会见到它的成年同类,因为它们的食物散得很开,得有很大一片区域才足以供养一只成年长臂猿。一对母子(女)往往构成最大的群体(除了青春期的长臂猿形成的短暂的联姻外),所以智力传播的机会并不多。 
  群居生活,除了促进新技能的传播,也充满个体间有待解决的矛盾(如啄序)。一头动物也许需要把食物藏在兽王看不见的地方,以将其独自享用。你需要很多的感觉模板以避免将不同的个体混淆起来,也需要更多的记忆来记住过去与你的同伴中每一个的交往。群居生活远比离群索居的长臂猿通常面临的环境对生存和繁衍的影响更富有挑战性。所以,群居生活对于“妙着”的积累确是至关紧要的——虽然我想一条群居的狗的潜在的智力不见得会优于一头独居的长臂猿。 
  群居智力的自然选择并不包含在适应论的论证中通常强调的维持生命的因素。群居智力的优点主要是通过被达尔文称之为性选择表现出来的。并非所有成年动物都有机会传递它们的基因。在一雄多雌的交配系统中,只有几只雄性动物在显示出自己的出类拔萃或在征服其同类后才有机会交清。在雌性选择的交配系统中,是否被接受为群居伴侣可能对雄性动物来说是重要的。例如,它们需要擅长打扮,乐于被分享其食物等等。有些雄性动物能比其他雄性“三好地探寻雌性行将到来的动情周期,并能使雌性动物离开其他雌性乖乖地与它进入灌木丛中寻欢。这些动物传递其基因的机会要多得多,甚至在性乱交的交配系统中。(这种雌性选择自展机制可能改善的不只是智力俄在别处提到过,如果一位女性坚持男性的语言能力至少要与她自己一样好,那么雌性选择对于改善语言能力可能是一种极好的机制。) 
  灵长类群居正是它们建立并保持作为有计谋的生物系统本身的性质所要求的;它们必须能估测自身行为的后果,估测别的同伴可能的行为,估测得失的平衡,而所有这些都处于某种整体背景之中,在这种背景中其估测所依据的证据是瞬间出现的,模棱两可,又变化无常,丝毫不是其自身行为的后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群居技能”与智力并肩而行,最终其所需的智慧能力是最高级的。群居的计谋和反计谋的游戏不能仅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我认为,它要求的智力水平是任何以其他方式生存的动物无法比拟由乡。 
  汉弗莱,《意识的回复》 
  可能驱动自然选择的环境压力在温带发生得最频繁;那每年都会有一个为期数月的植物休眠期。草类甚至在休眠期还是有营养的,因此,食草不失为过冬的一种策略;另一种自然选择需要更复杂的神经机制,这包括食用那些食草动物。现存的野生猿均生活在濒临赤道的地区,它们并没有冬天资源匮乏的问题,但是它们可能得适应旱季。 
  气候变化是第二种最为常见的压力,甚至在热带也存在:每年的天气都变化为一种新模式。多年的干旱是人们熟知的一个例子,但是有时会持续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在某些情况下气候的模式因地而异。我们在朱诺(Juneau)西部的冰川湾看到一个实例。当200年前探险者通过冰川湾的湾口时,他们曾报道那里满是冰川。现在,冰川几乎后撤了约100千米,冰川湾重又融入大海了。在侧谷里,还留有一系列大冰川。当我们的游船穿行其间时与冰山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那冰山已逐渐融入大海,甚至在我们注视时也有大块冰碎裂并坠落至海中。 
  当我在船上和一位地理学家谈论冰川时,我得知这儿有些冰川还在增大(就是那些我们将要去看的),但另一些则在消退。增与消的过程居然能在同一地点、同一气候下同时进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问道。 
  一个冰川能处于“增长期”长达几百或几千年,纵然其时气候转冷。例如炎热的夏季所产生的冰山融水能流入冰川之下,并消蚀其与基岩陡峭的连接,冰川因此下滑(即使融化已停止)。当发生撞击时,转而导致冰的断裂,这样就形成更多的垂直裂缝。冰川表面上由融化下来的水也能流至基岩,进一步起润滑作用,加速冰川下滑进程。冰山从边缘裂开而开始崩溃。最后你可以看见冰川涌动,每月数千米,但是在冰川湾,冰山大块地融入大海,随后又漂至暖和的地带而融化。 
  在那次旅行的晚些时候;我们看到了哈伯德(Hubbard)冰川,那是一个5000米长,比我们的船还高的冰崖。被波涛冲得疏松的大冰块会周期性碎落,掉入海中。在育加塔(Yukatat)湾的右侧,向后望去我们可以看到罗素(Russell)峡湾。仅仅在10年之前,那峡湾的入口尚为哈伯德冰川中漂浮的冰所阻塞。冰川的推进速度比波涛把它凿碎后带走的速度更快,以致它漂至峡湾的入口,把它堵塞住。水开始从冰坝后面上涨,随着海水越来越为融化的淡水所稀释,开始威胁被围困的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当湖面超出海平面约两层楼高时,冰坝倒塌了。 
  我们对位于华盛顿州的冰川涌动了如指掌,因为它们在13000年之前至少曾59次阻塞了哥伦比亚河。每次冰坝倒塌,大量的水就会冲入华盛顿州的中部,把土地冲得坑坑洼洼,然后涌入大海。也许震天动地的咆哮曾成了对那些试图在河谷里捕捉蹲鱼的人们所发出的警告,而把他们驱往丘陵地带。 
  把一个峡湾堵住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峡湾常常为冰川的冰块所分割开,就像山崩形成的碎石坝会把山谷暂时地隔离起来一样。但是被堵住的峡湾起着天然淡水蓄水池的作用,当冰坝终于倒塌时,大量淡水便流向附近海域,半年的事竟在一日内竣。淡水留在海洋的浅层,只是不久后才与海水混合起来。遗憾的是,海洋表层水的淡水化在格陵兰峡湾可能已产生严重的后果:它阻断了好几个世纪来使欧洲气候变暖的北大西洋暖流。我将在以后再简短地回到这一论题上来。 
  我说这些是为了指出冰川的形成和其融化是极不对称的;这和在冰箱冰格里冰的冻结和融化时的能量交换不是一回事。冰川在冻结时新的降雪会充填裂隙中,大大减小了下滑冰块的润滑。其融化形式则更像由纸牌搭成的房子慢慢地倒塌。 
  对冰川的“运作方式”我们是熟悉的,空调设备的“致冷一风扇一致冷”即为示例。不仅冰川有运作方式,洋流和大陆气候也是如此,也许在某些情况下,其运作甚至还是由远处的冰川漂移所引发的。有时一年中温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