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元音老人文集-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净土宗不是要求低,而是要求很高。现在有的人偷懒,不肯用功,马马虎虎地念几句佛号不‘至心’,等于没念,就幻想生西。若不能生,那是阿弥陀佛的过错。还指示别人,不需要一心不乱。唉,一个竖穷三际、横亘十方、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大好净土宗,被他误解成这个样子,怎不令人痛心之至?

    决定护持相续,这是第二密要义。那么第一密要义是什么?就是前面讲过的‘见宗’。大手印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我们的天真佛性,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森罗万象、万象森罗都是它的变现。先要见性,才能护持,若不见天真佛性,那你护持个什么呀?简要言之,第一是明心见性,第二是绵密保任,这就是第一密要义和第二密要义。

    ‘定,至行之要。如无解脱智之道力,唯住休息之行持,仍不能越色、无色界。因其未能克制贪嗔缘起及诸行业流。’

    至行之要,意即至关重要的行持。‘见、定、行’的‘定’,就是至关重要的行持。解脱智,是指前面讲过的见宗与保护。解脱智之道力,是指从本体之见上起无量妙用的力量,这就是禅宗里讲的大机大用。在这里,‘休息’指的是休心息念。休息之行持,就是压念不起——‘搬石头压草’的功夫。唯住休息之行持,就是只停留在压念不起的阶段。我们前面提到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这里的‘色界、无色界’就是指的‘四禅天’(色界)和‘四空天’(无色界)。这段话的意思是:虽然说修定,乃至闭关专修定力,是至关重要的行持,但如果只是休心息念,而没有证体起用的力量,那还是世间禅定,尽管超越了欲界,还没有超越色界和空界,还在六道的天道里。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未能克制贪嗔缘起及诸行业流’。他能休心息念,‘贪、嗔’可以暂时伏住,但生起贪嗔的条件还在。缘,就是条件。‘贪嗔缘起’,就是生起贪嗔的条件。为什么休心息念不能克制贪嗔缘起呢?因为他不认识本性,对境生心的习气还在。境界来了,就不得自由,被境所转了。譬如美女现前,你为了克制淫欲心,把她看成白骨骷髅、皮包脓血,也还是对治法。从根本说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都是真心显现的影子。若真心朗然现前,觅男女相了不可得。真心朗然现前,对境不失,就是解脱智之道力。若无此道力,就要为境界所惑、随境界而转。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六道轮回,无有出期,这就是‘诸行业流’。住于休心息念之‘定’,只能暂时伏住贪嗔,却不能克制贪嗔缘起,这在禅宗里叫做‘冷水泡石头、死水不藏龙’。一旦定力消退,习气泛起,贪嗔更甚,如石压草,石去草生,当然不能克制诸行业流了。

    ‘以未得决定心之道力故,于喜欲境顺缘生贪爱、逆境拂缘生嗔恨,如对病痛生苦受想等。’

    未得决定心之道力,即不认识本性。如果你认识了本性,晓得事物都是假的,晓得事物都是真心的影子,绝对不疑,对境就不动心、不著相了。因此我们必须实证本性。大手印指示我们见性,教导我们勤于保护,在境界上锻炼,在锻炼中实证。我们就要在锻炼中,把身心世界都化空,真正见到本性,那才有‘决定心之道力’。若不锻炼,就不会有力量。你在这儿听听讲,此时好像很有力量,一出门马上就忘掉了,那有什么用处呢?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功夫。现介绍两种做功夫的方法:一种是听到开示,认识了本性后,时时刻刻保护它,‘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时时刻刻保护它不动,才有念起就把它转过来,不跟它跑,长期坚持这样做。另一种是修个具体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心中心法。不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时时观照,绵密保任,这样才会有效果。不然,看见美好的东西,你还是会动心的;碰到违逆的境遇,你还是会发怒怨恨的。这就是‘于喜欲境顺缘生贪爱、逆境拂缘生嗔恨’。

    ‘如对病痛生苦受想等’。现举几则病缘现前的例子,看看古德是怎样对待病缘的。马祖道一禅师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宗大祖师,世称‘马大师’,他教导出百余位证成大道的弟子,分赴各地,教化天下。马大师晚年生病了,当家师去慰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马大师说:‘日面佛,月面佛。’这是什么意思啊?日面是白天,比喻健康时;月面是晚上,比喻生病时。佛者,觉也。白天在觉里晚上也在觉里,健康时是这样生病时也是这样。语虽只有六字,却简捷明了地道出马大师那‘决定心之道力’。宋朝的慈明楚圆禅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宗大祖师,他晚年突然中风,嘴都歪斜了。他的侍者急得跺脚:‘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这可怎么办哪!平时你呵佛骂祖,现在报应了。慈明禅师说:‘无忧。为汝正之。’你不必发愁,我给你把它正过来就是了。说著,用手把嘴搬正,那歪了的嘴立即就正常了。病痛也是业障,‘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业债在了道的大祖师身上,要受就受,要不受就不受。身体就像一所房子,总有坏的时候,能住就住,不能住舍掉它就是了。它若坏了,你还贪恋不舍,痛苦就来了,这痛苦是你自己找的。重云智晖禅师圆寂的时候,写了一首偈子给大家看:‘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住了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它摧毁时,彼此无妨碍。’写完,跏趺而逝。也不一定都是这样,再举一例:翠岩可真禅师行将涅槃的时候,示现极其痛苦的病相,在地下铺的席子上辗转反侧,不停地翻来覆去。他的侍者哭著说:‘平生呵佛骂祖,今何为乃尔?’要不是你平时呵佛骂祖,现在怎么会这样呢?翠岩禅师盯著侍者看了一会儿,呵斥他:‘汝亦作此见解邪?’你也是这种见解吗!于是翠岩禅师跏趺而坐,令侍者烧香。香烟才起,禅师就圆寂了。诸位,既然翠岩禅师有坐脱立亡的把握,为什么还示现那么痛苦的病相呢?他是在以身说法:痛苦即解脱,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何曾‘对病痛生苦受想’啊!

    你如果‘对病痛生苦受想’,那就不得了了,病魔就起劲地折磨你。如果心不住在病痛上,‘你痛你就痛好了,没关系,无所谓’,反而不觉得痛了。再如修心中心法,结手印手指很痛时,心不要想到手,注意力集中在咒上,忘记了手,就不觉得手痛了。但你一起欢喜心:‘咦,手不痛了。’这么一想,马上手又痛起来了。所以,痛苦的感觉终归还是大脑接受不接受的问题。只要我们心空无住,有病也会好的,纵然痛也不觉得痛苦。净土宗是这样讲的:‘临命终时,身无痛苦,心不颠倒,意不散乱’。身无痛苦,就是不为病所苦,不一定一点病也不生。能在生病时不想著病,只管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感觉不到痛苦,那就是身无病苦。如果你心乱了,想著病痛,‘哎哟,哎哟!’那就痛得要死了。假如你平时很用功,有很深的功力,那就没有什么病不病、痛不痛了。‘心能转物即如来’,若真的作到心空无住,病也能转,就像慈明禅师,用手一搬,那因中风而歪了的嘴立即就正常了。功夫稍浅点,也能不为病所苦。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令心空净。假如我们心不空净,临终为病所逼,痛苦、难过,心就不安了。我见过很多修净土的人,临命终时,嘱他说:‘你现在要努力念佛,这是关键时刻,你就要生西方了。关键时刻到了,赶快念佛吧。’你猜他怎么说,他说:‘哎哟!还念什么佛啊!我都快痛死了,难过得要命,念不出来了。’他就是不念,因为他的心散乱了。我们现在用功念佛,是预备临命终时的一刹那时用的。能够在临命终时心不散乱,还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绝对有把握了。大家好好用功吧!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恒河大手印 (第十二讲)

    恒河大手印(第十二讲)

    元音老人著

    第十二讲

    ‘所起一切,皆是自性功用显现。故认识于解脱体智为极要。’

    前面刚刚讲过,不能‘于喜境顺境生贪爱、逆境拂缘生嗔恨,如对病痛生苦受想’,为什么不能这样想呢?因为‘所起一切,皆是自性功用显现。’不要认为喜境顺缘好、逆境拂缘不好,健康好、生病不好。这不好的逆境拂缘乃至病痛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都是自性的显现,没有自性,哪里会有这些境缘呢?我们要凛然一觉,了知这些境缘乃至嗔恨心都是自性的显现,自然就不嗔恨了!自性本身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的。若无菩提自性,连烦恼也不会有,就像没有水就不会有波浪一样。正因为波浪本身就是水,所以说‘烦恼即菩提’。我们修道,要时时凛觉,烦恼才起,就凛然一觉,一凛觉就回归到本位,自然朗然现前,烦恼立即了不可得,这就是解脱体智。

    ‘故认识于解脱体智为极要。’所以,对于解脱体智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认灵知之心,不认妄念;认空寂之体,不认色身。妄念才起,立即凛觉,灵知之心现前,妄念当下瓦解冰消。不能认色身为我,执著了这个色壳子就麻烦了。色身就像一所房子,它不是‘我’,只是暂时住住而已。我们要时时刻刻这样做功夫。

    ‘如未得起灭(念)之要,则所渗漏之妄念皆轮回业因。故无论粗细妄念,均须起灭随无而善护修。即是不纵之使炽,亦不以念治念。唯不离自然本体以观照之,使不连续,如在水中画图,随画随消。’

    起灭之要,就是念起念灭的关键要点。那么这个要点是什么呢?‘青山原不动,白云任去来’,青山比喻自性,白云比喻妄念,自性不动不摇,妄念有起有灭。尽管念有起灭‘识得不为冤’啊!识得,就是得了起灭之要。若不识得,起了妄念你还不知道,那就是未得起灭之要。‘如未得起灭之要,则所渗漏之妄念皆轮回业因。’我们修心中心法强调‘观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就是为了突出观照的作用,妄念来了要看见它,立即凛然一觉,不睬念头。若看不见它,分明是跟著妄念跑了,这就是‘渗漏’。这些渗漏的妄念都是六道轮回的业因。跟著念头跑,必然随境转。著境之后就造业,造业之后就受报,以致六道轮回无有出期。就像水桶有个漏洞,自性妙用之水全被漏光,便堕落成六道凡夫了。堕落是业果,渗漏就是业因。《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前半句就是教我们不渗漏,不放过妄念,凛然一觉使妄念不起。又恐我们错误理解,去做压念不起的‘死定’功夫,立即接上后半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也别把妄念消灭光。为什么呢?为了起无边妙用,度无量众生啊!真心若能做主,言谈话语、举手投足、起心动念等,都是自性的妙用。五通仙人问佛:‘如何是那一通?’他有五通,佛有六通,那一通是什么呀?佛喊他的名字:‘五通仙人!’他答应了一声。佛说:‘那一通,你问我。’一喊一应、一问一答,活脱脱地显示出自性的妙用。这就是‘那一通’——漏尽通。漏尽,就是一点也不渗漏,渗漏已经尽绝。所以,尽管真心像痴子,大智若愚,但若不起心动念,如何起无边妙用啊?若把波浪灭光,岂不成死水一潭了吗?是故‘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识得真心,真心做主,妄念就是妙用;不识真心,妄念做主,便是渗漏,便是轮回的业因。这就是‘起灭之要’。仍借青山、白云为喻,颂一颂这‘起灭之要’:‘白云漫青山,青山依然在;青山自青山,岂受白云碍。’

    ‘故无论粗细妄念,均须起灭随无而善护修。’妄念有粗有细,粗妄和细妄有什么不同呢?粗妄,就是对境生心。于顺境而喜,于逆境而忧,不知不觉地跟著境界跑。我们要把这个粗妄先斩断,晓得一切外境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了不可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里‘应’有顺应、应付之义。对于顺、逆等一切外境,尽管去应付,同时还要作如是观照,还要把一切外境观成像做梦、幻相、水泡、影子、朝露、闪电那样了不可得。时时刻刻这样观照,久久就会不为外境所动,基本上把粗妄斩断了。在这之后,还有‘串习’存在。串习是八识田里的习气种子,你不去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