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和注意事项,要求积极配合实施。

    (2)制定社交训练评分表。自我评分,每天小结,每周总结。8~12周为一疗程。施治者(医生、专业人员,家长等)每周核对记录,并作出评价。自我评分标准:0分训练无变化1分稍有进步,愿意参加社交,与人接触交谈,但接触交谈仍比较勉强和刻板。2分明显进步,能够主动与人接触交谈,孤独不合群的倾向改变程度在50%以上。3分基本消失。

    (3)评分计算和奖励措施:每日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3分,每周最高分为18分。如果以8周为一疗程,总分144分。一般以奖励表扬为主,对每一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并给予强化,以鼓励其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奖励方式通常可采用现金、代币、赠送喜爱的生活学习用品、允许定期外出旅游等等。切忌因为无进步或进步微小而批评责备,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对自己丧失信心。

    (4)训练内容和目标:训练内容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开始时由施治者和受训者共同商定,以一位朋友(同学或同事)为交谈对象,每次要求主动与他交谈5分钟,交谈内容和方式不限,逐渐做到主动、自然和比较融洽地随便交谈。进而逐步增加交谈的时间(从5分钟增加到20分钟,再增加到半小进);对象由1人增另到5人。训练成功后,改变训练内容,鼓励其转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投入现实生活。

    2.兴趣培养法。兴趣是指积极探究种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体做法如下:

    (1)提高认知。要求本人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标。应使其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一种情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赏宇宙万物那样,每时每刻都在奇趣欢乐的道路上旅行,这样才能充满生活乐趣和前进的活力。

    (2)社会实践。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3)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内容有绘画、歌咏、舞蹈、艺术、锻炼、科技活动等。

第七章 人格障碍的治疗 第三节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此种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罪行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其中1D3~2D3的人都属于此类型人格障碍。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规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的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关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

    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发展。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入,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

    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自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衷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一、表现特征

    对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标准,心理学家克莱克利在他的《正常的假面具》中作过描述。他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反社会人格的十六条明显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差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痛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临床心理学家还发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病案]李某,男,23岁,未婚,无业,小学文化程度。自幼顽皮,动辄与家人争吵,摔打东西,有一次吵架时用螺丝刀刺伤其兄。8岁入学,成绩一直很差,老师多次家访,其母百般袒护,小学四年级时自动退学,终日迹于火车站,夜不归宿,与一仗坏友鬼混,致使一女青年怀孕后自杀。从小打架扒窃成习,十五岁时因盗窃行为入少管所三年,十八岁又因偷窃送劳动教养,十九岁因报复行凶,致人重伤而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李某在监狱中表现为不守监规、偷盗仓库,与其他犯人斗殴,辱骂管理人员,劳动时不遵守操作规程,致使一台牛头刨床严重损坏,造成停产。

    某日在挖土时又与另一犯人发生口角,用镢头连击该犯人的面部、腰部,造成当场昏倒、颧骨骨折。当晚李某自觉问题严重,即自备方便面、鸡蛋、白糖等向被打伤的犯人赔理道歉,企图息事宁人,审讯过程中否认有意伤害,到第三次提审时破口辱骂办案人员,并威胁说:“咱走着瞧,就是这次加了刑,出去还有见面的时候!”。次日绝食、缄默、裸体、头击铁门,有时又偷吃东西,要同监犯人证明管教干部打了他,给家中母亲遗书,扬言要自杀。被送来作精神鉴定。李父系汽车司机,嗜酒,性情暴躁,与同事关系不睦,对子女冷淡,常用木棍、砖块殴打子女。李母性格刁泼,常与邻居吵架。哥自幼患癫痫,性情怪癖。有偷窃习惯,对家人凶狠,后经检查,李某神经系统无异常,脑电图正常,无精神障碍。在药物催眠状态下小声说话,长吁短叹,感到冤枉,说被打的犯人是他平素最尊敬的,不是有意去伤害他,是他自己跌伤的,却反咬一口怪是他打的。否认自己重新犯罪,否认有精神病。

    这是一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实例。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第七章 人格障碍的治疗 第四节 攻击型人格障碍

    一、特点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现任高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平时我发觉,本班有几个男学生特别凶,爱滋事,有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殊死相斗’,打得头破血流。对男孩的这种攻击性如不及时教育,有朝一日终会酿成大祸,我有责任帮助他们,但又不知怎样帮助才有效果,敬请指教。”

    这位教师的来信反映了一个具有普遍意识的问题。攻击型人格是青少年期和中青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患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意志力薄弱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通常还有以下特点: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责或罪恶感。

    5.心理发有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上述表现是主动攻击型的表现,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