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积极性、复杂性有深刻认识,进而转化为与咨询人员的积极合作、主动性不易发挥。

    (2)自由式会谈。自由式会谈的特点是事先无预定问卷或谈话程序,交谈双方可自由自在随便交流。自由式会谈的主要优点是轻松、灵活,交谈双方易于表现真情实感。而这种会谈方式的缺点在于费时,易跑题,谈话过程难以控制等。在咨询实践中,究竟采用哪种会谈方式更为合适,要视咨询要解决的问题和咨询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求询者要求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咨询人员经验比较丰富,便可采用自由式会谈。运用会谈法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咨询人员的会谈技巧和表达艺术,其中包括提问的技巧、倾听的艺术、沉默的使用等等。

    2.测验法。

    测验法是凭借标准化工具对求询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比较客观的测定的一种方法。

    心理测验的种类很多。就国内而言,有多种经过修订的国外测验量表可供心理咨询人员选用。例如,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龚耀先主持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可以用来对儿童和青年学生的智力进行测定和诊断;宋维真主持修订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陈促庚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可以用来对求询者的个性特点进行测量;吴文源引进修订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可能用来对求询者的自觉心理症状进行评估。此外,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工作者还自行编制了一些测验量表,用于心理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其中有的已经公开发表并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得到使用。

    3.个案法。个案法是通过收集与某人有关的个案资料,从而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的方法。

    个案法所收集的个案资料来源不仅为求询者本身所提供,也可以由其家属、同学、邻居、朋友、教师等提供。只要与求询者所提出的问题有关的材料,都要全面收集,尽可能不遗漏。对于个案资料中的重要内容,要调查核实,不可道听途说。个案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咨询对象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身份特征,目前的主要心理障碍,过去的各方面资料如发育、教育、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家庭背景、人格特征等。在掌握了充分资料后,一般要求写出传记体个案记录。

第七章 人格障碍的治疗 前言

    心理医生第二卷:异常心理和变态

    心理的治疗孤僻、易怒、固执、轻率、自卑、焦虑、嫉妒等异常心理,以及其它类型的变态心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心理严重地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处理,而且也防碍了工作、家庭和事业。我们如何克服自己或帮助他人克服其不良的心理倾向,学会调察他人和自己内心的隐秘,心理医学的科学方法无疑会给我们最正确的启示。

    第一章人格障碍的治疗

    一、人格障碍概述

    心理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头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心理现象以脑的活动表现出来,即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体现着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但是,正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心理又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特点,这些心理特点,有些是暂时的、偶然发生的,也有些是经常的、比较稳定的。

    所谓人格,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也称为个性。它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等,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一般说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而有少数人,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均与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协调,给人一种“脾气古怪”的感觉,心理学上就称这类人患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亦称“心理病态人格”,是指不伴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患者以固定的反应方式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在知觉与思维方面产生适应功能的缺损,或增进自觉的痛苦,其作为倾向组成对自己对社会都不被公允的、不得体的行为模式。所谓不伴有精神症状的适应缺陷,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例如,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过份或畸形发展,就会变得过份理智,缺乏人情味,显得缰化、死板。

    因此,人格障碍患者常常难以正确估价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及自身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难以对周围环境作出恰当的反应;难以正确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常和周围的人,甚至亲人发生冲突;对工作缺乏责任感,经常玩忽职守,甚至超越社会的伦现道德规范,作出违反法律或扰乱他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有些人把人格障碍看成是精神病,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严格意义上的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范围中一种介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之间的行为特征,因而患者既不是“精神病”,又不能算是“正常人”。

    人格障碍的表现十分复杂,1980年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Ⅲ)中以临床常见的描述将人格障碍分DSM为三大类群。第一群以行为怪癖、奇异为特点,包括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第二群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包括癔病型、自恋型、反社会型、攻击型人格障碍。第三群以紧张、退缩为特点,包括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

    二、基本特征

    人格障碍的种类较多,表现各异,但各类型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1.一般始于青春期。人格是从小逐渐形成的,人格障碍也是如此。人格障碍的特征往往从儿童期就有发端,到青春期开始显著。因为年龄愈小,人格的可塑性就愈大,因而在青春期以前不能轻易诊断人格障碍。

    2.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各类型人格障碍最主要的行为特征。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行为变异,如偏执、自恋、反社会攻击等,都会给他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祸害。

    3.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处。因而不会感到自己有缺点需要改正,而常把社会或外界的一切看作是荒谬的、不应该如此。

    4.认为自己对别人无任何责任。如对不道德行为没有罪恶感、伤害别人而不觉后悔,并对自己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护。他们总把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不管他人的心情和状态。

    5.总是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任何新环境的气氛无不受其得为特点的影响。

    6.其行为后果常伤及和致痛别人,使行左邻右舍鸡犬不宁,而自己却泰然自若。

    7.总是通过别人的告发或埋怨揭知他们的怪癖或不良行为,而不是自己感到有什么心情不安或想不通之事求助于人。

    人格障碍的行为问题程度各有不同,轻者完全过着正常生活,只有与他紧密接近的人(亲属或同事)才会领教他的怪癖,觉得他无事生非,难于相处;严重者事事都违抗社会习俗且积极表现于外,使他甚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三、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形成产生影响。因此认为,人格障碍基于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或在后天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其表现在:

    1.生物遗传因素。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说明某些行为可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科学家们对人格障碍的遣传影响进行了有趣的研究。例如:有人曾对家谱进行研究,发现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此症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绝大多数实验表明,同卵孪生子比异卵孪生子在人格障碍、过失和犯罪等方面的一致率更高。如斯莱特调查8对同卵孪生子和43对异卵孪生子,发现人格障碍和神经官能症的同病率:同卵为25%,异卵为20%;对被收养人与其亲生父母的病态人格的一致率进行研究。由于被收养人很早就与其亲生父母分开了,没受亲生父母的后天影响,结果表明: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被收养子女有病态人格的率高。这都说明遗传因素起着一定的影响。

    2.病理生理因素。人格障碍患者虽然没有发现神经系统解剖、生理上的病变,但一般认为他们在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方面有不健全的地方。有人发现有31~58%的病人脑电图不正常,多是慢波活动形式。大脑不健全可能妨碍病人学习,因此,他们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训。这种解释似乎合理,但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让人接受。心理学家里肯和哈尔,曾针对人格障碍患者缺乏焦虑和内疚的情况,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人格障碍患者的皮肤电反应活动程度比非人格障碍患者低。在一项工作中,发现出错一次就给一次电击,人格障碍患者出错最多,非人格障碍患者最少,从而证明人格障碍患者没有预期的焦虑。

    哈尔也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人格障碍患者和正常人的静态反应、紧张反应进行了测量,测量包括心跳、皮肤电反应和呼吸。发现人格障碍患者对静态和紧张刺激的自主反应程度比正常人低,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人格障碍患者倾向于缺乏焦虑,因而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等等。这就表明,人格障碍在某种神经系统功能上是存在障碍的,但是一般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

    3.后天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这是形成异常人格的外因,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有时甚至是主要因素。一些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情绪反应与行为方式,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儿童期间单纯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习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可通过条件反射机理而巩固下来。

    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常可发现不良环境对其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童年接受家庭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影响最大,父母的离婚,一方或双方的死亡,父母中有精神病患者或违法犯罪行为,父母对子女的遗弃、虐待、专制、忽视、溺爱、放纵,都可能形成儿童的异常人格。学校教育中对成绩不佳儿童的歧视,由于听课不懂而不安心在教室闷坐,对升学成才的完全失望,坏伙伴的引诱教唆,使失学与流浪儿童增加。诲淫诲盗的新闻媒介、电影、小说的吸引,社会动乱不安,黑社会拉帮结派,都可使社会中人格障碍的发病率增高。另外,成年人在严重长期的精神打击之下(如冤狱、单独隔离禁闭),也会后遗显著性的人格改变。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着作用,只是在每一个具体病例中所占地位的主次或比重略有不同而已。

    个体的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古语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还有一句古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以只要加强自我调适和进行各种治疗,人格障碍是可以得到纠正的。由于人格障碍主要是自我评价的障碍,选择行为方式的障碍和情绪控制的障碍,集中表现为社会环境适应不良,即不能根据外界环境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对适应环境能力的训练,选择适当职业的建议与改善行为方式的指导,人际关系的调整与,以及优点与特长的发挥等等。特别是认知治疗与行为矫正疗法可以发挥其作用,但治疗需要较长时间与极度耐心,同时要防止患者的依赖与纠缠。药物治疗只有临时对症的效果,镇静剂、抗焦虑药与抗抑郁药均可酌情选用,长期用药则利少弊多,尤应停止药物依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与预防相结合。尽管人格障碍到成年时才能定型,但大多数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因此,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与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这是预防和减少人格障碍的有效手段。

第七章 人格障碍的治疗 第一节 偏执型人格障碍

    电视剧《渴望》曾经轰动全国,其中王亚茹这一角色人们可能还记忆犹新。王亚茹几乎是观众一致公认的“最没人情味”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