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而已;梅里苏则“一于物质”

    ,因此巴氏谓一有限,而梅氏谓一无限③齐诺芬尼(据说他是巴氏老师)原是一元论的创始人,于此并没有明确的论述,那后起两家的宗旨似乎他也并未深知,可是论及全宇宙时,他说“一于神”

    ④。我们现在于略嫌疎阔的齐诺芬尼与梅里苏两家存而不论;惟巴门尼德在好多方面颇有精义。他宣称“是以外便无非是”

    ,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这些我们已在“物学”

    中说得较为详明)

    ;⑤但在见到我们官感世界非一的现

    ①埃利西学派一元论,详看亚氏“齐诺芬尼,梅里苏,乔治亚三家学术论”。

    ②ss或译作“一于命意”。参看“物学”187a1行,巴门尼德语G H F M H E F H为παα,ισημαιι(倘实是之命意为一,则一切现存事物必为一)。可F G E F E G H F E F E参看第尔士编“残篇”8。埃利亚之“一”常具有“全”之义。

    ③参看“物学”

    185a32—b3;207a15—17。梅里苏(Melisus)

    ,萨摩岛人,有名海军将领,为一元论派。

    ④埃利亚学派的神祇观念,托马斯。阿奎那(T。

    Aquinas125?—1274)

    诠疏言之特详。

    ⑤见“物学”卷一,章二、三、四;卷三,章九,又参考本书卷N,1089a3。

 21

    形而上学。

    91。

    象与他“自然之定义必一”的主张有所扞格时,他又提出了两因两理,名之曰热与冷,即火与地;于此两者,他把热归属于“是”冷归属于“非是”。

    从现在与我们列座共论的这些古哲处,我们已获益匪浅了。

    这些古哲,一部分以物质为世间第一原理,如水如火,以及类此者皆属实体;这部分人或谓实体只一,或谓非止一种,至于其意专主物质则大家相同。另一部分人则于物因之外又举出了动因;这部分人或谓动因只一,或谓动因有二。

    于是,直到①意大利学派以及此后的学派止,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还是晦涩的,只是实际上他们也引用了两因——两因之一是动变的来源。这来源或一或二。但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曾说到世间具有两理的意思,又辅加了他们所特有的道理,认为有限与无限②不是火或地或类此诸元素之属性,“无限”与“元一”正是他们所谓事物之本体:这就是“数”成为万物之本体的根据。他们就这样说明这一问题;他们开始说明事物之怎是而为之制订定义,但将问题处理得太简单了。

    他们所制定义既每嫌肤浅,在思想上也未免草率;他

    ①μρι一向联系时代作解;〈自古代各学派)

    “直到”意大利学派,即毕达E J哥拉斯学派为止。阿微勒斯(Averoes)就是这样诠释的。但上文已讲到恩培多克勒,其年代后于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萨摩斯人(约公元前580—50,曾于意大利塔伦顿授徒;故近人或将μρι别作联系地点解,意即〈自希腊〉“直E到”意大利为止。

    ②ππρασμαιαπιρ,“有限与无限”亦为有定与未定之意。

    “无G H E F H F J G H E H F限与元一”亦即“无限与有限”。

 22

    。

    02。形而上学

    们意谓诠释事物的定义中,其第一项目就可作为事物的本体,犹如人们因为“二”是用来指示“倍”的第一个数目,就将“二”当作“倍”。但“倍”与“二”实在不同;它们倘属相同,则一物便可成为多物了。——这样引申的结论,他们真也做了出来。

    ①从这些先哲与其后继者我们所能学到的有这么多。

    章 六在上列学术诸体系之后,来了柏位图的哲学,他虽则大体上步趋于这些思想家,却又与意大利学派颇有不同。

    ②在青年期,他最初与克拉底鲁相熟识,因此娴习了赫拉克利特诸教义(一切可感觉事物永远在流变之中,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在他晚年还执持着这些观点。

    苏格拉底正忙着谈论伦理问题,他遗忘了作一整体的自然世界,却想在伦理问题中求得普遍真理;他开始用心于为事物觅取定义。柏拉图接受了他的教诲,但他主张将问题从可感觉事物移到另一类实是上去——因为感性事物既然变动不居,就无可捉摸,那能为之定义,一切通则也不会从这里制出。

    这另一类事物,他

    ①“一物可成为多物”谓4,6,8等均可算“2”了。其实例如数论派曾以“2”代表“条教”

    ,又以代表“勇敢”。参阅990b30注。

    ②五章与六章中毕达哥拉斯与柏拉图时代相隔颇远,不能相接。盖以两家均论及本体与怎是即事物之本因(或式因)

    ,而数与意式〈理念)又多方面相似,遂连类相及。

 23

    形而上学。

    12。

    名之曰“意第亚”

    ①〈意式〉ιδα,凡可感觉事物皆从于意式,E亦复系于意式:许多事物凡同参一意式者,其名亦同。但这“参”字是新鲜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说:事物之存在,“效”于“数”

    ;柏拉图更其名而别为之说曰:事物之存在,“参”于“意式”。至于怎样能对通式或“参”或“效”

    ,他们留给大家去捉摸。

    他说在可感觉事物与通式以外,还有数理对象②,数理对象具有中间性,它们异于可感觉事物者为常存而不变,异于通式者为每一通式各独成一体,而数理事物则往往许多相似。

    通式既为其它一切事物之因,他因而认为通式之要素即一切事物之要素。

    “大与小”

    之参于一者,③由是产生了数,故数之物因为“大与小”

    ,其式因为“一”。他同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元一是本体,不作其它实是的云谓,也同意他们所

    ①亚里士多德以ιδα为“意式”

    〈理念〉,ιδ为“通式”

    ;此两字在柏拉图E H I书中互通互用,并无显著区别。

    ια旧译“观念”

    、“概念”

    、“理型”

    、或“理念”。

    E其中“理型”颇切原义,“理念”已较为通用。陈康译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

    (商务1946年版)改译作“相”

    ,并议论旧译诸失甚详。

    其改译根据是以ιδα,δE     E H I出于动字ιδω(观看)

    ,故由视觉为联想而作“相”。但ιδω本义为“观看”亦E    E                                                                        E    E为“认识”

    ;而柏拉图引用此字实已脱离官感而专重认识;故旧译实无大误。

    本书中因亚里士多德有时将ιδα与ιδ两字分别引用而又具有相联关系,故将其一E H I译为“意式”

    ,另一译为“通式”。所引“式”字取义于“老子”

    “为天下式”一语中“式”字义。亚氏于ιδ一字又有三种用法,其一为同于或类于“理型”之普E H I遍“通式”

    ,其二为个别“形式”

    ,其三为起于差异而形成之类别形式,即“品种”

    ;本书分别以三不同名词译此一字。

    ②数理对象或译数理事物,指算术数与几何图形。

    ③原文或作“μθι”“或作”αιδη“

    (依蔡勒的考证)

    ,这就应译H E F G H K E F H I G E为“参于意式者”。

 24

    。

    2。形而上学

    说数是一切事物所由成实的原因;但在涉及“无限”时,他不以无限〈无定〉为一个单纯原理,而用“大与小”为之构成,并举示有所谓“未定之两”——关于这一点他是特殊的。

    他认为数离开可感觉事物而独立存在,这也与他们相巽,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即数。

    他将一与数从事物分离开来,又引入了通式,这些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纷歧之处大抵由于他对事物定义的研究引起的(早期思想家全不运用辩证法①)

    ;他将“一”以外的另一原理,作为“未定之两”

    ,是因为他相信除了素数②以外,各数均可由“两”作为可塑材料③,随意制成。

    事实并不如此;这不是一个健全的理论。他们使通式只一次创成,而许多事物可由物质制出,然而我们所见到的则是一桌由一物质制成,那制桌的虽只一人,却于每桌各应用

    ①参看卷,章二,104b17—27。又卷M,章四,1078b2—27。

    R②ωπρω大多作素数解,但全句不能尽通,故海因兹(Heinze)建议G F K G F以πριω改正πρωω。

    亚历山大原曾诠释πρωω可作奇数解。

    罗斯英译本注明E G F G F G F此语未尽精确。一与“未定之二”所能制成的数只是二及二的连乘数;参看卷N,1091a9—12。柏拉图在“巴门尼德”

    143C—14A,说明三出于一与二,三以上各数可由二与三之乘积制成。

    柏拉图原文在“三以上各数”

    似乎包括了一切数在内,未言明“素数应为例外”。参看1084a5注。

    ③sμαι译“可塑材料”亦可译“原模”原义有如字模以臘为模而制成。

    J E H K柏拉图“蒂迈欧”

    50C曾用此字。

    “未定之两”详见第十三,十四卷。数论或意式数论,以“一”

    (有限、有定、奇数)为制数之式因;以未定之两(即未定之“大与小”或某量,亦即无定、无限者)为制数之物因,即材料。譬如一线在未定时,两端可作无尽伸缩。

    迨制定“一”

    线段为之标准而在那未定线上划取若干线段,此“若干”即成为有定之列数。

 25

    形而上学。

    32。

    了桌式而制出许多桌来。

    牡牝的关系也类此;牝一次受精,一次怀孕,而牡则使许多牝受孕;这些可与那些原理相比拟。

    柏拉图对于这些问题就这样主张;照上述各节,显然他只取两因,本因与物因①。

    通式为其它一切事物所由成其为事物之怎是,而元一则为通式所由成其为通式之怎是〈本因〉;这也明白了,通式之于可感觉事物以及元一之于通式,其所涵拟的底层物质〈物因〉是什么,这就是“大与小”这个“两”。还有,他也象他的前辈,如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哥拉②一样,分别以善因与恶因配属于两项要理。

    章 七我们简略地重叙了前人所说的原理与实是,以及他们的大旨;我们虽已获益良多,但他们所言原理或原因,在我们的“物学”中③都已指明,他们虽各有所涉及,内容还都是浮泛的。有些人以物质为基本原理,而对这些物质又各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主张物质只有一种,有些人则认为不止一种,有些人认为物质具有实体,有些人则认为是非实体的;如各举其实例,这就是柏拉图所谓“大与小”意大利学派所谓“无限”

    ,恩培多克勒所谓“四元素”

    (火,地,水,气)

    ,阿那克萨哥拉所谓“相似微分”

    组成无尽事物。

    于这种原因,这些,皆各有所见;还有那些人以气为主,以火为主,或以水

    ①柏拉图“对话”中屡提及动因〈效因〉,例如“诡辩家”

    265B—D,“蒂迈欧”

    28C以下全节;又屡提及极因,例如“非拉菩”

    20D,53E,“蒂迈欧”

    29D以下全节。但亚氏于这些未加重视。

    ②见上文984b15—19,985a32—b4。

    ③见“物学”卷二,章三,章七。

 26

    。

    42。形而上学

    为主的,以及另一些人,应以某种较火为密,较气犹稀的物质为主(有些人曾说明基本元素应是这样①)。他们也各有所领会。

    这些思想家只把握了这一个原因;但另外一些人提到了动变的来源,例如有人以友与斗,或理性,或情爱②为基本原理。

    于“怎是”

    ,或本体实是,没有人做过清楚的说明。相信通式的人于些有所暗示;他们不以通式为可感觉事物的物质,不以元一为通式的物质,也不以通式为动变的来源,他们认为一个通式如当它为动变之源,毋宁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